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伊春市友好區(qū)第三小學 王 波
在中國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的父母為了生計外出打工,用勤勞獲取家庭收入,為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作出了貢獻,但他們卻被留在家里,與父母相伴的時間微乎其微。這些本應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兒童集中起來便成了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留守兒童。
父母外出打工后,與留守兒童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為監(jiān)護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絕對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人意處,在校讀書的基本是留守兒童,這就給教育帶來了極大的困難。本應是家庭、學校、社會三方共同的教育,現(xiàn)在把教育的責任全部交給了學校。學校、教師如何肩負起這個責任是我們現(xiàn)今學校、教師研究的課題。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首先是關懷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年輕人的心靈,在這里,誰有細心和耐心,誰就能獲得成功?!蔽蚁耄瑢τ诹羰貎和慕逃矐侨绱?,因為他們暫時失去了父母的關心、呵護,心理、性格等方面出現(xiàn)偏差,稍有疏忽,就會使其誤入歧途。以下是我在留守兒童心理教育方面所做的嘗試。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而留守兒童則沒有這樣的權力。他們在家中要么接受隔代教育,要么接受非親教育,要么是放任自流的自我教育,感受不到父母的關愛。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能用親情溫暖其心,充當留守兒童臨時父母的角色,對他們進行大量的情感投資。當其在生活上、學習上、思想上遇到困難時,以父母伴般的親情關懷幫助他們釋疑解難,讓其有話敢說,把老師當作傾訴的對象,讓留守的日子也能感受到生身父母般的溫暖。同時,因材施教,對癥下藥,必然會令其產生“親其師,信其道”的效果。
留守兒童的生活問題,特別是父母雙方都外出打工的兒童,其生活狀況不容樂觀。因此,班主任對他們的生活要多留意、多關心,幫助他們解決一些生活上的實際困難。如可以在節(jié)假日帶他們回家一起過節(jié),讓他們享受家的溫暖;可以組織全班同學為留守兒童過生日,舉辦簡單的生日Party,唱唱生日快樂歌;可以通過家訪,指導監(jiān)護人科學安排飲食,盡可能滿足他們生長發(fā)育的營養(yǎng)需要。
一方面,由于打工父母對留守兒童學習上的幫助和監(jiān)督很少,有的甚至完全沒有,這就滋長了留守兒童懶于學習的思想;而另一方面,大多數留守兒童跟祖輩一起生活,這些祖輩監(jiān)護人絕大多數是文盲,即使是留守兒童想好好學習,其監(jiān)護人也沒有能力輔導,這也勢必會造成留守兒童學習的困難和吃力。此外,有些孩子平時承擔農務和家務占用了一部分學習時間,這也是他們學習成績落后的原因之一。因此,這就要求班主任和科任教師對留守兒童的學習,給予更多的關注和幫助,重視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發(fā)動班干部或其他優(yōu)秀同學與之結對,同伴互助,幫助他們提高學習成績,樹立學習信心。
長期的單親監(jiān)護或隔代監(jiān)護,甚至是他人監(jiān)護、無人監(jiān)護,使留守兒童無法像其他孩子那樣得到父母的關愛,家長也不能隨時了解和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變化。這種親情的缺失使孩子變得孤僻、抑郁、自卑,甚至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嚴重地影響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發(fā)展。
調查表明,相當一部分留守兒童渴望父母的關愛,希望多與父母進行心靈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視、孤獨無助、悲觀寂寞。而有資料顯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檢出率高達57.14%,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迫在眉睫!
因此,老師要主動多與留守兒童接觸,引導他們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選擇和辛苦,消除抱怨情緒和被“拋棄”的感覺。
充分利用現(xiàn)代通訊的便利條件,定期向家長通報留守兒童的在校表現(xiàn),讓家長及時了解孩子的思想動態(tài)、學習狀況。暑假,促成家長安排孩子去城市與父母團聚,了解城市的發(fā)展,開闊孩子的視野;春節(jié)或農忙時,建議家長盡量回家與子女團圓,讓他們享受家的溫暖;平時,要求家長多與孩子通過電話或書信交流和溝通,從而形成一股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合力。
加強與代養(yǎng)人的溝通和聯(lián)系,給予“替代性父母”必要的指導;采取組織家教講座、家長會等多種形式,加強對臨時監(jiān)護人的培訓;主動尋求留守兒童的親人資源,為他們提供更多的社會支持。
總之,只要學校、家庭、社會相互配合,都來關心留守兒童,我們就有希望看到留守兒童“同在藍天下,幸福共成長”的美好勝景。 一起筑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