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敏,柴常運
(運城市中心醫(yī)院,山西 運城 044000)
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及血尿酸水平的相關性研究
費敏,柴常運
(運城市中心醫(yī)院,山西 運城 044000)
目的:探討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及血尿酸水平的相關性。方法:選擇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急性腦梗死患者60 例,采用簡易精神狀態(tài)檢查量表(MMSE)中認知功能項目測試,根據結果分為兩組。將明確診斷為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32 例作為觀察組,將認知功能正常者28 例作為對照組,對比分析兩組患者血尿酸水平和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fā)生情況。結果:觀察組斑塊形成的發(fā)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9.39,P<0.05);兩組血尿酸平均值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5.547,P<0.05);兩組頸動脈血管內膜-中層厚度(IMT)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0.527,P<0.05)。結論:頸動脈斑塊形成及血尿酸水平增高是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的危險因素,應積極干預。
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頸動脈粥樣硬化;血尿酸
認知功能障礙是腦梗死常見并發(fā)癥,給患者及社會造成沉重負擔[1]。盧萬俊和仇圣剛[2]研究表明,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認知功能減退密切相關,鄭茹瑜等[3]研究證實血尿酸水平升高可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展。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VCI)是指與腦血管病相關的不同程度的認知功能障礙。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加大,卒中的發(fā)病率明顯增加,VCI也日益受到重視。本研究主要通過對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患者進行頸動脈超聲、血尿酸檢測及認知功能測定,探討其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及血尿酸水平之間的相關性。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急性腦梗死患者60 例,其中男34 例,女26 例;年齡48~72 歲。入選標準:符合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癡呆與認知障礙學組制定的VCI診斷標準[4];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入院后行影像學檢查明確為VCI;意識清楚,可配合完成檢查者。排除標準:既往有認知功能障礙患者;近2 個月內服用過影響血尿酸水平的藥物者;昏迷或精神障礙患者。
1.2 分組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采用簡易精神狀態(tài)檢查量表(MMSE)中認知功能項目測試,統(tǒng)一由本科醫(yī)師在相同條件、安靜環(huán)境下完成。MMSE包括定向力10 分、記憶力6 分、注意力和計算力5 分及語言和視空間能力9 分,總分30 分。判定標準:<27分為認知功能障礙,≥27 分則為正常。根據結果分為兩組,將明確診斷為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者32 例作為觀察組,其中男19 例,女13 例;年齡45~75 歲。將認知功能正常者28 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16 例,女12 例;年齡48~72 歲。
1.3 研究方法
1.3.1 頸動脈彩超檢測
所有患者取仰臥位,充分暴露頸部頸動脈血管內膜-中層厚度(IMT),測量位置均相對固定在頸總動脈分叉近端1~1.5 cm處。按照2009年衛(wèi)生部《缺血性腦卒中篩查和防控指導規(guī)范(試行)》標準,局限性IMT≥1.5 mm為斑塊形成,否則為無斑塊形成。
1.3.2 血尿酸
所有患者入院后第2天清晨空腹抽血,測定血清尿酸。高尿酸血癥診斷標準:男性和絕經后女性血尿酸>420 μmol/L,絕經前女性>350 μmol/L。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2.1 兩組患者頸動脈斑塊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斑塊形成的發(fā)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頸動脈斑塊發(fā)生情況比較 例(%)
2.2 兩組患者血尿酸水平與IMT值對比
兩組患者血尿酸平均值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IMT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尿酸水平與IMT值對比
缺血性腦卒中30 d時認知障礙的發(fā)生率高達35.2%[5],因此研究腦梗死后認知障礙具有很高的臨床價值及社會價值。研究表明,頸動脈IMT增厚能預測認知功能障礙的風險,是認知功能障礙的獨立危險因素,與認知功能障礙有顯著相關性[6]。頸動脈硬化導致認知功能障礙的可能機制為:頸動脈硬化導致IMT增加、斑塊形成和頸動脈不同程度的狹窄,引起腦血流動力學改變,導致腦慢性低灌注狀態(tài),同時不穩(wěn)定的斑塊脫落還會引發(fā)急性腦血管病變,最終導致腦白質病變、神經元缺失和變性等,從而誘導認知功能障礙的發(fā)生[7]。本研究結果顯示,腦梗死伴有認知功能障礙者頸動脈斑塊形成的發(fā)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同時頸總動脈分叉近端IMT值明顯高于對照組,且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近年來血尿酸水平與認知功能的相關性已被國內外臨床及動物實驗證實。其導致認知功能障礙的可能機制為:血尿酸水平增高使皮質血管擴張能力下降,同時高血尿酸水平和大體積的缺血性腦白質病變導致認知功能損害[8-9]。有研究提示認知功能水平與血尿酸水平呈正相關[10],與本研究結果一致。高尿酸血癥可能通過炎性相關因子引起血管內膜增厚和斑塊形成。綜上所述,對于腦梗死患者出現高尿酸血癥或頸動脈硬化征象時,應積極干預治療,可減輕腦組織缺血性損害,防止患者出現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
[1]趙東肖.腦梗死后認知障礙與梗塞部位的相關性研究[D].北京:中國醫(yī)科大學,2010.
[2]盧萬俊,仇圣剛.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的認知功能及血清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水平的變化[J].中國臨床神經科學,2012,20(5):566-568.
[3]鄭茹瑜,周長鈺,孫春明,等.冠心病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膽紅素及尿酸水平的相關性研究[J].天津醫(yī)藥,2012,40(4):349-351.
[4]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癡呆與認知障礙學組寫作組.血管性認知障礙診治指南[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1,44(2):142-147.
[5]HURD M D,MARTORELL P,DELAVANDE A,et al.Monetary costs of dementia in the United States[J].N Engl J Med,2013,368( 14):1 326-1 334.
[6]TALELLI P,ELLUL J,TERZIS G,et al.Common carotid artery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J].J Neurol Sci,2004,223(2):129.
[7]王秀艷,趙惠榮,郭晶,等.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與老年人認知功能障礙的相關性研究[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14,27(3 ):193-195.
[8]JIA J,WANG F,WEI C,et al.The prevalence of dementia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of China[J].Alzheimers Dement,2014,10(1):1- 9.
[9]何奕濤,鄒良玉,馬可夫,等.腦梗死后認知功能損害與血尿酸水平關聯性研究[J].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13,8(4):279-281.
[10]AFSAR B,ELSURER R,COVIC A,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uric acid and subtle cognitive dysfunction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 [J].Am J Nephrol,2011,34(1):49-54.
1671-8631(2017)03-0204-02
R749.1
B
2016-08-09
(本文編輯:張紅)
費敏(1980— ),女,山西省運城市人,碩士學位,主治醫(yī)師,主要從事神經內科臨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