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福雄
(懷化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湖南懷化418008)
當前社會歧視性稱謂語考察及其規(guī)避策略
周福雄
(懷化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湖南懷化418008)
歧視性稱謂語在本質上是一種語言歧視和語言暴力,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差異、矛盾和對立的反映。當前社會,一些之前存在的和新出現的歧視性稱謂語不斷融入到我們新時期的語言生活中,這主要包括婦孺老弱歧視性稱謂語、生理缺陷歧視性稱謂語、職業(yè)身份歧視性稱謂語、不端行為品格歧視性稱謂語、禽獸什物等低賤物歧視性稱謂語。倡導民主平等意識,根除社會歧視,加強相關法律制度建設,深入開展稱謂語方面的研究,充分發(fā)揮新聞媒體和教育行業(yè)的榜樣引領作用是有效規(guī)避歧視性稱謂語,促進語言規(guī)范和諧的最重要的途徑和策略。
當前社會; 歧視性稱謂語; 規(guī)避
稱謂語(包括稱呼語和指稱語)作為語言的基本組成要素,不僅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個人、家庭、社會的人文素養(yǎng)和道德倫理觀念。英國語言學家帕默爾說:“語言忠實地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全部歷史、文化,忠實地反映了它的各種游戲和娛樂,各種信仰和偏見”。因此,社會稱謂語的選擇、更替可以從一個側面體現出社會價值體系的嬗變以及人們價值觀取向的遷移和變化。如我們熟悉的“老板”、“美女”等稱謂語的使用都非常生動地體現了我們不同的時代特色和社會發(fā)展進程。同樣,當前社會中,一些之前存在的和新出現的帶有歧視性甚至侮辱性的稱謂語正伴隨城市化的進程,不斷融入到我們新時期的語言生活,如“老東西”、“婊子”、“蠢貨”、“瘸子”、“傻逼”、“釘子戶”、“剩女”、“學渣”等。顯然,這類稱謂語不僅與當前城鎮(zhèn)化進程中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文化建設格格不入,而且,與我們在全社會樹立語言文字規(guī)范意識,為實現語言的純潔和健康而做的努力背道而馳。因此,作為一種語言現象和社會現象,歧視性稱謂語更應當引起語言文字工作者足夠的關注,深入探究其現狀、產生的根源、機制和影響,構建有效的歧視性稱謂語規(guī)避策略,建立健康道德的言語交際秩序,努力提升全民素質和道德水平。
(一)根據稱謂語歧視性的程度分類
根據歧視性程度的不同,我們可以把此類稱謂語大致分為三類,即詈罵式歧視性稱謂語、蔑稱式歧視性稱謂語和隱含式歧視性稱謂語。
詈罵式歧視性稱謂語,往往通過詈罵的方式來稱呼或指稱他人,具有很強的歧視性和侮辱性,惡意非常明顯。此類稱謂語在各個不同社會時期的語言生活中都隨處可見,如“婊子”、“畜生”、“王八蛋”、“狐貍精”、“兔崽子”、“潑婦”、“神經病”、“雜種”、“刁民”、“傻逼”等。
蔑稱式歧視性稱謂語,往往通過表示輕蔑的稱呼,貶低他人,體現自身的優(yōu)越感,發(fā)泄心中的不滿情緒,具有一定的歧視性和侮辱性。如“鄉(xiāng)巴佬”、“土包子”、“戲子”、“土豪”、“肥佬”、“獨眼龍”、“黃臉婆”、“看門的”、“臭老九”等。隱含式歧視性稱謂語,其歧視性并不明顯,人們在使用過程中甚至習以為常,一般人并未覺察到其隱含的對他人的歧視。如“農民工”、“打工仔”、“剩女”、“聾子”、“瘸子”、“啞巴”、“差生”、“釘子戶”、“寡婦”等。此類稱謂語歧視性并不明顯,因而在當前的語言生活中被廣泛使用,但其客觀存在的歧視性與我們當前努力構建和諧的語言生活目標是相違背的,因此,更應該引起我們的關注并進行深入研究。
(二)根據稱謂語的來源分類
根據稱謂語的來源,歧視性稱謂語可以分為來自社會生活的歧視性稱謂語和來自網絡的歧視性稱謂語兩大類。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必然會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在不同的社會階段形成不同的社會關系以及不同的精神文化生活,自然,以表達自身價值取向、體現自身情感需求的歧視性稱謂語就應運而生了。如“寡婦”、“潑婦”、“刁民”、“兔崽子”、“鄉(xiāng)巴佬”、“臭老九”、“差生”等歧視性稱謂語都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中逐步產生,并沿用至今。另一方面,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網絡在現代社會文化傳播上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并成為了人與人之間,特別是年輕一代主要的交流方式,網絡語言也逐步形成,突出的特點便是新興的網絡詞語不斷產生,這其中就包括了多個產生于微博、貼吧、豆瓣、天涯論壇等大型網絡交流平臺上流行的歧視性稱謂語,如“屌絲”、“土豪”、“二逼”、“剩女”、“青蛙”、“恐龍”、“菜鳥”、“奇葩”、“啃老族”等。這些歧視性稱謂語,常常被年輕一代視為現代潮流的標志,因而得以在受眾者基數龐大的網絡交流平臺上進行“病毒式”的傳播。目前,有關以上稱謂語,利用百度都可以搜索到幾千萬甚至上億條結果。而且,這些歧視性稱謂語已經超越網絡,進入到電影電視、小說創(chuàng)作以及人們日常的生活交際中。如:
(1)魯豫:依您的意思就是女孩漂亮不好,還是找個“恐龍”比較好!(《魯豫有約·沉浮》)
(2)“媽,你是不是擔心家有剩女呀?其實現在都是條件好的女孩子才有資格剩呢!”(李可《杜拉拉升職記》)
(3) 《二本屌絲V S一本白富美》 (長沙晚報數字報2013-2-28)
(4)“然后緊接著就逐漸的,我身邊的各種土豪就開始說,哥們兒上禮拜上迪拜了……”(《曉說》第二季2014-3-28)
(三)根據稱謂語指稱對象的屬性分類
根據歧視性稱謂語指稱對象屬性的不同,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類:
1.婦孺老弱歧視性稱謂語
“重男輕女”和“男尊女卑”的思想是我國古代非常普遍的價值觀念,直到今天,這種思想認知仍未完全改變。在我國古代,對女性的歧視性稱謂語比比皆是,且?guī)в忻黠@的貶抑、譏諷和鄙視的感情色彩,如對妻子的稱謂就有“賤內”、“荊妻”、“敝房”“山妻”等,而對于品行不端、淫亂放蕩的女性更是極盡侮辱之辭,如“淫婦”、“潑婦”、“蕩婦”、“婊子”、“騷貨”、“娼婦”、“狐貍精”、“破鞋”等,但對同樣具有這些不端行為的男性顯然要寬容得多。而且,這些歧視性稱謂語還隨之進入了我們當前的語言生活,成為一些人詈罵、侮辱女性的常用稱謂語。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當前流行的新詞語“剩女”,同樣是隱含歧視性的稱謂語?!笆E?,顧名思義是“剩下的女人”,但物品可剩,人豈有“剩余”之理?“剩女”之“?!辈粌H反映了社會及網絡中的部分人,仍以世俗的眼光將女性視為男人附庸品的舊思維,同樣體現了其對新時代女性的開放和進步,追求婚戀自由的無視和抵觸。另“傻逼”、“二逼”等歧視性稱謂語不僅是對女性的巨大侮辱,而且更加惡俗、粗魯和野蠻。
與女性受到的歧視一樣,生理上的弱勢決定了傳統(tǒng)社會中女性、老人和孩子在經濟上弱勢,決定了其在社會生活中無法擺脫的依賴性,因而也成為了“老東西”、“老家伙”、“老不死的”、“糟老頭”、“老婆子”、“老頭兒”、“老鬼”、“老妖精”、“小子”、“小崽子”、“黃毛丫頭”等歧視性稱謂語形成的主要原因。
2.生理缺陷歧視性稱謂語
從古至今,人們對于健康的渴望從未改變過,而對于疾病或者異于常人的生理缺陷則是唯恐避之不及。人們對于這些存在生理缺陷的人常常視為異類,并加以歧視和排斥,如把身患殘疾的人稱為“殘廢人”便充分顯示了這種歧視心理。而且在言語沖突中,對對方生理缺陷的歧視和侮辱更是成為了部分人言語攻擊的“殺手锏”,使生理缺陷者產生了巨大的心理傷害,這也使他們往往背負沉重的心理壓力,并常懷有較大的自卑感和社交恐懼癥。如頭上長著癩瘡疤的阿Q是非常忌諱他人說“光”說“亮”的。因此,對于存在各種生理缺陷的人,在稱謂語上直指其缺陷無疑是一種歧視和不敬,這正如古語所云:“打人不打臉,說人不揭短”。也正因為如此,當前人們言語交際中使用的“禿子”、“麻子”、“聾子”、“瞎子”、“呆子”、“瘋子”、“瘸子”、“肥仔”、“弱智”、“神經病”、“傻瓜”、“笨蛋”、“獨眼龍”、“病夫”、“病秧子”、“殘廢人”以及網絡用語“青蛙”、“恐龍”等都是我們當前言語生活中應該極力避免使用的生理缺陷歧視性稱謂語。
3.職業(yè)、身份歧視性稱謂語
自從社會出現分工,就必然產生不同的職業(yè),社會不同階層和身份差異也就隨之產生,同時,人們在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中形成的特定思維方式和文化傳統(tǒng)必然導致人們對不同職業(yè)和身份的認知產生差異。如“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就是古人把“讀書入仕,光宗耀祖”的思想奉為圭臬的生動寫照,而“三教九流”則更清楚地彰顯了當時人們思想觀念中不同職業(yè)和身份的尊卑貴賤。在當前社會,言語交際中常用的“農民意識”、“小農思想”仍顯示出人們一直以來對于“農民”的歧視,以至于廣大農民進城務工還是普遍被貼上了歧視性稱謂語“農民工”的標簽,即使成為企業(yè)家也是“農民企業(yè)家”。
(5)這個地方真他媽富得流油,對付這幾個農民工,竟然出動了這么多警車、警察和保安,有錢啊,哇塞!(楊恒均博客)
(6) 那些家伙都是從貧困地區(qū)雇來的農民工,財迷得要命。(王小波《未來世界》)
(7)“不要異想天開,一個農民企業(yè)家哪兒辦得了教育?”(1994年報刊精選)
(8) 城市打工者:討厭被稱為農民工?感到被歧視(網易財經2013-11-14)
以上(5) (6) (7) 中對“農民工”和“農民企業(yè)家”的歧視與成見是顯而易見的。(8)則直接道出了“農民工”對此稱謂的感受和排斥的態(tài)度。與之類似的還有“販子”、“臭老九”、“戲子”等無不體現了社會中部分人對商人、教師、演員等職業(yè)的歧視。同樣,“鄉(xiāng)巴佬”、“土包子”、“書呆子”、“看門的”、“閑雜人員”、“叫花子”、“要飯的”、“差生”、“學渣”等稱謂語無不是用粗俗貶斥的字眼體現出部分人對這些人身份的歧視,也體現了舊時代的固有思維模式在這部分人頭腦中的根深蒂固。
4.不端行為品格歧視性稱謂語
愛憎分明,懲惡揚善一直都是我們民族精神一個重要的品質特征,我國文學作品中對“真善美”的歌頌和對“假惡丑”的揭示與鞭撻就是這種精神品質的重要體現。同樣,對于存在違背倫理道德和公序良俗不端行為品格的人,人們在稱謂語的使用上也突出體現了這種態(tài)度。如前文中對品行不端、淫亂放蕩女性的稱謂語,既是對女性的歧視,同樣與人們對淫亂放蕩等不端行為的痛恨具有密切的關系。再如“雜種”、“野種”、“癮君子”、“偽君子”、“人渣”、“癟三”、“三只手”、“混混兒”、“啃老族”、“老賴”、“表叔”、“范跑跑”等稱謂語,無不體現了人們對于違背倫理道德和公序良俗等不端行為的唾棄與嘲弄。但另一方面,這些稱謂語所具有的歧視性,甚至是侮辱性也同樣非常明顯。與之類似的稱謂語還有近年來頻繁出現的“醫(yī)鬧”和“釘子戶”,筆者以為,以含有“蠻橫”、“不講理”之意的“鬧”和“釘子”稱謂當事人,就如同舊時官吏用“刁民”稱謂不聽管束的百姓一樣,即使當事人確實存在違背法律法規(guī)的行為,但這樣的歧視性稱謂語(只是在程度上有所差異而已)只會進一步加深問題雙方的矛盾和對立。
5.禽獸什物等低賤物歧視性稱謂語
牲畜由人類飼養(yǎng),與獸禽同類,沒有人的靈性,可以隨意打罵和驅使,人們看待牲畜和禽獸自然就帶有蔑視和貶斥。而對于骯臟、丑惡的一切事物,任何人也都會產生一種本能的厭惡和排斥,因此,在言語沖突中,把對方貶斥為牲畜、禽獸甚至更加低賤、骯臟而又丑惡的事物,不僅是對對方極大的羞辱,而且能起到很強的罵詈效果,具有很強的攻擊性。如在《西游記》中,筆者對孫悟空使用的罵詈性稱謂語進行了統(tǒng)計,其中僅用“孽畜”、“毛團”等與牲畜禽獸有關的稱謂語就達到了27個,使用“膿包”、“潑物”等骯臟丑惡事物作為稱謂語的也有14個[1]。因此,在目前人們的語言生活中,人們使用禽獸什物等低賤物歧視性稱謂語的習慣一直沒有改變,而且非常普遍,如“畜生”、“蠢豬”、“蠢貨”、“王八”、“王八蛋”、“犟驢”、“跟屁蟲”、“吃貨”、“草包”、“軟蛋”、“狗東西”、“廢物”、“飯桶”、“東西”、“水貨”、“窩囊廢”、“軟蛋”、“屌絲”等。
(一) 社會原因
語言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必然會隨著社會發(fā)展演變而不斷產生變化,以不斷符合人們交際的需要。我國城鎮(zhèn)化進程中存在的歧視性稱謂語自然離不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及科技的深層次影響。從前文的分析中我們不難發(fā)現,我國社會在不斷發(fā)展變化過程中形成的特定思維方式和文化傳統(tǒng),是婦孺老弱歧視性稱謂語、職業(yè)身份歧視性稱謂語和不端行為品格歧視性稱謂語產生的主要原因。在城鎮(zhèn)化進程中,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都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當這些變化與傳統(tǒng)交織在一起,“恐龍”、“青蛙”、“土豪”、“屌絲”、“啃老族”、“剩女”、“醫(yī)鬧”、“釘子戶”等新的歧視性稱謂語就隨之產生。
此外,現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使網絡得以普及,極大推動了網絡歧視性稱謂語產生、傳播和更新的速度,也推動著網絡歧視性稱謂語不斷進入到人們日常的語言生活中。同時,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的推波助瀾,國家相關語言文字工作部門規(guī)范管理的缺失或者滯后都是城鎮(zhèn)化進程中歧視性稱謂語產生的重要原因。
(二)個人原因
從個人來看,歧視性稱謂語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源自于人們心理的需求。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各方面的多種壓力,要面對各種困難和失敗,因而需要一個發(fā)泄的突破口,以緩解各種壓力和失意,而言語上的發(fā)泄,如采用各種歧視性稱謂語罵詈、貶斥對方,也就成為了最簡單、最直接的方式。《西游記》中,孫悟空使用的罵詈性稱謂語就達到了160個,這些形形色色的稱謂語成為孫悟空攻擊、嘲諷各種妖魔鬼怪,發(fā)泄內心憤怒與不滿的重要方式和手段[2]。
其次,與人們心理認知的特點具有密切的聯系。如在認識各種事物時,人們往往具有一種偏見心理,即不正確或不充分的信息使人們只能了解到事物的某一個或幾個方面,因而無法全面完整地評價這一事物,這就很容易形成對該事物的歧視。而普遍存在的從眾心理又會讓這種歧視逐漸擴大,形成一種共同的社會歧視。
最后,與人們的個人素質修養(yǎng)具有密切聯系。在個人素質修養(yǎng)普遍偏低的社會生活中,歧視性稱謂語必然更容易產生并被大量使用,反之,歧視性稱謂語則會大量消失,社會交際語言必然更加純潔和健康。
語言文明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精神文明的重要體現。語言文字的規(guī)范化程度、文明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精神文明發(fā)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歧視性稱謂語在本質上是一種語言歧視,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差異、矛盾、對立的一種反映。它也是一種語言暴力,“是訴諸語言的暴力行為,具有傷及他人情感,自尊和侮辱心靈的力量”[1]。因此,歧視性稱謂語對個人,對社會群體,乃至于對城鎮(zhèn)化進程中語言文明及和諧社會的構建都具有較大的危害。
筆者以為,歧視性稱謂語規(guī)避策略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倡導民主平等意識,根除社會歧視
歧視性稱謂語作為一種語言歧視,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更是一種社會現象,其根源就在于社會歧視,因此,從源頭上消除社會歧視才是有效規(guī)避歧視性稱謂語的根本策略。我們必須通過各種渠道,在全社會積極倡導民主、文明、和諧、平等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社會民主平等意識,樹立自由平等的觀念意識,形成良好的社會文明道德風尚,從而在源頭上消除社會中的各種歧視現象,最終實現語言的規(guī)范與和諧。
2.加強研究與規(guī)范,促進語言和諧
從形式上消除或者改變歧視性稱謂語同樣是有效規(guī)避歧視性稱謂語的重要內容。這就需要專家學者及廣大語言文字工作者深入開展相關調查研究,對所有歧視性稱謂語進行科學地梳理和排查,統(tǒng)一社會認識,避免無效的爭論。對部分已存在規(guī)范稱謂的歧視性稱謂語要取消使用,如應使用“殘疾人”、“進城務工人員”、“精神病患者”、“后進生”,而不應再使用“殘廢人”、“農民工”、“神經病”、“差生”等歧視性稱謂語。對于缺少規(guī)范稱謂的歧視性稱謂語,如“醫(yī)鬧”、“釘子戶”、“老賴”、“啃老族”等,應取消使用或盡快擬定統(tǒng)一規(guī)范的稱謂語。
3.加強法律制度建設,保障語言規(guī)范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對于語言文字方面的改革和整理工作一直沒有停止過,也頒布了一些反對語言歧視等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法規(guī)。但筆者以為,從整體上看,這些還做得不夠,因而,在語言生活中包括歧視性稱謂語在內的語言歧視現象仍屢見不鮮。我們一方面要在全社會建立稱謂語使用的相關制度規(guī)范,加大監(jiān)管力度,尤其要加強對網絡語言的監(jiān)管力度,制定網絡語言的使用規(guī)范,避免稱謂語使用的無序狀態(tài);另一方面,我們要從法制層面建立禁止使用歧視性稱謂語的法律法規(guī),并從道德層面和精神文明建設層面制定相關的措施和規(guī)范,從而在我們的語言生活中杜絕使用歧視性稱謂語。
4.發(fā)揮新聞媒體和教育行業(yè)的引領作用,做好社會表率
毫無疑問,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對于語言文字的正確使用具有很強的示范引領作用。因此,我們必須加大對新聞媒體語言使用規(guī)范的監(jiān)管力度,尤其杜絕各類新聞、娛樂節(jié)目和影視節(jié)目中出現歧視性稱謂語,倡導使用文明、規(guī)范的稱謂語;同時,要利用好新聞媒體,引導人們認識語言歧視的危害,提升人們分辨和規(guī)避歧視性稱謂語的意識和能力,增強規(guī)范使用語言的自覺性。如新華社分別于2015年發(fā)布的《新華社在新聞報道中的禁用詞(第一批)》和2017年發(fā)布的《新華社新聞信息報道中的禁用詞和慎用詞(2016年7月修訂)》就明確指出:對有身體傷疾的人士不使用“殘廢人”、“獨眼龍”、“瞎子”、“聾子”、“傻子”、“呆子”、“弱智”等蔑稱,而應使用“殘疾人”、“盲人”、“聾人”、“智力障礙者”或“智障者”等詞匯。這對于規(guī)范新聞媒體,對全社會正確使用稱謂語,加強語言文明工作建設必然產生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我們還要進一步加強教育行業(yè)的語言文字工作,提升廣大教師和學生的語言規(guī)范意識,杜絕使用歧視性稱謂語,從而使廣大教師和學生成為各個家庭,并成為全社會使用文明語言和規(guī)范語言的表率。
[1]周福雄,李美林.《西游記》中孫悟空使用的罵詈性稱謂語研究[J].現代語文,2016(33).
[2]俞順香.傳媒、語言、社會[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
On Discriminatory Appellation and its Avoidance Strategy in the Current Society
ZHOU Fu-xiong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Huaihua University,Huaihua,Hunan 418008)
Discriminatory appellation is a kind of language discrimination and language violence in essence, and it is a reflection of social,political,economic,cultural differences,contradictions and oppositions.In the current society in China,some previously-existing and newly-emerging discriminatory terms,mainly including discriminating against women,children,the old and the weak,physical disability,occupation and identity,misconduct and improper character,beast things,etc.,continuously integrate into our language life.It is an effective way and the most important strategy to avoid discriminatory appellation thus promote language standardization by advocating democracy and equality,eliminating social discrimination as well as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legal system.What's more,correlation studies should be carried out and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news media and education industry should be given full play.
the current society; discriminatory appellation; avoidance
H109.4
A
1671-9743(2017) 10-0108-04
2017-09-23
湖南省2014年度語言文字應用研究專項課題“城鎮(zhèn)化進程中歧視性稱謂語考察及其規(guī)避研究”(2014YB—020);懷化學院重點學科建設項目資助。
周福雄,1973年生,男,湖南辰溪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現代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