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長治市郊區(qū)第二中學 楊 慶
新的物理課程標準提出了新的教學理念:“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要求學生的親身體驗,注重科學探究,掌握探究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在實驗探究過程中增加學生學習物理的樂趣,使學生終身受益。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是學生升初中以來接觸首個難以理解的實驗,對成像規(guī)律和特點往往停留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缺乏較理性的認識和科學的探究。在探究過程中學生對于理解探究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不用平面鏡而用玻璃板,以及怎樣確定像的位置,怎樣證明像與物相等,怎樣理解平面鏡成的像是虛像有很大的難度。為此我選擇了分組實驗,并在探究設計上采用了迂回戰(zhàn)術針對難點各個擊破,然后順勢引導學生完成此實驗。一來降低了探究的難度,二來讓學生產(chǎn)生了成就感。
為了讓學生感覺到物理就在身邊,貼近生活。在探究中我沿用了課本處理方式以生活中常用的蠟燭、玻璃板等物體作為探究成像特點的器材。課前布置每位學生帶一面鏡子。
上課時, 首先:我播放紅遍全國的魔術師劉謙表演的魔術“隔山打牛”引入新課。(學生當時產(chǎn)生了不解,充滿了好奇)
引課成功,達到了我的目的——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增加學生的學習樂趣。
接著,教師引導 學生觀察鏡中的像與自己 比較并提出問題(學生每天都要照鏡子但如此有目地觀察自己的像還是第一次,每位同學認真的思考著并提出了問題)。
學生提出問題:1.平面鏡中的像與鏡前的自己的位置有什么關系?2.平面鏡中的像與鏡前的自己的大小有什么關系?3.鏡中的像能成在光屏上嗎?
緊接著,引導學生回答提出的問題,即提出猜想。學生討論并提出猜想假設: 1.平面鏡中的自己(像)和鏡前的自己(物體)大?。ㄏ嗟?較大/較小);2.平面鏡中的自己(像)到平面鏡的距離和鏡前的自己(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較遠/較近)
達到了我的目的——體現(xiàn)了學生為主體教學理念,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開啟探究學習大門 。
然后,進入實驗設計階段在實驗設計上我沒有按照傳統(tǒng)的方法 ,
而是采用了迂回戰(zhàn)術針對難點各個擊破。
解決第一個問題: 平面鏡中的像與鏡前的自己的位置有什么關系?
教師:同學們要 探究平面鏡中的像與鏡前的自己的位置有什么關系,就必須確定誰的位置?
學生:必須確定自己、平面鏡、還有像的位置。
教師:那么如何確定像的位置。(提示學生拿身邊的器材試試)
學生:有的拿鏡子試有拿玻璃試有的相互討論,學生積極地思考、探究、討論尋找解決辦法?!罢业搅恕逼渲幸唤M的學生大聲喊道。
成功解決第一個問題,之所以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是為了確定像的位置。
解決第二個問題:平面鏡中的像與鏡前的自己的大小有什么關系?
教師:提問:同學們?nèi)绾伪容^蠟燭在平面鏡中的像與蠟燭大小的關系?
學生:學生積極地思考、討論尋找解決辦法(學生有了第一次的成功經(jīng)驗,這次充滿了信心)。
教師:引導提問:能不能把像與物體放在一起比較?請同學們試試。
學生:想盡辦法回答:不能。(學生有點失望)
教師:同學們:演員有替身蠟燭能不能有呢?
學生:恍然大悟,哦!物理學中常用的方法“替代法”。
成功解決第一個問題,之所以選用等大的蠟燭是為了證明像與蠟燭大小的關系。
解決第三個問題:鏡中的像能成在光屏上嗎?
教師:提問:鏡中的像能成在光屏上嗎?
學生:嘗試把一張白紙放在像的位置觀察(有前兩個問題的啟示輕易解決了這個問題)。
學生:回答不能。
教師:說明不能成在光屏上的像是虛像。
通過啟發(fā)、討論、對話、探究的方法成功解決了以上三個問題。
達到了我的目的——使學生學習圍繞正確的目的選擇儀器,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帶著任務去討論的習慣。
接下來,水到渠成學生就能夠按照整個實驗設計程序進行實驗,老師就成了旁觀者和導師,學生開始為了驗證自己猜想而進行實驗操作,秩序井然。最終雖然由于時間緊湊,沒有將在設計中的鞏固練習完成,但大部分學生從自己的操作中知道了平面鏡成像特點,結合平面鏡成像特點,明白了劉謙魔術的秘密,從他們的表情可以看出意猶未盡。
首先,該實驗以魔術師劉謙表演的魔術 “隔山打?!币胄抡n,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通過調(diào)動學生回憶生活情景,挖掘平面鏡成像的感性認識,讓學生從生活情景中提出問題、作出猜想。讓所有學生參與學習,體驗學習過程,體會探索學習中成功的樂趣。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人翁精神,利用實驗把學生們領進物理殿堂,初中尤其初二、尤其上學期提高興趣比提高成績更重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學生最熟悉的現(xiàn)象莫過于身邊的物理,對身邊的物理現(xiàn)象感興趣,是學生的天性。因此,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利用身邊的課程資源,接近學生的經(jīng)驗,這樣創(chuàng)設出來的實驗情境才有親切感,才會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氛圍。如:在本探究中選用了生活中常用的蠟燭、玻璃板、鏡子等物體作為器材。
焦點問題就是所研究的事物或?qū)ο蟮闹饕獑栴}。確定了焦點問題就等于確定了探究活動的主攻方向,便于把注意力集中于被研究的問題上。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中把不用平面鏡而用玻璃板;以及怎樣確定像的位置;怎樣證明像與物相等;怎樣理解平面鏡成的像是虛像這四個問題作為焦點。即明確了探究主要問題又降低了探究難度。
新的課程理念強調(diào)滲透“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熏陶,即培養(yǎng)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與激情。只有讓學生在參與探究活動的過程中獲得成功,才能更好地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物理的樂趣與價值,才能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迸發(fā)出激情的火花。在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過程中,教師要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并讓學生獲得成功,讓學生感受學習物理的快樂,領悟自然的和諧與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