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師范大學 教師教育學院,哈爾濱 150025)
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探究性課后練習題的價值研究
邱鈺婉
(哈爾濱師范大學 教師教育學院,哈爾濱 150025)
在初中語文課本中,課后習題的數(shù)量不少,但是探究性問題所占的比例很低。尤其在課堂教授知識后,教師布置作業(yè)會首先選擇一些有助于提高學生成績的課后習題,而忽略或者一筆帶過那些具有探究性意義的課后習題。這些探究性問題具有深刻的意義和很高的價值。三個維度和五個領域是語文教學的基礎框架,所以探究性問題的意義和價值也可以從這些著眼點進行分析討論?!疤骄啃浴边@個觀點不僅應該運用于教師的教學,更應該運用于學生的學習,所以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結合運用,也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初中語文教材;探究性課后練習題;價值研究
在現(xiàn)代中學語文課本中,每篇課文都會配備課后習題,多則四五道,少則兩三道;每單元課程都會設置一個綜合性學習,拓展學生的思維。這些題目內容通常就是教給學生語文的基本知識,繼而提升學生語文的基本能力。如果對初一、初二的學生來說,的確是豐富他們的知識儲備,提升語文素養(yǎng)。但我們對學生不再只是直接教授文化知識,而是應該重視學生學習的主動性?,F(xiàn)今的語文教材中,課后練習題的探索性不強,也不明顯,這就使得學生一直無法明確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的意義所在。因此學生對于知識的學習,首先要進行自我建構,即對學習的本質與核心要有自己的見解和思考,最主要的就是要引導學生學會自我實踐與自我探究,彌補人格養(yǎng)成方面的缺失。
(一)探究性課后練習題設置的意義
從知識與技能的角度上看,提高學生的能力是語文學習中需要密切注意的,抽出文章中比較重要的知識點讓學生去理解,這是對學生知識水平的提升;讓學生在這個知識點的輔助下進行模仿練習,是提高學生的技能;讓學生在學習到知識之后,馬上注重對相關技能的提升,既符合現(xiàn)代課程標準中的加強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又在探究性學習方向上有所側重。
從過程與方法的角度上看,語文學習中的“過程與方法”這項內容,需要學生從自學與互學、研究與創(chuàng)新等幾方面對知識進行建構。學生在學完相應的知識后,還要學會查找相關資料,進行補充,進行更深入了解。在學習中,學生要學會對知識進行自主建構,研究出屬于自己的方式方法。學習知識的過程需要有準確和有效的方法,如果方法準確而有效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從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角度上看,應當學會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審美,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該把它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要學會在生活實踐中發(fā)現(xiàn)美的事物,讓學生既要從內心確立“真善美”的價值追求,又要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
(二)探究性課后練習題設置的價值
1.識字與寫字教學的角度——七年級上·第一單元·羚羊木雕(張之路)
“默讀課文,遇到生字、多音字,查找工具書解決問題。再分角色朗讀,根據查明的字詞之意,讀出課文的思想感情。”
在長期的識字教學中積累的經驗顯示其核心是,既要依據漢語漢字的特點,又要符合兒童的發(fā)展規(guī)律。在學生學習之初,接觸的就是文字,如果枯燥無味地講解,很容易使青春期的學生產生逆反心理。但在教學中添加探究性的問題,使學生的興趣盎然,就會覺得學習容易又有趣。識字與寫字,是學習的基礎,尤其要注重探究性問題的設置。
2.閱讀教學的角度——七年級上·第一單元·秋天的懷念(史鐵生)
“請課后閱讀史鐵生先生的另一篇文章,《我與地壇》,再與本文進行對比:他對同樣一個母親的描寫,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不同?”
閱讀是需要培養(yǎng)興趣的,無論教師怎樣主動施教,都不如學生自發(fā)地對閱讀產生興趣。學生在學習文本之后,對文章會有一個初步的理解,這時如果教師再引入一篇類似的文章,與課文進行對比,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思考探究兩篇文章的相似點與不同點。引入課外的知識資源,既拓寬了學生的閱讀范圍,又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獨立思考。
3.寫作教學的角度——七年級下·第六單元·狼(蒲松齡)
“熟讀本文后,按事情的發(fā)展順序,將后面可能會發(fā)生的事情續(xù)寫出來?!?/p>
“話題”和“命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寫作能力的訓練歸根結底是思維和語言的訓練。這需要學生善于聯(lián)想與想象,要有平時課外學習的積累。如果教師在課上講完規(guī)定的知識后,再加以指導,就會把課上和課下的知識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充滿興趣,愿意為之去主動探索。
4.口語交際教學的角度——七年級下·第一單元·傷仲永(王安石)
“以‘當年的方仲永到底是怎么想的?’為題,相同或相似觀點的同學結成一個小組,不同小組進行辯論,開一個辯論會,自己確定發(fā)言的角度和觀點。”
之所以要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把書本上的知識轉化為日常生活中的交流與應用。在語文學科考試時,語文成績不容易考低分,但是在交際時,會出現(xiàn)很多高分低能的現(xiàn)象。既讓學生對文中的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又讓學生樹立起自己看待問題的觀點,這需要學生懷著探索的心理多作準備。
5.綜合性學習的角度——九年級下·第二單元·變色龍(契訶夫)
“以課文內容為中心,手畫一幅漫畫或用電腦制作一個動畫,也可以編演話劇小品,班級內進行展示,并說出自己進行創(chuàng)作的理由?!?/p>
話劇或小品都是一種集體學習的形式,能突出自我的能力?!熬C合性學習”就是結合“識字與寫字教學”“閱讀教學”“寫作教學”“口語交際教學”這四點,再綜合語文與其他科目、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關注不應該僅僅是成績、排名,而更要關注學生的為人處世能力,對社會現(xiàn)象的思考能力。
使用多種啟發(fā)方式。學生思維各有不同,不同的思維碰撞,會產生更多不同的效果,會更有益于知識的學習。在語文授課中,要注意內容與形式兼顧。也就是說,即便是課本中添加了許多探究性問題,也要由教師實施多種有效的方式來進行教學。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有九種,其中“讀書指導法”“討論法”“研究法”這三種最適合現(xiàn)實使用。
把握恰當啟發(fā)時機。如果單從現(xiàn)實的角度去探究,未免教條和做作,但是添加到知識傳授中,就會顯得自然,并且能讓學生產生感同身受的效果。中小學常用的教學原則有八種,我們較為重視的就是“啟發(fā)性原則”,在教學中把握恰當啟發(fā)時機,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學生更容易吸收知識。
創(chuàng)設認知矛盾的情境。教師在教學中碰見晦澀難懂的內容,把兩個有矛盾沖突的知識內容進行對比教學,會使學生主動思考,這就是激發(fā)思維的有效方式。認知是對于世界的第一認識行為,我們會用這種行為方式來接觸我們并不了解的問題。當產生兩個不同的認知時,就會對同一件事情有更深刻的認知或認識。
創(chuàng)設認知沖突的情境。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討論,在辯論中為自己的認知尋找依據,感悟自己或他人認知的合理性,矯正不合理,提高認知水平。當出現(xiàn)認知矛盾時,會激發(fā)思考,有時會把兩種認知合并理解為一種認知,但有時兩種認知有可能不可調和,會產生認知沖突,讓學生有一些新的理解,這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思維碰撞。
在探究性問題的研究中,抓住關鍵點是極為重要的。在教育教學中,教師要依照學生的理解力、知識水平和興趣所在,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1]任長松.探究式學習——學生知識的自主建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2]張鵬.讓探究性學習成為學生學習的基本方式[J].中國電化教育,2003,(9).
10.3969/j.issn.1008-6714.2017.10.016
G624
A
1008-6714(2017)10-0035-02
2017-06-23
邱鈺婉(1993—),女,黑龍江哈爾濱人,碩士研究生,從事語文教學研究。
〔責任編輯:錢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