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曉卿
一道菜主義
◎文/陳曉卿
在北京西部找吃的,天寧寺是繞不過去的一個結點。從西客站往東,無論是潮皇食府、順峰金閣、倪氏海鮮還是長江俱樂部,都自豪地自稱餐飲航母,原料新鮮,廚藝規(guī)整……當然嘛,價格也足夠嚇人——這顯然不是我的風格。
這么說,并不代表我從不去那一片兒覓食,相反,白云路向南是我經(jīng)常果腹的地方。無論是白云祥湘菜的小炒肉、三個亭的火鍋、帕米爾食府的大盤雞還是天華毛家菜的紅燒肉,都曾經(jīng)安慰過我空空蕩蕩的胃。在航母扎堆的地方,居然能找到這么多“舢板級”的小館,并且能享受其中的美妙,有時不得不佩服一下自己。
其實,和那些動輒天價的旗艦店相比,我更喜歡這些平易近人的,尤其是某一道菜能夠打動我的小飯館。我有位高級餐廳的大廚老哥,交情是能一起推杯換盞的那種——當然,他們家的菜譜前幾頁也都是燕鮑翅之類的唬人玩意兒,不過他勸我別吃那些:“廚師一輩子,就像我,能接觸到這些東西的次數(shù),數(shù)都數(shù)得過來,沒練過幾次手,怎么可能做得好?”老哥喝了口酒說:“千萬別相信那些高檔菜,建議你多吃豬肉牛肉,我們沒有一天不打交道的。”之前消費能力不夠帶給我的挫折感,經(jīng)他這么一說,立刻煙消云散。
一個館子好吃的菜肴就那幾道,廚師用心之外,唯手熟爾。在外地經(jīng)常有這樣的飲食經(jīng)歷:千里迢迢跑去一家飯館,只點一道主菜就OK了。像成都,老媽蹄花就吃豬蹄,宋雞片就吃涼拌雞,干凈利落。近郊更是如此:雙流游家院子吃水煮青蛙,溫江公平鎮(zhèn)吃紅燒兔,新津的江邊吃黃辣丁……裝菜的器皿全是大鋁盆,分量足夠多,簡直沒有辦法再點其他的菜。我把這種簡單過癮的飲食習慣稱作“一道菜主義”,凡是這樣的飯館,一定好吃!
當然,對開飯館的人來說,做菜首先是生意,所以那些好吃的菜,一旦進了城,就像進了瘦身訓練營一樣,首先在分量上縮水。直接導致的結果是,一道菜顯然不能解心頭之恨。即便這樣,名目繁多的菜單上,還是能夠找到這家的廚子最拿手的“一道菜主義”痕跡。我們常見的菜牌,頭版頭條或內(nèi)容提要的位置,總會很張揚地推薦那么幾道“主打菜”,這里面既有店家設置的利潤圈套,也會埋藏著廚師最熟練的絕活。試想一下,如果天下鹽沒有了二毛雞雜,錦府鹽幫沒有了退秋魚,君琴花沒有了酸湯蹄花,兄弟川菜沒有了兄弟牛蛙……對我來說,它們必然“店將不店”。
飲食江湖,刀光俎影,生存殊為不易。曾經(jīng)認識一家飯館老板,生意好了之后拼命擴張,但一年后敗下陣來,灰頭土臉回到原先的小店。他問緣由,我沒客氣:“你就是個賣鹵水的,新店連鹵水都沒心思做,怎么好得了?”我給他打了個比方:“你就是個李逵,兩把大斧舞得生風,現(xiàn)在你卻努力扮成射箭高手……誰信呢?”
倒是前些日子,去了一家貌似豪華的餐館,經(jīng)理推薦我吃他們家的鳳爪?!罢f實話,我們家就是做雞爪子起家的,‘沙龍鳳爪’是我們的鎮(zhèn)店之寶?!闭f這話的時候,經(jīng)理靦腆得都有些不好意思了。但恰恰是這道主打菜,讓我?guī)滋旌笏寄畈灰?,甘心又做了一回回頭客。其實這樣的看家本領,正如同指紋一樣,是一個成熟店家的身份標識,這東西丟了,一個飯館的個性也便隨之作古。
說回天寧寺吧。白云橋往南,有家不錯的徽菜館——花亭湖,名字取自長江邊的一個風景區(qū)。我喜歡這家的土雞湯,也因為雞湯這道菜來過多次。和別家不同的是,花亭湖的雞湯是要泡炒米的,這是皖南的習慣。
從前,炒米是安慶人過年時待客的上品。上好的糯米用水浸一天,待松軟后自然晾干,再用柴灶微火不停翻炒至金黃。炒畢,米粒松軟酥脆,入口奇香無比。它也有很多種吃法,伴雞湯就是其中之一。用雞湯沖泡,觀感像西式早餐的奶伴玉米片,口感除了米的潤和松脆之外,還多了湯鮮。幾天前,幾位同鄉(xiāng)在這里聚會,點了這道當家菜。結果服務員居然說沒備炒米——原因是很多北京人看不慣炒米的長相!真咄咄怪事也,沒有炒米我來喝你家雞湯作甚?服務員見狀,無奈去后廚將炒米端了上來。
“嗯,這才是你們的特色所在啊。”一碗雞湯炒米下肚,我滿足地向這位四川籍服務員賣弄:“小姑娘,知道炒米的來歷嗎?”“當然知道,”女孩眼睛忽閃忽閃的,“是我從庫房拿來的?。 ?/p>
摘自葉至味在人間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