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秀娟
(山東省沂源縣精神衛(wèi)生防治院,山東 淄博 256100)
醫(yī)患關系是構建和諧社會諸多關系中被普遍關注的重要關系之一。因為醫(yī)患關系的特殊性和復雜性,醫(yī)患矛盾時有發(fā)生。造成醫(yī)患關系緊張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醫(yī)方和患方的溝通無效,造成患方無法理解。據一項關于醫(yī)患關系認知的調查表明,85.3%的醫(yī)生認為醫(yī)患關系緊張原因在于溝通太少,58.5%病人認為缺少溝通。因此,增進醫(yī)患溝通是消除或緩解醫(yī)療糾紛的最佳途徑之一。本文就從人際關系的角度,論述醫(yī)方如何運用適當的溝通技巧來達成和諧的醫(yī)患關系。
通過網絡搜索,我們得知:溝通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思想與感情的傳遞和反饋的過程,從而實現思想達成一致和感情的通暢的目的。溝通分為語言溝通和非語言溝通兩個方面,語言溝通是包括口頭和書面語言溝通,非語言溝通包括聲音語氣(比如音樂)、肢體動作(比如手勢、舞蹈等)。最有效的溝通是語言溝通和非語言溝通的結合。
積極傾聽是心理咨詢師在和求助者溝通時常用的方法。它是指聽者用尊重和接納的態(tài)度通過對方的話語了解對方的情緒感覺和想法,然后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向對方求證,從而達到共鳴及相互理解。
醫(yī)患關系中的醫(yī)患雙方是平等的人際關系,他應以平等和尊重為原則。平等是指法律關系上的人人平等。獲得尊重是每一個人的心理需要。
人本主義理論學派代表人物馬斯洛認為人的需要分為七個層次,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認識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需要。尊重的需要排在第三層次。由此可看到,尊重的需要對人的重要性,當患方的尊重需要受阻時,醫(yī)患溝通又何談暢通?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的合理情緒認知療法,又叫ABC理論,他認為引起人們情緒困擾的并不是外界發(fā)生的事件,而是人們對事件的態(tài)度、看法、評價等認知內容,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觀念和信念,因此首先要調整改變認知,樹立好正確的信念,才能管理好個人的情緒。因此,醫(yī)方只有樹立正確的溝通理念,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才會真正的從內心到一言一行做到對患方的尊重和接納。
(1)積極傾聽,理解、回應對方的情緒是關鍵
正確的解讀患方說話的信息中包含的情緒,用自己的話正確的表述出來。最簡答的做法就是重復患方的關鍵語言。例如:醫(yī)方說,這讓你感覺到不舒服了是吧?當患方認為自己的情緒和感覺被醫(yī)方理解并接受的時候,他的內心會產生愉悅和滿足感。
(2)敏感察覺,優(yōu)先關注患方行為、表情
提高察覺的敏感度,優(yōu)先關注患方的動作、表情(神態(tài)),同時結合患方語言來分析,能有效提高對患方情緒反應的準確度。同時也要注意自己的表情、動作以及說話的語氣、語調。
單就表達的影響力大小來看,動作表情的影響力遠遠大于說話的語言文字。搜集了以下典型動作的情感特點解釋,僅供參考。瞇著眼-不同意,厭惡,發(fā)怒或不欣賞;走動-發(fā)脾氣或受挫;扭絞雙手-緊張,不安或害怕;向前傾-注意或感興趣;懶散地坐在椅中-無聊或輕松一下;抬頭挺胸-自信,果斷;坐在椅子邊上-不安,厭煩,或提高警覺;坐不安穩(wěn)-不安,厭煩,緊張或者是提高警覺;正視對方-友善,誠懇,外向,有安全感,自信,篤定等;避免目光接觸-冷漠,逃避,不關心,沒有安全感,消極,恐懼或緊張等;點頭-同意或者表示明白了,聽懂了;搖頭-不同意,震驚或不相信;晃動拳頭-憤怒或富攻擊性;鼓掌-贊成或高興;打呵欠-厭煩;手指交叉-好運;輕拍肩背-鼓勵,恭喜或安慰;搔頭-迷惑或不相信;笑-同意或滿意;咬嘴唇-緊張,害怕或焦慮抖腳-緊張;雙手放在背后-憤怒,不欣賞,不同意防御或攻擊等等。
(3)溝通三步驟:停一停,看一看,聽一聽
當患方表達的時候,醫(yī)方要穩(wěn)住自己的情緒,不要急躁,用平靜溫和的狀態(tài),用尊重的眼神平和目視對方,邀請他坐下來或依靠等其他他喜歡的方式。停一停,不是打斷,是靜觀,使用微表情和動作表示對患方的尊重和關愛。
看患方的動作、神態(tài),保持適當的人際交往距離,一般在0.5 m。給患方一種相對親近的感覺。切忌目光游離,動作輕浮,要及時放下當下的工作,專注接待患方。
先聽多聽為前提,仔細體會患方的情緒和感覺,不要盲目打斷,不要急著反應,給患方充分的說話權和充足的時間。
(4)科學有效詢問,讓患方盡情表達。
還是借鑒心理咨詢師的開放式詢問的技巧。開放式詢問通常使用“什么”、“如何”、“為什么”、“能不能”、“愿不愿意”等詞來發(fā)問。例如,您愿不愿意給醫(yī)院服務這方面提點寶貴的意見?這樣的發(fā)問能夠讓患方有更多的話語權,還讓患方感覺到被關注和尊重。
變抽象為形象。面對患方過于抽象的話語,醫(yī)方可以將關鍵詞語重復講給患方,請他用形象的語言替代抽象的話,這樣,語言表述得就更清晰。
變混沌為條理。當患方情緒激烈時,很容易將問題主次不分、前后顛倒。醫(yī)方要引導患方梳理思路,把問題講清楚,有條理的說出來。
變概括為具體。例如,患方說,護士某某服務態(tài)度太惡劣。醫(yī)方可以問:具體說說看?
[1]吳建成.彭煒瑛醫(yī)患溝通是醫(yī)患關系的主題[J],醫(yī)學與社會.2003(3):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