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天嬌
(淮北師范大學 政法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
馬克思《資本論》中的自由思想解讀
馮天嬌
(淮北師范大學 政法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
自由一直都是人類社會關注的焦點,對于自由的研究從古希臘羅馬時期發(fā)端,到中世紀和啟蒙運動時期取得進展,后來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揭開了資本主義剝奪人的自由以及掩埋人的主體地位的思想之謎。揭露與批判了勞動力被迫成為商品的現(xiàn)象、拜物教中的異化現(xiàn)象、剩余價值壓迫勞動者的現(xiàn)象、機械摧殘勞動者的現(xiàn)象等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帶給勞動者的一系列不自由現(xiàn)象。從反面表露出《資本論》中包含的自由思想,同時反映出處在當時社會環(huán)境下的人們對于自由的向往。最終,將實現(xiàn)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作為無產階級的信仰,通過實踐活動找出實現(xiàn)人自由的路徑與策略。
馬克思;自由思想;資本論;呈現(xiàn);策略
自由思想一直以來都是哲學或政治學領域研究的課題,對自由思想進行研究也是推動政治文明向前發(fā)展的重要方式[2]60。提及政治,美國邁克爾·G·羅斯金的《政治學與生活》認為“政治即生活”,“政治仍舊一直都在人們身邊,是人類基本的社會活動之一”,[1]即人類作為一種政治動物,一直是處于政治社會生活中的,自由作為一種政治理念,也不可或缺地存在于人類的政治生活中。自由不但成為人類不懈追求的價值目標,而且是學界研究的焦點。
不同歷史時期的研究者對自由政治思想的研究必然會富含一定的歷史色彩,從而表現(xiàn)出不同的時代特點。這是由于自由思想存在于人類不斷變化發(fā)展的社會歷史中,研究者對其研究會隨歷史發(fā)展而發(fā)生變化。因此,不同時代的研究者對自由有著不同的認識。
早在古希臘羅馬時期,自由范疇就已經成為了哲學家們探究的對象。那時瘋狂的城邦戰(zhàn)爭使得人們極度渴望擺脫奴役,獲得自由。柏拉圖試圖對“理想國”進行探索,渴望找到通往“理想”政治國度的途徑,其在《理想國》中常提到自由人。[3]343當時社會條件下的自由思想大都是相對于奴隸、奴役而言的。
中世紀神學時期的自由與封建專制制度、教派思想息息相關,而且具有濃重的宗教政治色彩,要求在實現(xiàn)意志自由之前要皈依上帝,有學者提出:“那時基督教神學和封建專制扼殺了自由,教父哲學和經院哲學規(guī)定皈依上帝是意志自由的前提,但人們并沒有放棄對自由的追求,唯名論者勇敢宣揚個人意志自由,追求個性解放”。[4]89
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自由作為政治歷史的產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也就具有了不同的內涵,學者們對于自由的研究也就產生了不同的結果。歷史發(fā)展到十八世紀的法國啟蒙運動和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使得資本主義政治制度逐步確立,啟蒙思想也處在特定的時代環(huán)境中,此時的自由概念就被賦予了獨特的內涵,即天賦人權,從擁有權利的角度談自由。
相對于十八世紀以法國為中心的啟蒙運動而言,德國啟蒙運動發(fā)生的時期較晚一些。具有“哲學王國”美譽的德國,在一個世紀左右的時間內,出現(xiàn)了萊布尼茲啟蒙思想,繼而又出現(xiàn)了從康德到黑格爾的整個德國古典哲學①,同樣傳播了自由之風。自由作為歷代哲學家、政治學家研究的核心內容,為馬克思自由觀的創(chuàng)立奠定了基礎。
馬克思這一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其經典著作中就包含了對自由的深刻研究,尤其在《資本論》中,更深層次地包含了對資本主義社會中“獨特自由”現(xiàn)象②的揭露與批判,以及對無產階級自由的宣揚,將實現(xiàn)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作為無產階級的信仰,從而推動自由政治文明的發(fā)展。
羅爾斯在贊揚馬克思的時候說:“鑒于馬克思的生活處境,作為一位理論經濟學家和資本主義政治社會學家的成就是非凡的, 事實上可以說是英雄般的,”[5]331-332羅爾斯肯定了馬克思作為一位政治社會學家的地位。馬克思著作《資本論》原本是從經濟領域對資本主義經濟現(xiàn)象進行的分析,但是事實上,也不乏含有從哲學角度對資本主義現(xiàn)象進行的批判。此外,還可以從政治視角對《資本論》進行解讀,通過對《資本論》中不自由的政治現(xiàn)象進行分析,來探索其中蘊含的自由思想。
然而,馬克思對《資本論》中所呈現(xiàn)的不自由的政治現(xiàn)象進行揭露與批判,并不是憑空對資本主義社會給予全盤否定,而是以肯定資產階級為當時社會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財富為前提,即馬克思 “肯定了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tǒng)治中所創(chuàng)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所創(chuàng)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6]以此為前提,進而通過分析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發(fā)展過程,發(fā)現(xiàn)資本主義社會中存在的各種不自由現(xiàn)象,最終對其進行批判。在這里批判的不僅僅是《資本論》中的不自由政治現(xiàn)象,批判的更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剝奪人的自由的社會現(xiàn)實。因此,對《資本論》中的自由思想進行政治視角的解讀,就要從馬克思對資本主義進行的批判開始,從馬克思對資本帶來的多種不自由現(xiàn)象進行批判開始。事實上,《資本論》中所蘊含的自由思想正是通過對當時社會存在的不自由現(xiàn)象的批判而呈現(xiàn)出來的。
首先針對《資本論》中不自由政治現(xiàn)象進行邏輯梳理,然后在揭露與批判不自由現(xiàn)象的過程中,探索出馬克思 《資本論》中的自由思想。
第一,資本主義社會商品生產條件下,勞動力成為商品,勞動者不占有生產資料。
在商品社會條件下,商品生產過程所需要的“生產物是資本家的所有物,不是直接生產者(勞動者)的所有物,生產資料是掌握在資本家手中的”。[7]115勞動者除了人身可以當作勞動力來出賣之外,不占有任何生產資料。故此,勞動者失去了任意支配生產資料的自由,間接地失去了作為勞動者應有的自由。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描繪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統(tǒng)治下的社會。在那里,勞動者生產商品并不是為自己生產直接的生活資料,而是為資本家生產他所需要的生產資料。而且,生產出來的物質資料僅能維持勞動者自身的再生產,確保能夠為資本家提供下一次生產所需要的勞動力。可謂“勞動者的勞動力以及生產資料都歸屬資本家所有,勞動者在資本家的管理下進行勞動”,[7]115,充分體現(xiàn)了勞動者的不自由。
第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商品流通條件下,貨幣要轉化為資本,需要勞動力變成商品作為前提條件。
商品的生產開啟了商品流通,商品流通是資本的起點[7]85。貨幣要轉化為資本也必須在商品市場上完成,“若不采取商品形態(tài),貨幣也就不成為資本了”,[7]91資本家也就不會獲得價值增殖了,資本主義想要獲得剩余價值的目的也就不會實現(xiàn)了。
假設需要讓貨幣轉化為資本,進而實現(xiàn)價值增殖,就需要發(fā)現(xiàn)一種可以成為價值源泉的商品,也就是《資本論》中所講到的一種特別的商品——勞動力。然而,作為勞動力商品的自由所有者,在當時社會所擁有的自由有兩種意義:一是勞動者必須當作“自由”的人,可以把自己的勞動力當作自己的商品來出賣;二是勞動者沒有別種可以出賣的商品,他除了自身的勞動力以外,“自由”得一無所有[7]102。 換言之《資本論》中所描述的勞動者所處的是一種失去自由而被禁錮的政治狀態(tài)。
第三,資本主義商品社會中,馬克思的拜物教理論,揭露了掩埋人的自由的異化現(xiàn)象。
馬克思的拜物教理論認為,在商品經濟社會中,人與人的社會關系被顛倒地認為是生產者外界諸對象物間的關系了[7]29,人與人的價值關系,被人幻想為物與物間的關系了,交換者自己的社會運動好像是物的運動了[7]31。就這樣,人與人的關系被物與物的關系掩蓋了,人被物束縛住了,也就沒有自由可言了。
異化現(xiàn)象和拜物教一樣,同樣是掩埋人的自由的一種表現(xiàn)。人的物質與精神生產及其產品原本是通過自身勞動生產出來,反過來卻成了自己崇拜的對象,甚至變成了異己力量來統(tǒng)治人的思想和行為。這樣以來,人被異化了,主體與客體之間發(fā)生了異化,形成了一個著了魔的倒立的世界③。異化現(xiàn)象使人的自由被物限制了,導致了人的主體地位的直接降低,人的自由也就無從體現(xiàn)。因此,《資本論》中包含了由異化現(xiàn)象帶來的不自由的政治哲學。
第四,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狂熱地追求剩余價值,會使勞動者失去人身自由與獲得報酬的自由。
資本主義生產并不是簡單的商品生產,在本質上是剩余價值的生產。勞動者不是為自己生產而是為資本生產,其目的在于生產剩余價值。在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中只有有能力為資本家生產剩余價值的勞動者才是生產勞動者,雖然生產勞動者付出了心血與汗水,但其應有的報酬還是會被資本家掠奪過去,這樣獲取報酬的自由在剩余價值的作用下,被掩蓋了。
《資本論》中所講述的“縮短勞動者為自己勞動的時間,即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延長為資本家勞動的勞動時間,即延長剩余勞動時間,”[7]219實則也是為獲取更大的剩余價值而在勞動時間上采取的手段。如有加強的勞動發(fā)生作用,在同樣的時間內會為資本家創(chuàng)造更大的價值。這種剩余價值生產的爆裂性使得勞動者沒有足夠的時間與條件來滿足自己的生存與生殖自由,這樣勞動者失去了本該應有的自由,透露出當時社會中勞動者不自由的政治現(xiàn)象。
第五,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機械經營不但使勞動者不能得到解放,不能獲得自由,反而會使勞動者倍受壓榨。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講到:“經濟上有一種不可思議的現(xiàn)象——機械本是縮短勞動時間的最有力的手段,但是會變成一種手段,最確實地,把勞動者及其全家的生活時間全部都轉化為可以利用來增殖資本價值的勞動時間——也是這樣發(fā)生的?!盵7]285資本因為機械的使用會更快地實現(xiàn)價值增殖,但是機械會過分壓榨勞動者,進而會使勞動者的生存狀況遭到破壞,[7]303甚至會使建立在資本關系兩端的勞動者與資本家之間發(fā)生革命。過度使用機械對勞動者進行壓榨成了限制勞動者自由的一種手段,也成了《資本論》中一種不自由的現(xiàn)象。其實勞動者渴望獲得自由與人格尊嚴,不想再做替資本家無償生產剩余價值的奴隸。
機械增加了資本榨取的人身物質,增加了資本榨取人類的范圍,同時,又增加了資本的榨取程度[7]276。從以機械為基礎的工廠到其余各產業(yè)部門,包括最初被迫使用機械的兒童少年和婦女,無不受機械的壓榨,導致身體萎縮,甚至出現(xiàn)了驚人的死亡率飆升的現(xiàn)象。機械對婦女兒童的剝削與壓榨,迫使他們的自由人格遭到泯滅,呈現(xiàn)出了嚴重的不自由問題。
馬克思《資本論》雖然揭露與批判了掩藏在資本主義工資制度下的勞動者不自由的社會現(xiàn)實,但更多地包含了對勞動的重視,對無產階級勞動者遭受壓迫的同情。在對著作進行政治解讀時發(fā)現(xiàn)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一直存在各種各樣阻礙人實現(xiàn)自由的現(xiàn)象,主要表現(xiàn)為無數(shù)商品堆積的資本主義社會里,勞動者的自由人格遭到泯滅,自由主體地位遭到破壞。因此,為了讓勞動者獲得解放,進而實現(xiàn)自由,無產階級就要努力走出困境,采取辦法獲得自己本該有的自由。
馬克思在《手稿》中寫道:“克服這種障礙本身就是自由的實現(xiàn),而且進一步說,外在目的失掉了單純外在自然必然性的外觀,被看作個人自己提出的目的,因而被看作自我實現(xiàn),主體的對象化也就是實在的自由,而這種自由見之于活動就是勞動,”[9]50表明了自由的根本在于人自身,在于人的勞動實踐。勞動這種實踐活動,是自由的起點,是實現(xiàn)自由的途徑。
這樣以來,馬克思把自由建立在客觀實踐的基礎上,認為只有通過實踐才能開辟通往自由的道路。尤其是物質生產實踐作為人類生存的基礎,也為實現(xiàn)自由提供了可能。終究我們要找到實現(xiàn)人自由的路徑與策略,進而使無產階級獲得解放,使人成為真正的人,進而實現(xiàn)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
第一,自由的獲得來源于實踐。
在商品的生產與流通過程中存在這樣一種現(xiàn)實:勞動者不但不占有生產資料而且還是勞動力的出賣者。要使勞動者從出賣勞動力的社會現(xiàn)實中擺脫出來成為自由身,就要采用實踐的方式。人類可以通過實踐活動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生產資料,實現(xiàn)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擁有使用生產資料的自由,接下來可以通過自由地勞動,去滿足自身的物質生活需要。最終憑借著實踐活動獲得自身應該擁有的自由。
第二,自由的實現(xiàn)需要揚棄異化。
要想改變拜物教中人的自由被物束縛的現(xiàn)象,首先需要人們本著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態(tài)度去對待物質,去擺脫物帶來的不良影響。其次需要人們付出行動,努力提升自己的主體地位,走出異化。最終通過對異化的揚棄,達到實現(xiàn)人的自由的目的。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描述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勞動被異化成為人的對抗力量的現(xiàn)象,還在《手稿》中指出工人的勞動是人身之外在的東西,勞動者在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fā)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遭受肉體折磨和精神摧殘。[10]54這樣以來,就需要人們以一種端正的態(tài)度去對待勞動,重視勞動帶來的正面效應,逐漸削減對物質的崇拜,通過實踐走出異化,獲得屬于自己的本真的自由。
第三,自由的獲取需要合理安排時間。
資本家要求生產剩余價值,但是要想獲得自由就需要擺脫生產剩余價值的勞動時間的束縛,為勞動者安排合理的工作時間。事實上,勞動者的工作時間不能被生產全部占用,需要分配一定的時間用于娛樂、休息,只有勞動者在時間上獲得了自由,才能為進一步開展勞動與實踐活動補充能量。只有勞動者擁有了可以任意支配時間的自由,才能為下一步開展工作保證精神與體力,進而提高生產效率。因此,有效地縮短勞動時間,相應地增加勞動者的自由時間,才能保證勞動者在勞動中既能得到物質生活資料又能使自己身心得到解放,從而克服不自由的政治現(xiàn)象,最終在生活中獲得自由。
第四,自由發(fā)展需要排除外在生產資料的障礙。
機械的使用象征著生產力的發(fā)展與科技的進步,但是《資本論》中勞動者卻倍受機械的束縛從而失去了自由,而且一直都沒能克服外在機械的障礙。然而,人作為社會關系的總和,面對這種不自由的現(xiàn)狀,需要聯(lián)合起來,合理利用和分配生產資料,依靠最小的腦力與體力消耗,獲得足夠的物質資料,開展自由的個人勞動。這樣以來,生產資料可以歸勞動者支配與使用,既能使人類從勞動中獲得解放,獲得自由,也會促使人類社會朝著自由發(fā)展的方向邁進。
獲得政治學家美譽的馬克思,在工人階級的“圣經”——《資本論》中有對自由的獨特見解,他在著作中批判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統(tǒng)治下的資本家這一魔鬼對無產階級勞動大眾的剝削與壓榨的事實,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丑惡面孔。文章本著將勞動者從“勞動力作為商品”這一事實中,從“機械壓榨勞動者”這一現(xiàn)象中、從“異化現(xiàn)象”中、從不“合理的工資制度”中解放出來作為目的,通過對《資本論》中的自由思想進行解讀,發(fā)覺了資本主義商品社會呈現(xiàn)的各種不自由現(xiàn)象,并提出了相應的實現(xiàn)人的自由的策略。此外,人作為社會中的一份子,原本就應該是自由自在的,自由是人的本質屬性所在④,人與自由是須臾不能離的,無論是作為人格的所有者,還是作為勞動力的所有者,都應該是自由的,而且只有獲得了自由,才有可能在以后的實踐中實現(xiàn)人的價值。故此,馬克思卻成了人類獲得解放的救星,鼓勵人類采取相應的策略擺脫種種障礙,幫助勞動大眾實現(xiàn)自由,進而通過實踐的方式努力走向自由的彼岸世界。
注 釋:
① 參見[法]高宣揚著《德國哲學通史》第一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77頁。
② 這里的“獨特自由”現(xiàn)象是指《資本論》撰寫時期,當時資本主義社會中所暗含的不自由現(xiàn)象。
③ 參見王方:馬克思拜物教理論下當前社會拜物教現(xiàn)象的解讀,理論觀察,2015年5月第10頁。
④ 參見趙潔偉,劉洪剛: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政治哲學思想探析,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6年3月第4頁。
[1][美]邁克爾·G·羅斯金.政治學與生活[M].林霞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2]龔艷.自由:政治文明的價值內核——政治文明與自由關系的重新解讀[J].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2008,(3):60.
[3]柏拉圖.理想國[M].郭斌、張竹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343.
[4]魏建國.自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個基本要素[J].理論學刊,2014,(3):89.
[5]羅爾斯.政治哲學史講義[M].楊通進、李麗麗、林航,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331-332.
[6]Karl Marx,F(xiàn)redrick Engels.Manifesto of the Communist Party. New York:International Publishers.1948.
[7]馬克思.資本論[M].郭大力、王亞南,譯.上海:三聯(lián)出版社,2013.
[8]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90.
[9]胡賢鑫.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手稿中的自由理論[J].江漢論壇,2012.50.
[10]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4.
馮天嬌(1995-),女,河北滄州,淮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