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菁
(惠州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 惠州 516025)
幾種中醫(yī)方法治療慢性蕁麻疹的臨床研究
梁菁
(惠州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 惠州 516025)
慢性蕁麻疹;針灸;穴位;耳穴;臨床研究
蕁麻疹是一種常見的以風團、瘙癢為主要表現(xiàn)的皮膚病,屬于中醫(yī)學的隱疹、風瘙隱疹的范疇,臨床表現(xiàn)為大小不等的風疹塊損害,驟然發(fā)生,迅速消退,瘙癢劇烈,治愈后不留任何痕跡。慢性蕁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是指上述風團伴瘙癢癥狀幾乎每天發(fā)生,并持續(xù)6周以上,其病情反復發(fā)作,經久不愈,病程可長達數(shù)月或數(shù)年,不僅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并且使患者學習和工作的效率降低20%~30%[1],屬于嚴重的過敏性疾病。中醫(yī)的一些方法在CU的治療中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及確切的療效,地位十分重要,現(xiàn)將關于CU的幾種中醫(yī)療法整理如下。
關于蕁麻疹的病因病機,祖國醫(yī)學有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其中,《素問》四時刺逆從論篇里有“少陰有余,病皮痹隱軫”的記載,是現(xiàn)存文獻中關于本病病因病機最早的論述?!吨T病源候論》有云:“風入腠理,與血氣相搏,結聚起,相連成隱胗?!敝赋霰静∨c六淫侵襲,風邪為患的關系。后世醫(yī)家還認為本病與飲食動風之物、肝火妄動等七情內傷以及稟賦不耐、內外合邪息息相關。而CU病因病機的關鍵在于:內為稟賦不耐,氣血虛弱,衛(wèi)氣失固;外為虛邪賊風侵襲。前者為發(fā)病基礎(本),后者為致病條件(標)。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2-3],蕁麻疹的發(fā)病機制是由IgE等補體介導的免疫因素和非免疫因素作用于皮膚黏膜組織的肥大細胞,使其活化并脫顆粒釋放血管活性介質,如組胺(HA)等,從而引起皮膚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加、毛細血管擴張,使血漿液體外溢到周圍組織形成風團,由神經纖維介導引起瘙癢,由神經軸索反射引起皮膚的反應性紅暈。而風團消退的快慢可能與肥大細胞中的HA儲存和消耗的速度相關。
中醫(yī)治療CU的臨床方法有很多,包括藥物療法、針灸療法、耳穴療法、穴位療法、拔罐療法等,現(xiàn)將針灸、耳穴、穴位、綜合等療法在CU中的應用整理如下。
2.1毫針療法
2.1.1體針針刺 唐春蕾等[4]采用體針針刺治療CU,療效滿意。取穴:主穴為大椎、合谷、曲池、血海、足三里、脾俞、肺俞。風寒證加風池、列缺;風熱證加孔最、大杼;胃腸實熱證主穴去大椎、曲池,加梁丘、內庭;氣血兩虛加關元、氣海、中極;沖任不調加伏兔、三陰交。治療方法:留針30分鐘,每日1次,14次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統(tǒng)計療效。治療結果:治療80例,其中痊愈47例,顯效8例,好轉14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為86.25%。
張冷等[5]則選取風門、血海、膈俞、風市為主穴,再辨證選取大椎、曲池、足三里、脾俞、胃俞、肝俞等1~2個穴位,留針30分鐘,隔日1次,4周為1個療程。治療結果:治療30例,總有效率66.7%,治療后患者的血清IgE水平和HA值較治療前顯著下降(P<0.05)。
2.1.2圍針針刺 何潔茹等[6]采用圍針治療CU,療效優(yōu)于西藥(開瑞坦)對照組(P<0.05)。取穴:在皮疹邊緣(一般在皮疹區(qū)域外0.5~1.0寸)選取數(shù)點進行圍針取穴,在圍針基礎上加用體針。皮疹發(fā)于上半身者,加曲池、合谷;發(fā)于下半身者,加血海、足三里、三陰交;發(fā)于全身者,加風池、大椎。治療方法:圍針取穴后,用28號1寸毫針與皮膚呈15°~30°進針,針尖透向病灶中心,根據(jù)皮疹面積的大小,一般使用4~8根針,兩針相距2 cm左右,使用捻轉手法使之得氣,每隔10分鐘行針1次,留針30分鐘。每日治療1次,5次為1個療程,休息2天后再進行下1個療程,4個療程后評定療效。治療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0.0%,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的66.8%(P<0.05)。
2.1.3薄氏腹針 陳麗儀等[7]采用薄氏腹針治療CU,取得滿意療效。取穴:采用“引氣歸元方”,以中脘、下脘、氣海、關元為主穴;采用“腹四關(滑肉門、外陵)、調脾氣(大橫)方”中的滑肉門、外陵、大橫為配穴。治療方法:患者取仰臥位,暴露腹部,先找準腹針穴位,然后常規(guī)消毒,使用S4×40(34號)薄氏腹針專用針,進針后停留3~5分鐘(此為候氣),3~5分鐘后捻轉1次(此為行氣),隔5分鐘再捻轉行針1次(此為催氣),然后留針30分鐘,留針期間在神闕加灸。每日1次,每周5次,4周為1個療程。治療結果:治療31例,其中痊愈15例,好轉10例,未愈6例,總有效率80.6%。
2.2頭針療法
莫曉楓[8]采用頭皮針治療CU,療效顯著。取穴:取額旁一帶(雙)、頂顳后斜帶(雙)、額中帶。治療方法:用32號1.5寸毫針,使針體與頭皮呈30°,沿刺激帶迅速刺入,進入帽狀腱膜下層,將針體放平后捻轉進針,刺入1~1.2寸,以200次/分鐘的速度捻轉1~2分鐘,得氣后使用小幅度提插瀉法。其中額旁一帶、額中帶由上向下刺,頂顳后斜帶用3~4根毫針順帶接力刺,留針1小時,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3天,2個療程后觀察效果。治療結果:治療40例,其中痊愈29例,好轉11例,總有效率100%。
2.3耳穴療法
2.3.1耳穴貼壓 楊希森等[9]采用耳穴貼壓治療CU,療效滿意。治療方法:主穴取蕁麻疹區(qū),配穴取內分泌區(qū),用0.6 cm×0.6 cm的小塊膠布把王不留行籽貼壓在選好的穴位上,囑患者每天按壓3~4次,每次10~15下,3~5天換貼1次,一般選兩側穴位,7天為1個療程。治療結果:治療50例,其中1個療程治愈11例,2個療程治愈21例,3個療程治愈16例,2例因其他疾病終止治療。
黃方英等[10]采用耳穴貼壓治療CU,療效優(yōu)于西藥對照組(P<0.05)。取穴:主穴為肺、蕁麻疹區(qū)(有糠皮樣脫屑,不易擦掉)及耳背的肺、腎上腺、風溪、內分泌、大腸。同時取過敏部位相應反應區(qū),如風疹起在前胸者取胸穴;伴心煩失眠者加心穴、神門穴;久病脾胃虛弱者加脾穴和腎穴。治療方法:用0.5 cm×0.5 cm的麝香虎骨膏把王不留行籽貼壓在選好的穴位上,每次根據(jù)辨證取穴7~8個,囑患者每天按壓3~4次,每次30下,3~5天更換1次,單側貼壓。1個療程為7天,未愈者休息5天后再進行第2個療程。治療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86.27%,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的56.00%(P<0.05)。
2.3.2耳穴割治 史成敏等[11]采用耳穴割治法治療CU,療效滿意。治療方法:取一側耳穴的蕁麻疹區(qū),用手術刀片割2 cm長的切口,擠出3~4滴血后覆以無菌紗布,1周后再割治另一側,兩耳交替,7次為1個療程。治療結果:治療86例,其中治愈52例,好轉28例,未愈6例,總有效率為93%。
2.3.3耳穴針刺 黎進齊[12]采用耳穴針刺法治療頑固性蕁麻疹17例,療效顯著。取穴:耳穴的肺、風溪、腎上腺、內分泌、對屏尖、心。治療方法:針刺上述耳穴,每日1次,兩耳交替,進行1~5次治療。治療結果:治療17例,其中痊愈14例,好轉3例,總有效率達100%。
2.3.4耳穴藥物注射 林蔚等[13]采用耳穴藥物注射治療急慢性蕁麻疹。取穴:耳穴的內分泌區(qū)、蕁麻疹區(qū)。治療方法:先用毫針柄在雙耳蕁麻疹區(qū)探尋明顯的壓痛點,局部消毒后分別在每側蕁麻疹區(qū)與內分泌區(qū)用1 ml注射器+5號針頭注入撲爾敏注射液0.1 ml,形成一皮丘,每月注射1次,注意不可刺穿耳殼。治療結果:治療36例,總有效率91.67%。
2.4穴位療法
2.4.1穴位注射 于曉華等[14]采用穴位注射治療CU,療效優(yōu)于西藥(氯雷他定)對照組(P<0.05)。治療方法:使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1 ml,取曲池、肺俞、膈俞、腎俞注射,均雙側取穴,隔日1次,連續(xù)注射8周。肺俞、膈俞向下斜刺0.5~0.8寸,得氣后注射藥物;腎俞視患者體形斜刺或直刺0.5~1.0寸,得氣后注射藥物;曲池穴直刺0.8~1.5寸,得氣后注射藥物。治療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2.5%,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的55.6%(P<0.05)。
魏玲等[15]采用穴位注射西咪替丁治療CU,與口服西咪替丁、單純針刺對照。治療方法:穴位注射組取穴分為3組:1組:曲池、血海;2組:大椎、膈俞;3組:足三里、肺俞。每次抽取西咪替丁注射液4 ml加2%利多卡因2 ml混勻后注射到上述穴位中,每穴注1.2~1.6 ml,每日1次,每次取1組穴,3組輪流使用,第2個療程開始藥量減半。西藥組口服西咪替丁,每天3次。針刺組取穴同穴位注射組,針刺后每10分鐘行針1次,每次1分鐘,反復3次。以上3組7天為1個療程,間隔2天后進行第2個療程。治療結果:穴位注射組愈顯率(治愈率+顯效率)90.0%,西藥組愈顯率60.0%,針刺組愈顯率57.1%,前者療效明顯優(yōu)于后兩者(P<0.01);穴位注射組治愈病例平均用3.4個療程,短于西藥組的4.1個療程和針刺組的4.6個療程(P<0.05)。2.4.2自血穴位注射 李素荷等[16]采用自血穴位注射治療CU,療效顯著。取穴:雙肺俞為主穴,雙曲池或雙血海為配穴。皮疹發(fā)于上半身者,肺俞與曲池交替治療;皮疹發(fā)于下半身者,肺俞與血海交替治療。治療方法:在患者肘靜脈處用5 ml無菌注射器抽取4 ml靜脈血,將靜脈血注入穴位中,每穴2 ml。隔天交替穴位施治1次,6次為1個療程,治療1~2個療程后統(tǒng)計療效。治療結果:治療69例,其中治愈23例,顯效31例,好轉14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8.55%。
2.4.3穴位埋線 劉雪青[17]采用穴位埋線治療CU,療效優(yōu)于針刺對照組(P<0.05)。取穴:主穴取曲池、合谷、血海、膈俞、三陰交。風熱犯表型加大椎、風門;風寒束肺型加風門、肺俞;血虛風燥型加風門、脾俞、足三里。治療方法:患者先俯臥,選取上述背部穴位,針尖缺口向下以15°~40°方向刺入,得氣后邊推針芯邊退針頭,將羊腸線埋入穴內肌肉淺層,針孔處貼創(chuàng)可貼。背部穴位治療完畢后,患者再仰臥,選取四肢的穴位操作。20天治療1次,3次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后評定療效。治療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3.3%,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的73.3%(P<0.05)。
2.5艾灸療法
2.5.1熱敏灸療法 李金娥等[18]采用灸“熱敏點”治療血虛風燥型CU,療效優(yōu)于中藥(當歸引子加減)對照組(P<0.05)。取穴:上背部風門、肺俞、膈俞,下腹部神闕、關元,雙側下肢血海、足三里。治療方法:用點燃的艾條在患者上述穴位附近距離皮膚3 cm左右行溫和灸,以探查“熱敏點”,然后分別在每個“熱敏點”上實施溫和灸,直至“熱敏點”現(xiàn)象消失。每日1次,每10天為1個療程,觀察2個療程。治療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76.67%,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的50.00%(P<0.05)。
2.5.2雷火灸療法 王英杰等[19]采用趙氏雷火灸治療CU,療效滿意。治療方法:先將點燃的藥條置于灸盒的圓孔中,使之距離灸盒底部約2~3 cm,并用大頭針固定藥條;然后將灸盒放置于患者臍部,火頭對準神闕穴施灸15分鐘,灸至皮膚發(fā)紅、深部組織發(fā)熱為度。1天1次,每周復診1次,治療3周后判定療效。治療結果:治療60例,其中痊愈8例,顯效38例,有效11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5%。
2.6挑刺療法
譚遇新[20]用挑刺法治療CU,取得滿意療效。治療方法:取脊柱兩旁約4 cm,上自第七頸椎棘突水平,下至髂嵴連線水平,自上而下快速挑刺,針距3~4 cm,滲血或擠壓出血均可。治療結果:治療39例,其中痊愈23例,顯效5例,有效4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82.1%。
2.7綜合療法
2.7.1針罐結合 高秀領等[21]采用針罐結合治療CU,療效優(yōu)于西藥(克敏能)對照組(P<0.05)。針刺取穴: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三陰交,留針20分鐘。走罐方法:先用閃火法快速在大椎穴拔罐,然后在足太陽膀胱經和督脈上循經來回走罐,上至大椎下至腎俞,反復操作3~4次,至皮膚出現(xiàn)紫紅色為度。以上治療方法隔天1次,7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2天,2個療程后觀察效果。治療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0.0%,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的76.7%(P<0.05)。
2.7.2針刺結合耳穴貼壓療法 陳興華等[22]采用針刺結合耳穴貼壓療法治療CU,療效優(yōu)于西藥(撲爾敏)對照組(P<0.05)。取穴:針刺取合谷、曲池、足三里、血海,均雙側取穴;耳穴取風溪、肺、心、神門、腎上腺、胃。治療方法:針刺得氣后施以平補平瀉法,每隔5分鐘行針1次,留針15~30分鐘,每日針治1次,6次為1個療程,休息2天后進行下一個療程;同時以王不留行籽貼壓于上述耳穴,囑患者每日按壓4~5次,每次按壓3~5分鐘,每3天換一次王不留行籽,兩次為1個療程。治療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3.75%,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的75.00%(P<0.05)。
2.7.3耳穴刺絡放血結合穴位自血療法 鄭建宇[23]采用耳穴刺絡放血法配合穴位自血療法治療頑固性蕁麻疹,療效顯著。治療方法:耳穴選用神門、肺、蕁麻疹點進行放血治療,穴位自血療法為抽靜脈血立即注射入曲池、血海、膈俞、足三里(每次選一側的穴位)。治療結果:總有效率達94.87%。
通過上述文獻可知,臨床醫(yī)生治療CU在取穴方面多以治風(如大椎、肺俞、風市等)與治血(如曲池、血海、膈俞等)的穴位以及皮疹局部或陽性反應區(qū)為主,配合調理脾胃(如足三里、脾俞等)的穴位。皮膚病伴瘙癢癥者多見,在皮膚科皮損辨證中,風、濕、熱、蟲均可致癢,但以風邪居多。風為百病之長,風邪內侵,走竄不定,易致氣血阻滯而血瘀;風為陽邪,易耗損陰血而致血虛;血虛之人易受外風侵襲或虛風內生。因此,治療風邪為患的皮膚科疾病多在“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理論指導下治療。久病則血虛,蕁麻疹的慢性階段多血??仗?,同時又受風、熱、燥、濕等外邪侵襲,導致病情纏綿難愈,故“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這一治則主要是針對慢性階段以血虛為基本病機而言的。風證與血病密切相關,治風必先治血,治血即可治風,治血也可協(xié)助祛風。因此,調血養(yǎng)血是防止CU反復發(fā)作的主要治則?,F(xiàn)代醫(yī)學認為,CU是一種慢性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而血清IgE水平及血清HA值是反映體內變態(tài)反應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目前已有研究表明[24],針刺穴位能有效控制合成IgE的B細胞的功能,導致患者血清IgE水平及HA值較治療前顯著下降(P<0.05),從而減少細胞遞質的釋放,降低血管的通透性,加速風團的消退速度,有效改善CU患者的各項癥狀。并且本文所述的幾種中醫(yī)療法能預防CU的反復發(fā)作,持續(xù)效果好,文獻研究中未報道關于上述幾種中醫(yī)方法治療該病的不良反應,反映出這幾種中醫(yī)方法是相對安全又有效的治療方式,近年來在臨床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
[1]Zuberbier T,Asero R,Bindslev-Jensen C,et al.EAACI/GA2LEN/EDF/
WAO guideline:definition,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is of urticaria[J].Allergy,2009,64(10):1417-1426.
[2]Tafford CT.Urticaria as a sign of systemic disease[J].Ann Allergy,1990,64(3):264.
[3]Powell J,Powell S.Mechanisms underlying urticarial[J].Hosp Med,2000,61(2):470.
[4]唐春蕾,劉新國,劉麗君.針刺治療慢性蕁麻疹80例[J].中國針灸,2005,25(4):252.
[5]張冷,黃麗萍,唐春蕾.針刺治療慢性蕁麻疹的療效及其對組胺和IgE的影響[J].臨床軍醫(yī)雜志,2007,35(2):251-252.
[6]何潔茹,鄧金鳳.圍針治療慢性蕁麻疹30例[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2009,28(4):51-52.
[7]陳麗儀,郭元琦.薄氏腹針治療慢性蕁麻疹近期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05,25(11):768-770.
[8]莫曉楓.頭皮針治療慢性蕁麻疹40例[J].浙江中醫(yī)雜志,2002,37(8):360.
[9]楊希森,王成果.耳穴貼壓治療慢性蕁麻疹50例[J].中國針灸,2002,22(2):131.
[10]黃芳英,周艷.耳穴埋籽治療慢性蕁麻疹51例[J].浙江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0,20(10):614-615.
[11]史成敏,高麗華,宋修亭.耳穴割治治療慢性蕁麻疹86例[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0,11(9):834.
[12]黎進齊.耳針治療頑固性蕁麻疹[J].中國針灸,2000(12):759-760.
[13]林蔚,夏曉燕.耳穴藥物注射治療急慢性蕁麻疹[J].中醫(yī)外治雜志,2001,10(5):46.
[14]于曉華,馬良志,林慧敏.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療慢性蕁麻疹的臨床研究[J].針灸臨床雜志,2014,30(1):28-29.
[15]魏玲,苑貴畢.穴位注射治療慢性蕁麻疹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01,21(12):715-716.
[16]李素荷,何新芳.腧穴自血療法治療慢性蕁麻疹69例療效觀察[J].新中醫(yī),2005,37(10):66-67.
[17]劉雪青.穴位埋線治療慢性蕁麻疹療效觀察[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3(34):70-71.
[18]李金娥,康明非,呂曹華,等.“熱敏點”灸治療血虛風燥型慢性蕁麻疹30例[J].福建中醫(yī)藥,2009,40(1):13-14.
[19]王英杰,柴維漢,王海瑞,等.趙氏雷火灸治療慢性蕁麻疹60例[J].陜西中醫(yī),2010,31(10):1387-1388.
[20]譚遇新.挑刺法治療慢性蕁麻疹39例[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1995,9(1):58.
[21]高秀領,趙彥波,何立,等.針罐結合治療慢性蕁麻疹60例臨床觀察[J].四川中醫(yī),2007,25(7):105-106.
[22]陳興華,陳振虎.針刺結合耳穴貼壓治療慢性蕁麻疹32例[J].中醫(yī)研究,2000,13(5):38-39.
[23]鄭建宇.耳穴刺絡放血法配合穴位自血療法治療頑固性蕁麻疹100例[J].湖南中醫(yī)雜志,2004(20):29-30.
[24]胡志光,尹鋼林.針刺對支氣管哮喘患者亞群和IL-4的影響[J].中國針灸,1992,12(2):111-112.
R242
B
1671-1246(2017)06-015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