吉洺蔌
不久前接到浙江湖州一所高校發(fā)來的邀請,給了我一個命題講座“茶藝和音樂”。因為這個機緣,讓我這個泡茶喝茶時基本不聽音樂的人認真仔細想了想這其中的關聯(lián)。
從事和茶有關行業(yè)的人以及喜歡喝茶的人基本都知道,神農氏很厲害,他有個水晶肚,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除了這,一些史料記載,神農還會制琴,“神農始削桐為琴,繩絲為弦”,據(jù)傳伏羲氏制琴,神農氏作曲。
這“琴”指的就是古琴,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內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宮、商、角、徵、羽。這五音以簡譜來唱就是“1 2 3 5 6”。后來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加弦一根,是為“文弦”;武王伐紂,加弦一根,是為“武弦”,合稱“文武七弦琴”。古琴自古基本都是自娛性音樂,是自己和天地的一種對話,所以就有了我們賦予的“清、微、淡、遠”的意境特征。這樣的意境又與現(xiàn)在流行盛極的雅文化一拍即合,在各種茶館、各處雅致場所喝著茶聽古琴就是天經(jīng)地義缺一不可的事情。
古琴和茶骨子里確實相合,因為喝茶和彈古琴本是自己的事,是自己和知音的事,是自己和天地的事,只不過今時今日,這兩樣已經(jīng)發(fā)展成了屬于表演領域的事了。這兩個伙伴,從古走到今,相應相和,攜手相伴。
在湖州的講座上,開篇我選了一首周杰倫的歌《爺爺泡的茶》,讓大家從驚訝中開始進入這堂課的主題。摘取幾句歌詞如下:“爺爺泡的茶有一種味道叫做家,陸羽泡的茶聽說名和利都不拿,像幅潑墨的山水畫……鏡頭的另一邊跳接我成熟的臉;經(jīng)過這些年,爺爺?shù)氖掷O泡在水里會有茶色蔓延……爺爺泡的茶有一種味道叫做家,沒法挑剔它,口感味覺還不差;他(陸羽)牽著一匹瘦馬走天涯;爺爺泡的茶有一種味道叫做家,他滿頭白發(fā)喝茶時不準說話;唐朝千年的風沙,現(xiàn)在還在刮……”
自從唐代陸羽寫了一部《茶經(jīng)》,這茶在不同人眼里就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認知,這千年的風沙一直在刮。
記得小時候,跟著外公,一早就是去茶館聽評彈,那時換著花樣喝的也只是碧螺春、虞山綠茶和西湖龍井,外公拎一個大玻璃杯,這杯茶從早泡到晚,從苦喝到淡。記憶里的場景就是:茶館很熱鬧,里面很溫暖,評彈很好聽,喝茶聽評彈時不準說話,茶雖然有點苦但是慢慢變成甜,倒是很好喝。再后來,去北京老舍茶館喝茶,喝著大碗茶,聽的是京劇,在不說話的場景里也讓我油然生起了另一種熱熱鬧鬧的溫暖感。這樣的熱鬧,和靜雅的茶沒有違和感。
自從愛上經(jīng)典,我越來越佩服古人的智慧,倉頡造字,蘊藏著多少天地的密碼?!墩f文》原文:“音:罄也。生於心,有節(jié)於外,捐之音。宮商角徵羽,罄;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凡音之屬皆從音?!币?,人聲。生于內心的相象,在外形成節(jié)奏旋律,稱之為“音”。宮、商、角、徵、羽,表示的是五個聲調;絲、竹、金、石、匏、土、革、木等不同質地樂器發(fā)出的,叫作“音”。
《禮記·樂記》所言樂者,天地之和也。所以我認為音樂的核心就是和?!昂汀?,繁體字寫作“龢”,左邊的部分是一種管樂器,有三口,三為眾,意為多個出氣發(fā)聲之口,眾口齊鳴,鶯歌燕舞,而下半部分就是指很多樂器依次排列?!皝憽睘榧希奂??!百摺敝付嗳艘煌底鄻菲?,節(jié)奏一致,旋律和諧,具體到人和事,即為和睦和順。當然,右半部之“禾”又意天下之“禾”可養(yǎng)天下之口。
日本茶道歸納了“和、清、靜、寂”,“和”為第一。在茶的境界里,“和”字有深刻的意蘊。課堂中,我故意設置了一個環(huán)節(jié),讓學員聽琵琶曲《十面埋伏》泡茶,如此場景中,你會感受到不同人有不同反應,有人被音樂牽引,亂了手腳;有人淡定從容,視外界為空。我想,這茶在不同人不同的反應中,必定呈現(xiàn)出不同的滋味。在泡茶過程中,你會深刻驗證自己是否真的和茶在一起,在“和”的狀態(tài)中,不受外界干擾。或者,你是否真的在那些聽來“不和”的音樂中尋到“和”的節(jié)奏,轉化成“和”的狀態(tài)。
天地間,一切的自然之聲都可以是音樂,叮咚的流水,歡快的鳥鳴,樹葉和風的摩擦,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像貝多芬的《月光曲》、舒曼的《夢幻曲》,西方經(jīng)典和中國古樂形上自有不同表達,但是自神上之和,茶之媒介便可以跨越中西文化,穿越于天地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