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男
摘 要: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授課方式對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的培養(yǎng)特別是理論的研究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和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并未得到很好的發(fā)展。應試教育的制度,分數(shù)定成敗的思想,學校和家長的不重視,都使得相關能力未得到提升。以至于我國現(xiàn)代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在改革轉(zhuǎn)型的過程中步履維艱。國家的發(fā)展靠人才,人才的培養(yǎng)靠教育。俗話說:"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今天,我們就高中文學作品的欣賞以及自我感悟這一個方面談談我的理解。
關鍵詞:文學作品;欣賞;感悟
前言:高中時期處在中學和大學的一個過渡期,其地位至關重要,直接影響到大學甚至到社會的工作和學習,所以不容忽視。高中文學作品的欣賞和自我感悟能力的發(fā)展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層層把關。無論是從選材,教學的方式方法,課堂上的氛圍,以及思想的引導都要仔細斟酌,認真推敲。分清主次,找準重點,因材施教。適當引進國外一些先進的教學方法,揚長避短,去粗取精,循序漸進方位上策。
一、目前高中文學欣賞能力培養(yǎng)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資料的選取
目前高中語文教材,在未開始教學之前在文章的各個段落已經(jīng)做好了各種提示和引導,這里面也不乏一些文學作者和專家的真知灼見,還要帶上出處,可謂是用心良苦。不可否認這些引導或是提示確實為學生把握文章的整體思想和宏觀脈絡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這樣做真的會事半功倍嗎?這些提示很大的程度上也干擾和影響了學生的思維,在學生自己并未體會之前已經(jīng)戴上了有色眼鏡,扣上了世俗上一些傳統(tǒng)的價值觀,禁錮了他們的思想,回歸不到自己內(nèi)心的本真,把他們對文學作品的想法已經(jīng)帶尚了鐐銬,剪斷了騰飛的翅膀,關在了他們預先設定的“陷阱”里[1]。
(二)老師的引導
對于文學作品的欣賞和感悟,應該以學生為主,老師為輔。讓學生自己領會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意圖,還有其外延的精神。循序漸進,讓學生自己融會貫通。而不是讓老師先咀碎了,嚼爛了再喂給學生。自古民間就有一句老話叫做“別人嚼過的膜不香”,也可以理解為“教的曲子唱不的”,不管怎樣說其目的都是說這樣的方法并不可取。還有我們的老師們生怕學生的領會能力不足,在閱讀之前已經(jīng)先為其“搭好了橋,鋪好了路”。就是在學生閱讀前先把文章的主題,作品的風格灌輸給學生,讓學生們他們預先構(gòu)建好的框架中去閱讀思考。再對語言的推敲,人物的性格,細節(jié)等方面對學生加以啟發(fā)。其缺少的正是最重要的也是學生最需要的對作品最初的想法和理解,缺少了其對“藍天白云”那份最初的幻想[2]。
(三)課堂氛圍
在這一點上,我們要虛心的學習國外一些比較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式方法。他們在教學過程中會采取一種相對寬松的教學氛圍,老師首先是放松的,再帶動學生。讓他們沒有包袱,不怕說錯講錯。任意發(fā)言,自由討論。卸下他們思想的鐐銬,解放他們的思想,可以獨樹一幟,可以標新立異,更可以天馬行空。只要你敢想敢說,我們就給你空間讓你的思想任意飛翔。其教育的成果我們可以看到,在創(chuàng)意創(chuàng)新領域他們的人才可謂是層出不窮。言歸正傳,他們最著名也是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叫做“圈圈法”,也叫文學圈圈。主要方式是也學生為主體,將學生分為一個個小組,小組成員共同閱讀和欣賞同一篇文章,讀后再進行討論,不限主題,可以從各個方面進行探討。在此過程中學生們彼此構(gòu)建意義,修正觀點,可以認同,也可以批判。加深對文學作品的延伸理解。
二、如何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感悟
(一)“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
老師教的是我們被動接受的,而學習卻是主動的構(gòu)建過程。不可以簡單的進行下“復制和粘貼”就草草了事。從哲學上講只是是個人經(jīng)驗的合理化,而不是說明世界真理。最終都使要運用到社會的生產(chǎn)和生活中的。重點在于學生在平時學習和生活中的積累和反思,和也是人類進化到現(xiàn)在所做的總結(jié)。因此,學生對于文學作品的欣賞重點在于其自身的感悟。
(二)要因材施教,量體裁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中也,不知不學者,下也。人生兒不同,其智力發(fā)育,性格特點各有不同,對事物的發(fā)展和理解自然各有千秋。我們要尊重個體間的差異。要注重挖掘差異間的優(yōu)勢,讓其優(yōu)勢得到發(fā)展和運用。
(三)在平時聽,讀的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文學情感的渲染和滲透
在聽的過程中可以適當?shù)倪x一些散文或者抒情累的文章在廣播上播放。也可以推薦一些好的廣播頻道,比如喜馬拉雅上就有一些比較美的文章可以推薦給孩子們。潛移默化的引導和滲透,讓學生們自己感悟。另外,讀的時候要帶著感情去朗讀,什么樣文章用什么樣的感情可以滲透一些,也可以讓孩子學生自己體會。不斷積累,從量變到質(zhì)變,循序漸進,長此以往定會取得顯著效果[3]。
結(jié)論:這種教學模式和方式方法可以引導學生回歸到最初的本心,回到對“藍天白云”最初的幻想??梢宰屗枷胗|碰心靈。用本心去思考,用本心去體會,用本心去取舍,用本心去判斷,然后用本心告訴人們自己的想法。這種教學的模式和經(jīng)驗在國外已經(jīng)取得很好的成績,不僅能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欣賞和感悟的能力。還能激發(fā)起創(chuàng)新的潛能。不僅提高學生個人的素質(zhì)和能力,也為我們祖國后續(xù)的發(fā)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參考文獻:
[1]劉琳娜.探析高職語文教學過程中文學欣賞的作用和具體實施[J].中國校外教育,2012,33:176.
[2]沈紅丹.美國語文教學中的文學圈圈教學法[J].課程?教材?教法,2012,08:124-127.
[3]吳艷玉.高中英語文學閱讀欣賞課探索與實踐[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13,04: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