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燦
2016年11月23日,筆者滿懷信心來到培訓基地——宜昌伍家崗區(qū)實驗小學(以下簡稱“伍小”)掛職培訓。十幾天的課堂觀摩、校長講座、社團課程展示、讀書分享、行政例會……讓我們的心中激蕩起了久久不能平靜的漣漪。
首先是工匠精神的碰撞。工匠精神正是伍小精神,她們的極致思維和行為就是最好的體現(xiàn)。伍小的老師最開始也只是看看小文章,寫寫感言,但隨著閱讀的深入,他們將讀到的理論運用于實踐,將課程中的感悟、問題或亮點進行深度剖析并探究出策略,形成文字,然后大家在一起分享。時間一長,分享的內容自然就多了,校刊《聽那花開》和教育敘事集《聽那花開》就應運而生了……這讓我們明白,成功并不一定要做大事,而是把一件件小事做精,做細,做到極致。
其次是與真實、真誠的碰撞。伍小校園內沒有花哨的裝點,但干凈舒適;老師的言行舉止規(guī)范、高雅而滿含愛意;孩子們也有幼稚淘氣的,但都文明有禮。每天早上學生上學時,學校的唐書記就在校門口詢問學生家庭作業(yè)情況是否超量,并作好記錄,分析研究如何減負增效。對一年級的學生,還會拿秒表記錄學生完成整理書包、將凳子推入桌下、離開座位到走廊排好隊的時間,用時間觀念來培養(yǎng)學生的行為習慣。這一切都是那么真實,那么真誠。
再次是與教育情懷的碰撞。伍小的教師都充滿了教育情懷,領導都身兼主課程。其實,政府機關、教育局、培訓機構都向他們伸出過橄欖枝,但都被他們婉拒了。中南校區(qū)的韓書記即將臨盆,但仍然堅守在工作崗位上,她說:“只要我能堅持,我就愿意和孩子們在一起,看著他們的成長與進步,我會覺得很開心?!?/p>
點點滴滴,一直在腦海中浮現(xiàn)。作為校長,經(jīng)過這次培訓后,我們能收獲什么?該怎么去做?
一是要讀書。很多農村學校,在發(fā)展方向上找不到目標,只能被動完成上級任務,這往往是因學習不夠、理論水平不高所致。我們的老師很多還不能較好地駕馭教材、彰顯課堂的內涵和教師的魅力,更不用說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了。新時期對教師的要求是要從教書型教師向教育科研型教師過渡,要求教師轉變教育思想,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生發(fā)展的促進者,不僅指導學生獲取知識,而且要能夠引導學生正視人生。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主動學習、終身學習,通過定方案、擬措施、按階段、有步驟地層層推進,讓教育者真正成為教育人,更好地為孩子服務,為教育服務。
二是立足問題即課題的思想?!皢栴}即課題”,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和困惑就是我們要著力研究的“校本”課題。農村學校面臨的問題非常多,有來自領導的,有來自家長的,有來自自身的……我們從哪里找突破口呢?發(fā)現(xiàn)問題很重要。校長要引領大家敢于暴露問題,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并全面客觀地分析問題、反思問題、解決問題。伍小從教育敘事開始,慢慢做,堅持做,努力做,有梯度地做,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教研不難,研究也不神秘,只要愿意去做,堅持去做,就能看到效果。
三是“小題大作”創(chuàng)特色。“小題”就是立足學校的某一個點,“大作”就是抓住這一點深入研究,最后的成果不光是報告,更重要的是形成一個可以比照操作,可以讓全校師生參與并展示,從而形成常規(guī)的亮點活動,這就成了特色,如伍小的炫舞籃球。我們可以從本校的傳統(tǒng)項目或本地民族項目中找到抓手,將這一特色做到極致。
四是極致而高雅。學校工作千頭萬緒,總感覺分身乏術,有埋怨有牢騷,有不滿有怨言。我們不妨換個方式或換個角度,沉下心來,將那些繁雜瑣事統(tǒng)籌起來,當做學校常規(guī)工作做。如果我們把自己當成主人翁,積極主動的去做,不浮躁,不抱怨,用陽光一樣的心情去擁抱工作,用工匠一樣的精神去完成一件件小事,我們就會變得極致高雅許多。
(作者單位:宣恩縣第二民族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周 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