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梅
摘 要:在進入全球共同體社會的今天,文化、經濟、政治的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日益凸現(xiàn)。經濟全球化的到來雖然帶動了文化多元化的發(fā)展,但也同時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使得一些民俗文化出現(xiàn)了瀕臨消亡的境地。本文首先論述了保定民俗文化概述以及所面臨的挑戰(zhàn),然后提出保定民俗文化繼承與發(fā)展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保定民俗文化;藝術;傳承
中圖分類號:J5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6-0126-01
在進入全球共同體社會的今天,文化、經濟、政治的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日益凸現(xiàn)。經濟全球化的到來雖然帶動了文化多元化的發(fā)展,但也同時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使得一些民俗文化出現(xiàn)了瀕臨消亡的境地。這種文化沖擊主要體現(xiàn)為,文化的融合與碰撞使人們在娛樂形式和娛樂內容上出現(xiàn)了較大的變化,而民俗文化已經難以適應當前年輕力量的精神文化需求,所以民俗文化呈現(xiàn)出了被逐漸邊緣化的趨勢。
一、保定民俗文化概述以及所面臨的挑戰(zhàn)
河北省位于我國的華北平原地區(qū),是中華民族以及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源地之一,在中華文明的形成以及發(fā)展中占有著重要的地位。保定民俗文化具有獨特的文化魅力,具有較高的市場價值,但文化產業(yè)過分追求經濟效益的情況制約了保定民俗文化傳承與發(fā)展。
保定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名勝古跡眾多,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有“戲劇之鄉(xiāng)”、“中國民間音樂之鄉(xiāng)”、“雕刻之鄉(xiāng)”之稱。這里是燕文化、三國文化、明清文化、抗戰(zhàn)文化的重要發(fā)源地??犊琛⒄乐毙械那G軻精神和桃園結義的忠義文化,幾千年來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和生活方式,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保定民俗文化藝術資源以淶水高洛音樂會、雄縣趙崗古樂、子位吹歌、哈哈腔、保定老調、徐水舞獅、定州大秧歌、涿州皮影、曲陽石雕、定瓷、白溝泥人、易水硯等為代表。
可以看到,保定民俗文化的形式種類是十分繁多的。這些民俗文化藝術的歷史悠久,但是在漫長的歲月中經過流傳、演變,其多所具有的活力不斷減小,甚至有的民俗文化形式出現(xiàn)了瀕臨消失的情況。
二、保定民俗文化繼承與發(fā)展的應對策略
立足我市民俗文化藝術的實際情況,我們?yōu)槊袼孜幕瘋鞒信c保護作出以下策略性建議。
(一)加強河北民俗文化的宣傳工作與研究力度
河北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需要將社會整體的文化環(huán)境作為重要的支撐,從而吸引更多的人們來重視和關注民俗文化,只有實現(xiàn)河北民俗文化宣傳力度的加強,才能讓人們親身的體驗、感受河北民俗文化獨特的魅力和內涵。
河北民俗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研究能夠為河北民俗傳承與發(fā)展起到很大的理論指導作用,同時也是發(fā)現(xiàn)河北民俗文化傳承與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有效的解決這些問題的主要途徑。
(二)建立合理的人才培養(yǎng)和培訓體系
優(yōu)秀人才是實現(xiàn)河北民俗文化傳承與促進河北民俗文化發(fā)展的重要根本,所以建立合理的人才培養(yǎng)和培訓體系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將民俗文化與藝術實踐相結合,組織駐保高校藝術類學生參與民俗文化藝術傳承和保護的相關研究項目。定期組織高校相關專業(yè)師生進行實地考察、采風,采用錄像、錄音、攝影、筆錄等方式采集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第一手資料,并作為課堂教學第一手材料。
(三)發(fā)揮高校的培養(yǎng)作用
最后,民俗文化藝術的保護不僅僅是政府的責任,更是全社會的責任,高校是民俗文化藝術的人才培養(yǎng)及傳統(tǒng)藝術生活的中心。采取有效地教學對策,發(fā)回高校自身的教育作用,利用各個專業(yè)的資源優(yōu)勢,鼓勵駐保高校的學生積極投入到學習與傳承民俗文化藝術的工作中來,必將為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程提供極大的助力,為我國民俗文化藝術的保護做出應有的貢獻。
基金項目:河北大學研究生創(chuàng)新資助項目Post-graduates Innovation Fund Project of Hebei University。
參考文獻:
[1]蔡志榮.民俗文化的當代價值[J].西北民族研究,2012(01).
[2]蘇蔓,李美娟.中國民俗文化的特征與社會功能[J].成都航空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02).
[3]楊靜如.民俗文化開發(fā)價值探析[J].前沿. 2010(24)
[4]武俊平.尋找民俗文化與群眾文化的結合點[J].實踐(思想理論版),2009(Z1).
[5]馬琳.試論民俗文化的特征與功能[J].漯河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03).
[6]刁統(tǒng)菊,曲洪祎,劉愛昕.我國民俗文化的現(xiàn)狀分析[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5).
[7]張軼.中國民俗文化特征初探[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5).
[8]蕭放.中國民俗文化特征論[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2).
[9]賈廣健.大匠之門[M].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14.
[10]孫周興.高士明.視覺的思想[M].北京: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