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秀剛
宜昌市教育局認真貫徹落實《湖北省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年)》和《宜昌市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年)》,加大特殊教育投入力度,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普及水平大幅提高,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教育質量顯著提升,非義務教育階段特殊教育辦學規(guī)模逐步擴大,全市基本形成了“以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干,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為主體”的辦學格局。
殘疾兒童隨班就讀有序開展。市教育局牽頭,聯(lián)合市殘聯(lián)、衛(wèi)計委、編辦、財政局五部門下發(fā)了《關于做好殘疾兒童少年隨班就讀工作的指導意見》,對隨班就讀管理體制、學生的認定、資源教室的建設、工作經費的保障等方面做出了具體的規(guī)定。建立市縣兩級隨班就讀指導中心專家組,依托當地的特殊教育學校、縣市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實現(xiàn)殘疾兒童發(fā)現(xiàn)—報告—診斷—評估—初期安置—隨訪—實施教育等完整的特殊教育服務體系,為盲、聾、智障、腦癱、孤獨癥等殘障學生提供更及時的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職業(yè))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全程服務。召開全市殘疾兒童少年隨班就讀工作現(xiàn)場會,43名隨班就讀指導教師和30名教育行政管理干部現(xiàn)場觀摩和學習學院街小學隨班就讀工作。設立專項補助資金。從2014年起,每年安排5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城區(qū)隨班就讀資源教室建設,全市已建成隨班就讀資源教室19個,隨班就讀指導中心、特殊教育資源中心11個。
醫(yī)教結合課程模式深入推進。深化課程改革,改進教學方法。全面落實國家培智課程標準,鼓勵縣市區(qū)積極研發(fā)校本課程和校本教材。當陽特校編寫了《殘疾兒童肢體康復指導手冊》,科研課題《轉型初期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培訓與專業(yè)發(fā)展的策略研究》獲中國教育學會優(yōu)質教研成果一等獎。興山縣特校開展了主題單元教育模式的改革,從課程層面實現(xiàn)了醫(yī)教結合,康復與教育同步,研究課題《培智學校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評價研究》獲省三等獎。注重學生潛能開發(fā)和功能補償,開展“醫(yī)教結合”實驗,在校本課程中增加生活技能和職業(yè)教育內容,增強教育的針對性與有效性。成立全市首個特殊教育工作室—杜紅名師工作室,開展全市特殊教育研究、師資業(yè)務培養(yǎng)培訓。工作室積極申報省特教學會課題項目,確立“特殊教育醫(yī)教結合背景下的1+X+Y康復教育模式研究”為研究課題,通過在“醫(yī)教結合 智慧康復”這一科學康復模式支持下,探索出適合特殊學生發(fā)展需要的融教育與康復于一體的康復教育新模式。
特教教師隊伍建設不斷強化。扎實開展教師培訓工作。市級財政拿出專項資金100萬,用于全市特殊教育學校骨干教師培訓,連續(xù)三年每年派80名教師在北師大進行為期10天的培訓。2016年11月,市特校承辦“湖北省特殊教育教師聽覺障礙專項培訓”,邀請了來自香港、臺灣的特殊教育專家、教授授課。特教教師待遇得到提升。全市特殊教育教師均按照績效工資的人均水平高于當地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績效工資水平的15%發(fā)放,從事特殊教育工作滿15年并在特殊教育崗位上退休的教師,其特殊教育津貼計入退休金。同時,在教師職稱評聘方面,特教教師職稱通過率100%。
宜昌市特校藝術團在國際舞臺大放異彩。市特校秉承“讓每一位殘疾學生在自身基礎上得到發(fā)展”的辦學理念,竭力打造藝體活動特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被中殘聯(lián)藝術團譽為“特藝搖籃”,被教育部、中殘聯(lián)命名為“全國特藝人才培訓基地”。2014年學校課題研究成果《創(chuàng)藝術教育品牌 促學生健康成長》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016年9月底,藝術班學生隨李克強總理出訪古巴,表演的舞蹈《千手觀音》受到中央領導和文化部長的高度贊揚;10月16日,藝術班學生受邀參加中國殘疾人聯(lián)合會組織的北京“中國國際康復博覽會”演出活動;10月底,藝術班學生隨中國殘聯(lián)主席張海迪前往英國,為康復國際大會演出。
高起點規(guī)劃,建設市特校新校區(qū)。未來,宜昌市將投資1個億,規(guī)劃75畝,按照“國際視野、國內一流、全省領先、宜昌特色”的目標定位,高標準、高質量建設宜昌市特校新校區(qū)。
(作者系宜昌市教育局副局長)
(責任編輯:楊萬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