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嵩
摘 要: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合唱作為其中一項學習內容,可以幫助小學生提高團體合作能力,學會和其他同學和諧相處,對小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是學校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門課。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相關教師應重視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并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來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合唱教學;科學;以生為本
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優(yōu)美的音樂能使學生的大腦得到放松,能讓學生心情愉快,學會運用科學的方法唱歌還對身體健康有好處。合唱是一個團隊的活動,它不僅僅是一種表演藝術,還能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才華,讓學生學會互相團結、互相合作,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觀念,而當前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合唱教學方法過于單調,學生參與合唱的積極性還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采取多種方法到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保證合唱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一、引發(fā)學生的合唱興趣
在音樂課教學中,教師要抓住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在音樂學習中的心理活動情況,結合一些有趣的方法,讓學生在課堂中變得活潑起來,帶動學生積極參加課堂練習。在音樂教學中可以把課堂上的歌曲內容,用簡潔的語言先講給學生聽,吸引學生對歌曲的興趣,這樣可以調動學生積極進行歌曲的練習,讓學生明白歌曲內容,學習起來就會比較快;教師還可以選擇一些小學生喜歡的歌曲,要求歌曲內容比較好理解,曲調優(yōu)美動聽,唱起來朗朗上口,這樣才能讓學生積極地進行練習,達到好的效果;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中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自己自由選擇歌曲,然后從中選出合適的曲目,讓學生進行練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多為學生播放一些合唱類型的歌曲,和學生一同討論歌曲的歌唱要點和有關技巧,結合學生實際歌唱水平,進行合理調整,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合唱的方法,在原有的基礎上提高合唱水平,從而提高學生在音樂課堂中的學習信心和上進心,激發(fā)學生對音樂合唱的興趣,這樣就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練習,增強合唱效果。
二、對學生進行科學的訓練
音樂課中,小學生首先要進行發(fā)聲練習,作為小學音樂教師首先必須了解小學生的聲音特點,以免在訓練過程中對學生的聲帶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小學生的音量比較小,聲音甜美、清脆、明亮,歌唱時會出現聲音不統(tǒng)一的現象。如果練習方法不當,不但達不到預期訓練目的,反而會造成一些不良后果,影響學生的正常學習,因此,練習時教師應該讓學生從小聲開始唱,首先要保證學生的聲音優(yōu)美動聽,而不是音量。
在進行練習的時候,教師還要讓學生學會運用氣息,在每個學生掌握了正確的呼吸方法后,再引導學生將學會的呼吸方法運用到合唱中。
小學生在歌唱的時候,還要有一個正確的姿勢,在練習過程中,不能長時間地保持一個動作。因此,教師在進行練習的時候,要經常提醒學生保持正確的姿勢,身體要自然站直,保持放松的狀態(tài),兩只腳稍稍分開一些距離,頭要端正,眼睛平視前方,保持比較自然的表情。
另外,熟練的咬字、吐字,不但能把字音準確地演唱好,而且能把正確的發(fā)音和歌唱結合起來,達到字正腔圓的目的。在平時的練習過程中教師要告訴學生,要說準確的普通話,掌握普通話的正確發(fā)音,要努力克服方言帶來的問題。
在平時的課堂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加強學生對音樂的節(jié)奏感的練習,讓學生多聽一些歌曲來提高學生對節(jié)奏變化的反應,為學生進行合唱做好準備。
在小學階段,主要是培養(yǎng)兒童的歌唱習慣,用自然的聲音來進行歌唱。聲音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在教學中教師要正確地進行示范,引導小學生學習,可以讓學生先看教材中的口型,然后看老師的示范,再讓學生進行一一練習,教師從學生的表現中做出對的和錯誤的對比,讓學生進一步領會,最后發(fā)出正確的聲音。
三、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為本
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想辦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多和學生進行溝通,加深對學生的了解;要結合學生的音樂學習水平,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在剛開始學習時,學生肯定做不到教師所要求的標準,所以,教師要對學生有耐心,同時相信學生會給教師帶來學習上的驚喜,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師生間的互動和交流,把學生對音樂活動的感受和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放在首位,最大程度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小學生還處在成長階段,教師應平等對待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的個性差異,為每個學生的音樂學習提供平等的機會,對于某些害羞、內向,五音不全的學生,教師要在學習上給予更多的鼓勵和信任,讓這些學生在教師的語言和目光中找到學習音樂的信心。
總的來講,音樂課上的所有教學活動都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要和學生多進行交流,鼓勵學生積極學習。在教學中教師要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歌唱訓練的每一個步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提高學生之間在學習中的互助合作,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團隊精神。
參考文獻:
耿妍.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的有效性初探[J].音樂時空,2014(15):180-181.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