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葦++張海濤++楊優(yōu)
摘 要:生物化學是一門醫(yī)學院的基礎課程,更是系統(tǒng)學習醫(yī)學知識中最為重要的橋梁,其內容抽象,難于記憶,傳統(tǒng)的教學與評價模式已不能滿足信息化時代的教學需求。文章探討幾種教學體系在獨立醫(yī)學院中的應用評價。
關鍵詞:獨立醫(yī)學院 生物化學 教學體系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10(c)-0131-02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是該校臨床醫(yī)學、生物技術、藥學專業(yè)的基礎學科必修課,也是生命科學領域最為關鍵的學科之一,但是其概念晦澀難懂,微觀抽象,代謝循環(huán)通路眾多又互相交錯,初學者很難系統(tǒng)歸納記憶和理解掌握,讓許多大二學生望而生畏。目前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都是以教師在課堂上的幻燈片灌輸為主,速度快并且不全面,對學生的要求比較高,如果課前不主動預習,第一次聽課很難聽懂,更無從理解記憶,極大程度地影響學生學習的熱情。即使死記硬背通過考試,也會很快忘記。另外,獨立學院的學生與一本院校相比,自習能力稍差,對于基礎課程的興趣略少。因此,如何將生物化學中眾多的概念與通路以合適的形式傳播給學生,在課后如何科學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是該文初步探討的問題。
1 教學方法
目前該校的生物化學教學方式依然以傳統(tǒng)的多媒體教學輔助板書,實驗課教學為主。傳統(tǒng)的多媒體教學法以教師制作放映幻燈片為主,多媒體固有其優(yōu)點,比如它的直觀性、總結性,教師一般會將課本中的重點知識作為幻燈片的主要內容,并且輔以豐富的圖片、視頻,刺激感官,幫助理解。但是由于篇幅的限制,往往缺乏整體性,而生物化學偏偏又是一門整體性很強的課程,每條代謝通路之間相互協(xié)調彼此制約。而且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經常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在看到比較重要的頁面時,不是主動去理解記憶,而是掏出手機拍照保存,其實日后也很少再會去打開查看。板書雖可以避免幻燈片篇幅限制的缺點,但是其耗時長并且不夠直觀。綜合近年來新興的教學方法,比如微課教學[1-2]、Sandwich教學法[3]、PBL教學法等[4],我們試圖探尋更優(yōu)化的教學評價體系。
1.1 合理運用網絡平臺
在傳統(tǒng)課堂上,由于生化課的特殊性,往往一開始學生還有點興趣,越到后面越難懂,上課的時候昏昏欲睡,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很少,缺乏動力,學生的注意力很多都不在課堂上,產生緊張,恐懼心理,不敢也不想提問,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果不理想。鑒于信息化時代的來臨,學生人手一部手機,并且寢室都有網絡,我們選擇了13級護理醫(yī)學的學生277名,課堂上公布了QQ群號,在群里定期與學生交流輔導,發(fā)布任務,學生有問題可以與老師及時溝通,教師也可通過網絡平臺隨時補充課堂上的知識,比如我們增加了一些關于氧化磷酸化、病毒的復制、三羧酸循環(huán)的視頻,視頻以動畫形式呈現(xiàn),更便于學生理解,學生普遍反饋良好。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與教師的互動活躍,勇于提問,樂于回答,比傳統(tǒng)的面對面教學更為直接。
1.2 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
我們選擇13藥學的50名學生,根據(jù)大綱要求與實際課時,讓學生自己走上講臺,講述第九章,物質代謝的聯(lián)系與調節(jié),已經學完了物質代謝的學生們此時對生化已經有了大概的了解,也明白幾大類物質代謝之間有一定的關聯(lián),我們把學生分為10組,每5人為一組,每個人負責不同的部分,如資料采集、幻燈片制作、講稿整理、課堂講解、過程記錄分析。然后由教師適當指導,學生集體備課,只要保證不偏離大綱,并不對學生講述內容做過多改動。最后每組派一名同學進行課件的講解,時間為30 min,在這個過程中,參與的學生在查閱資料和編輯課件的過程中,無形中加深了印象,聽課的學生由于對講課者十分熟悉,消除了抵觸心理,也能很好地進行互動。
1.3 生化實驗課的創(chuàng)新
生物化學中的理論都是以實驗為主得出的結論,但往往由于概念過于抽象,學生即便按部就班完成了實驗,也有很多不知道自己在驗證課本里的哪個部分,做實驗時心不在焉,實驗報告相互抄襲的現(xiàn)象很普遍,再加上獨立醫(yī)學院藥學專業(yè)和護理專業(yè)生化實驗課一般只安排了3~4次,以至于我們的學生在畢業(yè)時實驗能力相對薄弱,動手能力不強。為此,我們安排了兩次實驗課,從實驗設計開始,構建新的實驗教學內容,讓學生自己投票決定最想親眼見證課本中的哪個概念,選取切實可行的一個,進行安排。學生選的是組織DNA的提取與定量。首先,讓學生自己分組,綜合設計實驗方法,在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廣泛查閱資料文獻,既開闊了視野,豐富了課外知識,也鍛煉了使用數(shù)據(jù)庫的能力。然后設計實驗所需要用到的儀器、試劑,自己準備實驗的過程中鍛煉了學生動手動腦和協(xié)作的能力,設計好實驗步驟后,由老師稍加指導,進行預實驗和正式實驗。實驗結束后,不管實驗成功與否,學生都要交一份實驗的分析報告,也避免了以前互相抄襲、照搬實驗步驟的情況發(fā)生。最后依然由老師進行分析總結,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動手動腦能力,在以后的實驗課中也能更加認真對待。
另外,為了增強學生對于實驗課的認知,提高實際操作能力,我們開放了一個實驗室,內有分光光度計、電泳儀、離心機、水浴箱、天平、PCR儀以及一些常用的實驗器材,為學生解決學習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得到了極大的好評。
2 評價體系
除了傳統(tǒng)的期中期末考試、實驗課成績,我們對于課程考核評價系統(tǒng)做了一些優(yōu)化,比如將實驗課由以往的實驗報告成績改為3個部分,即操作成績、報告成績和筆試考核成績三部分,更為客觀和細化地反映學生的平時成績。另外,為了讓學生們掌握更多的生化知識,在學習中尋找樂趣,愛上生化,覺得學習不再枯燥,快樂學習,在考試之前,我們舉辦了臨床醫(yī)學院第一屆生物化學知識競賽,由學習委員在班上宣傳,組織好同學們參加此次比賽,比賽分為初賽和決賽,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報名,知識競賽中我們立足課本,升華了課程中的重難點,決賽勝出的同學在成績測評時候予以相應的加分。既讓同學們在考試之前主動復習,也能讓學生加深對生物化學這門課程的印象。
3 結語
生物化學一直以來都是醫(yī)學基礎課中最難于理解和記憶的一門課,甚至在學生中流傳著一些譬如“生理生化,必有一掛”的俗語,讓剛進校的學生對于生物化學望而生畏。而獨立醫(yī)學院的生化課程一般只有42學時,實驗課為3學時,學生往往還沒來得及熟悉整個課本就已經結束教學,但與此同時,生物化學卻是連接基礎與臨床之間一個非常重要的橋梁課程,不深刻理解生化的概念與代謝通路,就很難學好以后的病理生理、疾病的發(fā)病機制、藥物的作用機理。所以我們通過一系列的課程教學與評價體系改革,增加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了學生的協(xié)作、動手能力,讓他們順利度過艱難晦澀的基礎課程學習,更好地為將來的臨床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張文,馬秀芳.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設計研究[J].教育信息技術,2015(3):3-9.
[2] 韋帶蓮,何旭.初步探析“微課”與”翻轉課堂”在生物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現(xiàn)代經濟信息,2015(20).
[3] 曾妍,黃瑾.Sandwich教學法在生物化學教學中的應用與效果評價[J].教育教學論壇,2016(3):126-127.
[4] 周妍,吳巍.PBL在生物化學教學中的用模式探討[J].Basic medical education,2016(18):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