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艷玲
有效的科學課堂應該表現(xiàn)為學生有效學習,教師有效引導,資源有效利用。使學生增長探究能力,獲取知識的關鍵在于提高實驗的有效性,科學課堂上提高了小組實驗的有效性,就是有效課堂,就能達成教學目標。小組實驗要求明確,實驗材料豐富,實驗方案操作可行,小組人員分工合理,這樣的一堂完美的科學實驗課,是教師根據(jù)課標要求和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及心理特點精心設計打造的,此類優(yōu)化的科學實驗教學一定會使科學課更具魅力!
經(jīng)常聽到一些科學老師發(fā)牢騷:“科學課真難上,費力費時上課,學生就是學不會?!薄靶列量嗫嗌险n,不出成績?!薄皩W生做實驗了呀,怎么還是記不住知識點呢?”——究其原因,還是我們的科學課堂教學低效造成的。有效的科學課堂應該表現(xiàn)為學生有效學習,教師有效引導,資源有效利用。《科學課程標準》提出:“科學課堂應向?qū)W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在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痹鲩L探究能力,獲取知識的關鍵在于提高實驗的有效性,科學課堂上提高了小組實驗的有效性,就是有效課堂,就能達成學生有效學習,資源有效利用。
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分組實驗是最為常見的探究方式,也是學生最為喜愛的活動,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致使分組實驗課上得熱熱鬧鬧,可是效果甚微。
那么如何提高小組實驗的有效性呢?下面談談自己的幾點做法:
一、激發(fā)自主探究欲望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睂W生對學習有興趣,是積極思維和探究欲望的重要前提,小學生對科學實驗,都有一種新奇感,這種新奇感如果得不到及時強化,可能很快消失,所以應該通過各種有效途徑,將學生的這種新奇感轉化為持久的學習興趣,以小組合作帶動全員參與,充分發(fā)揮實驗魅力,激發(fā)學生探究的學習興趣。
比如:《聲音的傳播》一課上課伊始,問學生:“你已經(jīng)知道聲音能在什么物質(zhì)中傳播?你怎么知道的?”學生從聽到上課鈴聲,聽到同學的說話聲得知聲音能在空氣中傳播。然后我繼續(xù)追問“你還想探究什么物質(zhì)能傳播聲音呢?”學生的情緒高漲,紛紛提出:“固體能傳播聲音嗎?”“液體能傳播聲音嗎?”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被激發(fā)起來了,整堂課都表現(xiàn)得積極主動,學習氛圍濃厚。
二、實驗要求明確化
自主探究的欲望激發(fā)起來后,接著就要引導學生明確實驗要求,看似熱熱鬧鬧的小組實驗,有的學生只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卻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還有的學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人家咋著,我咋著”,在盲目地模仿著操作著。匯報實驗結論時只好安安靜靜一臉茫然地坐著,因此教師在設計實驗活動時,要有明確的目的,可用課件將實驗要求出示給學生。對于學生容易忽略的地方可采用“溫馨提示”的方式出示在醒目的地方,將關鍵詞加粗,使學生在小組探究過程中非常明確探究的目標。
如:《給冷水加熱》一課,學生在做“研究水受熱上浮的原因”實驗時,用課件出示溫馨提示:試管可在水槽里裝水、扎氣球皮,橡皮筋一定要扎緊,不能漏水,盡量不要有空氣。實驗時要注意安全,玻璃器皿要小心輕放。加熱過程中請仔細觀察氣球皮的變化。天平要仔細調(diào)節(jié)平衡,為減小誤差,測重量前后一定要把試管外壁的水擦干凈。有了“溫馨提示”,實驗要求更明確,實驗操作更明了。
三、實驗材料豐富化
著名物理學教育家朱正元教授說:“壇壇罐罐當儀器,拼拼湊湊做實驗?!闭n本中的實驗材料有的準備起來有難度,于是我就使用學生身邊隨手可得的物品,拉近實驗和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深切感悟到科學的真實性,感受到科學與日常生活的關系。比如:在上《面包發(fā)霉了》一課時,教材要求學生用面包片來做霉菌生長的實驗,由于我們是農(nóng)村小學,絕大多數(shù)的孩子平時是吃不到面包的,讓他們用面包做實驗,看著美味可口的面包被自己“糟?!钡袅?,哪還有心情觀察霉菌的生長情況呀?再說了,有的孩子覺得買一塊面包來做實驗還是有難度的,因為爺爺奶奶不會同意,當我提議用饅頭片替代面包片時,一些留守孩子一臉輕松的笑容證明這次的實驗材料選得好。
再如:《聲音的傳播》一課,要做聲音在固體、液體、氣體中的傳播效果實驗,我給每組準備3個塑料袋,讓小組同學自行準備固體、液體。固體物質(zhì)有的選用沙子,有的選用白糖,有的選用泥土,有的選用小木塊等等。液體物質(zhì)有醬油、醋、牛奶、水、飲料,氣體就是向袋子里吹氣。孩子們準備的材料太豐富了,實驗時,用上自己精心選用的滿意的材料,做起實驗來是又認真又開心,活像個小小科學家。實驗效果可想而知了。這樣組織學生共同研究和制作的簡單實用的實驗材料,本身就是培養(yǎng)學生實驗能力的有效方式。
四、實驗方案可操作化
實驗要求明確了,實驗材料也準備好了,接下來就要有效引導,完善探究計劃,設計實驗方案了。對于四年級學生來說,可以先放后收,恰當引導,制定出切實可操作的實驗方案來。
如:《光是怎樣傳播的》一課,在制定探究光的傳播路徑的研究方案時,我就讓學生根據(jù)老師提供給各小組的實驗材料,自行在小組中討論研究,制定出本組的實驗方案,只給小組提供研究方案表格,內(nèi)容包括:“研究的問題”、“我們的推測”、“我們的依據(jù)”、和“研究方法”等。小組同學熱火朝天的討論、爭論,然后共同制定出一份方案,有的小組制定的方案還真是有模有樣,其中一個小組的研究方法是這樣的:“拿三張在同一位置打孔的卡紙,排成一列,再拿一張沒有打孔的卡紙放在最后,看光能不能通過3個孔射到最后一張紙上,如果能,說明光是沿直線傳播的。”老師“放”到這里該“收”了,我就問他們:“這樣一次實驗就能得出實驗結論了嗎?”經(jīng)過幾分鐘的沉思,有個學生舉手回答:“老師,可以再移動第二張或第三張卡紙,看光能不能射到最后一張卡紙上,如果不能就說明光是沿著直線傳播的?!崩蠋煘檫@個同學的機敏豎起大拇指,眾多同學向他投去了贊許的目光。到此時實驗方案已經(jīng)清楚明了了,我就讓各小組完善自己小組的實驗方案。教室里再次安靜下來。
學生實驗時,老師可以深入到各活動小組觀察,及時點撥探究過程中被學生忽略的重要問題,這實質(zhì)是在“教”學生如何探究,教師此時就是學生合作學習中的組織者、引領者、參與者。比如:“光的直線傳播實驗”中,學生會遇到卡紙上的小孔不在同一直線上的問題,這時候就需要老師的點撥指導了,可以引導他們用吸管插在小孔里兩兩對齊。恰當引導,減少了學生探究過程的盲目性,提高了課堂效率。
五、小組分工合理化
美國學者彼得森指出:“科學探究是一種系統(tǒng)的調(diào)查研究活動,其目的在于發(fā)現(xiàn)并描述物體和事物之間的關系,其特點是采用有序的和可重復的過程,簡化調(diào)查研究對象的規(guī)模和形式,運用邏輯框架作解釋和預測。探究的操作活動包括觀察、提問、實驗、推理、表達、運用及其他活動。”可見科學實驗是一種綜合性活動,這就要根據(jù)每個學生的特點進行分工,擅長動手的來操作實驗,擅長書寫的就做記錄,擅長表達的就帶頭發(fā)言,擅長觀察的就帶動小伙伴們擦亮雙眼捕捉實驗現(xiàn)象,擅長思考的就做好拋磚引玉工作。小組成員的職責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采用輪換制,根據(jù)情況一課一換,或隔課一換,保證小組成員人人有事做,合理分工,分工明確,各負其責,同時要團結協(xié)作,共同完成小組實驗。
通過小組合作實驗,既提高了探究的積極性,又帶動了動手能力欠佳學生的參與,他們不但學會了知識,還體驗了探究的過程,領會了科學研究的方法,激發(fā)了主動探究的意識,培養(yǎng)了學生團隊協(xié)作的合作精神和嚴謹求實的科學研究作風??茖W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能使學生自主地獲取知識和技能,體驗和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形成和提高創(chuàng)新意識,樹立科學的價值觀。
一堂完美的科學實驗課,是教師根據(jù)課標要求和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及心理特點精心設計打造的,這樣優(yōu)化的科學實驗教學一定會使科學課更具魅力!
【作者單位: 徐州市銅山區(qū)房村鎮(zhèn)郝灣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