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琴
【摘要】商務英語是人們用于外出商務交流專門的一種英語,它的發(fā)展歷史不過幾十年,自始至終它的存在都和商務貿易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近五個世紀的實踐使這門學科越來越豐富多樣,也成為了各國商務交流的平臺和必需品。本文將通過對商務英語發(fā)展史演變及其受歷史因素的影響的探究來讓人們更加了解商務英語而商務英語順應這一時代潮流形成了一門新興的獨立學科。
【關鍵詞】商務英語教學;商務英語應用;語言學;中國洋涇浜英語
商務英語是英語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作為英語獨特發(fā)展的分支,它的出現(xiàn)并不偶然性的而是必然性的,是社會貿易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也是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發(fā)展的趨勢。在知識和經濟不斷碰撞和發(fā)展的時代,商務英語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和應用能力不斷地普及和發(fā)展,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商務英語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就不斷在國內各大高校掀起熱潮,可是我國當時的商務英語發(fā)展水平和研究還沒達到和英語語言文學同等水平,于是導致了商務英語理論研究滯后于實際應用。導致無法進行更好的商務英語教學,只存在于人們的概念中。
語言學家認為,英語語言學是專業(yè)培養(yǎng)計劃中的一門基礎必修課,它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社會和語言是同步發(fā)展的,要了解語言的發(fā)展趨勢和方向就必須和社會的發(fā)展聯(lián)系起來并研究如何更好的研究和應用英語。
一、商務英語在國外的發(fā)展歷程
商務英語是專門用于ESP學科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實相關英語教學證明。商務英語早于ESP產生,因為有一本書籍記錄了,早在15世紀末就出現(xiàn)了英國為了與各貿易國家順暢交流而編寫的文章。早期的商務英語,只是將英語和其他語言對照翻譯解釋為了突出它的實用性,第一本學習書籍是由威廉卡克斯頓在1483年印刷而成。采用了兩種不同語言對照的形式,為商務需求提供了便捷地獲取信息的方式,主要以日常打招呼、生活用語、家庭用語、買賣用語等對話內容為主。早期的學習書籍主要是以面向法語為主。因為當時的商務活動最活躍的就是法國弗萊德地區(qū),商人們意識到對客人了解得更多尤其是通過學習他們的語言更能順暢地交流,不僅對自己的生意有好處而且還能更加了解對方的需求。文藝復興時期,英語處于不斷變化不斷與其他語言碰撞和發(fā)展的狀態(tài)。16世紀初期,英語和法語、意大利語、拉丁語成為文藝復興時期必備的語言。1540年出版的七國語言字典就是針對北歐國家貿易所用,同一時期,法國人莫里哀編寫了一本教材《論學習如何說法語和英語》這本書就是英法雙語對照。清楚地解釋了商業(yè)的不同語言表達。后來由于英國工業(yè)革命的興起和近代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英語逐漸取代了法語在各國商業(yè)貿易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于是也掀起了學習英語的狂潮。商務英語更加成為了商業(yè)貿易和從事商業(yè)活動的商人的必備語言。二戰(zhàn)期間,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一個前所未有的大規(guī)模的科技和經濟的高速發(fā)展時期,學習英語的目的又發(fā)生了變化,由于二戰(zhàn)后美國占領了主導地位,學習英語人數(shù)大增,英語語言學習的范圍得到了空前的擴展,受當時環(huán)境影響人們學習英語更加注重語言的實用性和目的性,由于人們對英語學習的要求不同,就引發(fā)了英語學習方法和教學內容和改革,于是專門用途英語也就是ESP便出現(xiàn)了。商務英語便是ESP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整個系統(tǒng)下不斷地壯大發(fā)展,由于各國貿易越來越頻繁,商務英語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二、在中國的起源和發(fā)展
中國的洋涇浜簡稱CPE,是商務英語在中國的最初的語言形式,但由于沒有系統(tǒng)性和專業(yè)性的整合,這種語言沒有一種規(guī)范性,當時大批以經濟掠奪為主的英國商人大批涌入,只是為了讓中國人和英國人交流的語言,主要是以當?shù)啬刚Z為主,夾雜著很多英語詞匯,屬于一種混合語,更不要提它的實用性。CPE產生于1699年和1747年之間,經過了廣式英語和中國沿海地區(qū)英語的發(fā)展,于是和其他國家的商務英語發(fā)展不同的是我國的商務英語更具有地方性并帶有獨特的中國魅力。根據(jù)中國人語言的特色和學習語言的方法,CPE對英語的詞匯語音語法等進行了改變和簡化使其更符合中國的語言表達習慣,但只存在于人們口頭交流上沒有一個具體的書面形式的整合,這就導致了CPE教學完全以漢字的形式進行脫離了英文本身的情況。最初的CPE就是通過和外國人接觸學習和模仿他們的語言形成,可是能直接跟外國人交流學習的畢竟只是少數(shù)。于是很多沒有機會學習的人只能通過拜師的方式獲取。于是早期的CPE帶有明顯的中國色彩,寧波商人馮澤夫在1860年編寫了《英話注解》這便是上海出版的第一種洋涇浜英語手冊,其中便有一些詞匯,例如:make[meik]讀成了[meiki:],將make變成了makee,把輔音r說成l,如:all-right(all right)、loom(room)。上海的涇洋浜英語主要是英語和上海話的結合,例如:好法身而沙發(fā)身(how fashion而so fashion)其獨特的用法例如you belong ploper?你好嗎?ploper就是proper聯(lián)系動詞to be等它的各種形式都不存在,一律用belong代替,也沒有give一詞,常常用pay來表達。最早的比較系統(tǒng)的研究和記錄是馬禮遜父子,尤其是兒子馬儒翰對涇洋浜英語的詞義的解釋研究,更加引起了人們的注意。雖然CPE不夠規(guī)范,但其出現(xiàn)和被人們使用的教學經驗促進了中國對外貿易的發(fā)展,也使得英語的學習進入了一個繁榮發(fā)展的學習階段。
中國的標準英語教育開始于19世紀初,是西方開辦的教會學校,但其影響力遠不如當時的功力學校。受到財力和人力的限制,為了迎合當時對商務貿易人才的需求,并開設了一些實用的課程專門培養(yǎng)洋務商務人才,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時對人才的需求也為后面的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到清末民初,中國近代教育格局初步形成,但商務英語卻在此時畸形的發(fā)展,有的學校甚至直接采用英美原版教材。很難于學生所學知識有機結合,新中國創(chuàng)立的北京對外經貿學院,便是第一所貿易專業(yè)高等學校,學校開設的特色課程《外貿函電》便是根據(jù)外貿業(yè)務編寫而成,至今也在被使用。通過對貿易的詳細介紹為培養(yǎng)貿易人才做出了重要貢獻。20世紀80年代商務英語逐漸形成了系統(tǒng)化的課程,人們對商務英語的認識也更加深刻,經濟全球化使得商務英語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商務英語也將更深層次的融入我們的生活。
三、結語
商務英語是世界各國貿易交流的產物,研究對象是貿易活動,是商務和英語的結合,是一種實用性的語言,盡管早起的商務英語不夠規(guī)范和完善,但的卻在各國商業(yè)貿易方面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緩解了當時的語言溝通障礙,而且為后來的學科建立奠定了基礎。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對商務英語的教學和研究程度不同,發(fā)展的速度也是不同。許多院校都開設了商務英語課程,在英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都向全世界推出了國際性商務考試,在美國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伯利克大學同樣也開設了課程,普林斯頓大學還成立了以商務英語為核心的國際交易英語考試中心,在中國歷經三百年,從CPE到標準英語的發(fā)展,是隨著社會發(fā)展在進步,同國家對外交往程度和范圍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參考文獻】
[1] 劉連芳, 王春暉. 中西文化差異對商務英語翻譯的影響及對策[J]. 長沙大學學報, 2010(1):162-168.
[2] 余 蘭. 商務英語的語言特點及翻譯技巧[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 人文社科版, 2009(S2).
[3] 張曉明. 商務英語翻譯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 科技資訊, 2010(13):109-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