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基于“需求”導向的漢語國際教育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
        ——亞太地區(qū)國際漢語教學學會第八屆年會綜述

        2017-03-08 11:06:02鄭通濤陳榮嵐方環(huán)海
        海外華文教育 2017年3期
        關鍵詞:教學

        鄭通濤 陳榮嵐 方環(huán)海

        (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中國廈門361005;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中國廈門361102)

        基于“需求”導向的漢語國際教育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
        ——亞太地區(qū)國際漢語教學學會第八屆年會綜述

        鄭通濤 陳榮嵐 方環(huán)海

        (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中國廈門361005;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中國廈門361102)

        伴隨著漢語教學的國際化進程,國際漢語教學的多樣化趨勢愈加凸顯,需要我們著力開拓國際漢語教學的思路,實現(xiàn)不同教學目標、滿足教學對象的不同“需求”。“亞太地區(qū)國際漢語教學學會第八屆年會”緊密結合世界各地的漢語學習“需求”,發(fā)表了許多有價值的觀點,挖掘了國際漢語教學與研究的多元特征,展示了漢語國際教育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態(tài)勢。

        漢語國際教育;“需求”導向;漢語教學特征;亞太地區(qū)

        由亞太地區(qū)國際漢語教學學會和北京語言大學共同主辦的“亞太地區(qū)國際漢語教學學會第八屆年會”于2016年10月29-30日在北京語言大學舉行。崔希亮校長致開幕辭,他主張根據國際上各個地區(qū)與各個層次的漢語教學實際需求,著力研究教材編寫、漢字教學等許多實際的漢語國際教育的問題。

        亞太地區(qū)國際漢語教學學會會長胡士云教授在致辭中說,亞太地區(qū)國際漢語教學學會的成立宗旨主要在五個方面,包括探討非漢語環(huán)境下的漢語教學的共性與個性,推動亞太地區(qū)漢語教學的發(fā)展、促進亞太地區(qū)漢語教學領域的學術研究及有關研究成果的推廣、通過期刊書籍或其他途徑推介漢語教學特征研究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同相關漢語教學與研究機構建立和發(fā)展合作互助關系、創(chuàng)建網絡交流平臺等,每年的年會都會設立一個探討的主題,北京師范大學馬燕華教授也作為與會代表致辭,主張要針對不同語言環(huán)境、學生習得的第一語言以及學生已有的漢語的知識和能力,揚長避短,由易及難。

        一、大數(shù)據與互聯(lián)網時代的漢語教學

        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信息技術的推廣使用已經成為國家政策和發(fā)展戰(zhàn)略。信息化技術正在打破傳統(tǒng)教學的時空觀,沖擊著漢語國際教育的每個環(huán)節(jié)?!盎ヂ?lián)網+”的漢語教學,就是充分發(fā)揮互聯(lián)網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優(yōu)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lián)網的創(chuàng)新成果深度融合于漢語教學中,既可以體現(xiàn)漢語教學的原則,又符合在線學習的特點,從而推動漢語教學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新的漢語學習形態(tài),實現(xiàn)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學習任何想要學習的漢語知識,從而滿足個性化、差異化、終身化學習的要求。

        互聯(lián)網給我們的生活、思維、學習帶來了變化,也對漢語教學資源建設的觀念、內容和形式產生了重大影響,“互聯(lián)網+”給漢語教學資源建設帶來了三方面的影響:一是互聯(lián)網改變了漢語教學資源建設的觀念;二是互聯(lián)網改變了漢語教學資源建設的內容;三是互聯(lián)網改變了漢語教學資源建設的形式。北京語言大學沈庶英在《基于“互聯(lián)網+”的漢語教學資源建設》的報告中認為,建設“互聯(lián)網+”的漢語教學資源要堅持五大理念:重視模式創(chuàng)新;重視服務觀念;重視學習者體驗;重視真實社會活動;化“+”為融合。建設“互聯(lián)網+”的漢語教學資源的思路:一是選擇具有時代性、開放性的自主學習基礎材料;二是設計具有趣味性、實踐性的漢語教學資源系統(tǒng);三是建設內容精短、服務精準的多元漢語知識模塊?;谀壳暗膶W習困難學生的情況進行研究,如何提供個性化教學,這樣就必須提供互聯(lián)網+的教學資源,互聯(lián)網改變了漢語教學資源觀,教育觀、課程觀、教學觀隨之改變,互聯(lián)網改變了交際內容、交流途徑、交際環(huán)境、信息傳播渠道,漢語教材也需要開放性、可視性,教材必須與經濟社會接軌,教材要可操作、連通、互動性強,服務成為漢語教學的核心內容,教材的本質就是服務,可選擇的教學內容。目前的教材狀況不容樂觀,如何有效操作,恐怕永遠在路上。

        隨著Mp3、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的普及以及移動計算技術的高速發(fā)展,具有個性化、便攜化、情境化等特征的移動學習模式逐漸受到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者的青睞。廈門大學的蔡武在《基于移動學習的漢語作為二語教學研究綜述》的報告中提出,未來基于移動學習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趨勢有三:移動技術成為人體功能的延伸、基于大數(shù)據的學習者行為分析、移動學習的定制化課程。他認為,移動學習支持漢語學習者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學習,彌補了傳統(tǒng)漢語作為二語教學課堂在互動性、協(xié)作性和創(chuàng)造真實情境上的不足,使之成為學習者在課堂之外的有效輔助學習手段。因此,近年來基于移動設備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模式受到中外學者的廣泛關注。

        為了更好地把握其研究現(xiàn)狀、主要研究內容以及未來的發(fā)展趨勢,蔡武采用文獻計量法和內容分析法,對中國知網(CNKI),S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數(shù)據庫,EBSCO數(shù)據庫,ScienceDirect數(shù)據庫和IEEE(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xié)會)等中外多個著名學術數(shù)據庫進行檢索,綜述了過去十年(2006-2015)基于移動學習的漢語作為二語教學相關研究,重點回答以下三個問題:(1)基于移動學習的漢語作為二語教學相關研究的發(fā)展現(xiàn)狀如何?(2)這些研究主要關注哪些問題并得出哪些結論?(3)基于移動學習的漢語作為二語教學研究的未來發(fā)展趨勢是什么?通過研究,為未來移動設備在漢語作為二語教學領域的應用作參考。

        混合學習(Blended Learning)是在互聯(lián)網帶來的技術變革中逐步成熟起來的一種學習/教學模式,國家開放大學李孚嘉、王立《基于混合學習模式的漢語國際教育平臺設計與搭建》根據中國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新聞發(fā)展改革項目庫”的入庫項目“MyEChinese易漢語遠程教育與出版系統(tǒng)”,以此實踐案例為基礎,從基本概念、整體構架、承載內容、運行模式、存在問題等幾個方面,探討基于混合學習模式的漢語國際教育平臺的設計與搭建。近年來,日本進入大學全入時代,學生的學習動機急劇下降。針對這種問題,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課外自習、提高教學效果,需要研究和開發(fā)包括課外自習在內的一種教學模式及其配套教材。日本東北大學趙秀敏《利用智能手機的復習教材的設計手法——基于教學設計理論的日本大學初級漢語Blended Learning的開發(fā)》著眼于傳統(tǒng)的面授課和課后的e-learning相結合的混合學習(Blended Learning;以下BL)的教學形態(tài),根據教學設計(Instructional Design)理論,提出了由面授課、課后的e-learning以及下一堂課上進行的小測驗和應用學習所組成的“三階段學習過程”的BL教學模式,通過以實際課堂為對象的實證實驗驗證了此教學模式的有效性。但是,在近期的實驗中,也發(fā)現(xiàn)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一部分學習者對課后利用電腦的e-learning感到不方便,希望能夠在短時間內利用智能手機隨時隨地地進行復習??墒?,目前在日本的大學初級漢語教材中,有效利用智能手機特性的教材還較少,特別是針對其特有的學習形態(tài)而設計的教材很少,教材設計手法也不清楚。因此,文章主要以單詞練習為主,報告其設計方針,以及利用單詞軟件Quizlet的設計手法,并以移動微型學習理論及其設計原則為基礎,提出日本初級漢語BL中利用智能手機的復習教材的設計手法,以此開發(fā)教材。

        國家開放大學的李孚嘉做了《基于混合學習模式的漢語國際教育平臺設計與搭建》的報告,她首先對平臺概念作了廓清,解決教育出版內容問題,滿足海外對漢語與中華文化的需求。平臺承載的內容包括提供漢語與中華文化方面的本體、教學、培訓、自主學習的資源服務,空間包括校園、易學、共享、研究、教學等五個方面以及資源庫、教學庫、培訓庫。存在的問題在于觀念沒有及時更新、行業(yè)發(fā)展的保守化傾向、版權保護問題、技術的更新?lián)Q代頻度過快、漢語國際教育市場的小眾性質。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季瑾的《“互聯(lián)網+”時代商務漢語數(shù)字化自主學習系統(tǒng)的構建》則著眼于自主研發(fā)的商務漢語學習系統(tǒng)平臺的建立和使用,構建了信息化環(huán)境的學習模式,實現(xiàn)了數(shù)字化的商務漢語自主學習,學習時間碎片化,而所學知識則是系統(tǒng)化的。該學習系統(tǒng)既可用于來華留學學歷生課余的漢語自學自測,也可用于非學歷留學生的日常漢語學習,文章也介紹了該數(shù)字化商務漢語學習系統(tǒng)的架構和建設。

        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是一種自我反思的方式,教師行動研究是以改進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為研究目標,以教師實施的課堂內外教與學的行動為研究對象,以教學行動的實施者(教師)為研究者主體,以研究行動與教學行動的互動為研究方法的研究。新疆醫(yī)科大學張迎治《基于校際合作的新疆漢語教師行動研究數(shù)據庫建設》探索了在大數(shù)據時代背景下的校際間教師合作新模式,通過新疆漢語教師行動研究數(shù)據庫的建設,集成新疆漢語教師在行動研究中的大量的、各型各異的數(shù)據,通過網絡共享方式,利用數(shù)據挖掘技術,對新疆漢語教中的問題進行深度挖掘并提出建議和對策。

        數(shù)據驅動學習data-driven learning(簡稱DDL)是信息化教學模式中基于資源的一種教學模式,是一種新的基于語料庫數(shù)據的外語學習方法。山東曲阜師范大學汪娟《數(shù)據驅動學習視角下的近義詞詞匯深度教學研究》以近義詞chance和opportunity為例,過對學習者語料庫CLEC中chance和opportunity的檢索發(fā)現(xiàn):學習者在近義詞區(qū)分的方面,無是在語域的使用、搭配、語義傾向及語義韻等方面存在著問題。檢索英語本族語語料庫COCA,從語域、搭配、語義傾向和語義韻等方面為近義詞的辨析擴大了視角。研究發(fā)現(xiàn),DDL能夠有效地促進詞匯深度知識的習得,該結果進一步證實了課堂數(shù)據驅動學習模式的可行性。

        北京語言大學孫雨桐《在線漢語教學中的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立足于功能語言學理論,討論了國內外多模態(tài)話語的研究狀況及發(fā)展趨勢,分析了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理論框架。在此基礎上,從在線漢語教學的教學條件、課程特點、師生特點和教學目標等方面出發(fā),通過在線漢語教學中的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為在線漢語教師進行多模態(tài)選擇和設計提供依據,為在線漢語課程的評價提供借鑒。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和網絡的普及,在線漢語教學憑借其不受地域限制、靈活開放的優(yōu)勢,也成為互聯(lián)網時代下漢語教學的新趨勢,對于在線漢語教學的研究也日益引起了漢語教學界的重視。

        二、結合國家戰(zhàn)略開展?jié)h語教學

        如何辦好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以及如何支持各國自身的教育體系,漢語國際教育如何配合高等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比如雙一流學科的建設,主要任務在于一流的學科隊伍、創(chuàng)新人才、提升漢語國際教育的學科地位、服務于各國的漢語教學、推動中華文化國際傳播,中國擁有這樣的有利條件,具備一流學科建設的軟硬件,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與學校層面的特色培育至關重要。至于創(chuàng)建一流的學科理論體系,要與國際接軌,增強學術自信,目前還處于草創(chuàng)階段,基于本體內部的“教育”研究與外部社會的“事業(yè)”研究并重,如何繼承、轉型與重構?

        對此,中央民族大學吳應輝教授作了《漢語國際教育面臨的若干理論與實踐問題》的報告,他首先從如何配合國家戰(zhàn)略的高度進行分析,提出文化軟實力、外交、一帶一路、文化誤讀的結合,認為以前的理論不適應目前的新形勢。目前,主要在于基本理論體系建設、國別問題的研究更值得重視,海外漢語教學應該成為研究重心,漢語學教學的國別變體、區(qū)域變體應該引起重視,存在“國際漢語”的概念。漢語國際教育的學術評價,拋棄重本體、輕應用的偏見,同質性專業(yè)與課程設置以及名稱有脫節(jié),漢語作為二語的本體研究與漢語本體并不一樣。漢語國際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做好頂層設計,做好中長期發(fā)展規(guī)劃,重點、規(guī)律、方式對象需要調整,建立全球學分互認,構建實體孔子學院,學術支持體系,以質量為核心。人才培養(yǎng)體系方面,通用多,國別、區(qū)域的少,教材失衡,必須樹立需求導向。基于此,來自解放軍外國語學院的汪景民作了《多語種<中級軍事漢語>教材的編寫理念與實踐》的報告,站在國際漢語傳播的視角,介紹了該套教材的編寫理念與編寫原則。

        北京大學劉頌浩教授的報告名為《就業(yè)困境和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培養(yǎng)重點》,提出對外漢語教學是一個目的驅動的學科,對外漢語教學的總目的與具體教學活動的目的差異,總目的也有變化,從技能型向能力型轉變,交際語言能力包括背景能力、語用能力、策略能力、流暢能力等,具體教學活動的目的,包括翻譯的功能。把字句表處置意義(把練習做完了)的占93%,表致使意義(把她樂壞了)的占2%,表意外事件(把這事忘了)的則只有1%,教材編寫是依據頻率還是先教典型的用法,教學內容與語言難度適合學生程度并且自然流暢的文本,這是課文編寫的目的。研究生培養(yǎng)的目的似乎也是培養(yǎng)能力的問題,也就是漢語第二語言教學中的特殊能力與一般能力,目前對特殊能力培養(yǎng)過重,而對一般能力培養(yǎng)薄弱,院系層面的特有能力培養(yǎng)色彩都會重些,導師應該強化一般能力的培養(yǎng),比如以閱讀、討論英文第二語言研究方面的論文為主,在論文寫作方面堅持高標準嚴要求。西南林業(yè)大學楊司薇《漢語國際傳播中的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研究》則對這兩個專業(yè)的學生中國文化掌握程度及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進行了測試。結果表明: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對中國文化掌握的程度較差,同時這兩個專業(yè)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都比較欠缺。對此現(xiàn)象提出了教學建議,并希望更多的對外漢語教育者在此方面進行更為深入的關注,以提高國際漢語教師的文化傳播能力。

        這幾年,日本漢語教學中有一些學校開始進行日中學生的合作學習方式的教學實踐。日本東海大學\北京語言大學國際教學研究基地森山美紀子《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日中學生合作學習的課堂活動》設計并實施了“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活動,包括該課程的總體設計以及課堂活動的具體步驟。廈門理工學院賴錚《構建“中英互補+以教促學”的漢語國際教育實踐教學模式》則提出,“漢語國際教育”屬于國際師范生教育范疇,漢語和英語同等重要,必須熟練掌握世界通用的英語,能夠使用英語在海外教授漢語語言文化。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通過“教”知道自己應該學習什么?!耙越檀賹W”四年不斷線的實踐教學模式是這樣安排的:大一和大二期間,安排在校內的留學生課堂做“留學生學伴”,大三大四期間,分批次安排學生走出課堂和校門,跨出國門,鼓勵學生圍繞編寫教材來做畢業(yè)設計,嘗試真實教學的艱辛和樂趣。北京十一學校劉俊玲《初中階段外國學生小說教學嘗試——以<三打白骨精>為例》也認為,要關注文本中的文化對照點,在分析文本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豐富漢語、運用漢語,并在小組合作、分享中引導學生在小說這個美麗的藝術世界里經歷情感體驗,獲得對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隨著“一帶一路”戰(zhàn)略構想的提出,對外漢語教學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契機和挑戰(zhàn),河北北方學院呂愛愛《“一帶一路”戰(zhàn)略下優(yōu)秀地域文化與對外漢語教學融合研究》認為,以來華留學生不僅要學習中國的語言文化,同時也要肩負起繼承和傳播中華文化的使命為教學目標。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吳英成報告的題目是《互聯(lián)網+語言服務:真正的在線漢英雙語實訓課程》,根據他的陳述,該課程緣起于中國“一帶一路”走出去的發(fā)展戰(zhàn)略、互聯(lián)網+教育產業(yè)的新常態(tài)、國民終生學習總藍圖的“技能創(chuàng)前程”,真正的在線雙語實訓課程基于商業(yè)的需求,理念上“玉不琢不成器”,從天然譯者向專業(yè)譯者的轉變,課程的特色在于漢英雙語在線翻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即學即用、雙語并重教學、特色的商務專業(yè)領域、各種類型的真實材料、強化對比分析與應用能力、串聯(lián)譯伴線上協(xié)作學習,在線平臺特色在于現(xiàn)時互動、微課學習、國際同儕討論區(qū),內容包括漢英對比分析、漢英翻譯、英漢審校、跨文化商業(yè)交際、當代中國透視,教學模式是信息通信技術驅動的在線學習、自定學習進度、小量自主的微課推進精熟學習、嵌入式形成測試推進檢索性學習、串聯(lián)譯伴線上協(xié)作學習、教師是推動者而不是講授者、通過學習數(shù)據分析編寫的個人化教程。課程結構的進階模式包括一級的提高漢語意識、二級是英漢文本審校、三級的漢英文本翻譯,職業(yè)生涯效益有企業(yè)內部的筆譯、兼職的筆譯、品牌使者。

        吳英成甚至直接提出,亞太學會的發(fā)展新進程,應該推動合力研發(fā)互聯(lián)網+多語服務項目,善用非漢語環(huán)境下的閑置外語,雙語譯者合作模式,積極培育專業(yè)的漢外雙語通,成為一帶一路上推動中華文明傳播的使者。

        三、國際漢語教學的區(qū)域化特征

        隨著世界各國學習漢語的人數(shù)不斷增多,漢語教學在許多國家和地區(qū)迅速發(fā)展,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或外語的教學環(huán)境呈現(xiàn)出國別化、區(qū)域化特點,并由此引發(fā)了漢語教學在各個層面的國別化或區(qū)域化特征。這些客觀事實促使我們在討論“國際漢語教學”時,需要充分考慮到在海外的漢語學習者的學習環(huán)境因素,教學內容的確定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也要符合在海外的漢語學習者的需求和特征。

        越南河內國家大學的阮黃英作了《越南國別化漢語教材編寫的幾點思考》的報告,她從越南漢語教學的分布、越南高等院校漢語培訓需求(翻譯、經貿、師范、旅游、中國學方面的特殊需求)、越南漢語教材編寫現(xiàn)狀(很薄弱,大多用中國大陸與臺灣的教材,缺乏針對漢語學習者的基礎漢語教材),她著重介紹了如何結合當?shù)亟虒W的《漢語教程》改寫方案,該教材的不足之處在于語言知識點分散,話題與相關詞匯限于中國北京,缺乏越南當?shù)氐恼Z詞,練習缺乏漢越翻譯。為此,其改寫上,在語音方面進行漢語與越南語的語音結構比較,漢字部分注重漢字筆畫謙讓規(guī)則、漢字結構與語音語義、漢字的文化因素、漢字的記憶法、漢字書法簡介,語法方面應該系統(tǒng)化、簡單化的內容,領屬、指量、描寫、類名三個方面的定語,分析隱現(xiàn)規(guī)則,各種補語比如結果、情態(tài)、程度的肯定否定疑問總結,語法結構上應該補充漢越對比的內容,比如方位詞的使用、以人為主的文化形式、掉在地上與掉在地下、坐在前邊與坐在上邊等,語法上需要簡略的地方,比如形容詞謂語句。練習方面則需要補充越南語世界其他地區(qū)的內容,補充詞語、句子、篇段翻譯。提問環(huán)節(jié),初級階段漢語教學需要兩種語言的相互翻譯,改錯練習基本不需要??缥幕浑H能力培養(yǎng)方面,初級階段著力于稱呼語,理論與實踐要相結合。越南河內國家大學黎氏玄莊《越南國家大學外語大學漢語作為第二外語教學情況之調查研究》則根據越南河內國家大學下屬外語大學漢語作為副修外語的選修課之滿意度調查的結果,找出本校師生教學與學習漢語過程中存在的難點,從而尋找原因,思考一些具體的解決辦法。

        日本櫻美林大學李貞愛《在日漢語教學與漢語教學大綱的國別化》首先討論在日漢語教學的特征與漢語教學大綱的現(xiàn)狀,其次通過對比分析中國的《漢語水平等級標準與語法等級大綱》與日本的大學漢語教學大綱-『中國語初級段階學習指導ガイドライン』,以及日本的高中漢語教學大綱『高等學校の中國語と韓國語學習のめやす』試行版與『外國語學習のめやす2012』,試圖提出在日漢語教學應根據其國別性特點,制定一套符合其教學目的和培養(yǎng)目標的漢語教學大綱。

        中國人民大學傅由在《加拿大阿省漢語教學文化目標與漢辦大綱之比較》的報告中,分析比較了加拿大阿省的中小學漢語大綱對中國文化的目標要求與漢辦《國際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對文化能力的要求,發(fā)現(xiàn)兩國大綱既有共性,又有差異性。共性表現(xiàn)在:都具有文化差異的意識,注重文化比較;都考慮到了文化的多元化及變化性特點;都具有全球意識。差異性體現(xiàn)在:內容上,漢辦大綱側重文化知識;教學手段上,阿省大綱提倡體驗、參與;價值取向上,阿省大綱承擔公民教育的任務;視閾上,漢辦大綱立足本國本土文化,阿省大綱指向世界范圍內的中華文化。在此基礎上,文章探討了兩國大綱背后的跨文化外語教學理念,并就通用型大綱與區(qū)域型大綱在教學實踐中的結合提出了相關建議。北京語言大學姜麗萍教授的大會報告題目為《“考教結合”視域下任務大綱的構建及案例》,根據對任務活動的等級設計,結合詞匯大綱的六級語詞,引導學習者在真實的漢語世界里,學習如何用語言做事,該大綱的設計強化了任務的真實性、級別性、區(qū)分做事任務與語言運用任務、動態(tài)過程性、多元性,買東西分為的六級為:問價格、比較大小顏色、比較產品、討論優(yōu)劣喜好、消費觀念、產品介紹與合同簽訂等。

        基于漢語和泰語語音部分的同異分析,泰國瓦拉亞隆宮皇家大學王天松《關于泰國學生漢語語音教學研究》根據泰國學生的實際情況,探討泰語語音對泰國學生漢語學習產生的負遷移。通過對比漢、泰兩種語言的語音聲調系統(tǒng),分析了泰國學生在漢語語音學習時經常出現(xiàn)的偏誤及原因,并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以減少泰國學生語音學習的偏誤。另外,云南師范大學金紹瑜、禹志云《漢語新詞對泰漢語教學探究》以泰國學生自身特點為基礎,就漢語新詞語的產生對對泰國學生漢語詞匯教學產生的影響,對我們在對泰國的詞匯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歸納總結出教學的建議及原則。另外,云南師范大學禹志云、金紹瑜《中泰漢語教師對泰漢語教學法的異同及教學效果淺析——以綜合課為例》通過對中泰漢語教師教學法的異同對比及教學效果分析,來探索更適合泰國學生的漢語教學方法。

        隨著漢語漢字教學的發(fā)展,漢字教學在國際漢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已成為學界共識,但海外漢字教學與所在國實際存在較為嚴重的脫節(jié)現(xiàn)象,因此應根據國別化的原則,突破漢字等級和難度的藩籬,讓漢字教學更具實踐意義。在考察泰國漢字實際教學的基礎上,北京語言大學梁彥民的《對泰國漢語教學國別化補充字表研究》立足于對《國際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和《漢語國際教育用音節(jié)漢字詞匯等級劃分》兩大大綱字表的考察,參照“泰國漢語教材數(shù)據庫”,整理歸納了100個高頻特色用字,暫作為國別化補充字表,實現(xiàn)對大綱字表的補充和完善。北京體育大學喬東鑫《漢字教學的新構想》則立足漢字特點和漢字認知規(guī)律思考漢字教學的問題,在前人提出“筆畫——部件—整字”漢字教學順序的基礎上,嘗試加入“淡化筆畫筆順,凸顯結構”的設想;在學生記字”環(huán)節(jié),指出形聲字“義符”學習的重要性,豐富了漢字教學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

        基于漢字教學在漢語教學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北京化工大學郝曉梅《留學生漢字書寫偏誤分析與教學策略》從分析留學生書寫漢字的偏誤類型出發(fā),探討造成書寫偏誤的主要原因,包括教師在教學中存在的筆畫教學不規(guī)范,忽視對漢字形體結構的分析和講解,教學過程中缺少對形似字間的比較,以及忽視同音異形字教學等,因此導致學生對漢字形、音、義的特點和規(guī)律的認識模糊不清,出現(xiàn)漢字書寫和應用的種種錯誤。針對學生在學習漢字過程中的偏誤,教師首先應在理念上加強漢字在漢語教學中的重要性與必要性的認識,樹立正確的漢字觀和教學觀,遵照漢字的自身特點開展?jié)h字教學,同時結合學生自身特點,認真分析學生學習漢字的優(yōu)勢和劣勢,幫助學生盡早突破認漢字、寫漢字和用漢字的難關。具體操作即是在教學初期,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書寫方法,了解漢字結構特點,進而有效把握漢字的視覺特征;教師要具有漢字理據性的意識,將漢字理據性特點的優(yōu)勢在教學中加以有效運用;重視形聲字這一鮮明體現(xiàn)漢字理據性的主體,以點帶面,引導學生建立書寫和記憶漢字的有效模版;在漢字選擇上要科學安排識字循序,貫徹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的原則;注意向學生指出在讀音和字義上容易混淆的字之間的區(qū)別;必要時可以“戲說漢字”,以學生喜聞樂的形式,幫助學生識記漢字。教師在教學中還應注意兩點,一不能過分強調漢字的理據性,使學生產生漢字可“見字知義”、“見字識音”的錯誤認識,產生盲目樂觀的心理;二不要過分強調漢字理據度低而忽視對漢字規(guī)律性的認識,對學生學習漢字產生消極影響。

        隨著任務教學的發(fā)展,如何控制任務的復雜度,成為研究者、教師和大綱設計者關注的重點話題。北京語言大學張春花《任務結構對韓國語母語者口語產出復雜度、準確度和流利度的影響》的研究結果顯示:(1)學習者產出的語法復雜度不受任務結構的影響,但是詞匯復雜度、準確度和流利度明顯受到任務結構影響,結構化條件下詞匯復雜度更高,而非結構任務條件下準確度和流利度更高;(2)任務結構會影響學習者的注意力資源在復雜度、準確度和流利度的分配,進而影響復雜度、準確度和流利度之間的關系。北京語言大學張亞茹《綜合填空與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培養(yǎng)》通過綜合填空的完成情況考察高級階段漢語學習者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就如何培養(yǎng)并提高學習者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提出一些教學建議。

        近年來,河內國家大學下屬外國語大學實行學分制,這一全新的教育管理制度已為全校本科生營造先進的學習背景,同時也給學生帶來了不少挑戰(zhàn)和障礙。越南河內國家大學丁氏紅秋《越南大學生漢語學習自主能力調查分析》采用問卷調查結合訪談調查和觀察調查的方法進行調查研究,調查的主要內容包括:考察學生自主學習的因素,例如每天學習的計劃安排、課外時間安排、學習功課的方法、自我調壓的方法等;學生對自主學習的認識;課堂教師教學的方法對學生自主學習有何影響等。調查結果說明,學生在漢語自學的過程中還存在著如下問題:一是大學生的自學意識不夠強;二是因缺乏學習方法的指導在學習過程中懶于運用各種學習方法;三是學習條件不夠充分。我們認為,課堂上在教授漢語知識的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提高自學意識,幫助他們弄清運用學習方法的重要性和有效性等都是本校漢語教師必要做的事。

        目前,對外漢語教學一般都采取分級教學的形式,按照學習者漢語水平的高低,將他們分配到不同等級的班級進行教學,而對學習者進行分配和安置的依據,就是分級測試體系。北京語言大學郭修敏《基于學習者特征的漢語國際教育分級測驗決策研究》針對產生過換班現(xiàn)象的學習者進行調查和分析,以此為依據對分級測驗的最終決策提供解釋和預測信息,使分班決策不再單一參照分班測驗的考試結果,而是成為全面觀照學生個體情況和學習需求的立體式評價體系,實現(xiàn)分班結果的有效性、準確性和友好性。教師教育課程是促進國際漢語職前教師學習與教師發(fā)展的主要途徑,是職前教師教育的核心問題;反思性實踐、反思性教學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有效途徑。北京大學劉路《培養(yǎng)反思型教師的國際漢語教師教育課程研究》則運用質性研究方法,重點深入考察一門語言教學類國際漢語教師教育課程中的反思性教學環(huán)節(jié),并借鑒反思性教學理論,從反思內容、反思層次、反思過程的視角,從教師教育者(課程教師)與漢語職前教師(上課學生)不同角度,探究本課程對反思型教師的培養(yǎng)。

        綜合課教學法是實施對外漢語教學重要的理論支撐。北京芳草地國際學校陳昕作了《芳草漢語課程實踐研究報告》,該校在實踐研究中,實施以漢語程度組成班級的制度,豐富了成班形式;創(chuàng)建學生語言課“走班”制度,促成了學生基礎與能力相匹配的好局面;實施打破班級、年級限制,學生菜單式自選課程的制度,保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創(chuàng)設了分層評價、免考跳級等鼓勵評價的評價機制,填補了評價空白;編寫了三套適合不同程度學生學習的教材,豐富了對外漢語教材;組建了以大學教授為領銜的專家指導團隊,豐富了管理機制。另外,北京語言大學劉士勤《選準突破口,拓展革新路——簡析三次開拓性課程的教學特點與啟示》通過評述三次漢語課程教學特點與效果,闡明互聯(lián)網技術與數(shù)字化技術對提高漢語國際推廣教學質量、拓寬培養(yǎng)外國漢語本土教師的作用,強調發(fā)揮現(xiàn)代科技手段,推動對外漢語教育和漢語國際推廣事業(yè)的發(fā)展。

        教學實踐能力是漢國教碩士培養(yǎng)的主要目標,如何培養(yǎng)和提高碩士生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實踐能力是大家正在積極探索的一個新領域,西安外國語大學龐晨光《漢國教碩士教學實踐能力培養(yǎng)案例及反思——以西安外國語大學為例》以研究案例的形式,主要從學生情況、教學方案、學生反饋、教師反思四個方面進行了介紹。在此基礎上,進行螺旋式的教學創(chuàng)新和探索。撰寫工作案例是教師成長的有效途徑,值得教學管理者、實施者重視。廣西師范大學韓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碩士海外教學實踐模式的建構與實踐》則認為,海外教學實踐模式的建構應解決三個問題:第一,積極建設一批穩(wěn)定的海外教學實踐基地;第二,建立健全海外實踐管理規(guī)章制度,規(guī)范完善管理手段;第三,海內外全程教學實習指導的動態(tài)追蹤與實習反饋機制的建立。高級階段學生在漢語學習過程中已經有比較明顯的區(qū)別語體的學習需求,因此教學中就要通過有效的教學過程培養(yǎng)他們的語體轉換,駕馭不同語體的表達能力。北京語言大學于天昱《任務驅動下高級漢語學習者語體意識的培養(yǎng)》從學生的學習需求出發(fā),論及這一教學過程如何在教學中實施的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陳晨《漢語言本科留學生研究型高級口語教學新模式中口語報告的行動研究》通過課堂觀察、口語測試和訪談明確了高級漢語口語課中學習者在口語報告的參與度和參與質量方面出現(xiàn)的突出問題,接著在分析問題原因的基礎上提出并實施了針對性的行動計劃,最后通過形成性和終結性評價方式相結合的口語報告結果評估、調查問卷和訪談驗證了行動計劃的效果。此項行動研究(為期兩學期)的結果表明,對口語報告課前調研任務的安排、課堂口語報告的話語形式和質量的監(jiān)控以及對口語報告的評估模式等重要因素的合理配置是提高學習者對口語報告的參與度和參與質量的有效手段。文章采用質性和量化研究相結合的實證研究的方法,具體介紹了該項行動研究的設計、實施和取得的成效,并對如何通過行動研究的結果來改進、優(yōu)化漢語言本科留學生研究型高級口語教學新模式進行了反思,該研究對國際漢語口語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教師提問是對外漢語課堂中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北京語言大學王圓圓《初級漢語綜合課教師提問研究——以北京語言大學優(yōu)秀對外漢語教學觀摩課為例》以北京語言大學的初級漢語綜合課為研究對象,著重考察了提問的分類、分配、等待時間、策略以及反饋這些要素對提問效果的影響,最后總結出了9條指導新手教師有效開展課堂提問的建議。北京教育學院段穎玲《海外本土漢語教師培訓的思考——以韓國、蒙古國等為例》則提出,做好海外本土漢語教師培訓,應當了解這個國家漢語教學的歷史與現(xiàn)狀,熟悉其與漢語和中國文化的鏈接,能夠在此基礎上針對不同的海外本土漢語教師,“因材施教”,制定出相應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并以“用”貫穿始終,進而做到、做好漢語與中國文化的遞補、展示、延伸和推廣。

        馬來西亞是唯一擁有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專完整華文教育體系的國家,而小學華語教育是這個體系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中央民族大學江傲霜《馬來西亞砂拉越州華小漢語教學現(xiàn)狀、問題及對策》以砂拉越州的華小漢語教學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查及訪談的方式,對該州華小漢語教學情況及目前的師資培養(yǎng)方式進行了詳細的調查,指出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的建議。另外,新西蘭公明教育的楊川《試論華語國際教育人才培養(yǎng)的目的和原則——基于一名海外華語教師的培訓和教學等經歷的個案研究》在參加海內外華語教師培訓和相關會議的基礎上,結合十年來的海外教學實踐和社會活動,探討了華語國際教育人才培養(yǎng)的目的和原則。

        美國明德漢語教學模式是由趙元任先生在二戰(zhàn)期間開創(chuàng)、最終在美國明德大學暑期中文學校完善定型的一種漢語短期速成教學模式。明德模式經實踐證明,行之有效,在國內外影響較大,有多篇論文總結了明德模式的特點,如施仲謀(1994)、張喜榮、田德新(2004)、汝淑媛(2006)和汲傳波(2006)等。中央民族大學婁開陽《論美國明德漢語教學模式的特點》從教學模式構成要素的角度,分別從教學的對象、理念、目標、教材、教法和程序等六方面來闡述一下明德模式的特點,為合理的對外漢語教學模式的構建提供借鑒。

        專門用途漢語在第二語言教學中的意義和地位日益凸顯,在海外非漢語目的語的環(huán)境下,基礎漢語的教學及教材建設居于漢語教學的主體地位,發(fā)展較為迅速,教材開發(fā)數(shù)量也較多。相比較而言,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專門用途漢語的教材建設和課程建設無論觀念還是實踐都還十分滯后。目前蓬勃發(fā)展的專門用途漢語教材,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教材內容的選取和內容的編排,文化點的選取,文化對比的意識、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的結合等問題相對比較忽視,對此,浙江工商大學劉杰《國際漢語教學專門用途漢語教材開發(fā)中的跨文化意識》結合國內專門漢語教學教材開發(fā)的一些實踐和理論探索,以跨文化意識地視角來探討海外專門用途漢語教學過程中的教材開發(fā)問題。

        四、漢語教學的本體特征研究

        本體研究是漢語教學研究的根基,無疑的,也得到了學者的普遍關注。

        中山大學周小兵教授的報告題目為《漢語教學語法的系統(tǒng)考察》,他提出第二語言教學語法,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fā)研究三方面,目標、價值取向、評價標準都不相同,教學語法需要系統(tǒng)研究。二語教學語法特點在于對象差異,目標在于掌握規(guī)則進行漢語交際、語法分類的細致與實用、應用范圍的差異性,他以助動詞為例分析了理論語法和教學語法的差別,“能”與“會”,在其他語言中多是一個詞的表達,“能”可以表示效率、恢復能力,“會”則不行。如何研究,周小兵認為,一是在漢語內部進行多角度的規(guī)則概括,比字句中的否定結構趨向于“沒有”的語義,先教沒有句,再教不比句;二是進行多語對比,強化目標語與母語的對比,具備跨語言的基礎,只研究其中一個,都不利于規(guī)則的概括(所有的規(guī)則都是有例外的,不必過多關注例外,雖然例外也是有規(guī)律的)。比如泰語中的“不和沒”就是一個詞;三是中介語與習得機制的考察,注重分析中介語與目標語和母語的差異。比如“你是什么來的?”“他什么經常遲到?”語法點存在習得的順序,對教材進行編寫,促進漢語學習;四是教學語法與教材、教學問題,教學語法必須應用于具體教材的編寫,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得到效果,比如指示代詞“先”是指物指人,“后”才是指地方、程度、方式以及虛指。不比句并不是對疑問句的回答,但是教材里說法多樣,比較句的否定形式究竟是什么?建議增加輸入量,教學語法要滿足二語教學要求,跨理論的研究,各個部分元互相自然流轉,形成比較健康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另外,北京語言大學劉紅原《口語交際中“唄”的情態(tài)意義與話語動能考察》從篇章分布的角度出發(fā),通過分析“唄”的句類選擇、句中位置、話輪序列分布、句式特征、出現(xiàn)的語篇環(huán)境、音韻特征、社會分布等,描寫和解釋不同位置、不同上下文語境中“唄”的情態(tài)表現(xiàn)與話語功能,最終總結出“唄”的八大情態(tài)意義和三大話語功能,并試圖在此研究的基礎上為詞典注解和對外漢語教學提供一些建議。

        日本大阪大學古川裕教授的報告題目是《從在日漢語教學角度看漢語的對舉形式》,他介紹了現(xiàn)代漢語的對舉格式,從習得的角度提出教學建議。漢語的對舉格式既是一種句法形式,也是語義形式和韻律形式,結構上不可拆解,成為一個固化形式,所以方環(huán)海(2013)認為這種形式算是一種“認知詞”,當然理解為“構式”似乎也沒有問題。該結構還可以繼續(xù)延展,可以拘于生成性,“這孩子長得鼻子是鼻子,眼睛是眼睛”,似乎延展為“這孩子長得鼻子是鼻子,眼睛是眼睛,腿是腿,腳是腳”。古川裕認為,該對舉格式的語義特點為,不是1+1的語義疊加,語序不可逆轉,能產高,理解為構式,不能用理性分析,而是需要感性來體會。“左A右B式”,A、B語義同類,甚至相同,同義AA,近義詞Aa,或者反義AZ,語義上容易聯(lián)想,比如天與地,漢語中有謝天謝地、天經地義、天翻地覆等。對舉形式的文化屬性,老虎和狼、龍都成為容易聯(lián)想的文化形式,如狼似虎、狼吞虎咽、龍騰虎躍。至于修辭特點,教學上注意教學同一字的類義形式,山直連水,比如山盟海誓、山清水秀等。語法功能,狀態(tài)形容詞相當,也與重疊式狀態(tài)詞相當,比如:七上八下。身體部位對舉,形容詞反義對舉,空間范疇的反義對舉,前后對舉、上下對舉、東西對舉、南北對舉,動詞性語素對舉,近義對舉,言、語,拉、扯,有、無,等等。教學方面,結構上作為一個整體格式來教,油腔水(滑)調【油嘴滑舌】。值得思考的問題,是對舉形式的多重性,比如數(shù)字方面的對舉,如一心一意、一心二用、三三兩兩、三心二意、不三不四、四平八穩(wěn)、人五人六、七上八下,等等。

        在語料調研的基礎上,北京語言大學張建華《“重復”現(xiàn)象的漢日對比研究》從句法關系、語義結構和語法功能特征等多個角度對漢、日語“重復”現(xiàn)象的異同進行了考察和分析,同時,文章對“重復”與“誤用”的關系問題也做了具體的探討。另外,由于日語語言的特征,使得對日本漢語學習者的漢語教學具有與眾不同的特殊性,日本流通科學大學藺梅《探討對日本漢語學習者的雙音節(jié)詞匯的教學策略》則探討了雙音節(jié)詞匯從語音教學、詞形比較、語用比較這三個層面的教學策略,并結合日本的鑒定試題以及日本的現(xiàn)行課本進行論證。另外,漢語和日語都存在表示“給予義”的動詞,而這些給予動詞經過語法化過程,虛化成相應的介詞和輔助動詞,日本神戶市外國語大學王琦《給予動詞和受益表現(xiàn)——漢日對比研究》以漢日兩種語言最具代表性的給予動詞“給”和「あげる」、「もらう」、「くれる」為例,并進行對照比較,探索兩種語言在受益表現(xiàn)上的差異。

        北京語言大學姜文超《“是這”作為話語標記的特征——以電視?。计椒驳氖澜纾緸槔肪C合Schourup(1999)、劉麗艷(2005)等學者相關專著中的觀點,把話語標記的特征歸納為以下六點:功能上具有連接性;語義上具有非真值條件性;句法上具有非強制性;分布上具有相對獨立性;語音上具有可識別性;形式上具有不穩(wěn)定性。通過對收集到的語料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電視劇《平凡的世界》中頻繁出現(xiàn)的“是這”作為動賓短語述謂性明顯減弱,表達非真值語義,刪除以后并不影響語篇的合法性以及合理性,同時后面句子的命題意義也不會受到影響;在使用的時候相對獨立性較強,句法上不跟前面或后面的任何語言單位結合構成更大的語言單位;在語流中,判斷動詞“是”會發(fā)生調值上的變化,“這”則要輕讀,比較容易識別;“是這”的分布位置比較靈活,可以出現(xiàn)在話輪句首、句中等位置,此外從表達功能上看,“是這”一般置于后續(xù)性語段的起始位置,在引出事情原委或開啟新話題等方面起到話語銜接作用。通過對“是這”特點的分析,發(fā)現(xiàn)具有方言色彩的“是這”基本上符合了上述話語標記的幾個基本特點,因此對其作為話語標記的幾個基本特征進行了認定和描述,同時對“是這”的基本形式特征以及功能進行了綜合分析。

        漢語的補語豐富多樣,動詞后邊經常帶有補語成分,這是現(xiàn)代漢語非常重要的一個句法特征,其中趨向補語的用法比較復雜。日本神戶學院大學巖田彌生的報告題為《<北京官話全編>中趨向動詞的使用情況》,她將對現(xiàn)代漢語中的趨向補語和《北京官話全編》中的趨向補語進行比較,觀察這兩個年代在趨向補語使用當中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另外,“V+過來/過去”在二語習得時是一個難點,天津外國語大學朱京津《復合趨向補語“過來”“過去”的二語習得釋義策略探討》分析了其中偏誤的原因。

        具有文化意義的詞是第二語言詞匯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但就如何判定詞的文化意義而言,學術界一直眾說紛紜、缺少標準。廈門大學趙明《適用于二語教學的詞的文化意義的判定與分析》一文從二語教學實際出發(fā),對詞的文化意義的判定與分析方法進行理論探討。判定一個詞在共時層面是否具有文化意義的落腳點應為獨特的民族文化對共時詞義是否造成影響,而并非從詞義探求民族文化。因此,根據獨特的民族文化對共時詞義是否造成顯性/隱性影響,參照是否因社會文化因素造成語際間詞義出現(xiàn)零對應關系,詞的文化意義具體可以劃分為詞的概念獨特義/特有國俗義兩種基本類型。詞的文化意義可以從文化義項與文化義素兩個不同層面的詞義單位進行分析。最后,分析了確立詞的文化意義的重要理論價值。

        作為語言中最活躍、最敏感的要素,詞匯必然與文化密切相連,詞匯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特別是對外漢語口語課程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北京語言大學肖永慧的報告《漢語詞匯文化與對外漢語教學》主要從對外漢語中級口語課程的教學實踐出發(fā),從傳統(tǒng)文化因素的介入、方言和地域文化因素的擴展以及異質文化因素的對比方面探討對外漢語口語詞匯教學過程中的文化因素的教學。另外,韓國外國語大學徐睿振《影響韓中交流的文化因素的調查與分析——以初中教科書<思想品德>為例》則以中國初中義務教育課程教科書《思想品德》七年級到九年級共五冊進行定量考察,首先在教材中考察總結出影響韓中交流的文化因素,再將其分類,并進行對比分析,再加以解釋,以幫助韓國學習者消除學習障礙,以便充分認識和了解這些“詞匯欠缺”及“語義沖突”減少誤會,提高他們跨文化交際能力。

        敬與謙在中國文化處于核心地位的范疇,中越兩國都有自謙而敬人的傳統(tǒng)禮儀,但在具體情況中不免還存在著差異。越南河內國家大學阮河秋《中越自謙敬人原則與跨文化交際》對比分析了中越自謙敬人禮儀的特點及其在現(xiàn)代社會的應用,有助于我們了解中越民族的文化心理,避免在跨文化交際活動中因文化差異而引起誤解和沖突。同時,北京語言大學袁金春《現(xiàn)代漢語中的敬稱名詞溯源》則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古漢語中敬稱名詞的使用從社會上層到社會下層有一個系統(tǒng):周天子稱“王”,諸侯稱“君”,大夫稱“主”或“大夫”,其他稱“子”,而現(xiàn)代漢語中由于種種原因失去了這種類似的體系性,不過和古漢語敬稱名詞的體系有很多相似之處,其中的聯(lián)系則需要做進一步研究。

        “學漢語”是現(xiàn)有教材中一個常見話題,但多集中在初級階段的綜合教材和口語教材中,針對該主題的文本分析顯示出相當多的課文隱含有“漢語難學”觀念。對此,華東師范大學劉弘《批判話語理論視角下的教材文本內容研究——以“學漢語”話題為例》借助批判話語理論,對現(xiàn)有教材中“學漢語”話題中的文本內容主題和話部結構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考察。研究發(fā)現(xiàn),此類文本共有四種結構模式,并常與某些語言結構共現(xiàn)。作者認為,課文中蘊含的“漢語難學”觀念實際反映了以西方為中心的意識形態(tài),它不利于國際漢語傳播,而文本內容和結構模式的趨同一方面是編者實踐經驗的體現(xiàn),同時也反映出教材文本的雷同以及缺少創(chuàng)新性。因此,建議編者應去除文本中“漢語難學”的隱性觀念,代之以“漢語有趣、有用”,減少隱性的意識形態(tài)對于漢語國際教育的影響。

        否定是人類語言最重要的語法范疇之一,具有多種否定含義和否定功能對象,因此一種語言往往存在著豐富的手段表達不同類型的否定功能,北京語言大學阮瑞梅欣《現(xiàn)代漢語疑問代詞“什么”和越南語疑問代問“gì”的否定功能對比》從語法結構、語義特征、使用條件對漢語疑問代詞“什么”和越南語“gì”作了詳細的對比分析,文章對漢語疑問代詞“什么”和越南語疑問代詞“gì”否定功能的共性和差異進行系統(tǒng)地對比,有助于我們進一步探索相關言語對比的理據。

        當前大量的語法研究事實證明,漢語語法詞或語法標記(marker)的形成都表現(xiàn)出從“初始的字(script;writing)→實詞(contentword)→語法詞/虛詞(function word)”的演變過程。從文字構形上看,這是一個構件組合的過程(因形賦意);從文字形態(tài)上看,又是一個文字分化(differentiation)的過程(因意造字);從形態(tài)上看,由單音詞而復音詞(因意加字),從意義上看,由實而虛(因用而虛)的復雜過程。這是由漢字這種獨特的語言文字符號的特性所決定的。基于此,北京語言大學王鴻濱《從古文字構形看漢語的語法信息》立足于古文字形體(script figure),以成熟的漢字構形學理論為依據,挖掘古文字形體及其構形部件在多層次組合過程中所反映出來的漢語特有的語法信息,可以說,文字學(graphology)領域中的詞法、句法研究將是一個值得深入開發(fā)的新課題。

        跨語言核心詞是斯瓦迪士(1952,1972)在田野調查中發(fā)現(xiàn)的各個語言的共有詞。北京語言大學趙果、羅婉麗《基于核心詞的漢泰雙項組合對比分析》把100核心詞,分別翻譯成泰語的單純詞和漢語的單音節(jié)詞(或語素),在清華大學的《信息處理用現(xiàn)代漢語分詞詞表》詞表中找出由漢語單音節(jié)詞(或語素)組成的雙項組合,并考查對應的泰語組合是否存在、語序是否和漢語相同、意義是否相同。報告對所有詞語進行了《現(xiàn)代漢語詞典》收錄和《現(xiàn)代漢語》未收錄的區(qū)分,對泰漢語教學時,對上述詞語可以區(qū)別對待,對同素同構同序意義完全相同的詞語,泰語學生可以正遷移,而其他類型詞語需要不同程度的注意。

        在本屆會議上,來自越南的專家學者發(fā)表了比較多的基于本體研究的成果。其中,越南國家大學陳靈香江的《現(xiàn)代漢語“通名+們”與越南語相對應的表達方式對比》針對“通名+們”與越南語的表達形式進行對比,首先對現(xiàn)代漢語“通名+們”進行考察,提出表群體義、連類義、交互義等三種表達復數(shù)的語義功能。在此基礎上,拿出大量實例進行現(xiàn)代漢語的“通名+們”的語義功能與越南語相對應表達形式的對比研究。最后得出結論:①漢語中的“們”和通名搭配的群體義與越南語的相對應的表達方式不要翻譯;②漢語中的“們”和通名搭配的連類義與越南語的相對應的表達方式為“các”+通名的同類聚合;③漢語中的“們”和通名搭配的交互義沒有與越南語的相對應的表達方式。

        越南河內師范大學希氏紅絨《漢語和越南語數(shù)量名結構中內嵌形容詞的語義制約因素》旨在理清此結構中數(shù)詞、量詞、形容詞和名詞各成分之間的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規(guī)律和聯(lián)系。其中,量詞起最大的制約作用,可以進入該結構的物量詞有三種:個體量詞、集合量詞和容器量詞。容器量詞最容易和形容詞形成選擇關系,其次是集合量詞,個體量詞在漢語里只有一小部分可以和形容詞形成選擇關系,越南語個體量詞不能與形容詞形成選擇關系。同一個數(shù)量結構,修飾某些名詞的時候中間可以出現(xiàn)內嵌形容詞,但修飾另一些名詞的時候中間不能出現(xiàn)內嵌形容詞。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名詞與形容詞或量詞的語義搭配問題,也可能是由于名詞的客觀量度特征。

        越南《人民報》(Bao Nhan Dan)是越南歷史悠久、發(fā)行量最大的報紙之一,越南河內國家大學杜氏清玄《越南<人民報>新聞標題語言特點及其翻譯》采用抽樣統(tǒng)計法,對越南《人民報》2015年1月至3月期間的30期報紙的第一版和第八版的新聞標題,分別對其國內與國際新聞標題進行考察研究。文中著重對新聞標題的詞匯、語法、修辭等進行描寫與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概括出其語言使用的特點及規(guī)律,同時提出相應的翻譯對策。越南國家大學范氏秋紅《漢越觸覺形容詞通感隱喻對比研究》主要對漢語和越南語中觸覺形容詞的通感隱喻進行了對比分析。

        越南語中的借詞最大的來源語言是漢語,且為越南語的發(fā)展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越南河靜大學阮文清《復雜動態(tài)系統(tǒng)理論視角下越南語中的漢語借詞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報刊、教材和各種詞典等收集和整理越南語中的漢語借詞,構建漢語借詞數(shù)據庫;基于該數(shù)據庫對漢語借詞的所屬領域、詞性和借用方法等分別進行統(tǒng)計分析;最后,將漢語借詞與來源于其他語言的借詞進行對比分析,為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師和越南的漢語詞匯教學提供參考。近幾年來,漢語的一些稱謂語出現(xiàn)泛化現(xiàn)象,越南河內國家大學鄭青霞《漢越稱謂語的泛化現(xiàn)象對比——以“美女”和“Nguoi dep”為例》經過分析,發(fā)現(xiàn)這些稱謂語的泛化背后的社會原因。越南河內首都大學武清香《漢語形容詞性成語的語義研究——與越南語形容詞性成語的語義對比》則試圖從成語詞類的角度去考察研究漢語形容詞性成語,并從語義平面入手,對漢語形容詞性成語的語義展開分析,作出一個綜合性的描寫與探索。同時,把漢越語形容詞性成語的語義進行對比分析并指出兩者異同之處,為漢越語學習者加強了對形容詞性成語的具體把握,從而可以正確地使用它,免得交際中犯錯誤。

        五、國際漢語教學研究的跨學科視角

        國際漢語教學融合了心理學、教育學、語言學、文化學、傳播學等學科,注定是一個跨學科的學術領域,跨學科的研究也是國際漢語教學的重要視角。

        韓國外國語大學的孟柱億教授報告的題目是《基于認知心理分析的漢語語音教學》,他認為,二語學習者的漢語語音心理過程,要考慮二語教學的共性以及來自漢語特點的個性,對漢語語音的描寫要簡化與細化。他特別提出,要清楚認識漢語學習的特點,拼音文字只是學習一套符號系統(tǒng),而認讀漢字與學習漢語拼音,則是兩套漢語學習的媒介物,如何進行有效復合,母語者學習漢語不依靠漢字,而二語學習者必須依靠漢字,這是特別值得提出的。另外,二語學習者學習漢語主要集中于音段音上,產出漢語語音的過程是文字記錄的有聲語言化,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看,輸入的是漢字、拼音方案、語音,輸出的只有語音,感知、記憶、反應和控制系統(tǒng)組成了漢語語音編碼的過程。語音描寫要體現(xiàn)二語教學的特點,語音描寫為二語者服務,要嚴格區(qū)分發(fā)音與讀音的差別,發(fā)音與讀音范疇不同,音段音與超音段音有異。聲調教學的角度看,可以高中低,區(qū)分調類,而不是區(qū)分調值。輕聲要分規(guī)則與不規(guī)則兩類,輕聲只是一種變調形式,其決定性因素主要讀音的長短。至于兒化,不是非做不可。語音教學原則,主要是感知到習得,應用的層面看,混合式學習為主線,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案。在自由討論的提問環(huán)節(jié),崔希亮教授提出語調教學的問題,具體的語調教學方案尚無,聽廣播看電影或許是一個不錯的途徑。另外,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王洪磊《從跨通道啟動實驗的角度調查以英語為母語的漢語學習者對于漢語賓語省略的加工》也開展了相關研究。

        Flege(1987,1995)提出的語言學習模型(Speech learningmodel,簡稱SLM)和Best(1995)提出知覺同化模型(Perceptual Assimilation Model簡稱PAM)都認為L2與L1的相似度會影響二語者對L2的習得。泰語中的唇齒擦音和齒齦擦音與漢語相同,而泰語中的喉擦音卻是漢語沒有的。越南語中的唇齒擦音、舌尖齒背擦音以及舌根擦音與漢語相同,舌尖后齒齦擦音與漢語的舌尖齒背擦音相似,同時越語和泰語一樣,具有漢語沒有的喉擦音。日語中只有舌尖齒背擦音和漢語相同。以往研究二語者習得漢語擦音的研究大多是從定性的描寫角度來分析,這種基于母語者聽辨的方法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北京語言大學曹沖《日、泰、越南留學生習得漢語擦音的實驗研究》從實驗語音學的角度出發(fā),以SLM和PAM理論為指導,對日本、泰國、越南學習者的漢語清擦音習得情況進行定量分析。文章收集了15名日本,14名泰國,14名越南留學生以及6名漢語母語者產出的擦音聲母的12組雙音節(jié)。提取雙音節(jié)中擦音聲母的頻譜重心和分散程度。統(tǒng)計檢驗結果表明:三個國家的二語者都能比較正確地習得漢語擦音f、h。日本學習者容易混淆的擦音對是s-sh。日語中沒有擦音sh,有擦音s,按照PAM理論,日本學習者在習得漢語擦音s-sh時,把這兩個語音范疇同化為母語的一個范疇,因此很難區(qū)分。越南學習者和日本學習者一樣,容易在s-sh上混淆。泰國學習者在s-x,sh-x擦音對上容易混淆,說明泰國學習者在習得漢語擦音s、x時,將這兩個語音范疇同化為一個母語范疇,而在習得漢語擦音sh、x時,由于母語中沒有這樣的語音范疇,二語者無法對漢語的這兩個語音范疇進行比較,也很難區(qū)分。文章主要運用實驗語音學方法,研究二語者的語言經驗對漢語清擦音習得的影響,結果可以指導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擦音教學,豐富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語音教學。

        北京師范大學馬燕華《泰國本土漢語學習成功人士漢語學習規(guī)律案例分析》以教育心理學同化理論為理論基礎,以案例研究為研究方法,依據對一位泰國本土漢語學習成功人士面對面的6小時的訪談調查,從漢語語言要素(語音、詞匯、語法及漢字)學習和漢語語言技能(聽、說、讀、寫、譯)掌握兩方面,分析其漢語學習特征,歸納其學習規(guī)律,為對泰漢語教學的針對性、有效性提供頗有價值的參考建議。

        閱讀是一個復雜的認知過程,涉及到視覺信息的知覺與編碼、字詞識別、語義提取以及句法分析等一系列過程,是一個從辨識字、詞開始,直到理解句子、篇章為止,自下而上構建意義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詞匯識別是其中關鍵一環(huán)。韓語中的這種詞界標使韓國人在閱讀時可以很容易辨別出詞語,進而對詞進行視覺編碼,激活心理詞典的語義表征,最終達到語義通達。閱讀漢語時則不然,漢語是當前世界上唯一的非拼音文字,漢語文本中沒有明顯的詞界標。對于以漢語為母語的閱讀者而言,由于長期處于漢語環(huán)境中,積累了豐富的閱讀經驗,因此在閱讀中即使缺乏詞邊界信息,也很少遇到詞切分的困難,詞切分似乎更多地是一個自動的無意識的過程。但對于韓國留學生而言,他們在閱讀漢語文本時,可能遇到的問題之一就是在缺乏明確的詞邊界的情況下,很難從一串連續(xù)的漢字中識別出一個獨立的詞?;诖耍n國建國大學于鵬的《韓國學生閱讀有無詞界標漢語文本的眼動研究》對在校的60名韓國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shù)(92.3%)韓國學生閱讀漢語時會因缺乏詞邊界信息而出現(xiàn)閱讀障礙。本實驗選取了30名韓國學生進行試驗研究,男女各半,平均年齡24歲。根據國家漢語水平考試(HSK)成績分成語言能力高水平(HSK6級)和低水平(HSK3-4級)兩組,每組15人。實驗采用2(語言能力:高、低)×4(呈現(xiàn)方式:不劃分詞邊界、劃分詞邊界、劃分字邊界、干擾性劃分詞邊界)兩因素混合實驗設計。實驗數(shù)據表明:對于中級漢語水平的韓國學生,在漢語文本中插入詞界標能大大提高韓國學生的漢語閱讀效率;正常無標記和插入字界標的漢語文本對韓國學生閱讀未產生促進或阻礙作用,但人為錯誤地劃分詞界標對留學生的漢語閱讀起阻礙作用。這說明,詞界標的插入能清晰地將句子劃分成一個個獨立的詞語單元,使閱讀者在漢語文本中很容易辨別出詞,進而對詞進行視覺編碼,激活心理詞典的語義表征,最終達到語義通達;在韓國學生內部,漢語高水平者與低水平者在眼動指標上存在著顯著差異,高水平者閱讀時間更短、注視點更少。在此基礎上構建“熟練者”與“非熟練者”眼動模型,有助于有針對性地開展閱讀教學,提高漢語低水平留學生的閱讀效率;比較韓國學生閱讀插入字界標和詞界標漢語文本的眼動情況,發(fā)現(xiàn)插入字界標記后不會對他們閱讀漢語文本產生促進作用。由此推測韓國學生閱讀漢語時信息加工的基本單位是詞。漢語文本的知覺廣度是2.6個漢字,約相當于一個雙音節(jié)詞,由于雙音節(jié)詞在現(xiàn)代漢語中占絕對優(yōu)勢,進一步推測:韓國學生閱讀漢語時信息加工的最小單位是雙音節(jié)詞。

        漢語的動結式是一個重要的語法現(xiàn)象,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馮麗娟《高級水平英語母語者習得漢語短語型動結式的實證研究》認為語言習得過程可分為三個層面:事件結構、論元結構和句法結構。其中事件結構指的是語言的深層語義,直接跟客觀世界接口;論元結構既可以反映深層語義的整合過程,又制約著句法結構,是連接事件結構與句法結構的紐帶;句法結構是深層語義在一定的規(guī)則制約下映射到表層的語言現(xiàn)象。文章以事件結構理論為基礎,把漢語動結式分為11種,并在此基礎上研究高級水平英語母語者對這11種動結式的習得情況。設計了啟動條件下的反應時實驗,根據被試判斷目標句語義合理性的反應時,探討學習者對參與者角色的加工和對致使關系的理解情況,得出的主要結論有:一是高級漢語水平的英語母語者尚不能完全理解這種類型的動結式,理解致使關系比理解參與者角色及其關系的難度更大;二是從事件結構到句法結構映射過程中是否有位置變換會影響學習者對漢語動結式的理解和產出:在理解有位置變換動結式時,學習者沒有對參與者角色中的動作對象進行加工,但可以理解致使關系;在理解無位置變換動結式時,結論正好相反,學習者受到了動作對象的影響,但卻不能理解致使關系。另外,北京語言大學田明明《二語學習者漢語動結式的語義識解及其影響因素》展開實證研究,以實驗詞語為綱,設計調查問卷,題目以詞語釋義為主,要求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寫出詞語的意義,在此基礎上統(tǒng)計、分析,總結出二語者識解動結式的特點,從漢語本身的特征(韻律等)、二語者的學習方法等方面分析其影響因素。

        需求分析的理論在20世紀90年代傳入到了中國,中國的外語學界由此展開了關于第二語言教學主要是英語教學的研究,而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需求研究則是近十年才發(fā)展起來的。基于此,北方工業(yè)大學李燕《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需求的研究述評》梳理了十年間漢語學習需求的成果,研究發(fā)現(xiàn)此領域的研究成果數(shù)量匱乏,研究基礎較為薄弱,與漢語在世界范圍內如火如荼的學習需求現(xiàn)狀極不相稱,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漢語學習需求研究的廣闊發(fā)展空間。通過文獻梳理,文章提出漢語學習需求的研究應在理論框架、研究視角、數(shù)據來源及數(shù)據采集方法等四個方面有待于進一步的發(fā)展、完善。

        “翻轉課堂(flipped learning)”教學法起源于美國,“翻轉課堂”,重在翻轉,學習者通過視頻學習,自由地調整學習進度和節(jié)奏,教育者可針對個別學習者的困惑因材施教,使學習者實現(xiàn)有意義的學習。韓國外國語大學高銀美《“翻轉課堂(flipped learning)”在漢語閱讀教學中的運用模式》著眼于“翻轉課堂”的效果以及作為備選教學的其作用,以北京語言大學漢語教程為材料,研究并設計基于“翻轉課堂”的漢語閱讀教學模式。

        五、結 語

        最近十年,漢語在國際上的傳播有了長足的發(fā)展,伴隨著漢語教學的國際化進程,國際漢語教學的多樣化趨勢更加凸顯,實現(xiàn)不同教學目標、服從教學對象“需求”的差別化理念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如何緊密結合世界各地對中國了解與認識的“需求”,準確抓住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歷史性戰(zhàn)略機遇,切實把握國際漢語教育的主流發(fā)展趨勢,探討世界各地包括孔子學院與孔子課堂的漢語教學的理念與方法、挖掘國際漢語教學與研究的多元特征,為推動漢語國際推廣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這是擺在每個從事國際漢語教學事業(yè)的學者面前的一項長久課題。

        北京語言大學的李宇明在閉幕式上提出,這就需要我們著力開拓國際漢語教學的思路,如何認真研究亞太地區(qū)的國際漢語教學的特點,如何解決亞太地區(qū)的特點,漢語教學如何與國家的特點結合起來,比如新加坡學者的互聯(lián)網+漢語教學思考、亞太地區(qū)的語言傳播經驗總結、漢字教學的問題、韓國日本的產品走向世界的經驗,伴隨著語言的傳播,中國的產品也要走上世界,漢語也要能夠起到這樣的服務作用,國際漢語教學也要走上漢語國際教育的道路。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Based on demand orientation

        ZHENG Tongtao&CHEN Ronglan&FANG Huanhai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Peaceful Development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005 China;Overseas Education College,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102 China)

        With the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the diversity becomes increasingly obvious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It is necessary to open new mind in order to achieve different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satisfy the different demands of teaching object.

        The 8thannual conference of Asia-Pacific Consortium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publishesmany valuable opinionswhich combined with the demands of Chinese language learners around the world.Itexplores themulti-characteristics and shows the developmentand innovation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demand orientation;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Asia-Pacific region

        H195

        A

        2221-9056(2017)03-0390-15

        10.14095/j.cnki.oce.2017.03.013

        2016-11-22

        鄭通濤,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語言學博士、計算機科學博士,研究方向為對外漢語教學、漢語國際教育、計算語言學等。Email:tongtao@xmu.edu.cn

        陳榮嵐,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教授,文學博士,研究方向為對外漢語教學、漢語國際教育等。Email:rlchen@xmu.edu.cn

        方環(huán)海,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教授,文學博士,“新漢學計劃”博士生聯(lián)系導師,研究方向為西方漢學、認知語言學、漢語國際教育、漢語國際傳播等。Email:fhuanhai@163.com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9世紀稀見英文期刊與漢語域外傳播研究”(15BYY052)、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17-19世紀歐洲漢學視野中的漢語類型特征研究”(13YJAZH021)、廈門大學社科繁榮計劃科研啟動項目“歐洲的漢語傳播與華文跨境教育研究”(2013HGF04)、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專項課題的階段性成果。

        猜你喜歡
        教學
        微課讓高中數(shù)學教學更高效
        甘肅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50
        「微寫作」教學實踐的思考
        “以讀促寫”在初中寫作教學中的應用
        如何讓高中生物教學變得生動有趣
        甘肅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5:34
        談高中音樂欣賞教學中的“聽、看、想、說、動”
        “自我診斷表”在高中數(shù)學教學中的應用
        東方教育(2017年19期)2017-12-05 15:14:48
        對外漢語教學中“想”和“要”的比較
        唐山文學(2016年2期)2017-01-15 14:03:59
        對識譜教學的認識與思考
        《可以預約的雪》教學探索與思考
        中學語文(2015年6期)2015-03-01 03:51:42
        對高等數(shù)學教學的一些思考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 国产成人精品精品欧美| 国产又色又爽无遮挡免费动态图| 欧美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在观 | 秋霞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午夜无码熟熟妇丰满人妻| 极品诱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久免费播放一级毛片| 久久久国产视频久久久| 精品久久人妻一区二区| 性色视频加勒比在线观看| 国产av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精品日韩一区二区三区av| 国产美腿丝袜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成人av大片| 亚洲精品国产第一综合色吧 | 亚洲精品久久久www小说| 蜜臀av性久久久久蜜臀aⅴ|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一国产区在线观看| 亚洲av永久综合网站美女| av剧情演绎福利对白| 色噜噜狠狠一区二区三区果冻| 91手机视频在线|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V免费| 大又黄又粗又爽少妇毛片| 欧美最猛性xxxx|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美女| 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网站免费| 永久免费看黄在线观看| 亚洲av午夜一区二区三| 日韩内射美女片在线观看网站| 中国妇女做爰视频| 日韩国产成人无码av毛片蜜柚| 亚洲一二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伊人成综合人影院| 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av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夜|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