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吉春
(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遼寧 大連 116081)
【語言與文化】
京派語法學家的詞類劃分綜述
王吉春
(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遼寧 大連 116081)
本文主要歸納了現(xiàn)代漢語語法學界中京派語法學家劃分現(xiàn)代漢語詞語種類的觀點,并逐一梳理、說明、總結、評述了朱德熙、陸儉明、郭銳及袁毓林的詞類劃分成果,以期加深對現(xiàn)代漢語詞類劃分的認識和了解,為以后詞類劃分的研究提供可借鑒之處。
語法;詞類;劃分;分布
北大教授朱德熙是現(xiàn)代漢語語法學界的領軍人物,亦是京派語法的代表人物。他對詞類的劃分有獨到的見解,是詞類劃分的奠基人。他不同意早期語法家馬建忠和黎錦熙“詞無定類”的看法,認為詞有定類,可以根據一定的標準對詞語進行分類;他也不同意像印歐語言那樣按照詞的形態(tài)變化給詞分類,因為漢語詞匯在句子中極少出現(xiàn)形態(tài)變化,不同于以英語為代表的印歐語言,詞匯形態(tài)變化極其豐富,所以不能生搬硬套地采用印歐語語法學界劃分詞類的做法。他還反對根據詞的意義來劃分詞類,認為即使是表達同樣意義的詞,語法性質也不一定相同。比如“戰(zhàn)爭”和“戰(zhàn)斗”表示的意義相同,但“戰(zhàn)爭”是名詞,“戰(zhàn)斗”卻是動詞,二者的語法性質不相同,語法功能亦不相同。
朱德熙對詞語的分類受到了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派倡導的詞語分布觀的影響。他主張只能根據詞的語法功能給詞分類,所謂語法功能就是指詞在句法結構里占據的語法位置的總和,也可以理解為詞在句法結構中的語法分布。
他提出同一類詞的語法功能也不是完全相同的,相同的語法功能叫共性,不同的語法功能叫個性。由于有個性的存在,大類之下可以分出小類;又由于不同類的詞具有某些共性,所以不同類的詞又可以歸并為一個大類。比如他觀察到動詞和形容詞都能在句法結構中作謂語,相互之間有“作謂語”的共同的語法功能,于是他便把動詞和形容詞歸并到一起,合稱為謂詞。
他認為兼屬不同類的詞只是少數(shù)具有特殊意義的詞,比如“鎖”和“死”;大多數(shù)的詞不能屬于雙重類別,不能跨界同屬于兩種詞類。他認為詞類系統(tǒng)是有層次的,并按層次排列將詞匯分為四大類,十七小類。四大類分別是實詞、虛詞、擬聲詞、感嘆詞。同時又根據語法功能將實詞分為體詞和謂詞兩個小類[1]。
陸儉明繼承和發(fā)展了朱德熙先生的詞類觀。他依次分析了語法學界中存在的三種劃分詞類的方法。
首先,依照形態(tài)劃分詞類的方法。他認為很適用于俄語、英語等形態(tài)變化多樣的語言,但不適合于漢語這樣沒有嚴格意義形態(tài)變化的孤立語。其次,根據詞的語法意義進行分類的方法。陸儉明認為詞的語法意義十分復雜,分為不同的層面,不易把握詞在不同層面上的語法意義,容易混淆,實際操作性差。他認為劃分詞類最科學的辦法是依據詞的語法功能,原因有三:一是用這種辦法劃分詞類方便研究和了解詞類的序列;二是從組合及聚合關系來看,句法結構里的詞,確實可以按照詞在句法結構中展現(xiàn)出的語法功能給詞分類,實際操作性強;三是按照印歐語言里根據詞的形態(tài)變化進行分類,實質上就是根據詞的語法功能進行分類。[2]
他認同朱德熙先生對詞語形態(tài)的考察,即外在的形態(tài)反映了內在的語法功能,是語法功能的標志。再次,在兼類詞的問題上,陸先生注意到語法學界對兼類詞的劃分存在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在劃分兼類詞之前需要明確兼類詞的定義:音義相同而詞性不同的詞。并根據這個定義在八種有分歧的現(xiàn)象中選出了兩種符合兼類詞的現(xiàn)象。
此外,陸先生發(fā)現(xiàn)在詞類劃分的問題上存在一些難以解決的特殊現(xiàn)象。比如“很”和“極”既能做狀語又能做補語,所以把它們劃分為副詞是不對的。但現(xiàn)代漢語里又沒有專門為做補語的詞設立詞類,所以到底如何劃分這兩個詞的詞類,是一大難題。
郭銳是語法學界的后起之秀,他通過統(tǒng)計分析現(xiàn)代漢語中的四萬多個詞,發(fā)現(xiàn)了在語法界盛行的“分布論”的漏洞:按照分布特征劃分詞類存在缺陷。他對詞類的本質產生了新的認識,認為詞類的本質不是分布,而是表述功能,劃分詞類要以詞在詞匯層面的表述功能為內在依據。詞的內在表述功能是隱性的,制約并決定著詞的分布,而分布特征則是詞類性質的顯性表現(xiàn)。
郭銳增補了朱德熙對表述功能的分類,將表述功能分為陳述、指稱、修飾、輔助四種基本類型及內在和外在表述功能兩個層面。[3]
郭銳以新的計算語言學視角,依據計算詞語法功能之間的相容度來確定等價功能,把等價功能認定為劃分詞類的標準和關鍵,在詞語之間建立等價功能束,把詞類分為建立在四個層面上的四大類,即組合詞和嘆詞、實詞和虛詞、核詞和飾詞、謂詞和體詞,并細劃為十八個基本類。
袁毓林是語法學界的年輕學者,他采用西方認知語言學的理論來研究詞類,認為詞類跟詞類的界限模糊不清,不能精確地根據“分布論”劃分此類,有少數(shù)詞的詞類歸屬尚不能判定。[4]
袁毓林反對郭銳提出的詞類的本質是表述功能的觀點。他認為詞類的本質是分布類,而非表述功能,如果以詞的表述功能來劃分此類,則會大大增加兼類詞的數(shù)量,給詞類的劃分帶來麻煩。他認為郭銳通過建立“語法意義、表述功能”等模糊的概念來劃分詞類,實質上是繞了圈子,最終還是要以學術界公認的以語法功能為劃類標準為落腳點,郭銳的劃類方法本質上還是以語法功能為最終依據。袁毓林認為以詞的語法分布劃歸詞類是科學可行的,實質上也就是依據詞的語法功能來劃分詞類。
本文大致地介紹、評述、歸納了四位京派語法學家對現(xiàn)代漢語詞類劃分的觀點,老一代語法學家朱德熙、陸儉明對詞類的研究科學、透徹、深入,起到了學術奠基的作用,新一代語法學家郭銳、袁毓林敢于創(chuàng)新,洋為中用,則更多地運用新的理論和方法觀察、研究、劃分了詞類。
[1]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37-40.
[2]陸儉明.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27-39.
[3]郭銳.現(xiàn)代漢語詞類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25-30.
[4]袁毓林.漢語詞類劃分手冊[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9.14-17.
【責任編輯:周 丹】
H146
A
1673-7725(2017)01-0171-02
2016-10-20
王吉春(1991-),男,遼寧鞍山人,主要從事漢語言文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