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恒凱
摘要:文章分析了信息技術對教育產生的重要影響,由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提高教師的教育技術創(chuàng)新。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帶來的技術對傳統的教育教學內容進行改革;教師做好引導學生對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有效利用;制定關于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標準,對中小學教師的教育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進行培訓。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 教師 教育技術創(chuàng)新
如今的教育技術不僅僅是通過PPT、白板與視頻開展教學。根據教育部印發(fā)的《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指出:“教育技術就是運用各種理論及技術,通過對教與學過程及相關資源的設計、開發(fā)、利用、管理和評價,實現教育教學優(yōu)化的理論與實踐?!彪S著互聯網、電腦等信息化的到來,教師將這些運用到教學當中。
一、教學水平的提高依賴于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
(一)信息素養(yǎng)是教師具備的基本條件
素養(yǎng)是指人具有良好的心智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及水平的基礎性因素。信息素養(yǎng)在素養(yǎng)的基礎上與信息的獲取、處理、加工、利用等穩(wěn)定的基礎性因素。首先,教師應對充分理解信息在教育信息化的作用,能夠主動獲取信息資源,專心的投入到教學工作當中。其次,教師要對信息敏感度和信息安全意識有較強的重視,在工作中能夠快速發(fā)現有價值的信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對教學內容和方法進行總結分析,形成固有的教育模式,充分豐富了學生的需求,并對學生信息素養(yǎng)能力有很好的鍛煉。
(二)加強教師信息化教學設計的能力
如果要讓學生學得多,學得好,學得有興趣,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教師可以對零散的課時整合成主題單元設計,設計的目標以學習為核心,在此基礎上設計開放性的問題,開放性問題有利于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對積極參加實踐活動。問題化設計可以提高學生探索知識的欲望,學生有了新的任務后,會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積極性,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高級思維技能。在信息化教育背景下強調“協作學習”和針對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評價。
(三)教師應具有實施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能力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可以作為教師的教學工具,將兩種形式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是重要的教材形態(tài)主要的教學媒體。在信息化時代,教師要具備的素質較高,既要將信息技術在教學中靈活運用,又要具備一定的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和基本的信息素養(yǎng)。教師需要不斷實踐,以便更加重視信息技術的重要程度,發(fā)掘教育現代化的標志,即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讓教師在信息化時代中找到對信息技術運用的信心。
二、創(chuàng)新素質在教育技術過程中的作用
當教師為學生設計主題單元后,學生拿到問題該如何對其解決?當然學生有能力尋求一定的辦法完成。但是作為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資源、工具及達到的效果。如此,學生在有目的的自主探索以及創(chuàng)造性的主動完成任務。 主題資源一般以網站的形式出現,載體是文本、動畫、音頻、視頻、圖形、圖像及其他應用類軟件。這些大量的資源能夠讓學生在良好的信息化環(huán)境中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在學生的學習中要有評價量規(guī),包括評價要素、評價指標、權重及分級描述的差異化評價工具.利用這種評價量規(guī),能夠有效尊重學生的個體化差異,能夠對學會對問題的解決做出有效的判斷。上述學習過程對學生的學習心理產生良好的效果,也對社會的需求工作有更好的適合性。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教育的發(fā)展也不斷的加快。學生在義務教育的階段,注意增強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因為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對學生的終身受益,學生運用信息技術對學習資源的能力將明顯提高。這些能力對學生的終身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教育要信息化,教師在運用教育技術過程中的創(chuàng)新素質將起到關鍵作用。
三、教師教育技術素養(yǎng)的提高是教育跨越式發(fā)展的動力源
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素養(yǎng)和能力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是以教師為中心,這種教學方式只能讓學生被動的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而信息化教育主張早教師的引導下,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角色的轉變,能夠讓學生更好的在學習中發(fā)現樂趣。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掌握信息技術,提高教育活動的技術含量, 加快教育的跨越式發(fā)展。
教師在該模式中要具備現代教育技術素養(yǎng)。具體包括了解基本知識、擁有信息文化、掌握基本技能、具有現代觀念、熟悉應用方法。教師具備這些現代教育技術素養(yǎng)的途徑就是教育技術培訓。教師在實現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中是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對教師的教育技術水平和應用能力具有較高的要求。所以要對教師進行教師教育技術培訓,教師在培訓的過程中對教育技術的基本理論進行學習,對一些基本技能要進行實際訓練,以便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有顯著的提高。此外,要加強對教師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主動性及自覺性,使得教師具有自己的教學方法,進而整體提高應用教育技術水平。
四、加強必要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
學校要讓每個學生都有一臺電腦,并且具備網絡條件,進而使得學生能夠利用到信息技術。教師合理的分配課時,讓學生能夠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更多知識,并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逐漸對主題單元設計慢慢熟悉。教師做好家長的思想工作,因為有些家長不接受教育信息化的進程,杜絕孩子上網。所以教師改變家長對信息化教育的看法,進而為學生在信息化時代更好的利用數字化學習平臺與資源庫,推動學生終身學習。
參考文獻:
[1]陳仕品,張劍平.基于創(chuàng)新推廣理論的教師教育信息化實施策略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08,(04).
[2]茹宏麗.論教育信息化與教師教育技術素養(yǎng)[J].電化教育研究,2007,(03).
[3]莊艷.教育信息化與中小學教師的教育技術創(chuàng)新[J].教育觀察,2012,(08).
[4]趙可云,李曉巖,趙國慶.從梅瑞爾首要教學原理看網絡課程的設計[J].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03).
[5]南國農.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幾個理論和實際問題[J].電化教育研究,2002,(11).
(作者單位:山東省臨沂市臨沭縣玉山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