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必潛+張克妍
摘 要:在E時代,信息技術與網絡對教師的發(fā)展至關重要,尤其是青年教師。如何合理地運用信息技術為教育教學工作服務,最終為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服務,是每一個青年班主任必須具備的素養(yǎng)。從信息技術時代青年班主任思想方面、專業(yè)需求方面、班級管理策略方面提出自己的幾點看法。
關鍵詞:信息技術;信息化;班主任;專業(yè)發(fā)展
一、E時代青年班主任思想工作的要求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目前又提出以德育為核心,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另外一個方面,作為中學生的他們極度渴望得到尊重、理解,獨立性極強。網絡信息時代,信息來源不再是印刷時代那樣的單一、干凈,信息傳播的速度超過了教師掌握信息的速度。網絡充斥著形形色色的思想,學生深諳其意。作為青年班主任,思維要靈活,勇于學習,才能走進學生的心靈,更好地為學生服務。作為青年班主任,要善于學習,時刻保持敏銳的洞察力,走進學生心理世界,并掌握其心理變化。借助網絡信息時代的信息開放性,合理地因勢利導減少信息交流的閉塞。一味地拒絕信息時代帶來的便利,只會引起學生的反感。班主任要學會細心觀察,對學生在學校的一言一行要有計劃、有目的地調查,比如某學生最近上課睡覺的頻率越來越高,簡單地叫家長,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可以打電話向家長詢問學生晚上的學習情況,來推斷學生到底是去上網,還是學習,還是夜間聊天,或者早戀,不能以學生一時的錯誤而武斷地下結論,否則只會給學生帶來失望。
二、E時代青年班主任專業(yè)需求發(fā)展
信息時代,教育理念、學習環(huán)境和模式的變革,需要青年教師有較高的媒介素養(yǎng),才能積極推動教學工作。信息時代的教學模式趨于多元化,課堂教學,基于問題的探究學習,基于網絡的自主學習,基于信息技術的合作學習等模式各具特色。這不僅要求教師轉換自我角色,更決定了師生之間信息傳遞的多元化。教師要學會自我發(fā)展,微課時代的到來,告訴我們微課程不僅僅是簡單地將技術整合到課程中去,更重要的是讓已經脫離社會的學習活動回歸到真實的生活中,讓人為孤立起來的知識回歸到真實的生活源泉中,將單一的被動接受學習方式還原為豐富多彩的學習方式群落。社會的信息化與信息時代的復雜化決定了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媒介素養(yǎng),才能有效地利用信息時代資源獲取專業(yè)知識,實現(xiàn)專業(yè)的自我發(fā)展。
三、E時代青年班主任班級管理的有效途徑
信息時代,尤其是網絡文化與交流工具流行的今天,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與學生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對處于教育和管理前沿的班主任來說,其工作也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這就要求班主任致力于將信息技術與本職工作進行必要的整合,探尋一條與信息時代相吻合的新的班級德育工作模式。
1.利用信息技術,溝通無障礙
班級通過建立QQ群、微信群,與家長保持聯(lián)系,互相討論,方便快捷。對于學生在校情況的溝通,讓家長來學校絕不是好辦法,不少家長可能正在上班,也有家長在外地工作。我們在教育教學的同時也要理解家長,而信息技術為我們解決了此類問題,微信或即時視頻可以及時地傳達信息,也不至于引起家長的緊張,還能更好地表達我們的意思,讓家長隨時隨地了解學生的動態(tài)情況。隨著網絡對我們日常生活影響的加劇,作為青年教師的我們要因勢利導,掌握好網絡信息有利的一面,更好地為學生的管理工作作貢獻。通過QQ或者微信與學生及時地交流,進行心理疏導。改變以往生硬的師生關系,但是師生關系的尺度要好好把握。也可以通過QQ留言、QQ空間、微信留言看出學生的心理動態(tài)。收集學生反饋的信息,并給予一定的評價,做出相應的指導。無論哪種方式,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表現(xiàn)出始終如一的人生觀、價值觀,不能在學生前面是鋼鐵硬漢,在背后猶如受傷的小鳥,也不能簡單隨意地給予學生評價。
2.利用各種技術平臺讓學生帶著夢想前進
安全是每一個家庭的夢想,如何讓學生開心地走進校園,也開心地離開校園,安全地走進家門,是每一個家長心里最小的愿望。為此,很有必要采取多種措施建立安全教育平臺,青年教師應該熟練掌握技術平臺,促進學生在線學習,彌補學校安全教育的短板,讓安全真正走進學生的家。
3.信息技術促進青年教師科研
現(xiàn)代教學媒體的發(fā)展,數(shù)字化資源的建設,網絡數(shù)據的利用,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新型教學過程的設計、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下的師生關系,信息化班級建設等,都是青年班主任值得研究的方向。在確定論文或課題時,均需要做大量的調查工作,通過網絡可以擴大接觸的范圍,照相機、錄音筆、攝像機等現(xiàn)代教學媒體則可以觀察記錄教育科研的過程,收集相關資料。計算機則是極好的信息處理與分析的工具。綜合利用各種現(xiàn)代教學媒體,可以極大地提高教師查找、收集、加工、處理和傳遞信息的能力與水平,提升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為教師開展教育科研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蔡美娟,周忠生.新課程背景下中小學德育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6(11).
[2]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班級活動設計與組織[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