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力 安吳杰
摘 要:小學階段是孩子離開家庭走入學校的初級階段,他們對知識的學習充滿了好奇。語文課程作為其他課程的基礎,對于小學生以后的學習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學好小學語文課程,將對小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生活有著直接的影響。
關鍵詞:小學生;語文課堂;教學方法
教師是課堂教學中的引導者和監(jiān)督者,特別是對于初入校園的小學生來說,還處于純真的時代,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重教學方法,對小學生進行引導。新課改的要求是要以學生為重,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對于小學生來說,對于學習的事情還是處于探索與學習階段,這對于以后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著重分析小學中高年級語文的教學方法,共同探討有效的教學模式,從而為提高小學生的學習效率和適應新課改的教學要求提供參考。
一、提高小學教師的整體水平
小學教師是引導小學生從父母身邊走入校園非常重要的引導者,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因此,小學教師的整體水平與素質將會在第一時間影響小學生的學習與定位。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是對教師最好的總結。所以說,小學教師的言談舉止,都有可能成為小學生模仿與學習的對象,并且小學生往往會對自己的教師肅然起敬。所以說,作為小學教師,我們既是小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更是小學生開啟智慧大門的啟發(fā)者,其整體水平將會影響小學生認知力的水平。當前的教學模式下,對小學教師的要求并不高,只是在知識能力方面提出了較為嚴格的要求,但是在素質發(fā)展要求下,小學教師的整體水平還應得到進一步提高。
二、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往往會投入很大的精力去研究。相對的新鮮事物對大多數(shù)小學生的吸引力并不會持續(xù)很長時間,除非小學生對某件事情具有很大的興趣?;谛W生好動、活潑的特點,教師完全可以通過在課堂講故事、做游戲等方式來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從而使小學生在課堂上保持輕松愉悅的心情,通過播放視頻、音頻、圖片等方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且在課堂中穿插與生活相關的實例來提高小學生對語文課堂的興趣,從而能夠集中精力在課堂上認真聽講,教師還可以通過互動的方式來引導小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并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等。例如,在學習古詩的時候,教師先拿出與詩歌意境相仿的圖片讓學生欣賞的同時,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閱讀,從而將學生帶入詩歌的語境中,感受作者當時的心情,從而加深學生的理解與記憶,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三、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
新課改要求下,對教師以往“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提出了建議,要以學生為中心,是新課改的核心思想。教師要打破固有的條條框框,打破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影響,積極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將課本知識進行擴充,開拓學生的思維能力。這里所說的創(chuàng)新,并不是說完全與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不同,而是在原有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補充更多的教學方式。比如打破原有的課堂模式,不僅將課堂45分鐘局限于課堂教學,完全可以將課堂搬入大自然中,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是課堂。不僅會給小學生帶來新鮮感,從而產生更大的興趣,而且還能拓展學生所接觸到的知識范圍。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引導小學生去閱讀更多的課外讀物,豐富小學生的知識內容,鍛煉小學生的語感,從而提高小學語文閱讀、寫作能力。
四、培養(yǎng)小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師傳授給學生知識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和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意識。這也是新課改的要求,對于剛入學的小學生來說,學習習慣還沒有養(yǎng)成,如何引導是關鍵,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有其弊端,但是如果在小學階段就對學生實施正確積極的引導,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學中高年級的語文課堂中,教師可以通過課堂小組的學習模式來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課堂輪流演講的方式,增強小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傊瑹o論是通過哪種教學方式,都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方法為目標,從而形成小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
總之,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習慣形成的重要階段,而小學語文又是其他學科的基礎,所以說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做好學生的引導工作,在工作中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路俊.對小學語文中高年級課堂有效教學方法的幾點體會[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2(10):67-68.
[2]吳麗明.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須做好“過渡”教學[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6(7):46-47.
[3]張盛銓.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方法探析[J].西部素質教育,2016(4):187.
[4]歸明月.新課堂教學理念下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的探討[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5(9):60.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