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娟
【摘 要】目前,社會經濟的發(fā)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更新,計算機成為各行各業(yè)不可缺少的工具,計算機網絡課程的是具有實用性的,這門課程教學具有一定的難度。通過調查一些高校的計算機網絡課程,發(fā)現了諸如教材老舊、教材方法單一等問題,并且問題逐漸增多、教學效果差強人意。本文主要介紹了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現如今存在的主要問題,并且提出了改正問題的方法和改革措施,期望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能夠提高教學效果,讓學生掌握立足社會的知識。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改革
計算機飛速發(fā)展,對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的要求越來越高,這是一門具有實踐意義的課程。計算機網絡課程存在許多問題,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高校很難培養(yǎng)出真正滿足社會需求的人才[1]。計算機網絡課程改革處在刻不容緩的時刻,本文主要介紹了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現如今存在的主要問題,并且提出了改正問題的方法和改革措施,期望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能夠提高教學效果,讓學生掌握立足社會的知識。
一、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計算機網絡課程是計算機專業(yè)的重要課程,學生在學習計算機專業(yè)前對計算機知識了解較少,教師在講課過程中給學生傳授的知識可能會超出學生的理解范圍,教師認為已經把知識傳授給了學生但實際上卻沒有吸收,也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所以教師要合理安排授課知識,逐漸的加深知識難度,讓學生由易入難。計算機網絡課程的教學偏重于基礎理論知識,對實踐項目涉及較少。在學生學習理論的過程中,認為理論知識晦澀單調,很難產生濃厚的興趣。在平時教學中,涉及的實踐項目也是一些簡單的實驗,不能很好的把理論和實際應用結合起來,學生在整個實踐過程中,能動腦思考的地方少之又少,這樣不容易培養(yǎng)學生的開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中并沒有更新最近的科技,教學內容和實際嚴重脫離。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效果的考核一般是通過考勤、作業(yè)、期末考試完成的,考勤、作業(yè)占成績的小部分,期末考試占大部分比例,在期末考試前學生大部分都是突擊復習,所以最后的看考試成績并不能代表學生學習的實際效果,且對于實驗基本沒有進行正式的考核。
二、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改革
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理論基礎,另一方面是實驗項目,這兩方面是同時重要的,教師要花費相同的心血對這兩方面教學內容進行備課準備[2]。在對理論基礎的教學上,要進行細致安排,比方說把整個課堂分為3個時間段,第一個時間段學生注意力集中要盡量講解比較難的智商,第二個時間段學生聽了一段時間的知識,大腦稍稍疲憊,教師可以講一些能夠吸引學生興趣的例子,緩解學生的大腦疲勞,第三個時間段可以講解一些比較簡單的知識,這樣可以確保學生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基礎。對于實踐課,要根據學生掌握的知識水平合理安排一些即跟社會實際相關的實驗項目,或是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選擇不一樣難度的項目,在學生完成實驗項目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去分析,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同時在實踐課上,要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處理問題的能力,掌握分析要求、技術等能力。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方法需要進行改革,教師要不斷獲取新知識,不斷提升自身的能力,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進行詢問,在課程上上可以采用不統一的教學模式,主要目的是激活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生多交流,這樣可以更容易的了解學生的思想和學習情況。案例教學法包括案例教學法、任務教學法等,案例教學法是指將真實的案例分享給學生,讓學生通過案例對枯燥的知識有更清晰的認識;任務教學法是將一個實驗任務交給一個或幾個同學,組成小組,在學生完成實驗的過程中,教師只需要不斷去引導學生思維和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多媒體教學法可以在課堂中多播放一些視頻、音頻,讓課堂充滿樂趣和活力。在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考察時,要注重多元化,不再是單一的憑借最終成績來判斷學習效果的好壞,而是綜合各個方面。學??梢远嘟M織課外活動,讓學生們在課余時間也可以提高自身技術。
計算機網絡技術在1980年出現在我國公眾的視野中,經過三十年的發(fā)展其成為一種深入我國各個方面的技術,人們對計算機網絡技術的要求也越來越高[3]。計算機網絡技術帶給了我國甚至全球的巨大改變,科學技術更新速度快,不斷有新知識、新變化出現,這就需要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去教學,所以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改革是很有必要的。計算機網絡課程改革可以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更新自己掌握知識的情況并且和國外發(fā)展進行結合,這樣能夠提高教學效果,滿足時代要求。
參考文獻:
[1]郭銀章.計算機網絡與Internet實驗教程[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2]李旻,陳志國,杜海順. 計算機網絡專業(yè)課程教學改革[J].計算機教育,2010(17):44-49.
[3]陳俊偉《〈數據庫原理與應用〉課程設計》的教學設計[J].新課程(中旬),2013(3):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