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東方市第二中學 黃孟仁
著名的教育家布盧姆指出:“如果提供了適當的學習條件,大多數學生在學習能力、學習速度、進一步學習的動機方面會變得十分相似”。因此,提高學困生的學習能力,首先必須了解學困生。我對八年級和九年級的近60名學困生進行了調查。在調查的基礎上發(fā)現,學困生能力低、成績差的原因,除了天資、基礎差等因素外,主要是學生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學習方法不對、以及教師教學方法陳舊、偏重知識傳授、忽視能力培養(yǎng)而造成的。針對學困生產生的主要原因,本人改變過去以多講和補課為主的提高學困生成績的方法,根據物理教學特點,開展以培養(yǎng)能力為目標的探究和實驗。
良好的注意力能使學生集中自己的心理活動,提高感知、記憶、思維的效率。而學困生較優(yōu)秀生往往表現在注意力不集中和不易長久保持。為提高注意力,本人注意授課的藝術性。如導入新課時,采用實驗導入法、問題導入法、復習導入法、故事導入法、科學秩事和發(fā)展導入法等。例如,上“物體的沉浮條件“時,本人先提出學生最熟悉的游泳中仰泳和潛泳的例子,由學生議論為什么同一個人在不同條件下會發(fā)生沉或浮的現象,由于學生對此比較熟悉,但又不能加以解釋,因而就產生了求知欲望和興趣,注意力也就隨之而集中了。
要使學生一堂課注意力都集中,必須要創(chuàng)設各種教學情景,教師語言也應生動。
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造成了學生程度越低,教師灌的越多的惡性循環(huán)。學困生多數沒有自己的讀書習慣,看書不能找出問題的重點和難點,說不清懂了那些,同時也提不出問題,閱讀程度差。我針對這一特點,采用先向學生介紹:“先粗后精,明確系統(tǒng),捉住重點,眉批鮮明,發(fā)現問題,求疑求解”的讀書方法。在教學中,先由教師示范領讀,劃線分段,理清線索;在過渡到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讀書;最后只指定課題,放手讓學生閱讀,自己做讀書筆記,歸納知識綱要。通過長期訓練,學生閱讀,總結教材的能力明顯提高。
學生難點多產生在抽象的物理概念、規(guī)律和定律上。我注意把握教學的三個環(huán)節(jié)。
1.注意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每講一個概念,我都首先明確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各是什么,并在教學過程中緊抓不放。例如講密度概念時,就向學生指出,概念的內涵包括“單位體積”“某種物質”“質量”“這種物質的密度”等幾個方面。而它的外延是單位體積的任何物質的質量。
2.注重概念間的聯系
學困生十分缺乏自覺聯系新概念的能力。而掌握概念間的內在聯系,又是學生學習概念的重要前提。因此我每介紹一個新的概念,都反復設計,力圖溫故知新,使學困生通過復習舊概念而自然形成新概念。例如講內能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復習動能概念,從物體的運動到大量的分子無規(guī)則熱運動而導出內能的概念。
3.注意變抽象為形象
在教學中使用比喻、直觀教具和實驗,是解決學困生難點的有效方法。例如摩擦力方向,學困生感到抽象、難懂。我就用大衣毛刷和毛巾,演示其力的方向,學生頓時在直觀實驗中掌握了這個問題。
物理課學困生的另一特征是死記硬背,很多知識的遺忘率很高,記住的知識也不準確,在繁多的知識面前束手無策,缺乏對號入座的能力。我根據心里學規(guī)律,在強調理解的基礎上,采用以下幾種方法幫助學困生記憶。
如阿基米德定律的教學,將課本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探索性實驗,由學生自己做,得出結論。課本一些小實驗要求學生自己做,從而加強記憶,培養(yǎng)了實驗能力。
如變速直線運動和勻速直線運動、折射和反射、蒸發(fā)和沸騰、磁場對電流的作用和電磁感應等都可以用對比方法加強記憶。
即通過直觀性很強的圖表、提綱摯領地把需要重點掌握的知識表現出來,這種方法是在復習時學生系統(tǒng)記憶的好方法。實踐證明,這是深受學生歡迎的記憶法。
即通過問題的爭論,明辨是非,增強記憶。如我在講授“牛頓第一定律( 慣性、慣性的應用)”一節(jié)時,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一個人站在勻速直線運動的船尾末端,他如豎直向上跳起,會不會掉到水中。問題提出后,學生發(fā)言踴躍,經過爭論和在教室里向上跳起的演示,學生對慣性印象深刻,日后遺忘率也很低。
由于數學和語文基礎差,學困生對物理習題的解答,往往感到無從下手。因而要提高學困生學習物理能力,必須提高他們的解題能力。
學困生解題能力較之優(yōu)秀生差的根本原因是對題意不理解,對題設條件分析不清楚,依據的規(guī)律或公式不對,不根據題設條件去討論,討論解答與題目所問不相符等等。加上缺乏邏輯思維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往往對習題望而生畏,最后產生消極情緒。我針對這種情況,決定從要學生反復讀題,對關鍵性字或詞細細咀嚼,直到學會分析題意和物理過程,進而掌握解答方法。
學困生與優(yōu)秀生的又一差異是思維單向性。為了開拓學困生的思維,我在講解例題前,精心設計,講例題時,啟發(fā)誘導學生用多種方法解答,從而培養(yǎng)了他們發(fā)散思維的能力。如講例題:“在一次工程暴破中,用了一條96厘米的導火線來使裝在鉆孔里的炸藥爆炸,導火線燃燒的速度是0.8厘米/秒,點火者點著導火線以后,以5米/秒的速度跑開,他能不能在爆炸前跑到離爆炸點500米的安全地區(qū)?”時,本人打破常規(guī)的三種解法,誘導學生從燃燒時間與人跑開的距離、燃燒時間與人跑的速度快慢、人跑到安全區(qū)的時間與燃燒速度的快慢、人跑到安全區(qū)與導火線的長度、燃燒時間與人跑到安全區(qū)的時間等五個方面進行比較,從而得出該題的五種解法。練習了公式的變形,拓寬了學生思路。
教學實踐使本人認識到,根據教育科學理論,注重學困生調查研究,針對學困生實際培養(yǎng)能力,是面向全體學生,大面積提高物理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