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嚴治黨: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反腐敗的突破、創(chuàng)新與前瞻專題研究
主持人語: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大地掀起了強烈的反腐風暴。從中央“零容忍”懲治腐敗的決心,到“紀在法前”“違法必違紀”“使紀律成為帶電的高壓線”的頂層設計;從高層“打虎”“沒有鐵帽子王”的周密部署,到鄉(xiāng)村社區(qū)群眾身邊的“拍蠅”行動;從國內各級黨政機關和各行各業(yè)全覆蓋、無死角,到加強反腐敗國際合作的“獵狐”“紅色通緝令”。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正在進行著一場史無前例的蕩滌貪官污吏、重構政治生態(tài)、建設廉潔政治的偉大斗爭。經(jīng)過近5年的不懈努力,成效如何?經(jīng)驗何在?江南大學于2017年4月8日舉行第三屆中國廉政與治理“太湖論壇”,國內外專家學者云集,論壇就“十八大以來中國反腐敗的突破、創(chuàng)新及前瞻”進行了熱烈而深入的交流研討,本刊決定遴選其中的代表性佳作刊登,以饗讀者。
《文化環(huán)境、反腐績效、制度安排與公眾反腐敗意愿》一文,從社會公眾對腐敗的感知和反腐敗的參與入手,立足于大量的實證調研,對我國公眾的反腐敗意愿現(xiàn)狀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得出了一些非常有意義的結論。比如,公眾的反腐敗意愿和實際反腐敗行為并不一致。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腐敗容忍度對公眾的反腐敗意愿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利益相關性對公眾的反腐敗行為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公眾對反腐的滿意度和感知水平與其腐敗經(jīng)歷的關系密切,舉報的便利性、有效性和安全性與公眾的反腐敗意愿正相關。這些發(fā)現(xiàn)在理論上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關于公眾參與反腐敗的相關理論,同時在實踐層面對于我國的廉政建設和反腐工作也具有重要啟示。例如,應大力弘揚和培育對腐敗的“零容忍”文化氛圍,反腐敗應更加關注民生、觸及老百姓痛點等。
《增強實際受益人透明度與全球腐敗治理》一文,是從國際視野對黨的十八大以來的腐敗治理進行的深入研究。文中認為,腐敗歷來是困擾各個國家的問題,腐敗的“國際化”更是給反腐敗工作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例如,腐敗官員濫用法人及法律安排以模糊實際受益人,隱藏犯罪事實、隱瞞犯罪資產,為非法活動披上一層“合法”的外衣,達到洗錢的目的。因此,在提高實際受益人透明度以預防和懲處腐敗漸成國際社會共識的基礎上,采取立法和行政措施增強實際受益人透明度,確保實際受益人信息記錄的充分、準確、及時,確保稅務及反腐敗機構高效、及時獲取實際受益人信息,可以有效地預防實際受益人制度安排為腐敗提供的便利。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實際受益人之類手法掩蓋或實施腐敗行為的“高技術含量”腐敗方式越來越多,切實增強實際受益人透明度,既是當前全球腐敗治理的努力方向,也是中國預防與懲治腐敗的奮斗目標。
《黨的十八大后直面挑戰(zhàn):減少腐敗存量》一文,從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由于種種原因形成的腐敗存量著手,對十八大以來為尋求有效減少腐敗存量進行的積極探索進行了總結和研究,認為中國共產黨人提出的監(jiān)督執(zhí)紀“四種形態(tài)”是減少腐敗存量的有益措施,破解了“特赦”的兩難選擇,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得出的結論是:要減少腐敗存量,推動反腐敗工作,仍需要以監(jiān)督執(zhí)紀“四種形態(tài)”為抓手,繼續(xù)深入推進,并在實踐探索中不斷完善和升級,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和黨情發(fā)展的廉潔轉型之路。
特約主持人:江南大學廉政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徐玉生
反腐敗意愿;腐敗容忍度;腐敗存量;“四種形態(tài)”;實際受益人;全球腐敗治理
D035
A
1007-905X(2017)05-00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