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外國語大學附屬濱海外國語學校 劉 楠
我們通常說,教學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茖W和藝術二者缺一不可,否則就破壞了教學的完整性。但是,真正能做到完整性教學的課堂,卻少之又少。在當前我國的課堂教學中,作為教學根本價值的“育人”問題,作為發(fā)展成長的主體——學生的需要問題,已被“知識教學”沖淡許久。學生成了知識“填鴨”的對象,長期以來,他們在教學中只作為形式上的主體,而不能成為實質(zhì)上的主體。學校教育中大多數(shù)教學科目的內(nèi)容和學生今日的成長缺乏內(nèi)在聯(lián)系,課堂教學內(nèi)容逐漸演變成了和學生日常生活隔絕的一個單獨領域,而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往往會出現(xiàn)的問題、好奇、興趣、困惑、期望以及很多潛在的能力等等,在課堂學習中得不到解讀和提升。學生在學習中的成長,在學習中的發(fā)展,只是被當作學習的一個間接的、必然的結果而預設。如此的教學,可以說既不科學,也不藝術。
那么怎樣做才能達到教學的完整性,實現(xiàn)教學“育人”的目的,實現(xiàn)“教育美=藝術美×科學美”的最佳效果呢?陳曉端、龍寶新所提出的“事件教學”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他們認為,要變知識授受型教學為事件涌現(xiàn)式教學,而當前教學觀變革的重要切換點就是用事件教學來代替知識教學。與知識教學相比,事件教學顯現(xiàn)出了諸多優(yōu)勢。
首先,教學要把生活實踐作為基本立足點來嫁接知識,要通過教師的教學活動回歸生活去彌補課程知識與生活世界的縫隙。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再現(xiàn)知識產(chǎn)生的原事件,讓知識在回歸其無法分割的原事件中重現(xiàn)知識內(nèi)在的產(chǎn)生背景、思維方式及人文精神。這樣,知識的全部功能和意義才能凸顯出來。其次,事件作為事實和價值的結合體,總是承載著一定的價值觀,能全面影響人的發(fā)展。而知識只是人智力活動的結晶,對人的影響不夠全面和系統(tǒng)。在教學活動發(fā)生之前,知識只是構成事件的必要條件,是一種客觀事實,只有師生的共同參與才能將人和知識的價值期待再次拼接起來,運用事件來找回知識的原型時,它才能夠全面、深刻、有力地影響人的發(fā)展。教學事件是賦予知識生命形態(tài)和存在意義的關鍵。最后一點,知識具有相對確定性,而事件卻具有不確定性,事件教學能夠使知識的學習變得充滿情趣和挑戰(zhàn),能讓知識真正成為一個思維主題,把知識還原到產(chǎn)生它的原事件中去,教師和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產(chǎn)生分歧、達成共識和互識。這種轉換,會讓我們的教學充滿探險和樂趣,真正成為了一片激揚活力、滋養(yǎng)生命的肥沃土壤。
事件教學無疑比知識教學更能夠實現(xiàn)這一價值理念。更進一步剖析的話,我們還可以把教學理解為生活,它是教師與學生的生活,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jīng)歷,是他們生命中有意義的組成部分。
“教與學就是我們的生活。要想讓我們的生活充滿意義,我們應該給自己提出哪些任務,我們應該做什么,我們應該怎樣做,怎樣做才會做得更好?”當一位教師開始這樣思考,當他努力開啟學生的智慧和心靈時,他也在追求著自己有意義的人生;當一個學生開始這樣思考,當他學習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時,執(zhí)著、認真、勤奮、負責、合作等態(tài)度和精神也會應運而生。在課堂中,我們應當以師生的生活世界為根基進行教學,通過交往互動,以師生的共同發(fā)展為目標,使雙方的生命都得以升華,實現(xiàn)完整的教與學的過程。對教師而言,交往互動意味著上課不只是一個傳授知識的過程,也是一起分享感悟,促使自身知識重新闡釋,文化得以更新,得以豐富的過程。教師不只是看著自己的學生成長,而是要永遠和學生們共同成長。師生之間的思維和情感存在著差異,這可以使他們各自展開新的生命體驗,吸收容納對方的智慧和思想。生命化的教學正是在這種師生雙方人格魅力交互影響、智慧相互碰撞、人格不斷升華的過程中,實現(xiàn)“育人”的目標。
我們在課堂教學中真正需要傳授給學生的,應該是以知識為載體的智慧。人會生活不是因為人能夠主宰和設計生活,而是能夠用智慧來應對生活事件的種種考驗,這種智慧“不是簡單的情感就可以學會的習慣,但它可以通過更為繁雜深奧的韌性的成長、發(fā)展在教育過程中得以形成”。真正有效的課堂教學就是要使學生學到有助于生存和生活的本領,完滿自己的生命體驗。而作為一個未來教師,想要達到這樣的教學價值高度,更是要把眼光放到教師作為上,因為可以說教師是整個這場特殊生命活動的引路人。
教師在作教學設計時,首先要認真地分析本學科對于學生而言獨特的發(fā)展價值,挖掘學科的育人價值,而不是首先拘泥于這節(jié)課教學的知識重點與難點。教學要為學生的多方面主動發(fā)展服務應是最基本的立足點。教師還要提供獨特的視角、方法和思維,讓學生獲得一種惟有在這個學科的學習中才有的經(jīng)歷和體驗。在教學設計中還要提供比較彈性的目標、空間和時間,引入不確定性和可變性,才能使課堂教學有可能更貼近每個學生的實際狀態(tài),有可能讓學生思緒飛揚、興趣盎然,有可能使師生積極互動,摩擦出創(chuàng)造的火花,涌現(xiàn)新的問題和答案。
教學活動是教師以自己的感性存在去改變教學生活世界中的感性存在(學生生命)的過程,因而離不開教師的情感、激情、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參與。教師也只有擁有飽滿的熱情,并對學生生命保持一種驚奇感、敬畏感,才能實現(xiàn)生命之間的有效對話與溝通。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這種關鍵作用在于教師是否真正做到真誠、真實與正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把自己視為某種“真理”的代言人和宣講者,應該使學生在了解知識后成為我們的志同道合者,使其在了解和感受知識的同時,形成和確立自己的思想觀點。“教育者自當先受教育?!闭嬲\、真實與正當是教師的一種精神境界,同時也是教師的一個修習的過程。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課堂教學對教師而言,不只是為學生成長的單方面付出,不只是學校交付的任務,它同時是自己生命價值和發(fā)展的體現(xiàn)。每一個熱愛學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師,都不應輕視作為生命實踐組成的課堂教學,從而激起自覺上好每一節(jié)課,使每一節(jié)課都能得到生命滿足的愿望。
教學是我們?nèi)嗣窠處煹娜松姑?,它的價值直接影響著我們生活的價值。教學是活的,是和我們一樣有生命的,我們不能把它推向死氣沉沉的溝壑中。抓住教學的命脈,活化它的靈魂,追尋它的意義,才能讓我們的付出有等值甚至超值的回報,才不枉教師這個神圣的稱謂,才會有桃李滿天下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