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島市萊西市望城辦事處中心中學 蘇廣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數學因其本身的特殊性,讓不少學生覺得它抽象難懂。要使學生產生學習動力,光講大道理是遠遠不夠的,關鍵是要想方設法使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習興趣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活動的心理因素,它是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探索欲的必要前提和主動學習的前導動力。大多數學生的數學成績不好,乃是由于對數學缺乏興趣所致。教師在教學中可根據教學內容,通過運用一些生動形象、直觀有趣的教學手段,為學生創(chuàng)造運用數學的環(huán)境;引導學生動手參與,鼓勵學生積極探討。讓課堂學習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能感受到學習步步為營的踏實,體會漸入佳境的喜悅,樹立學習的信心。
如在學習“相似三角形的應用”時,教師給學生邊講個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測量金字塔高度的故事,邊用多媒體展示情景圖片,學生都非常疑惑不解,教師因勢利導引入相似三角形知識應用的學習,學完新課后,再一起回過頭來思考泰勒斯是用什么方法原理測量金字塔高度。這樣的一個持續(xù)的問題情境貫穿于整堂課堂教學,激發(fā)了學生的思維,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設計問題的意識。
數學知識比較抽象,往往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而計算機媒體則能將靜態(tài)的數學知識動態(tài)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如在教“軸對稱圖形”時,可以先用幾何畫板制作一只會“飛”的蝴蝶。當這只蝴蝶剛“飛”上屏幕時,立刻就吸引了全體學生的注意力。他們結合蝴蝶的兩只翅膀在運動中不斷重合的情形,很快理解了“軸對稱“的定義,受此現象的啟發(fā)還列舉出了不少軸對稱的實例。在這種動畫式的教學情境中,學生們學起來一點都不覺得枯燥,他們在教師的指導和啟發(fā)下,始終興趣盎然地認真觀察、積極思考,從而實現了對知識的主動建構。
在學習相似三角形應用時,如一開始就設下懸念,問能否不過河測出河寬,不上樹測出樹高,用一個五分的硬幣測出月亮離我們有多遠?這樣通過設疑引發(fā)學生探索新知識的興趣,促使學生積極思考,使知識的接受由被動轉化為主動,必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又如講到“證明”這節(jié)課時,先問學生通過什么方法可以驗證三角形內角和等于180°,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知識會想到折紙法、剪拼法、度量法,然后進一步問這樣剪拼起來恰好就是一個平角嗎?度量的三個內角和,會不會是179°或181°呢?怎樣才能讓人確信三角形內角和等于180°呢?這樣自然而然地就引了新課內容。
數學課的教學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為調動學生學習思考的積極性,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注重教學方法,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對于深奧難懂的數學內容,教師要力求用淺出的方式告訴學生,并盡可能與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聯系起來,讓他們感到“原來這些東西我也能理解,我也能學會”,甚至有的新內容老師剛點播一下,許多學生就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學起來就比較得心應手。例如在學習同類項概念時,我設計了“找同類項朋友”的游戲。事先準備好配組的同類項卡片,上課后,每人發(fā)一張,讓一個學生去找與自己卡片上單項式或同類項的朋友,找對的同類項朋友坐在同桌,另一個被“擠”出的學生站起來再找。學生在愉快專心的氣氛中迅速掌握了確定同類項的法則,合并同類項的法則也在同座討論中得到順利解決。全班學生個個調動起來,也體現同學之間的團結協(xié)作精神,互幫互學的精神風貌,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得到激發(fā)。
成功會激發(fā)興趣,失敗則使興趣經受考驗。人人都有成功的渴望,即使一次小小的成功,對學生來講也是一次莫大的鼓舞和激勵。因此,教師要探索“依綱靠本,分層教學,逐步推進“的因材施教策略,依據學生的個體差別,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對學生的點滴進步都給予肯定,從而使學生獲得舒暢的心情,穩(wěn)定的學習情緒,保持學習積極性。對于優(yōu)等生可以提出較高層次的要求,使他們逐漸的提高數學水平;對后進生,應讓他們多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為他們創(chuàng)造成功的機會,在成功的體驗中享受發(fā)現的樂趣。老師尤其要抓住后進生的微小進步,及時的加以肯定和表揚,使他覺得數學不但不可怕,而且很有興趣很容易學,從怕上數學課直至愛上數學課。實踐證明,在困難之中得到了老師的關愛的學生,學習興趣往往比他人增加的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