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玉 芳
(蘭州財經(jīng)大學 商務(wù)傳媒學院,甘肅 蘭州 730020)
中唐“五竇”之竇牟詩系年
田 玉 芳
(蘭州財經(jīng)大學 商務(wù)傳媒學院,甘肅 蘭州 730020)
中唐“五竇”以詩名并稱于世,其中竇牟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他一生經(jīng)歷了進士及第、在朝為官、幕府生涯、遠刺州郡等階段,在唐人仕宦生涯中有代表性。竇牟詩現(xiàn)存二十一首,根據(jù)其生平和詩所涉人、事、地,可確切系年的詩有十八首,難于系年的有三首。做好竇牟詩的系年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不同時期的竇牟詩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所呈現(xiàn)出的不同特點,更能為研究詩人的生平、交游提供有利的佐證。
竇牟; 詩作; 系年
中唐詩人竇叔向與其子竇常、竇牟、竇群、竇庠、竇鞏皆能詩,馳名當代,名冠流輩,合稱“六竇”,竇常兄弟五人世稱“五竇”。“五竇”在德宗、憲宗兩朝名動一時,與韓愈、元稹、白居易、劉禹錫、武元衡、令狐楚等名人有交誼,在士人中有較高名望,其詩作也頗有影響?!拔甯]”詩作后為唐宣宗大中年間“西江逸民”褚藏言所編,集名《竇氏聯(lián)珠集》。
《竇氏聯(lián)珠集》序云:“連珠之義,蓋取一家之言,以偕列郎署,法五星如連珠?!贝思浉]氏兄弟每人詩各一卷,共五卷,收詩一百首?!陡]氏聯(lián)珠集》成書后流傳甚廣,其中以《四部叢刊》三編據(jù)上海涵芬樓影印吳興劉氏嘉業(yè)堂藏宋刊本*以下稱《竇氏聯(lián)珠集》四部叢刊三編本。為最精,另外《全唐詩》卷二百七十一收五竇詩一百三十首,比《竇氏聯(lián)珠集》多收詩三十首,是《竇氏聯(lián)珠集》四部本的有益補充。
“五竇”中竇牟排行第二,在其父竇叔向早卒、諸弟尚幼的情況下,與年長一歲的兄長竇常共同擔負起了撫養(yǎng)弱弟的重任,因而對竇氏兄弟的影響較大,研究竇牟的詩可以進而論證竇氏兄弟詩作風格交互影響的一面。
竇牟的生平,在褚藏言撰《竇牟傳》*見《竇氏聯(lián)珠集》四部叢刊三編本,《全唐文》卷七六一亦載有此文。此文所涉及的除竇牟之外的竇氏兄弟生平,均出自褚藏言所撰《竇常傳》《竇群傳》《竇庠傳》,皆見載于《竇氏聯(lián)珠集》四部叢刊三編本。、《舊唐書》卷一五五、《新唐書》卷一七五之《竇群傳》附傳、韓愈《國子司業(yè)竇公墓志銘》《祭竇司業(yè)文》*見《韓昌黎集》卷二三。中均有記述。另外傅璇琮先生主編的《唐才子傳校箋》卷四之“竇牟”,在《唐才子傳》的基礎(chǔ)上對竇牟的生平做了詳盡的梳理。
綜合以上史料可知,竇牟字貽周,第二,貞元二年(公元786年)中進士,及第后即任秘書省校書郎、東都留守巡官等職,在東都留守巡官任后,竇牟先后入河陽幕、昭義幕,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前復(fù)至東都為留守判官,貞元十七年后,再至昭義幕為節(jié)度判官,元和初在洛閑居,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第三次任東都留守判官之職,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入朝為虞部郎中*關(guān)于竇牟入朝,為水部員外還是虞部員外之事,褚藏言《竇牟傳》云:“累遷檢校水部員外。”但韓愈《國子司業(yè)竇公墓志銘》云:“元和五年,(竇牟)真拜尚書虞部郎中。”韓愈與竇牟生活在同時代,兩人交情甚篤,故韓愈關(guān)于竇牟生平的敘述應(yīng)當較為可信,今從之。,元和五、六年間為洛陽令,元和八、九年后再入朝為都官郎中,轉(zhuǎn)任澤州刺史,后官終國子司業(yè),長慶二年(公元822年)卒*關(guān)于竇牟的卒年和享年,韓愈《國子司業(yè)竇公墓志銘》也有詳細記載:“(牟)年七十四,長慶二年二月丙寅,以疾卒?!薄杜f唐書》傳同,據(jù)此推斷,竇牟生于天寶八載(749)。,享年七十四。
竇牟詩現(xiàn)存21首,可為研究竇牟的重要資料??上А陡]氏聯(lián)珠集》四部叢刊三編本和《全唐詩》所收竇牟詩排列皆無序,均未作具體系年。做好竇牟詩的系年不僅可以更好地把握和分析竇牟詩歌創(chuàng)作,以及在不同時期竇牟詩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所呈現(xiàn)出的特點,更能為研究詩人的生平、交游提供有利的佐證。
為更好地研究竇牟詩,現(xiàn)結(jié)合竇牟生平,以及詩的內(nèi)容、所涉及到的人、事、地,對竇牟詩做以系年。
貞元二年登進士第。
貞元二年至五年,初為秘書省校書郎,后為東都留守巡官。
《史館候別蔣拾遺不遇》,詩云:“千門萬戶迷,佇立月華西。畫戟晨光動,春松宿露低。主文親玉扆,通籍入金閨??夏顝娜秩ィL沙事鼓鼙?!笔佛^,為唐代秘書省校書局,《舊唐書》卷四十三云:“史館,歷代史官隸秘書省著作局,皆著作郎,掌修國史?!备]牟曾任秘書省校書郎,再者詩有“主文親玉扆,通籍入金閨”之語,即指詩人登進士第后初入朝廷為官之事,此詩應(yīng)為當時所作。
貞元五年后,入河陽三城節(jié)度使幕府。
《杏園渡》,詩云:“衛(wèi)郊多壘少人家,南渡天寒日又斜。君子素風悲已矣,杏園無復(fù)一枝花?!毙訄@渡,在衛(wèi)州汲縣(今河南省衛(wèi)輝市),在唐時屬河北道,《日知錄》卷二十七云:“垂老別詩:‘土門壁甚堅,杏園度亦難’,土門在井陘之東(今獲鹿縣西南十里),杏園渡在衛(wèi)州汲縣?!毙l(wèi)州屬河陽節(jié)度使轄地,此詩應(yīng)為竇牟為河陽三城節(jié)度從事時在幕府所作。
《故秘監(jiān)丹陽郡公延陵包公挽歌》,詩云:“臺鼎嘗虛位,夔龍莫致堯。德音冥秘府,風韻散清朝。天上文星落,林端玉樹凋。有吳君子墓,返葬故山遙。”題中的延陵包公即包佶*包佶生平事跡見于權(quán)德輿《祭秘書包監(jiān)文》(《文苑英華》卷九百八十三)、《新唐書》卷一四九《劉晏傳》附傳、《唐詩紀事》卷四十、《唐才子傳》卷二。,字幼正,潤州延陵(今江蘇丹陽)人,包佶詩名頗著,與兄包何并稱“二包”。佶天寶六載(公元747年)登進士第,累轉(zhuǎn)檢校大理評事、歷官度支郎中、諫議大夫、知制誥等職,貞元二年(公元786年)為禮部侍郎,四年轉(zhuǎn)秘書監(jiān)。包佶與竇父叔向友善,曾為竇叔向文集制序,貞元二年(公元786年)時包佶曾任禮部貢舉,此年竇牟中進士,乃包佶所擢,可以說對竇牟有知遇之恩,故貞元八年(公元792年)包佶去世后,竇牟與兄竇常都曾作詩悼念,而此時竇牟在河陽節(jié)度幕府為從事。
貞元十七年前復(fù)為東都留守判官。
貞元十七年后再入昭義節(jié)度使幕府,永貞、元和初歸東都。
《奉使至邢州贈李八使君》,詩云:“獨占龍岡部,深持虎節(jié)居。盡心敷吏術(shù),含笑掩兵書。禮飾華纓重,才牽雅制馀。茂陰延驛路,溫液逗官渠。南畝行春罷,西樓待客初。甕頭開綠蟻,砧下落紅魚。牧伯風流足,輶軒若澀虛。今宵鈴閣內(nèi),醉舞復(fù)何如?!痹娪小蔼氄箭垖?,深持虎節(jié)居”語,龍岡,唐時邢州所治縣,《元和郡縣志》卷十九云:“邢州,管縣九:龍岡、堯山、鉅鹿、沙河、平鄉(xiāng)、南河、任、內(nèi)丘、青山?!毙现轂檎蚜x軍節(jié)度使轄地*昭義軍節(jié)度領(lǐng)相、衛(wèi)、貝、邢、洺、磁六州。,此詩當是竇牟初至邢州為昭義軍節(jié)度從事時所作。
《酬舍弟庠罷舉從州辟書》,詩云:“之荊且愿依劉表,折桂終慚見郗詵。舍弟未應(yīng)絲作鬢,園公不用印隨身。”此詩是竇牟寫給四弟竇庠的酬贈詩,據(jù)褚藏言《竇庠傳》可知,竇庠初應(yīng)進士試落第,其后從事于商洛*褚藏言《竇庠傳》云:“府君初應(yīng)進士,感于知己一言,遂從事于商洛?!保嗽娭械摹傲T舉”乃指竇庠下第事;“之荊”語指竇庠貞元末從事于商洛事,而貞元末竇牟在昭義幕府為節(jié)度判官,此詩應(yīng)為是當時之作。
元和初閑居洛陽。
《天津曉望因寄呈分司一二省郎》,詩云:“萬乘西都去,千門正位虛。鑿龍橫碧落,提象出華胥。望幸宮嬪老,迎春海燕初。保厘才半仗,容衛(wèi)盡空廬。要自詞難擬,繇來畫不如。散郎無所屬,聊事穆清居?!鳖}中的天津,即天津橋,在洛陽,乃唐時的東都名勝,李白的《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就曾提到“憶昔洛陽董糟丘,為余天津橋南造酒樓”;而詩首句的“西都”指長安,正與東都洛陽相對,“千門正位虛”既指東都空虛,也是暗指作者的仕途空虛;另詩有“散郎無所屬,聊事穆清居”語,明確指出詩人身無所屬,只得清居,綜合以上推斷,此詩乃元和初竇牟閑居洛陽時所作。
《秋夕閑居對雨贈別盧七侍御坦》,詩云:“燕燕辭巢蟬蛻枝,窮居積雨壞籓籬。夜長檐溜寒無寢,日晏廚煙濕未炊。悟主一言那可學,從軍五首竟徒為。故人驄馬朝天使,洛下秋聲恐要知?!贝嗽娛惆l(fā)了竇牟不得志的抑郁,并有希求舉薦之意。題中的盧坦*盧坦生平見《舊唐書》卷一百三十五、《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九本傳。,字保衡,河南洛陽人,元和初遷至庫部員外郎、兼侍御史知雜事。后曾為中丞,分司東都,累轉(zhuǎn)刑部侍郎、監(jiān)鐵轉(zhuǎn)運使、改戶部侍郎、劍南東川節(jié)度使等職,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卒。題中稱盧坦為“盧七侍御”,可知此時盧坦在侍御史任上;而末句“洛下”語則明確指出了作者所處之地,可知此詩作于元和初年竇牟閑居洛陽之時。
《元日喜聞大禮寄上翰林四學士中書六舍人》,詩末云:“忽思班女怨,遙聽越人吟。末路甘貧病,流年苦滯滛。夢中青瑣闥,歸處碧山岑。竊抃聞韶濩,觀光想韎任。大哉環(huán)海晏,不笇子牟心?!贝嗽娮髡吒袊@末路貧病,有哀嘆不遇之意。首句的“班女怨”用漢代班婕妤的典故,暗指詩人自己有才卻為朝廷所棄;末句的“子牟心”用魏公子牟的典故,明確表達了詩人身在江海、心存魏闕的情懷。觀此詩意,當為元和初竇牟不為朝廷所用而閑居洛陽,為求再次出仕作此詩酬贈朝中之人,以求對方援引。
《洛下閑居夜晴觀雪寄四遠諸兄弟》,詩云:“雪月相輝云四開,終風助凍不揚埃。萬重瓊樹宮中接,一直銀河天上來。荊楚歲時知染翰,湘吳醇酎憶銜杯。強題縑素無顏色,鴻雁南飛早晚回?!贝嗽婎}中有“洛下閑居”語,可知此詩作于竇牟閑居洛陽時,“四遠諸兄弟”指竇常、竇群、竇庠諸人,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前后,竇常為湖南都團練判官*竇常、竇群、竇庠生平事分別見褚藏言所撰《竇常傳》《竇群傳》《竇庠傳》(《竇氏聯(lián)珠集》四部叢刊三編本)。,在潭州,竇庠為浙西節(jié)度判官,在潤州,這就是詩中的“湘吳”之謂?!扒G楚”當指竇群所在之黔中,元和中,竇群曾因與人構(gòu)陷宰相李吉甫而遭貶逐,故末句有“鴻雁南飛”的勸慰之語。
元和四年再為東都留守判官。
元和五年入朝拜為虞部郎中。
《早春赴銀臺(一作臨臺)立馬待漏口號寄弟群》,詩云:“上陌行初盡,嚴城立未開。人疑早朝去,客是遠方來。伏奏徒將命,周行自引才??蓱z霄漢曙,鴛鷺正徘徊?!便y臺門,為唐代紫宸殿的宮門,《唐六典》卷七云:“宣政北曰紫宸門,其內(nèi)曰紫宸殿(即內(nèi)朝正殿也)……殿之東曰左銀臺門,西曰右銀臺門?!弊襄返钍翘瞥蜁r期的內(nèi)朝正殿,群臣在此朝見憲宗皇帝,據(jù)此可知此詩是竇牟在朝中任職時寫給三弟竇群的。而竇牟曾三度在京為官,分別是貞元二年(公元786年)進士登第后為秘書省校書郎、元和五年(公元810年)為虞部郎中、元和八年(公元813年)以后為都官郎中、國子司業(yè);此詩有“人疑早朝去,客是遠方來”語,當是竇牟自外地初來京時作,再有其弟竇群卒于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則此詩絕不可能作于竇牟為都官郎中、國子司業(yè)(公元813年后)時,故此詩應(yīng)作于元和五年(公元810年)竇牟官拜為虞部郎中之時。
《望終南》,詩云:“日愛南山好,時逢夏景殘。白云兼似雪,清晝乍生寒。九陌峰如墜,千門翠可團。欲知形勝盡,都在紫宸看?!苯K南,即終南山,在京兆萬年縣(唐代長安);紫宸,乃長安大明宮之紫宸殿,紫宸殿是皇帝臨朝聽政之內(nèi)朝正殿。據(jù)此詩的內(nèi)容推斷,作寫年代應(yīng)當與《早春赴銀臺立馬待漏口號寄弟群》同時,在元和五年(公元810年)竇牟在朝為虞部郎中時。
元和五、六間年間為洛陽令。
《晚過敷水驛卻寄華州使院張鄭二侍御》,詩云:“春雨如煙又若絲,曉來昏處晚晴時。仙人掌上芙蓉沼,柱史關(guān)西松柏祠。幾許歲華銷道路,無窮王事系戎師?;卣岸罘俏醾H,日對三峰自有期。”這是一首竇牟宦途中的行旅詩。敷水驛,在華州華陰縣,《陜西通志》卷四云:“敷西城在華陰縣西三十里,即唐之敷水驛。”詩有“幾許歲華銷道路,無窮王事系戎師”之語,當是詩人回顧自己的入河陽、昭義幕事;結(jié)句“回瞻二妙非吾侶,日對三峰自有期”,三峰即華山之三峰,在華州,《太平寰宇記》卷二十九云:“華岳有三峰,直上數(shù)千仞,基廣而峰峻,迭秀迄于嶺,表有如削成?!薄岸睢敝赋跆茣r韋維、宋之問,二人同在戶部,《舊唐書》卷一百一云:“(韋)虛心父維,少習儒業(yè),博渉文史,舉進士,自大理丞累至戶部郎中,善于剖判,時員外郎宋之問工于詩,時人以為戶部有二妙?!备]牟曾為虞部郎中,虞部、戶部同在尚書省,用“二妙”之典當是以前人之事喻己,既“二妙非吾侶”,則知竇牟已不在尚書省為官,故此詩當作于竇牟自京赴任洛陽令途中,應(yīng)在元和五年(公元810年)。
《奉酬楊侍郎十兄見贈之作》,詩云:“翠羽雕蟲日日新,翰林工部欲何神。自悲由瑟無彈處,今作關(guān)西門下人?!睏钍汤桑礂顟{*楊憑生平見于《舊唐書》卷一四六、《新唐書》卷一六零。,字虛受,大歷九年(公元775年)登進士第為狀元,累遷起居舍人、左司員外郎、左散騎常侍、刑部侍郎、京兆尹等職。楊憑與其弟楊凝、楊凌皆有文名,時稱“三楊”,在當時名聲很大?!陡]氏聯(lián)珠集》卷二此詩后附有楊憑和詩《竇洛陽見簡篇章偶句贈絕句》*詩云:“直用天才眾卻瞋,應(yīng)欺李杜久為塵。南荒不死中華老,別玉翻同西國人。”(引自《竇氏聯(lián)珠集》四部叢刊三編本卷二)。,楊詩題稱牟為竇洛陽,可知此時竇牟為洛陽令,竇詩應(yīng)作于元和五、六(公元810-811年)年間。
《緱氏拜陵回道中呈李舍人少尹》《李舍人少尹惠家榼一小杯》,兩詩題中的李少尹即李益,元和五年(公元810年)李益改河南少尹,恰逢此時,竇牟為洛陽令。李益曾作有《答竇二曹長留酒還榼一絕》*李益詩云:“ 榼小非由榼,星郎是酒星。解酲元有數(shù),不用嚇劉伶?!?引自《竇氏聯(lián)珠集》四部叢刊三編本卷二)。酬竇牟詩,由此可知兩首竇詩當作于此時。
《陪韓院長韋河南同尋劉師不遇》,詩云:“仙客誠難訪,吾人豈易同。獨游應(yīng)駐景,相顧且吟風。藥畹瓊枝秀,齋軒粉壁空。不題三五字,何以達壺公。”題中的韓院長為韓愈,韋河南為韋執(zhí)中,韋執(zhí)中元和五年為河南令*韋執(zhí)中,京兆(今陜西西安)人,元和五年任河南令,后官至泉州刺史,生平散見于《元和姓纂》卷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四上》《唐詩紀事》卷三零。,時韓愈為都官員外郎,此詩乃元和五、六年間時任洛陽令的竇牟與韋執(zhí)中、韓愈在山中尋道不遇而作,韓愈、韋執(zhí)中均有同題詩相和*附《竇氏聯(lián)珠集》四部叢刊三編本卷二竇牟詩后。韓愈同題詩云:“秦客何年駐,仙源此地深。還隨躡鳬騎,來訪馭風襟。院閉青霞入,松髙老鶴尋。猶疑隠形坐,敢起竊桃心。”韋執(zhí)中同題詩云:“早尚逍遙境,常懷汗漫期。星郎同訪道,羽客杳何之。物外求仙侶,人間失我?guī)?。不知柯爛處,何處看圍棋?!薄?/p>
《秋日洛陽官舍寄水部家兄》,詩云:“洛陽歸老日,此縣忽為君。白發(fā)兄仍見,丹誠帝豈聞。九衢橫逝水,二室散浮云。屈指豪家盡,傷心要地分。禁中周幾鼎,源上漢諸墳。貔虎今無半,狐貍宿有群。威聲慚北部,仁化樂南薰。野檗饑來食,天香靜處焚。壯年唯喜酒,幼學便訶文。及爾空衰暮,離憂詎可聞?!鳖}名有“洛陽官舍”語,可知詩作于竇牟洛陽令任上;“家兄”為時任水部員外郎的竇常,此詩竇常有詩相和*附《竇氏聯(lián)珠集》四部叢刊三編本卷二竇牟詩后。。
元和八年后入朝為都官郎中。
元和后期為澤州刺史。罷秩后入朝,官終國子司業(yè)。
《早入朝書事》,詩云:“紫陌紛如畫,彤庭郁未晨。列星沉騎火,殘月暗車塵。隱軫排霄翰,差池跨海鱗。玉聲繁似樂,香澤散成春。嘆息驅(qū)羸馬,分明識故人。一生三不遇,今作老郎身。”詩有“一生三不遇,今作老郎身”句,乃是詩人回顧之前曾三度入朝為官的往事,即貞元二年進士及第后為秘書省校書郎、元和五年為虞部郎中、元和八年以后為都官郎中,因而此詩當是竇牟晚年在朝為國子司業(yè)時作。
長慶二年卒。
《奉誠園聞笛》,詩云:“曾絕朱纓吐錦茵,欲披荒草訪遺塵。秋風忽灑西園淚,滿目山陽笛里人?!鳖}后有小注:“園,馬侍中故宅”。奉誠園,在長安,《長安志》卷八云:“奉誠園:司徒兼侍中馬燧宅,在安邑里,燧子少府監(jiān)暢以貲甲天下,暢亦善殖財。貞元末神策中軍楊志處諷使納田產(chǎn),遂獻舊第,為奉誠園。”此詩當是竇牟在朝中為官時作,竇牟曾四度入朝為官,但此詩的具體作年不詳。
《送東光呂少府之官》,詩云:“遠愛東光縣,平臨若木津。一城先見日,百里早驚春。德禮邀才重,恩輝拜命新。幾時裁尺素,滄海有枯鱗。”呂少府,不詳。東光,屬景州,《元和郡縣志》卷二十二云:“景州(管縣五:弓髙、南皮、景城、東光、臨津),此詩作年不確。
《送劉公達判官赴天德軍幕》,詩云:“特建青油幕,量分紫禁師。自然知召子,不用問從誰。文武輕車少,腥膻左袵衰。北風如有寄,畫取受降時?!痹姾笥凶⒃疲骸败娪袞|西受降城”。劉公達,不詳。天德軍在豐州都防御使治所(在今內(nèi)蒙古),《元和郡縣志》卷五云:“豐州:今置都防御使,管豐州、天徳軍、西受降城、中受降城……其都防御使及天徳軍使理在西城,今移理舊天徳軍城”,此詩具體作年不確。
[1]褚藏言.竇氏聯(lián)珠集[M].《四部叢刊》三編本.上海涵芬樓影印吳興劉氏嘉業(yè)堂藏宋刊本.
[2]彭定求等.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4月點校本:3029-3054.
[3]劉煦等.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校點本:1078-1092.
[4]歐陽修等.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校點本:1432-1441.
[5]李昉等.文苑英華[M].北京:中華書局,2011:2095.
[6]傅璇琮.唐才子傳校箋[M].北京:中華書局,1987:239.
[7]韓愈.韓昌黎文集校注[M].馬其昶校注,馬茂元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478-480.
TheChronologyofthePoemsofDoumouinMiddleTangDynasty
TIAN Yu-fang
(Business Media College, Lan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Lanzhou 730020, Gansu)
In Tang Dynasty, the “Five Dous" were well-known for their poems among whom Doumou is the second one and his poems have big influence on the other brothers. Doumou’s life went through the stage of Jinshi test, holding office at court, Shogunate career and working in county. His career was very typical in Tang Dynast. The number of poems of Douchang is twenty-one among which eighteen can be examined with exact years while the other three is difficult to examine. It is better to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Doumou’s poems in different contents and forms, and to provide favorable evidence for the study of his life and his friends.
Doumou; poems; chronology
I222.7
A
1674-1730(2017)06-0064-04
2017-05-12
田玉芳(1981—),女,甘肅秦安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古代文學、古代文化的教學和研究。
【責任編輯朱世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