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密市第二小學 康 琳
合唱藝術可以說是中國音樂領域中最年輕的家族,自黃自先生1933年首次將合唱作品《長恨歌》帶入到我們的生活當中至今,合唱早已悄然生息地在我們生活中絢麗綻放。對于合唱團體來說,音準是個難點,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這無疑也是一個難點。在合唱中有很多影響合唱音準的因素,所以要解決這個難點,可以由這些因素著手,找準問題所在,加以訓練,最終解決這個難題。
所謂音準它是指在固定的音高存在的前提下,演奏者所表現(xiàn)出的音的準確度。音準的概念不會單獨存在,要有音高的概念作為尺標,從而才能夠說明什么樣的音表現(xiàn)的準確,什么樣的音表現(xiàn)的不準確。所以,音準是在先有音高的前提下才能夠來判定的,音高是音準產(chǎn)生的必要前提和基礎。
所以對于在校學生來說,教師首先要給學生明確音高的概念。以教材第七冊《大家來唱》為例。通過動作使音高得到加強,教師歌唱,學生注意觀察老師手勢的高低來感受歌曲音高的走向,然后學生逐漸跟隨老師的手勢,通過手勢動作感覺、體驗持續(xù)穩(wěn)定的音高規(guī)律。
但是,只有感覺還不夠,學生還要通過聆聽老師的哼鳴來進一步感知,最后反復用韻母音哼唱歌曲,如a,lu,li,wu,來進一步鞏固對音高的認知。
在音準方面,對于合唱最基本的要求是:良好的音準、準確的節(jié)奏和富于變化的音色,其中最基本的是音準。沒有良好的音準,唱出來的歌曲曲不成調,其他一切都談不上。可見,音準在合唱的演唱中具有主導性的關鍵作用。對于小學生來說,在伴隨歌曲或者歌謠中能夠比較獨立地聆聽出音高時,就可以發(fā)展音高的感知了。因為,學生已經(jīng)在實踐中感覺到,有時兩個聲音音高相同,有時兩個聲音音高不同。
例如,我在教學歌曲《大家來唱》時,讓學生跟歌曲里的音高出現(xiàn)進行拍手,同時要求學生關注節(jié)拍里的聲音。學生感覺區(qū)別:有的時候一小節(jié)里唱一個聲音,有的一小節(jié)里唱三個聲音。為了進一步感知音高,可以在學生熟悉歌曲后,把原來的歌詞換成單一的韻母來練習,因為相同的聲音可以比歌詞更容易地讓學生感覺聲音的變化,也有助于學生發(fā)現(xiàn)有的小節(jié)有一個聲音,有的小節(jié)里有三個聲音。同時配合相應的動作,使學生更形象的理解音的高低,從而建立音高的概念。之后,便自然而然進入音高的學習。
音高問答式模仿練習是學生比較喜歡的音高練習之一,教師可以從單音開始進行,這樣能使學生非常容易地找到音準的感覺,另外,為避免學生精神緊張,師生互換不應太過頻繁。將四分休止符的節(jié)奏加在每個音的中間,不但可以克服節(jié)奏的呆板,也可以起到調節(jié)學生心理緊張的作用。
1.音高問答式模仿
有一定基礎后,可以請學生來當“老師”與大家問答,也可以每位學生當一回“老師”,即興彈奏一個音讓大家說出音高。為加強學生感受音高的能力,教師可以安排進行單音或多音的模仿練習,教師和學生分為兩個聲部,使用相同或不同的音高做二聲部模仿。
2.音高動機的模仿練習
練習時可以要求學生看譜進行,也可以只憑聽覺練習,以鍛煉音高記憶。隨著學生能力的提高,可以逐漸增加一小節(jié)、兩小節(jié)、三小節(jié)的句式練習。
另外,教師可以提取要學習的歌曲或樂曲中有代表性的或者有難度的樂句,從音高模仿先練習,通過音高模仿,讓學生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減少學習難度。但是,音高模仿練習要適可而止,細水長流,每次練習幾分鐘,當學生興趣減弱或精神不集中時就要停止。
教師輕唱,學生模仿,但不要求學生看譜。在學生熟悉音高后學習歌曲,減少了學習的難度。進行音高模仿接龍也是非常有趣而有益的方法,練習時以樂句為一個句式進行,老師先唱一句,學生進行下一句,教師連續(xù)唱下去學生邊輕聲跟唱老師的前一句,邊跟唱后面的旋律,教師設計旋律時要注意把容易和難的間隔進行,難度太大會使學生失去興趣。在有一定基礎后,可以請學生當小老師領著大家練。
教師可以用二聲部為童謠、兒歌、歌曲等擔任伴奏,在培養(yǎng)學生樂感的同時,激發(fā)學生朗誦和歌唱的熱情。在練習時,采用簡單音高是最佳途徑,就是一個句式注意編配原則,聲部間要交錯互補,避免填的滿滿的大齊奏,有些聲部哪怕全句只唱一個音,在音準的訓練上也不亞于從頭到尾。
開始階段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已經(jīng)熟悉的歌曲設計簡單的固定音高做聲勢練習伴隨歌唱,歌曲的相同音高和不同音高的對比使歌曲練習變得更加豐富、更具趣味性,這是中段學生比較喜歡的活動方式。
從現(xiàn)在的人音版教材,我們可以看到,對于各種二聲部樂句的認識與掌握,由易到難分散在七至十二冊之中。第七、八冊以認識二聲部合唱為主。第九、十冊掌握簡單的二聲部合唱。第十一、十二冊能夠獨立的完成二聲部歌曲的演唱。
音準入門要比多聲部音準容易,正因為此,很多教師以為掌握音高真的很容易,往往在一年時間里把所有的音高全都灌給學生,結果學生似懂非懂,其實還是不懂。雖然音高入門比較簡單,但要真正準確地掌握音高的準確度也非易事,因此,我們教師要注意中段學生在音高要素的學習中不能在廣度上追求,而是要往深度發(fā)展。例如前面講到的多聲部的音高練習等等,它既為旋律多聲部打基礎,也培養(yǎng)了學生敏銳的音高感知能力、記憶能力、理解能力,為將來其他多聲部類型的學習,打下十分堅實的基礎。
另外,在中段學習音高的過程中,我們也要遵循小步子、由形象到抽象的教學原則,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負擔,而且使學生對樂譜有比較生動的認識。
總之,在小學音樂合唱歌曲教學中提高學生的音準能力這個問題上,只要抓住音準的幾個要素,找準方法,逐一擊破,音準這個難題自然不攻而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