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明棟
自一九八八年應中國社會科學院邀請首次來華講學算起,美國當代文學批評家希利斯·米勒(J. Hillis Miller)先后來中國達十五次之多,在中國十幾所高校和研究機構做了三十多場講座,為中國人文科學,尤其是文學、媒體和文化研究,帶來西方最新的文化思想和理論動向,在中國學界和多種媒體產(chǎn)生了相當大的影響。米勒教授目前已經(jīng)從加州大學退休,但他并未輟筆。他從三十多次講座中精選了其中的十五講,將演講內容匯為一集,并起了一個意味深長的書名—An Innocent Abroad: Lectures in China。該書于二○一五年十一月由美國西北大學出版社出版發(fā)行,中譯本書名譯為《萌在他鄉(xiāng)—米勒中國演講集》(以下簡稱《演講集》)。英文書名戲仿美國大文豪馬克·吐溫那部曾經(jīng)在美國風靡一時的游記《傻子出國記》(The Innocents Abroad),但卻與馬克·吐溫游記的創(chuàng)作動機和主旨相反。米勒在導論中告訴我們,戲仿美國馬克·吐溫的書名,目的是一語雙關:一是暗指自己在中國是獨在異邦為異客,二是要說明自己是一個對中國語言、文學、文化一無所知的門外漢,以一個無知者的身份在中國講學其實是一個向他者學習的過程。由此,我想書名也可譯為《天真的海外來客》。
同樣為中國學界所熟悉的美國著名理論家詹明信(Fredric Jameson)為該書作序,詹明信高度評價米勒新著的價值,并將其核心思想歸納為這樣幾句話:“本書的核心問題仍然是那個時髦而又緊急的當代問題:不是關于文學是什么,而是文學在全球化情況下是否能以某種可認知的形式存在,這個問題可望告訴我們有關全球化和文學的大量信息?!钡拇_,米勒的新書雖然采用的是多元的視角,宏觀的大視野,微觀的細讀分析,涉及英語文學、比較文學、世界文學、文學理論和文化研究等領域,但其重點是介紹和探討全球化、新興技術、媒體對文學和理論的沖擊和影響,以及人文學科如何應對這種沖擊和影響的反思。與中國社會和學界密切相關的是,一些演講是應中國大學邀請所做的命題演講,一些是米勒自選的題目,還有一些是米勒在中國各大學講課時與中國學者互動后引起的思考,以及他對中國學術界在經(jīng)濟發(fā)展和技術進步的影響下產(chǎn)生巨變的細致觀察。
《演講集》一書有幾個特點,第一個特點是其海量的信息和廣闊的視野,涉及文學研究的諸多領域,并提出了自己的新見解。該書所表現(xiàn)出的獨立思考、發(fā)展的思想會激發(fā)人們去思考,怎樣才能使人文研究在信息時代呈現(xiàn)出新的蓬勃生機。第二個特點是深刻的理論思考和細致的批評實踐有機結合。米勒早年傾心于英國文學批評,事業(yè)的中期轉向文學理論,晚期又對文化研究、新媒體和全球化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其學術生涯在《演講集》一書中可以找到清晰的軌跡,其學術思想的演進也可在該書中尋得蹤跡。書中無論是探討何種理論問題,他總忘不了以文學細讀的實例闡發(fā)概念性問題,閱讀此書,讀者可以學到文本細讀與概念性探索相結合的文學研究方法。第三個特點是理論性很強。米勒天賦驚人,他非常善于吸納新概念、新理論、新范疇,并將之深入淺出地介紹給讀者,以方便讀者閱讀理解。他分析了緣于通信技術和全球化的文學文化研究新進展以及人們對此所持的不同態(tài)度和看法。通過閱讀米勒的分析,我們可以厘清許多復雜問題的思路,更加理性地認識文化知識的發(fā)展走向,以及日新月異的科技產(chǎn)品對文學研究、文化研究乃至整個人文學科的影響。第四個特點是前瞻性和創(chuàng)新精神。雖然米勒痛心于科技對文學的沖擊,但他卻不是對傳統(tǒng)文學學科的式微發(fā)出無力的悲嘆,或沉溺于對文學逝去的黃金時代的懷舊,而是同情地理解對搖滾樂、數(shù)字電視、電腦游戲和網(wǎng)上沖浪樂此不疲的“數(shù)字化青年”,并思考應對的策略,呼喚新文學形式的誕生。在批評目光短淺的職業(yè)化教育、激情洋溢地為文學辯護的同時,書中半數(shù)以上的文章冷靜思考數(shù)字技術和消費資本主義沖擊文學的負面影響,肯定了文學在全球化時代和跨國公司統(tǒng)治的時代所能發(fā)揮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書中第十章,米勒預言將會出現(xiàn)一個新的人文學科,他是在二○○六年發(fā)表這篇演講的。時至今日,一個新的學科已經(jīng)產(chǎn)生并定型,這就是“數(shù)字化人文學科”(digital humanities)。
米氏此書中每一篇論文首先皆是以公共演講的形式出現(xiàn),所以閱讀這些文章,似乎感覺到自己正在與米勒面對面地親切交流對話,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領略作者的思考心得。通讀全書,讀者會清楚地看到,該書是一位敏銳的學者在面對異域文化、轉而反思全球視野的文學研究和文化研究問題。集結了這位美國文學批評家經(jīng)過多年持續(xù)的觀察和思考而寫成的系列論文,這些文章從跨文化、跨學科和全球化的廣闊視角回顧、思考了文學和文學研究的本質、價值、功能和命運,分析、闡述了歷史、政治、意識形態(tài)以及諸如網(wǎng)絡、智能手機等科技進步給文學文本的閱讀帶來的影響。概言之,《演講集》既有充分評述美國文學理論的歷史演進過程,也有對鼠目寸光的職業(yè)教育主義消極捍衛(wèi)文學和文學研究的批評;既有冷靜思考如何應對現(xiàn)代通信技術和消費資本主義給文學文化研究帶來的消極影響,也有深入肯定在全球化和強調跨國合作共同體的時代文學研究的重大意義,表現(xiàn)出一位思想家和批評家對所涉及領域的駕馭能力。
(《萌在他鄉(xiāng)—米勒中國演講集》,希利斯·米勒著,國榮譯,南京大學出版社二○一六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