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瓊+陳進+張國云+童耀南+湛騰西+吳柯
【摘要】在新的社會形態(tài)和經(jīng)濟模式下,人才需求的變化對高等教育體系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提高教學質量,培養(yǎng)更多具有較強社會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我們對單片機課程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后習題、考核方式以及實驗進行了全面改革,并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改革效果進行了調查,本文對調查結果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單片機課程體系教學綜合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關鍵詞】單片機 教學綜合改革 效果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3-0019-02
【Abstract】In the new social form and economic model, society need new talents different before. In order t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 and train more talents, the reforms of teaching contents, methods, exercises after course, examination and experiments on Microcontroller had been conducted. We use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judge the effect. The result shows the reform is effective.
【Key words】 Microcontroller;Teaching reform; Effect analysis
一、引言
2013年6月,我國成為規(guī)模最大、影響力最廣的國際工程教育互認協(xié)議——《華盛頓協(xié)議》的第21個會員,使我國高校畢業(yè)生得到國際的認可,為他們走向世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同時,也對我國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提出了新的要求,使我們認識到高等教育體系改革的迫切性。在教育部出臺的《關于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意見》中,指出深化課程內容改革和探索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鼓勵和支持高校結合實際,探索教學新模式。足見在新的社會形態(tài)和經(jīng)濟模式下,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教學作為教育環(huán)節(ji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改革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筆者所在的學校湖南理工學院作為一所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學體系建設體現(xiàn)在"應用"二字,所培養(yǎng)的應用型人才應具有利用所學專業(yè)理論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將其轉化為實際生產(chǎn)力的能力,可以看出,要培養(yǎng)具有較強社會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課程教學改革中,應當是理論教學改革和實踐教學改革同步進行。
《單片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課程作為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的專業(yè)必修課,要求學生能利用基本理論知識,掌握基于單片機的具體系統(tǒng)的軟硬件設計方法,使學生具有一定的系統(tǒng)開發(fā)能力,是一門從理論—實踐的應用課程。顯然,在新的高等教育模式下,傳統(tǒng)的單片機課程教學方法已不再適應人才培養(yǎng)要求和社會高速發(fā)展的需要,因此,根據(jù)實際情況,我們對該門課程的理論和實踐教學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課后習題的內容和完成形式、考核方式等方面做了全面改革。為了解此次課程教學改革的效果,收集學生對該門課程改革的意見和建議,為課程的進一步改革提供更為可靠的依據(jù),我們對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2013級所有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
二、問卷設計
本次問卷調查的目的是為了了解“單片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課程教學體系改革的效果,為進一步深入改革提供依據(jù),因此,問卷調查表是依據(jù)改革內容來設計,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對課程改革的總的意見;
2.學生對課堂教學和實驗教學方式改革的意見;
3.學生對課后習題改革的意見;
4.學生對考核方式改革的意見;
5.課程結束后,學生對該門課程的總體掌握情況。
本次問卷調查共發(fā)放問卷384份,回收有效問卷384份。
三、問卷調查結果統(tǒng)計
1. 學生對課程教學改革總方向的滿意度統(tǒng)計
“單片機原理與接口設計”課程作為一門專業(yè)必修課,是一門應用型很強的課程,要求學生能熟練掌握理論知識,并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動手操作中去,因此,該門課程的改革是希望能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同時,在實踐動手操作中進一步理解掌握理論知識。
調查結果顯示,97.7%的學生認為我們的改革方向是正確的,如表1所示。
2. 學生對課堂教學和實驗教學方式改革的滿意度統(tǒng)計
“單片機原理與接口設計”課程教學分為課堂教學和實驗教學兩部分,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和實驗教學是相獨立的,由不同老師授課,這樣就存在很大問題:
(1)理論課老師不能及時通過實驗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和應用情況;
(2) 理論課和實驗課進度不一致。有時候理論教學相應知識點已經(jīng)上完很久才開始做相應實驗,這樣不能讓學生及時消化和應用所學知識,達不到想要的效果。由于各班進度不一致,有時候會出現(xiàn)做實驗時理論課還沒講到相應知識點的尷尬局面。
因此,在課程教學方式上我們做了相應調整:
(1) 實驗課程由各班理論教學老師擔任,這樣,老師可根據(jù)實驗情況來調整課堂教學方式。
(2) 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操作機會,加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我們設計并制作了單片機實驗系統(tǒng),發(fā)放給每一位學生,并優(yōu)化了實驗內容,使其更能與當前實際應用接軌,同時將實驗課引入到理論課堂中,使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相融合。
調查顯示,96.6%的學生認同這種改革方式,如表2所示。
3.學生對課后習題改革的滿意度統(tǒng)計
為了讓學生從做習題的過程中鍛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們的實踐應用能力,我們對課后習題的內容和方式做了改革。
(1)“單片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課程的前三章是相關概念性的內容,從第四章開始,我們在每章結束后布置一個應用型的綜合習題,習題包含系統(tǒng)硬件設計,軟件設計和系統(tǒng)調試、仿真;
(2)我們將班上同學分組,組與組之間課后習題不同,組內同學要求通過適當調整軟硬件部分得到不同的仿真結果。
調查顯示,91.9%的同學認同這種課后習題方式,如表3所示。
課后習題的完成情況反應了學生對課堂內容的掌握程度,調查顯示,6.5%的同學能獨立完成布置的課后習題,通過和同學討論后38.5%的同學可完成,完全不會做的同學所占比例為7.8%,如表4所示。
4.學生對期末考核方式的滿意度統(tǒng)計
“單片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課程作為應用性課程,著重點體現(xiàn)在應用上,希望學生能夠掌握所學內容,并將其靈活運用在相關系統(tǒng)設計中。因此,我們將期末考核方式從傳統(tǒng)的紙質閉卷考試調整為實際案例設計,讓每位同學在自己的電腦上進行硬件設計和軟件設計,通過調試,得出仿真結果或下載到實驗裝置運行,由老師現(xiàn)場檢查打分,考試成績=項目完成情況得分×熟練程度。
通過調查顯示,90.6%的同學認同這種考核方式,如表5所示。
5.學生對課程掌握情況的調查統(tǒng)計
在課程結束后,調查顯示,8.9%的同學認為自己完全掌握了所學內容,而完全不懂的同學占到了20.8%比例,如表6所示。
四、結束語
上述問卷調查結果分析顯示,學生對本次課程教學改革滿意度是很高的,這次課程教學改革,很大程度的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增強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但同時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問題,比如課時量的問題,目前,“單片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課程總的課時量為72課時,包含56個理論課時和16個實驗課時,很多同學反映在上到后面章節(jié)時,由于課時量的問題,課程進度比較快,使得他們對這些章節(jié)的掌握情況不是很好,因此,將課時量調整到一個合理狀態(tài),是后續(xù)改革需要考慮的問題之一。
總的來說,這次“單片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課程教學體系改革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將繼續(xù)前進,進一步深化改革,結合專業(yè)認證要求,努力探索出一套適合所有應用型專業(yè)課的新的課程教學體系,培養(yǎng)出更多適應新的社會形態(tài)和經(jīng)濟模式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胡明,郭健鵬,朱曉穎.校企合作在獨立學院應用型本科單片機課程體系建設中的實踐與探索——以與上海海爾集成電路有限公司合作為例 [J].高教學刊,2015(17):200-20.
[2]鄧鵬,鄭筆耕,胡書屏.單片機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9,31(6):117-118.
[3]陳曦.我國高等學校課程改革的障礙及對策研究[J].科技視界,2015(08):156.
[4]劉喜雙,姚健.單片機課程實踐教學改革探索[J].教育探索,2013(8):31-32.
[5]曹建樹,代峰燕,俞建榮,李明利.應用型工科院校單片機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3):129-132.
[6]李潔,李衛(wèi)兵,杜玉杰.《單片機原理及應用》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2(8):92-94.
基金項目:國家級專業(yè)綜合改革試點建設項目(教高司函[2013]56號);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項目(教高函[2013]10號);湖南理工學院教改項目(2015B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