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丹 (北京師范大學漢語文化學院 100000)
地域文化在漢語國際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
——以徽州文化為例
曹 丹 (北京師范大學漢語文化學院 100000)
地域文化是地域變異的分支文化,它反映了各地區(qū)人文,地理的文化特征及風俗習慣。筆者結(jié)合家鄉(xiāng)的徽州文化,具體闡述地域文化在漢語國際教育中不僅能增強和提高留學生學習漢語與中華文化的信心和興趣,提高學生實際的漢語交際能力,還有利于增強漢語教學的趣味性和實用性。
地域文化;徽州文化;漢語國際教育;地位與作用
語言和文化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的。漢語國際教育具有跨文化交際的性質(zhì),要掌握一門第二語言,必須要學習該種語言所蘊含的文化。漢語國際教育最終要培養(yǎng)學習者的交際能力,交際能力中所包含的社會語言能力、話語能力和策略能力都和文化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這決定了文化教學在漢語國際教育中的重要性。中國文化有主體文化和地域文化之分。主體文化包括傳統(tǒng)民族精神、民族習慣、時代精神以及社會背景,如中國的春節(jié)、中秋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所體現(xiàn)出來的文化習俗。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區(qū)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傳承至今仍發(fā)揮作用的文化傳統(tǒng),是特定區(qū)域的生態(tài)、民俗、傳統(tǒng)、習慣等文明表現(xiàn)?,F(xiàn)在一般教授的都是主體文化,但是基于地方文化與留學生日常生活的密切性、直接性,學生對地方文化的認知更能影響學生對主流文化的理解及語言的學習。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中外交流日漸增多,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來中國學習漢語。近年來,來安徽學習漢語的留學生逐漸增多,讓學生適當了解徽州文化有助于其漢語學習?;罩菸幕x紛雜,筆者比較認同劉伯山對徽州文化的定義?;罩菸幕侵赴l(fā)生與存在于歷史上徽州的以及由此發(fā)生輻射、影響于外的典型封建文化。歷史上徽州區(qū)劃范圍即歙縣、休寧、黟縣、祁門、績溪和婺源。筆者就以徽州文化為例,具體闡述徽州文化在漢語國際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
地域文化在漢語國際教育中起著重要作用。程書秋認為學習地方文化可以緩解留學生的文化緊張心理,縮短留學生的文化適應過程,激發(fā)留學生的漢語學習興趣。筆者認為地域文化在漢語國際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有利于增強和提高留學生學習漢語與中華文化的信心和興趣
越來越多的留學生是因為對中國文化感興趣所以來學習漢語,然而尤其是歐美學生,面對陌生的語言文化生活環(huán)境,難免會產(chǎn)生挫敗乃至煩躁的心理,感覺與中國文化之間有著難以逾越的障礙。那么恰當?shù)乩糜蛭幕Y源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措施。當留學生與當?shù)匚幕佑|時,就會關(guān)注到人文風景、餐飲美食等等,進而對其名稱產(chǎn)生濃厚興趣。如果教師在教授時能融入特定的地域文化情境,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留學生來到安徽最先接觸的肯定是徽菜,徽菜在明清時期一度居于八大菜系之首。當學生在品嘗肉質(zhì)鮮嫩、醇滑爽口的臭鮭魚,清火明目、滋補身體的清蒸石雞,鮮香爽口、營養(yǎng)味美的問政山筍時,教師可適當結(jié)合教學,讓學生們帶著興趣學習漢語。教師可以帶領(lǐng)學生游覽徽州風景名勝,不僅可以增強留學生對學校所在地的親近感,更有助于學生對徽州文化的了解。在安徽,教師可以帶領(lǐng)學生游覽徽州古城,那里是中國三大地方學派之一“徽學”的發(fā)祥地。在帶領(lǐng)學生游覽徽園、漁梁古埠、許國石坊、斗山街、陶行知紀念館、新安碑園等景點時,學生不僅能感受到磚雕、木雕、石雕“徽州三雕”等古建筑之集大成,更能感受到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徽州具有很多特色民俗。在五月節(jié)(端午節(jié))那天,“績溪人在大門插艾草、蒲劍,灑雄黃酒驅(qū)邪,午餐必吃莧菜燒豆腐、腌大蒜、腌鴨蛋,晚上小孩玩草龍”。讓留學生深入地去體驗這些民俗、節(jié)日,不僅增強了留學生的興趣,還可以幫助他們在本土文化的立場上去學習和運用漢語,提高留學生的漢語水平。
(二)有利于提高學生實際的漢語交際能力
留學生走出課堂后面對的是一個現(xiàn)實的方言環(huán)境。隨著留學生學習時間的增長,學習內(nèi)容的深入,他們接觸到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方言詞匯會越來越多。如果留學生在課堂上只學習普通話,只學習主體文化,那么他們一旦進入到具體的當?shù)亟浑H環(huán)境中,就會感到挫敗。所以筆者認為可以開設(shè)地方方言選修課,老師可以教授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詞匯和表達方式,其中包含了地方的風俗習慣和用詞避諱。這使學生既會說普通話,又能聽懂地方方言。如果留學生想要真正地做到和徽州人對話,必須要能聽懂徽州方言,能明白方言中的特殊稱謂,才能達到交際的目的?;罩萑藢ⅰ皦簹q錢”說成“百歲兒”、將“洗臉”說成“洗面”、將“廚師”說成“伙頭”、將“瘸子”說成“跳腳”,將“鹽”說成“海沙”。另外老師也要教授一些當?shù)亓曀祝@樣留學生才不會鬧笑話。如果留學生被邀請去徽州人家做客的話,在吃飯時最好不要講太多的話,另外吃完飯不能把筷子擱在碗上,否則主人會認為你沒有吃飽。還有除夕夜餐桌上的魚是不能吃的,寄托的是“年年有余”的愿望。這些習俗的學習,可以讓留學生在實際交際中不犯錯誤,更好地融入當?shù)匚幕?/p>
(三)有利于增強漢語教學的趣味性和實用性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如果只重視語言教學,必然會讓學生感到無趣。在漢語教學中適當利用地域文化資源,有利于語言學習者更好地了解中華文化。地域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導入與運用,不僅可以補充、豐富和完善漢語教學內(nèi)容,還有助于找到更合適的學習漢語語言知識的切入點,使?jié)h語教學生活化、情景化、交際化。在上徽州文化民俗課時,就可以用楹聯(lián)來帶領(lǐng)同學們了解徽州人的精神面貌。在徽州,楹聯(lián)是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之一。在徽州的古鎮(zhèn)中,書院、牌坊上的楹聯(lián)隨處可見。黟縣西遞“迪吉堂”聯(lián)曰:“孝悌乃傳家根本,勤儉是經(jīng)世文章”,將孝悌和勤儉并重。通過向?qū)W生們介紹這些小小的楹聯(lián),不僅從日常生活出發(fā),增強了漢語教學的實用性,更豐富了學生的精神世界,給學生以更深層次的文化熏陶。另外,不僅可以讓學生欣賞楹聯(lián),還可以讓學生動手書寫楹聯(lián),培養(yǎng)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
地域文化在漢語國際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對外漢語教師可以針對高年級學生以選修課的方式來教授地域文化課,比如說方言詞匯課、民俗文化課、旅游學習課等等,這樣不僅能增強漢語教學的趣味性和實用性,還能提高留學生學習漢語與中華文化的興趣,增強實際的漢語交際能力。
[1]吳昊.對外漢語教學中地域語言文化的導入與課程設(shè)置——以吳地語言文化為例[D].蘇州大學,2014.
[2]陳鳳華.地方文化與對外漢語教學——以南通為例[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2011(12).
[3]張伯山.徽州文化的基本概念及歷史地位[J].安徽大學學報,2002(12).
[4]程書秋.地方文化語境的綜合利用與對外漢語教學[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12).
[5]朱寧秀.績溪方言民俗詞[J].黃山學院學報,2008(1).
[6]王悅欣,張彤.對外漢語教學中地域文化的導入以河北為例[J].河北學刊,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