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秀麗 李雪鈺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文學院,山東 青島 266580)
古漢語與現(xiàn)代英語句式的共性比較
孫秀麗 李雪鈺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文學院,山東 青島 266580)
古漢語和現(xiàn)代英語雖然隸屬于不同的語系,但它們在某些句式上有相似之處。本文主要從被動結構、倒裝結構及古漢語中的判斷句和英語中SVC結構三個方面對古漢語和現(xiàn)代英語中的相似之處進行比較和分析。對英語和古漢語句式之間的共性比較,不僅可以加強對英語和古漢語的認識和理解,而且這種認識反過來可以作用于教學、翻譯及文化等其他方面。
古漢語 現(xiàn)代英語 句式 共性
對比語言學興起于20世紀50年代,通過對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語言進行對比和研究,發(fā)現(xiàn)和描述它們之間的異同,并且將之應用于其他研究領域。英漢語言的對比是對比語言學的一個方面。索緒爾將語言學劃分為宏觀語言學和微觀語言學,對英語和漢語兩種語言的對比可以分為兩類:微觀的英漢對比研究和宏觀的英漢對比研究。微觀的英漢對比研究大多從語音、詞匯和語義、語法、句子、段落和語篇等方面展開研究;宏觀的英漢對比研究大多從社會、文化、認知和心理等方面研究它們的異同。
在英漢語言對比的發(fā)展過程中,其中對古漢語和現(xiàn)代英語的研究開始興起。英語和漢語隸屬于不同的語系,英語屬于印歐語系,漢語屬于漢藏語系,它們作為語言文字,存在某些共性。有趣的是,有些英語中的現(xiàn)象在現(xiàn)代漢語中找不到共通之處,但在古漢語中卻能發(fā)現(xiàn)它們的相似之處。通過對比英語和古漢語的共性,可以加強對英語和古漢語的認識、理解。
古漢語與現(xiàn)代英語屬于不同的語系,沒有同源的關系,但它們之間在某些句式上有相似之處。這些句式上的相似之處主要體現(xiàn)在被動結構、倒裝結構(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后置),以及古漢語中的判斷句式和現(xiàn)代英語中的SVC句型中。
(一)被動結構
被動句是一種特殊句式,句中的主語所表示的是被動者或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或施事者。在古漢語中,被動句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有標志的被動句,即需要借助介詞“于”、“受……于……”、“為”、“為……所……”、“見”等表示;另一種是無標志的被動句,常常需要結合文意判斷。
在現(xiàn)代英語中,被動語態(tài)是英語的一種語態(tài),被動語態(tài)中的主語同樣是動作的承受者或受事者,而不是施事者,被動語態(tài)的結構一般為“be+v-pp+(by+施事者)”。在英語被動語態(tài)中,如果需要突出動作的執(zhí)行者,則可以選用“by+施事者”的詞組,這種句式類似于古漢語中有標志的被動句;如果當施事者為誰不太清楚、不甚重要或不愿說出時,那么通常不用“by+施事者”的詞組,這種句式類似于古漢語中無標志的被動句。
通過比較,我們可以找到古漢語中的被動結構和現(xiàn)代英語中的被動語態(tài)有相似之處: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
——《孟子·滕文公上》
Those who work with their minds rule others;those who work with their strength are ruled by others.
——趙甄陶、張文庭、周定之譯
在該例中,古漢語的被動結構是有標志的被動句,標志詞是“于”;現(xiàn)代英語中選用了“by+施事者”的詞組。
(二)倒裝結構
在語言的發(fā)展過程中,不論是漢語還是英語都形成了相對固定的語序,這種語序的共同特征是主語在前,謂語位于主語之后。但是有時在使用過程中,會出現(xiàn)為了強調、突出某些要素而改變原有句式的語序的現(xiàn)象,這種被改變了原有句式的句子就是倒裝句。古漢語中使用倒裝句的例子比現(xiàn)代漢語多,在古漢語中運用的倒裝句與現(xiàn)代英語中的倒裝句有很多相似之處。
古漢語中的倒裝結構主要包括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和定語后置。在古漢語和現(xiàn)代英語中較常用的語序是主語在前、謂語在后,也會出現(xiàn)謂語在前、主語在后的語序。在古漢語和現(xiàn)代英語中都會有為了強調、加強語氣而改變語序的主謂倒裝句。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湯問》
How beautiful the rainbow is!
②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詩·周南·桃夭》
Tom can do this job well,so can I.
①中的倒裝結構是為了加強、強調語氣,古漢語中將“甚矣”置于句首,加強了智叟對愚公移山行為不屑的語氣;現(xiàn)代英語中將how beautiful置于句首會引起讀者的注意,起到加強感嘆語氣的作用。②中的“灼灼其華”,原來的順序為“其華灼灼”,但是為了使“華”和“家”押同韻及對仗工整,便調整了語序結構;現(xiàn)代英語中將can放在I的前面且省略了重復的內容,也可以平衡句子結構。
一般情況下,動詞在前,賓語在后,這是漢語和英語中最常見的。但是有時候動詞和賓語也可以倒裝,使賓語置于動詞之前,這就是賓語前置。賓語前置也是古漢語和現(xiàn)代英語句式中的共性之一。在古漢語和現(xiàn)代英語中都能引起賓語前置的有兩種情況,一是為了特別強調賓語,二是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例如:
③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左傳·莊公十年》
This interesting book I’d like to send to my friend.
③的古漢語中將賓語“肉”置于動詞“食”前,用來強調諷刺上層統(tǒng)治階級的短淺目光;現(xiàn)代英語中將賓語this interesting book置前也是用來起強調賓語的作用。
(三)古漢語中的判斷句與英語SVC句型
判斷句是根據謂語的性質給句子分類得出的一種句型,一般是用名詞或名詞性詞組作謂語,對事物的屬性作出判斷,即說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判斷句一般用謂詞“是”來連接前后的名詞、代詞或短語等,形式比較單一,易于辨識。在古漢語的判斷句中,一是直接用名詞性詞語充當謂語,在謂語后面用語氣詞“也”加強判斷語氣或者在主語后面用代詞“者”復指主語;二是用副詞“乃”、“則”、“即”、“皆”等表判斷,用否定副詞“非”表示否定的判斷;三是用動詞“為”或“是”表判斷。
在現(xiàn)代英語中有五種基本句型,其中的SVC句型結構與古漢語中的判斷句句型結構相似,在對古漢語典籍的英譯中,可以將其對應地譯為SVC句型。英語中的SVC句型結構為主語+謂語+主語補語,主語補語對主語進行補充說明,用來表示主語的身份、特征或者狀態(tài)。謂語動詞常用be,become,look,remain,turn,seem,fall等,主語補語大多置于連系動詞的后面。
通過比較,我們可以找到古漢語中的判斷句和現(xiàn)代英語中的SVC句型結構有相似之處,可以將古漢語判斷句譯為對應的SVC句型。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史記·項羽本紀》
They are the chopper and board,we the fish and meat. Why should we take our leave?
——楊憲益,戴乃迭譯
在該句中,古漢語的判斷詞是“為”,對應的英語中用連系動詞be表示。
對英語和古漢語句式之間的共性比較,可以加強我們對英語和古漢語的認識和理解,掌握了古漢語和現(xiàn)代英語之間的共性,對國外的漢語學習者和國內的學習者來說,可以加強母語在外語學習中的正遷移;對翻譯工作者來說,可以減少譯作中的主觀性,更好地傳達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感情色彩。
(一)促進對外漢語教學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外交流的不斷深入和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全球興起了“漢語熱”,學漢語的人越來越多,全球40多個國家開辦了孔子學院,這為傳播中國文化提供了一個重要途徑,對外漢語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對外漢語教學不同于國內對漢語的學習,它不僅要求教師要熟練掌握英語,更重要的是要清楚認識到漢語的特點。中國有著五千年歷史文化的沉積,對古漢語的學習和認識就顯得尤為重要。可以通過類比比較找到古漢語和現(xiàn)代英語句式中的相似之處,這樣對共性特點的學習會更容易接受而且掌握得更牢固,進而更好地把握漢語中的一些特點。這些句式上的共性對于學習漢語有一定的幫助,特別是那些想通過閱讀古籍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朋友。這樣不僅可以推動對外漢語教學,提高教學質量,還可以為對外漢語教學的發(fā)展輸送人才。
(二)促進翻譯的發(fā)展
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文化多元化在推動世界各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與互動起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言,是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和弘揚各國文化的重要工具。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地位日益提升,世界其他各個國家對中國的文化有所關注,要想將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傳播出去,就需要依靠英語這種語言的傳播媒介,那么英漢兩種語言之間的對比研究就尤為重要。可以通過對現(xiàn)代英語和古漢語句式中的共性研究,將蘊含中華文化的典籍以其他國家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翻譯出來,減小因語言結構差異不同而造成的心理認知等方面的差異,從而不僅促進我國的典籍英譯,而且更好地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對現(xiàn)代英語和古漢語句式的共性探討還可以削弱翻譯操作中的主觀性,提高翻譯質量,為我國翻譯的發(fā)展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持。
[1]楊自儉,李瑞華.英漢對比研究綜述和構想[J].外國語,1990(03):08-13.
[2]邵志洪.英漢微觀對比研究30年(1977—2007)綜述[J].外國語文,2010(05):47-52.
[3]郭著章,黃粉保,毛新耕.文言英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