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茂名市化州市文樓鎮(zhèn)中心小學 李方宇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語文教學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使他們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的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既然“學習運用語言”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識,那么,怎樣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我認為,加強對學生的習作指導,讓學生樂于書面表達,是訓練和檢驗學生運用語言能力的有效途徑。通過實踐,我把激發(fā)學生習作興趣和培養(yǎng)學生習作信心作為讓學生樂于習作的兩件“法寶”。
著名教育家阿莫納什維利指出:現(xiàn)代小學教學方法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就是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心理學研究也表明,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知識、開發(fā)智力、培養(yǎng)能力的有效動力,是學習動機中最活躍最有效的心理成分。如果在習作方面也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歡天喜地、毫無懼怕地走進習作天地,必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陶行知先生說:“生活與教育是一個東西,而不是兩個東西?!绷_丹也說:“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美的發(fā)現(xiàn)?!绷曌鱽碓从谏?,又反映著生活,是生活的需要。因此,緊密聯(lián)系學生生活,創(chuàng)設習作情景,讓學生留心觀察身邊事物,便會讓學生產生觀察的興趣,有了觀察的欲望,何愁沒有習作的“源泉”呢?如在訓練寫景類習作時,我選擇了一個大霧彌漫的清晨,以“晨運”為由將學生帶到操場,置身于能見度極低的環(huán)境之中,學生的好奇心和愛玩的天性表露無遺。我便趁機引導學生觀察周圍事物與平時有何不同,這些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學生頓時圍繞“霧”這一話題“開了鍋”,接下來的習作便水到渠成了。
收集并評論當前校園及社會的熱點事件,也是培養(yǎng)學生樂于表達的途徑。因為這些事件都是學生親歷的或熟知的,引導學生對此發(fā)表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為學生創(chuàng)設充分的自主習作的空間,對于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增強學生的習作熱情是不無裨益的。比如,近期我校正配合交警部門創(chuàng)建平安大道,學校內外都張貼了大量的交通宣傳圖文資料。我便住這一契機,引導學生觀察畫片,暢談對些事的看法。同學們有的講解了自己學到的交通安全常識;有的發(fā)表了自己觀察圖片的感受;一位因車禍而致殘的同學更加聲淚俱下地向我們講述了她遭遇車禍的慘狀……,學生的責任感油然而生。為了給學生一個展示自己的平臺,我便以《珍愛生命,安全出行》為題發(fā)起征文活動。此舉不僅使學生得到了習作訓練,更加延續(xù)了他們對于習作的熱情,樂于用書面語言來表達內心感受。
適當?shù)馁澷p能成為激發(fā)學生樂于習作的動力,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習作能力,激發(fā)學生奮發(fā)向上的信心。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對懲罰往往表露出抵觸情緒,而贊賞作為一種積極的強化手段,卻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因此,在習作教學中,我會時常熱情、真誠地贊賞學生的習作,讓學生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消除對習作的厭倦心理,更加樂于習作,不斷提高習作能力。
教師指導學生習作過程中,批改學生習作是一個重要的步驟,而一個班學生的習作水平總是有高有低,習作質量也時優(yōu)時劣。怎樣讓每一們學生都感受到來自老師的肯定與贊賞。我把給學生寫批語作為一個與學生交流的平臺,在細心品味每一位學生習作的基礎上,我盡可能地給每一位學生都寫上帶有鼓勵性和啟發(fā)性的批語。如“我建議你用這個詞更貼切?!薄斑@一句寫得真美!”“嗯,精彩極了?!薄拔乙擦私饬四愕谋淼?,我還想知道,他有什么愛好呢?”……隨時讓學生知道:老師在關注著我,老師在贊賞我,我要更加努力。當學生把習作作為一種享受時,試問:還有什么能澆滅他們樂于寫作的熱情?
當學生的習作不斷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贊賞時,他們便會不滿足于現(xiàn)狀了。因此,讓學生享受成果便成為了進一步推進學生習作的動力。我一方面組織一些習作競賽,以擴大學生習作的交流范圍,另一方面組織學生自己動手收集獲獎佳作編入《習作集》,對于特別優(yōu)秀的習作向高的層次努力,當最終有五位同學的作品在入選茂名市的《綠苗競翠》一書時,同學們顧不得羨慕便動手創(chuàng)作起來,學生間的習作競爭意識也被培養(yǎng)起來了。
當然,要讓學生的習作達到新課程標準要求的“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
實踐,真正地幫助學生用好所學的語言文字,做到文從字順地“我手寫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