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曉燕,何利華
(四川省江油市中醫(yī)醫(yī)院,四川 江油 621700)
小兒腹瀉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一種臨床綜合征。此病患兒的主要臨床表現為精神萎靡不振、發(fā)熱、腹瀉等,病情嚴重者可因體液大量丟失而發(fā)生水電解質紊亂。本文主要分析對小兒腹瀉患兒進行循證護理的臨床效果。
本研究的對象為四川省江油市中醫(yī)醫(yī)院于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間接診的100例小兒腹瀉患兒。這些患兒的入選標準:1)其家屬均知曉本研究的實施方案,并簽署了自愿參與本研究的知情同意書。2)未患有其他嚴重的感染性疾病。將這100例小兒腹瀉患兒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0例患兒。研究組患兒中有男27例,女23例;其年齡在1個月至24個月之間,平均年齡為(12.5±1.8)個月;其中存在食欲不振癥狀的患兒有16例,存在精神萎靡癥狀的患兒有10例,存在嘔吐癥狀的患兒有14例,存在皮膚干燥癥狀的患兒有5例,存在腹痛癥狀的患兒有5例。對照組患兒中有男26例,女24例;其年齡在3個月至24個月之間,平均年齡為(12.0±0.9)個月;其中存在食欲不振癥狀的患兒有15例,存在精神萎靡癥狀的患兒有11例,存在嘔吐癥狀的患兒有13例,存在皮膚干燥癥狀的患兒有6例,存在腹痛癥狀的患兒有5例。兩組研究對象的基線資料相比,P>0.05,存在可比性。本研究經四川省江油市中醫(yī)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進行。
1.2.1 檢查方法和治療方法 在兩組患兒正式入院治療前,對其進行糞便病原微生物培養(yǎng)檢測,并結合其臨床癥狀和相關病史對其進行相應的檢查。在患兒正式入院治療后24 h內,對其進行血常規(guī)檢查、血液電解質檢查、血清病原學檢測等實驗室檢查,以進一步明確其致病原因及其是否存在電解質紊亂的癥狀。根據患兒的實際情況對其進行對癥治療。對于存在脫水癥狀的患兒,為其靜脈輸注止瀉藥,以緩解其脫水的癥狀。對于存在電解質紊亂癥狀的患兒,對其進行補液治療,以糾正其水電解質紊亂。
1.2.2 護理方法[2]對對照組患兒進行常規(guī)護理,包括對其進行體溫護理和飲食護理等。對研究組患兒進行循證護理。護理方法如下:1)在患兒入院后,護理人員耐心地向患兒家屬詢問患兒的臨床癥狀和相關的病史,分析患兒發(fā)生腹瀉的原因。2)護理人員參考相關的文獻資料,并結合自身的臨床護理經驗根據患兒的實際情況為其制定個性化的護理計劃。對于持續(xù)發(fā)熱的患兒,護理人員應遵醫(yī)囑對其進行物理降溫或藥物降溫處理。在患兒病情的急性期,每隔半小時對其進行1次體溫檢查。待患兒的體溫恢復正常后,每隔2小時為其測量1次體溫。在患兒的病情穩(wěn)定后,每天為其測量3次體溫。對于不了解小兒腹瀉相關知識的患兒家屬,護理人員應向其講解關于小兒腹瀉的知識(包括日常護理方法及預防腹瀉的方法等),使患兒家屬幫助患兒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如勤換衣物、飯前便后要洗手等)。指導患兒家屬做好患兒玩具的清潔工作,合理為患兒安排飲食,及時根據氣候變化為其添減衣服,以免其過熱或受涼。對于存在嘔吐癥狀的患兒,護理人員應密切關注其嘔吐物的性狀、顏色和量,并注意觀察其排便的次數、大便的性狀、顏色和量[3]。記錄其接受補液后首次排尿的時間,并為其調整補液量及補液速度。對于排便次數過多的患兒,護理人員應注意觀察其肛周皮膚是否出現紅腫、破損的情況,并及時為其更換尿布。在患兒排便后,使用溫水對其肛周皮膚進行清洗。3)制定合理的護理服務評價體系,及時發(fā)現并糾正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不斷提高護理質量。
觀察兩組患兒治護的效果、腹瀉癥狀改善的時間和住院的時間。
使用SPSS20.0軟件對本文中的數據進行處理?;純焊篂a癥狀改善的時間、住院的時間用(±s)表示,采用t檢驗,治護的總有效率用%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兒腹瀉癥狀改善的時間平均為(1.2±0.4)天,其住院的時間平均為(3.1±0.5)天。對照組患兒腹瀉癥狀改善的時間平均為(3.2±0.6)天,其住院的時間平均為(6.3±0.7)天。研究組患兒腹瀉癥狀改善的時間和住院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兒(P<0.05)。
研究組患兒中治護效果為顯效的患兒有40例(占80.0%),為有效的患兒有9例(占18.0%),為無效的患兒有1例(占2.0%)。研究組患兒治護的總有效率為98.0%(49/50)。對照組患兒中治護效果為顯效的患兒有35例(占70.0%),為有效的患兒有5例(占10.0%),為無效的患兒有10例(占20.0%)。對照組患兒治護的總有效率為80.0%(40/50)。研究組患兒治護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兒(P<0.05)。詳見表 1。
表1 兩組患兒治護效果的比較
小兒腹瀉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一種臨床綜合征。此病具有起病急、病情變化快等特點,多發(fā)生于夏秋兩季,其患兒多為年齡在24個月以下的嬰幼兒[4]。小兒腹瀉患兒的主要臨床表現為精神萎靡不振、發(fā)熱、腹瀉等,病情嚴重者可因體液大量丟失而發(fā)生水電解質紊亂,病情反復發(fā)作可導致其發(fā)生營養(yǎng)不良及生長發(fā)育遲緩[5]。由于小兒腹瀉患兒的年齡較小,無法準確地向其監(jiān)護人或醫(yī)護人員表述病情。醫(yī)護人員應密切觀察其病情的變化情況,并及時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和護理[6]。循證護理一種新興的護理模式[7-8]。在本次研究中,四川省江油市中醫(yī)醫(yī)院應用循證護理模式對50例小兒腹瀉患兒進行護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本研究的結果顯示,研究組患兒腹瀉癥狀改善的時間和住院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兒,其治護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兒。
總而言之,對小兒腹瀉患兒進行循證護理的臨床效果顯著。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劉繡. 循證護理在小兒腹瀉臨床護理中的應用[J]. 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7,8(1):190-191.
[2]仵衛(wèi)民. 循證護理在小兒腹瀉護理及對提高臨床效果的應用分析[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6,14(22):88-90.
[3]郭慧芳. 臨床護理路徑在小兒腹瀉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 內科,2015,10(6):913-914.
[4]李寶娟. 分析探討循證護理在小兒腹瀉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 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5,6(32):255-256.
[5]鄧秋芬. 循證護理在小兒腹瀉臨床護理中的應用[J]. 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24):735-736.
[6]李愛琳. 循證護理在小兒腹瀉治療過程中的臨床應用[J]. 河南職工醫(yī)學院學報,2013,25(6):732-733.
[7]呂琴,張淑紅,毛金霞.循證護理在小兒腹瀉中的臨床實踐[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13,31(13):150-151.
[8]張華丹. 臨床護理路徑在小兒腹瀉護理中的應用[J]. 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12):2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