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秀波+吳峰
德育不僅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新《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要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見,德育無論是在哪一門學科中,都占著重要地位。只有對學生進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學生才能成為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以后才能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常言道:萬丈高樓平地起,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更應該將德育有機地滲透于語文教學中。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呢?
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當然不能把語文課上成思想品德課,只能是根據(jù)課文內容,對學生進行指導,不失時機地提高道德認識。而內容只有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才能被學生認可和接受,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起到教育學生,感染學生的作用。
一、對比借鑒法
俗話說:“有比較才有區(qū)別,才有借鑒?!比鐚W過《爭吵》一文,把自己的想法及表現(xiàn)與克萊帝進行比較,克萊帝能微笑著用手撥開尺子,溫和地對安利柯說:“讓我們像從前那樣做好朋友吧!”顯然克萊帝是大度的、是寬容的、是友善的。接下再把家長的言行及教育方式加以比較,克萊帝的父親告訴他:“要是你錯了,別人打你,你千萬不要還手,只要防御就是了?!辈⑶覈绤柕亟逃骸凹热荒沐e了,就應該第一個伸過手去請他原諒,更不應該向一個比你高尚的朋友舉起尺子?!闭f著從他手里奪過尺子,折成兩段,向墻邊扔去。這與個別家長的嬌慣、慫恿、放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方式優(yōu)劣,可取與否自然不言而喻?!斗部ā返耐晔切了岬模峭纯嗟?,《我與凡卡比童年》幸福感油然而生,幸福的生活也就顯得倍加值得珍惜。
二、挖掘延伸法
語文教學不僅要得法于課內,更要得益于課外。如學了《賣火柴的小女孩》讓學生續(xù)寫《賣火柴的小女孩來我家》;學了《桂林山水》讓學生寫導游詞;學了《她是我的朋友》讓學生查有關醫(yī)學的資料;學了《可愛的草塘》舉行“愛我家鄉(xiāng)”演講活動;學了《只有一個地球》讓學生寫有關環(huán)境保護的廣告語等。
三、情境模擬法
現(xiàn)在的孩子真是幸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孩子如同小皇帝、小公主,孩子就是家庭的主宰。父母的大包大攬,百依百順,對孩子獨立、自信、創(chuàng)造個性的形成已成為一種阻礙。荷槍實彈的戰(zhàn)爭已不可能了,只能是演習訓練了。為此,我曾讓學生想象過《假如我被淪為乞丐》的情景。有生想象了一幅乞討的悲慘畫面;有生想象了乞討中遇到好人援助的情景,贊揚世上還是好人多;有生想象了乞討被人拒之門外的情景;也有生想象了自己以乞討的微薄財物為本,轉窮為富,改變乞討命運的美好前景,說明只有想辦法戰(zhàn)勝困難,生活才會有所改觀,深刻的思想教育自然蘊育之中了。
四、因人施教法
學生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因此,我們的教育就不應該千人一律,而應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宜的。我班的×××是一個樂觀、自信但也有些自傲的女孩兒,而×××則是一個謙虛、謹慎但有些悲觀缺少自信的男孩。去年春季全鄉(xiāng)舉辦的“弘揚時代精神,做新世紀主人”的演講比賽,兩人都參加了。論個人素質,兩人各有千秋,相差無幾,可×××(女)卻在預賽中就被淘汰了,而×××(男)卻得了全鄉(xiāng)第一名。為此,我留給×××(女)的題目是《假如我真的站在演講臺上》,留給×××(男)的題目是《難忘的演講大賽》?!痢痢粒ㄅ┰谖闹袑懙溃骸坝袝r,我也會安慰自己:別想了,這次沒選上,下次還有機會,雖然時時刻刻安慰自己,但我心中的恨卻不能解,我恨自己的無知,不知道天高地厚,就是因為自己的大大乎乎,所以被落選了。”有了這么清醒而深刻的自我剖析,我想對她的自負是一種無聲的教訓和洗禮。而×××(男)卻已欣喜的心情記敘了演講比賽的過程和感受。有了自信心,才會自強不息。
五、定向引導法
我想教育首先是一種交流和溝通。臨近畢業(yè)時,學生心理波動很大,這時只靠壓制,或枯燥的說教是沒用的。為此,我巧妙地與之在書面上進行交流和了解,課外練筆時,我有計劃的布置了《老師,我想對你說》,《我的心事》,《畢業(yè)前夕的思索》等題,讓他們盡情地說,自我剖析,學生更多想到的是留戀,是向往和離別前的傷楚,我的思想工作自然就好做多了。再如通過觀看十七大完成《我看祖國明天》,激發(fā)愛國熱情。關注四川地震,完成《給災區(qū)小朋友的一封信》或《致災區(qū)全體人民》,責任感、是非觀、和平贊,各個陶冶于高尚的道德情操之中。
語文教學的固有特點之一是在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同時,也擔負著思想教育的任務,語文課的思想教育和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是辯證統(tǒng)一的。如果教師既注重傳授語文知識,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又能自覺的進行同語文訓練過程統(tǒng)一在一起思想政治教育,那就會受到雙重的效果。實踐也再次證明了: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是一種藝術,需要我們陶醉其中,樂教不疲;教學更是一門科學,需要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鉆研,不斷總結,方能佳法不斷,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