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道-德”抑或“德-道”?
        ——基于語序原則的《老子》文本結(jié)構(gòu)新釋

        2017-03-06 23:01:32涂江波戴茂堂
        理論月刊 2017年3期
        關(guān)鍵詞:帛書語序信息中心

        □涂江波,戴茂堂

        (1.長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荊州 434023;2.湖北大學哲學學院,湖北武漢 430062)

        “道-德”抑或“德-道”?
        ——基于語序原則的《老子》文本結(jié)構(gòu)新釋

        □涂江波1,戴茂堂2

        (1.長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荊州 434023;2.湖北大學哲學學院,湖北武漢 430062)

        帛書本與楚簡本《老子》的發(fā)現(xiàn),在文本結(jié)構(gòu)上將《老子》由通行本的“道-德”更正為了“德-道”。根據(jù)漢語語序的“信息中心原則”,“道”“德”可以視為《老子》中的兩個信息中心。根據(jù)“時間順序原則”與“整體先于部分原則”,《老子》的文本結(jié)構(gòu)應(yīng)為“道-德”。根據(jù)“凸顯原則”,《老子》的文本結(jié)構(gòu)應(yīng)為“德-道”。“道-德”或“德-道”,不是“道”與“德”的簡單拼合,它們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思想進路?!独献印纷畲蟮乃枷胴暙I是形成了“道”與“德”之間的關(guān)系域。

        語序原則;老子;道;德

        《老子》全書分為“道經(jīng)”和“德經(jīng)”兩篇。過去流傳的版本(由王弼所注的通行本)以“道經(jīng)”為上篇,以“德經(jīng)”為下篇,形成了一個“道-德”的文本結(jié)構(gòu)。而1973年從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發(fā)掘出的《老子》帛書本①據(jù)任繼愈先生研究,帛書本甲本的抄寫年代可能在漢高帝劉邦時期(公元前206年-前195年),乙本的抄寫年代可能在惠帝或呂后時期(公元前194年-前108年)。見任繼愈.老子新譯(修訂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杜,1985年版,第257頁。,1993年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中發(fā)現(xiàn)的簡本《老子》②據(jù)陳鼓應(yīng)教授推測,楚簡本《老子》的成書時間應(yīng)不晚于戰(zhàn)國早期。見陳鼓應(yīng).老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3年版,第485頁。因楚簡本是摘抄本,且多脫字,因此本文不以其為文本依據(jù)。,作為較早一些的版本,卻是依先“德”后“道”排序的,即“德經(jīng)”在先,“道經(jīng)”在后,恰與通行本次序相反。由此,《老子》在文本結(jié)構(gòu)上便被事實地更正為“德-道”,這樣也就發(fā)生了通行本與帛書本《老子》文本結(jié)構(gòu)的異同問題,而這個問題實際上可以表述為:到底《老子》的原本是什么樣的?在文本結(jié)構(gòu)上,應(yīng)如通行本那樣“道”先“德”后,還是應(yīng)如帛書本那樣“德”先“道”后?“道-德”抑或“德-道”?歷來學術(shù)界關(guān)于這一問題爭訟不斷,各種見解紛陳疊出,至今熱度不減。

        以下,筆者將結(jié)合漢語語法中的幾條語序原則,就這一問題給出一種新的解釋。語序是漢語中重要的語法手段,語序結(jié)構(gòu)能夠賦予語句(段落)以意義。語序不同,會產(chǎn)生不同的意義。漢語語法中有四條基本語序原則[1]:信息中心原則、時間順序原則、整體先于部分原則(空間順序原則)、凸顯原則。其中,時間順序原則與整體先于部分原則分別基于人們感知時間、空間順序中事狀的方式,它們同屬于語序的“自然原則”。而自然原則與凸顯原則之間的區(qū)別在于:前者以感知為基礎(chǔ),后者則帶有說話人的興趣、關(guān)涉的焦點等。有明于此,本文將依據(jù)語序原則來解析《老子》中“道”與“德”的關(guān)系,同時厘清,將《老子》的文本結(jié)構(gòu)厘定為“道-德”或“德-道”,各自有什么樣的理據(jù)。

        1 作為信息中心的“道”與“德”

        漢語語序遵循一條“信息中心原則”。所謂“信息中心”,“是語用上構(gòu)成的,跟說話人的態(tài)度沒有關(guān)系”,通?!熬渥拥那疤岵糠衷谇?,斷言部分在后,‘信息中心’是斷言的部分?!保?]借用“信息中心”這一提法,我們要問的是:在《老子》中,有沒有“信息中心”?如果有,有幾個“信心中心”?

        有一種觀點認為,在《老子》中根本不存在“信息中心”,理由是:《老子》確實是分成了“道經(jīng)”與“德經(jīng)”兩篇,但這樣的篇名,只是把開篇句首的字提出來而已,并沒有什么實質(zhì)性的含義。通行本《老子》,上篇第一句是“道可道”,便取出一個“道”字,下篇第一句是“上德不德”,便取出一個“德”字。在帛書本中,這種做法的痕跡更加顯著。帛書乙本《老子》的上下兩篇,并沒有篇名,也沒有分章,只是分別在篇尾標記了“德三千四十一”和“道二千四百廿六”,于是,“德”和“道”就被分別用作上下兩篇的篇名了。因此,《老子》一書并沒有“信息中心”,也沒有嚴密的結(jié)構(gòu),只是一系列具有“啟發(fā)性”的思想碎片。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老子》中只存在一個“信息中心”,那就是“道”,亦即只承認《老子》一書的主旨是“道”,而不包括“德”。這種觀點的典型例證是,直到最近,英語世界關(guān)于《老子》的討論幾乎完全集中于“道”,而很少關(guān)注“德”。香港學者劉殿爵在他影響廣泛的《老子》英譯本序言中,只用了一小段話講“德”,且直截了當?shù)卣f:“在老子那里,這個概念并不十分重要,常常在習慣意義上使用這個詞。”[3]這些忽略“德”的做法可以找到一些表面上的理據(jù):在各種版本的《老子》中,“道”出現(xiàn)的次數(shù)都要多于“德”字,似乎《老子》對“道”與“德”的探討不均衡,明顯偏重于“道”,“德”的地位及其重要性遠不如“道”。

        在筆者看來,上述觀點都罔顧了一個不爭的事實:“道”和“德”是《老子》的兩個核心概念,也是《老子》中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的兩個概念①由于不同版本《老子》的文字多有不同,“道”與“德”出現(xiàn)的次數(shù)也有所不同。據(jù)陳鼓應(yīng)教授校定的版本,“道”字共出現(xiàn)73次,“德”字共出現(xiàn)43次。,這部經(jīng)典本身就是由“道經(jīng)”和“德經(jīng)”兩部分構(gòu)成。因此,認為《老子》有“道”和“德”兩個“信息中心”是有充分依據(jù)的。對于《老子》一書的主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概括說:“老子修道德,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無疑,《老子》的思想是以“道”和“德”兩個范疇為論述中心展開的?!独献印芬粫灿兄鴩烂艿恼撌鲞壿嫞骸暗澜?jīng)”與“德經(jīng)”的結(jié)構(gòu)高度一致,開卷分別對“道”和“德”的理念進行了規(guī)定?!暗澜?jīng)”的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德經(jīng)”的第一句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其德,是以無德……”。顯然,兩經(jīng)的開卷語從句式到意境都高度一致,都具有提綱挈領(lǐng)的意義和作用。

        另外,“道”字在《老子》中出現(xiàn)的次數(shù)多于“德”字,就可以由此得出“德”的重要性不如“道”的結(jié)論嗎?似乎并不應(yīng)如此草率:第一,“道”字出現(xiàn)的次數(shù)多于“德”字,并不構(gòu)成“道”比“德”重要,甚至可以忽略“德”的理由,因為,從“德經(jīng)”的篇幅多于“道經(jīng)”(如帛書本的數(shù)字統(tǒng)計)這一點,是不是也可得出相反的結(jié)論?第二,在“道經(jīng)”中“德”出現(xiàn)的次數(shù)較“道”少,而在“德經(jīng)”中“道”出現(xiàn)的次數(shù)也較“德”少,怎么可以認為《老子》對“道”與“德”的探討不均衡呢?《老子》分為“道經(jīng)”和“德經(jīng)”兩部分,本身就說明了《老子》對“德”的重視。所以,“道”和“德”同為《老子》的“信息中心”。

        信息中心原則解決了《老子》文本結(jié)構(gòu)——無論是“道-德”還是“德-道”的合理性問題?,F(xiàn)在的問題是:“道”與“德”,到底何者更重要、更具有優(yōu)先地位?而由通行本《老子》向帛書本《老子》反正,意味著存在兩種可能并且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答案:通行本《老子》在結(jié)構(gòu)上取“道”先“德”后,是以“道”為重心;帛書本《老子》在結(jié)構(gòu)上取“德”先“道”后,是以“德”為重心。而“道-德”抑或“德-道”?這個問題并非無關(guān)緊要,因為這兩種文本結(jié)構(gòu)體現(xiàn)了兩種不同的思想進路,關(guān)系到對《老子》一書邏輯結(jié)構(gòu)的理解:是由“道”而“德”,還是由“德”而“道”?這一問題,需要通過梳理“道”和“德”的關(guān)系來解決。如果我們將“道-德”、“德-道”視為一種語句的表達,則它們所表征的《老子》文本結(jié)構(gòu)分別可以通過漢語語序的自然原則與凸顯原則獲得支持的理由。

        2 自然之序:先“道”后“德”

        如上所述,漢語語序的自然原則包含了“時間順序原則”與“整體先于部分原則”。時間順序原則,意指“兩個句法單位的相對語序決定于它們所表示的觀念里的狀態(tài)或事件的時間順序”[4],它概括了漢語表述中在時間上“先講原因,后講結(jié)果”的自然順序。整體先于部分原則,意指“把整體放在部分前面的線性排列原則[5]。就包含關(guān)系而言,漢語表達是傾向于把整體放在部分前面的。如果遵照自然原則來排列《老子》中“道”與“德”的順序,就應(yīng)該是“道-德”而不是“德-道”,而通行本《老子》正是采取了這樣的排列方式。

        2.1 “道”因“德”果,因先于果

        首先,從時間關(guān)系來看,“道”在“德”之先,“德”在“道”之后。《老子》通行本第1章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第25章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梢詾樘煜履?。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第40章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第42章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第51章說:“道生之,德畜之”;第52章說:“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這些論述,無不揭示出“道”相對于“德”在時間上的先在性。且這種時間上的先在性,同時涉及宇宙生成論和本體論兩個層面。

        在宇宙生成論層面,“道”的時間先在性是一種歷史性的先在性?!独献印贰暗郎?,德畜之”之論,闡明了“道”是萬物的生成本原以及存在依據(jù)?!暗馈眲?chuàng)生萬物后,繼續(xù)內(nèi)蘊于萬物,成為涵養(yǎng)萬物之“德”,萬物得道以生,得德以成。“道”和“德”的關(guān)系是“道”生長萬物,“德”養(yǎng)育萬物。換言之,“德”是“道”作為萬物生成的本原及存在的依據(jù),表現(xiàn)為內(nèi)在于事物的具體規(guī)定。在此意義上,可以認為“德”也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是“道”的發(fā)展。

        在本體論層面,“道”的時間先在性是一種邏輯性的先在性。在《老子》中,世界的統(tǒng)一本源并不是“有”而是“無”。所謂“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強調(diào)的便是“無”構(gòu)成了萬物本體論上的存在根據(jù)。然后,就萬物之間的相生而言,“有”才成為事物化生的現(xiàn)實出發(fā)點——天下萬物(一個一個的對象),總是以具體的規(guī)定為其現(xiàn)實的出發(fā)點?!暗馈保鳛槲捶只某灤嬖?,就其無形質(zhì)、無限性而言,可視為“無”;“德”相對于“道”,具有實存性,亦即取得了某種“有”的形態(tài)。這樣,“道”與“德”的關(guān)系和“無”與“有”的關(guān)系,便有了一種邏輯上的相通性,“道”與“德”、“無”與“有”作為世界的二重原理,并不是彼此懸隔、決然分離的。由“道”而“德”,展現(xiàn)為從“無”(無具體規(guī)定的未分化形態(tài))到“有”(獲得具體規(guī)定)的過程。所以,“道”與“德”的關(guān)系,在本體論上,便是“無”與“有”的關(guān)系問題,“道”主“無”,“德”主“有”,“有”從“無”出,“德”由“道”生。從邏輯關(guān)系上說,“德”作為“道”分化的產(chǎn)物,是“離無而之有”(賈誼《新書·道德說》)。“道”是無形之“德”,“德”是有形之“道”,“德”生于“道”,“道”立于“德”,二者并舉,共同化生萬物。

        時間順序代表了“先講原因,后講結(jié)果”的自然順序,而《老子》中“道”與“德”的關(guān)系,在時間序列上,恰好可以視為一種因果關(guān)系。無論是在宇宙生成論意義上,還是本體論意義上,我們都可以把“道”理解為“所以然”的最高抽象,視為最一般意義上的“怎是”,它是在樣態(tài)“未發(fā)之先”的本根形態(tài);同時,可以把“德”理解為“然”的最高抽象,視為最一般意義上的“已是”,它是呈現(xiàn)出來的“已發(fā)之后”的樣態(tài)?!暗馈迸c“德”的關(guān)系是解釋系統(tǒng)和事實系統(tǒng)之間的關(guān)系,是“未發(fā)之先”和“已發(fā)之后”的關(guān)系,是“所以然”與“然”的關(guān)系。而“然”與“所以然”的基本關(guān)系是:“所以然”是“然”的原因,“然”是“所以然”的結(jié)果。因此,“道”是因,“德”是果,“道”先“德”后。

        2.2 “道”主“德”從,主先于從

        從整體-部分關(guān)系來看,“道”是整體,“德”是部分?!暗馈敝饕憩F(xiàn)為統(tǒng)一性的原理,“德”更多地展示了個體性的原理。關(guān)于《老子》中“道”與“德”的這種關(guān)系,歷代學者早已進行了詳細的探討。韓非子是歷史上最早注解《老子》的人,他說:“夫道者,弘大而無形;德者,核理而普至”(《韓非子·揚權(quán)》)。意思是,“德”是一事物所得于“道”的一部分,事物有了這一部分,就有它的性質(zhì),是為“核理”,每一事物都有它的“德”,是為“普至”。稷下道家的文子也明確指出:“夫道者,德之元”,“道散而為德”(《文子·道德》)。“道”是化生萬物的本體,“德”是“道”之本質(zhì)的流轉(zhuǎn),“道”涵蓋了“德”的內(nèi)容。受黃老學影響的儒者賈誼,也把“道”釋為整體,把“德”釋為部分:“德受道之化而發(fā)之各不同狀”(《新書·道德說》),“德”是寓于具體事物中的“道”,是“道”的具體表現(xiàn)?,F(xiàn)代學者中,馮友蘭與賈誼的觀點多有類似,認為:“道為天地萬物所以生之總原理,德為一物所以生之原理?!保?]此外,馮友蘭還曾經(jīng)給出一種更形象的表述:“德是道在某一點上停留下來的”[7]。徐復(fù)觀也認為“德”是一物得之于“道”而成之于體者:“萬物得道之一體以成形,此道之一體,即內(nèi)在于各物之中,而成為物所以為物的根源;各物的根源,老子即稱之為德?!保?]張岱年主張:“道”是“德”的全體,“德”是“道”的部分,“道”與“德”的關(guān)系是“德是分,道是全。一物所得于道以成其本者為德。德實為一物之本性?!保?]陳榮捷在推衍《老子》“道”與“德”的關(guān)系時,認為“道將德賦予個體事物。一方面,道遍在于萬物;另一方面,正是得之于道的德讓一物區(qū)別于他物。德是個體化的因素,它體現(xiàn)了明確賦予事物特定品性的原則?!保?0]

        總之,《老子》中“道”與“德”的關(guān)系,是整體與部分的關(guān)系。部分性的“德”以整體性的“道”作為自身存在的根據(jù)。如上所述,漢語語序的“整體先于部分”原則,是指就自然的包含關(guān)系而言,部分是從屬于整體的。部分從屬于整體,“德”則從屬于“道”。對“道”與“德”的這種從屬關(guān)系,在《老子》中最明白無誤的表達無疑是通行本21章所說的:“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這句話可謂《老子》對“道”與“德”關(guān)系的總論,指明了“道”主“德”從的關(guān)系。

        綜上,從時間關(guān)系來看,“道”是無,“德”是有;“道”是因,“德”是果,“道”先“德”后。從整體-部分關(guān)系來看,“道”是一般,“德”是具體;“道”是普遍,“德”是特殊;“道”是總,“德”是分;“道”是全,“德”是單;“道”主“德”從。因此,根據(jù)語序的自然原則,《老子》的文本結(jié)構(gòu)應(yīng)為“道-德”。

        3 凸顯焦點:先“德”后“道”

        將《老子》的文本結(jié)構(gòu)厘定為“道-德”,因合自然之序,似乎天經(jīng)地義,毋庸置疑。但是,帛書本《老子》的文本排列方式卻不符合“時間順序”與“整體先于部分”原則。一旦我們考慮到“德”既不可能在化生時間上先于“道”,又不可能上升到整體的地位,則不免產(chǎn)生疑惑:帛書本《老子》放棄符合自然語序的做法,理據(jù)何在?與“自然原則”相對的“凸顯原則”,恰好可以用來對這一超乎常規(guī)的做法給出解釋,在解釋的背后,我們甚至還可以體會出帛書本的別具匠心和良苦用心,它可能涉及對《老子》思想中某些隱秘而重要的問題的表達。

        凸顯原則,即“說話人依據(jù)興趣改變自然語序而凸顯表達重點”[5]。如上所述,使用“凸顯原則”,其目的是為了強調(diào)“說話人的興趣、牽涉的焦點”,通常的做法是把結(jié)果放在前面,把原因放在后面。據(jù)此原則追尋下去,我們可以給出這樣一種解釋:照帛書本的排列方式,《老子》的說話重點在“德”而不在那個包羅一切的“道”:“德”既然是“道”的具體化,那么《老子》行文的目的就是在“道”的總體規(guī)律之下,強調(diào)“道”的具體實踐——“德”。這可以從“德”的傳統(tǒng)意涵中發(fā)現(xiàn)一些端倪。“德”有兩層意涵:一是“得道”,二是“行道”。

        何謂“德”?《釋名·釋言語》云:“德,得也,得事宜也。”《說文解字》訓曰:“德者,得也。外得于人,內(nèi)得于己也?!边@種解釋的基本特點是:以“得”說“德”,“德”“得”相通。事實上,在上引《老子》的論述中,也不難看出“德”與“得”的這種聯(lián)系,而且,它們更指明了所“得”為何:“德”是“得”于“道”的結(jié)果,“德”“得”的對象與內(nèi)容是“道”。對此,歷代注老者皆有明確揭示。韓非子說:“德者,得身也”(《韓非子·解老》)?!暗隆本褪堑谩暗馈倍⑸?。同為黃老一系的《管子》亦曾指出:“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職道之精。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謂所得以然也”(《管子·心術(shù)上》)。事物得其“道”從而有其“德”,“德”為物獲其“道”之謂,它明確展示了與“道”相對的“德”這一范疇的本來意涵,“德”是“道”的體現(xiàn),“德”就是“得”“道”,是具體事物從“道”那里獲得的、成其為自己的本性的東西。王弼云:“德者,得也。常得而無喪,利而無害,故以德為名焉。何以得德,由乎道也”(《老子注·第三十八章》)。又說:“道者,物之所由也。德者,物之所得也”(《老子注·第五十一章》)。“道”是萬物之本根,“德”是萬物分有“道”之“所得”,即道的具體化?!暗隆毕鄬τ凇暗馈?,已有所“得”,或者說,物由“道”而有了具體規(guī)定。總之,得之于“道”者謂之“德”。據(jù)此,認為帛書本《老子》顛倒“道”與“德”的因果順序,將“德經(jīng)”置于“道經(jīng)”之前,匠心是要提醒人們注目于“得”(凸顯何所“得”、如何“得”),應(yīng)該是可以成立的。

        “德”的另外一層基本意涵是“行道”,此為《老子》本于古義。“道”“德”在古代是分開使用的,二字各有其義又相互聯(lián)系。《說文解字》解:“道,所行道也?!薄夺屆め尩馈氛f:“道,一達曰道路。”因此,就一般意義而言,“道”指的是道路。而從《老子》的論述來看,“道”既有形而下的“道路”,也有從“道路”引申出的形而上的“規(guī)則”、“原理”、“規(guī)律”等意。而在甲骨文中,“德”字為“循”字,表示“循行而前視”,有“遵道而得路之意”[11]。循“道”而行的痕跡,便謂之“德”?!暗馈睘椤暗隆敝?,“德”為“道”之行?!暗馈辟F乎行,“道之為名,所假而行”(《莊子·陽則》)。萬物循“道”而行,表現(xiàn)為萬物之“德”;人循“道”而行,表現(xiàn)為人之“德”?!靶小本褪菍嵺`,故“德”是對“道”的踐行。據(jù)此,帛書本《老子》在文本排列上先“德經(jīng)”后“道經(jīng)”,意在凸顯“道”之“行”,“行道”之“德”是其焦點所在。

        “德最好理解為一個特殊的焦點,……道與德的關(guān)系就像場域與焦點的關(guān)系。這種關(guān)系是全息式的,意思是事物整體中每一個成分都包含了簡縮的整體。一個系列的特殊的焦點建立了其世界及其環(huán)境;整體作為所有可能有的秩序的不貫通的總和,由每一個系列簡縮了。”[12]無論是凸顯“得道”還是“行道”,都可以明了帛書本《老子》的落腳點在“德經(jīng)”。“道經(jīng)”雖是根基,“德經(jīng)”卻是主干,“道經(jīng)”不過是為“德經(jīng)”提供本體依據(jù)罷了。的確,從本體論角度看,“道”是第一位的,“德”的性質(zhì)由“道”決定,“德”從于“道”。但從發(fā)生學角度看,“德”是使“道”得以具體化的關(guān)鍵,“道”依于“德”才能把握。沒有“德”,“道”將失去現(xiàn)實性。表象是“德”合于“道”,真諦是“道”賴“德”以顯。

        可以認為,在帛書本《老子》中,“道”只是一種“懸設(shè)”或“懸置”,而“德”才是其著力點所在,論“道”是為了用“道”。不可否認,“道經(jīng)”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論道多與人事——人生和政治問題有關(guān),是由天道說人道,由“道”的本性推出圣人的本性,所謂“自然無為”、“虛靜”、“柔弱”等,既是“道”的特性,也是圣人的理想境界,而這便是帛書本《老子》潛藏著的一個秘密主題:它并沒有使“道”與“德”的關(guān)系突破宇宙人生的“世間性”特征而成為超越現(xiàn)實世界的理想觀念,而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易·系辭上》)。由此便可以解釋,帛書本《老子》為何將“德經(jīng)”置于“道經(jīng)”之前:是因為它覺得“德”的問題更重要,“德”是《老子》的興趣和關(guān)涉的焦點所在,形而上的“道”如果不與人生發(fā)生關(guān)聯(lián),那么它只不過是一個掛空的概念而已,當它向下落實到經(jīng)驗界時,才對人生產(chǎn)生重大的意義,因此,先要考慮“德”的問題,然后再去找“德”的根據(jù)“道”,在此意義上,“老子開辟了一條從天地萬物、社會人生的根源和根本處探尋人事的依據(jù)、準則、行為方式和理想狀態(tài)之路?!保?3]

        4 結(jié)語:“尊道而貴德”

        以上基于自然原則與凸顯原則,分別給出了《老子》“道-德”與“德-道”兩種結(jié)構(gòu)的理由。從文本來看,整本《老子》雖分篇而論,但“道論”中有“德”,“德論”中有“道”,或以“道”說“德”,或以“德”說“道”?!暗馈焙汀暗隆笔窍嗷ピ忈尩年P(guān)系。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辨析“道”與“德”孰先孰后就毫無意義。恰恰相反,如本文開頭所言,這個問題并非無關(guān)緊要。從“道-德”到“德-道”,其意義決不局限于文本正名或結(jié)構(gòu)倒置?!暗?德”與“德-道”,不是“道”與“德”的簡單拼合。在兩種不同的結(jié)構(gòu)中,“道”和“德”的意涵并未發(fā)生變化,二者的關(guān)系也未被實質(zhì)性顛覆,惟一發(fā)生了根本變化的是對“道”與“德”關(guān)系的把握方式,由此體現(xiàn)出了兩種不同的思想進路和價值取向。

        通行本《老子》,采取的是由“道”而“德”、以“道”說“德”、由“天”及“人”的思想進路,暗含的是對統(tǒng)一性原理的關(guān)注;而帛書本《老子》,采取的是由“德”而“道”、以“德”說“道”、由“人”及“天”的思想進路,暗含的是對個體性原理的關(guān)注。我們應(yīng)該意識到,在《老子》中,不是唯一的“道”或唯一的“德”,而是合一的“道-德”(或者“德-道”),才是最高的本體概念,因為《老子》強調(diào)要“尊道而貴德”(通行本第51章)?!白鸬蓝F德”,這一主張已明確地表明了《老子》溝通統(tǒng)一性原理與個體性原理的趨向,它是對統(tǒng)一性原理與個體性原理的雙重確認??傊?,那個至今未知為何人的“老子”,分篇論“道”“德”的用意,或許不過是為了方便言說而已。但是,這一做法所形成的“道”與“德”的關(guān)系域(而非單獨的“道”、“德”理念),恰恰是《老子》最大的思想貢獻,對這一關(guān)系域的闡發(fā),至今仍影響著中國哲學思想的發(fā)展。

        [1]李葆嘉.中國轉(zhuǎn)型語法學:基于歐美模板與漢語類型的沉思[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546-547.

        [2]戴浩一,葉蠻聲.以認知為基礎(chǔ)的漢語功能語法芻議:下[J].國外語言學,1991(1):25-33.

        [3]劉殿爵.道德經(jīng)[M].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2:14.

        [4]李一平.現(xiàn)代漢語語法分析[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153.

        [5]吳春相.現(xiàn)代漢語句子組成單位的語序變換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2013:291.

        [6]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37.

        [7]《哲學研究》編輯部.老子哲學討論集[M].北京:中華書局,1959:103.

        [8]徐復(fù)觀.中國人性史論[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3:298.

        [9]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52.

        [10]賴蘊慧.劍橋中國哲學導論[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89.

        [11]趙軍華.新編中華倫理[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59.

        [12]安樂哲.自我的圓成:中西互鏡下的古典儒學與道家[M].彭國翔,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364.

        [13]陸玉林.中國學術(shù)通史(先秦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03.

        責任編輯 劉宏蘭

        10.14180/j.cnki.1004-0544.2017.03.006

        B223.1

        A

        1004-0544(2017)03-0036-05

        涂江波(1982-),男,江西豐城人,哲學博士,長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戴茂堂(1964-),男,湖北江陵人,湖北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暨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猜你喜歡
        帛書語序信息中心
        帛書《黃帝四經(jīng)》之“道”的“入世”特征
        梁潮印簵·鐘鼎文帛書人物傳寫
        2019年中國化工信息中心 7大期刊電子版聯(lián)合訂閱:
        2019年中國化工信息中心 7大期刊電子版聯(lián)合訂閱:
        語序類語法填空題的解題技巧
        as引導狀語從句的倒裝語序
        中國簡帛書對隸書發(fā)展的現(xiàn)實影響
        參花(下)(2017年5期)2017-03-24 14:44:13
        重慶市地理信息中心
        漢韓“在”字句的語序類型及習得研究
        2016年6月集貿(mào)市場仔豬價格
        欧美日韩区1区2区3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东京热| s级爆乳玩具酱国产vip皮裤| 久久夜色撩人精品国产小说| 亚洲色婷婷综合开心网| 日韩女优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婷婷色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高潮| 9久久精品视香蕉蕉| 亚洲小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在厨房拨开内裤进入毛片| 国产真实偷乱视频| 91爱爱视频| 极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app| 免费观看黄网站在线播放| 国产午夜精品福利久久|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蜜潮| 午夜性刺激免费看视频| 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青青|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男女啪啪在线视频网站| 国产尤物精品视频| 国内露脸中年夫妇交换| 国产三级自拍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午夜夜伦鲁鲁| 久久精品噜噜噜成人| 毛片无遮挡高清免费久久| 国产丝袜长腿在线看片网站| 成品人视频ww入口|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午夜视频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久久| 好日子在线观看视频大全免费动漫| 伦伦影院午夜理论片| 曝光无码有码视频专区| 亚洲精品美女自拍偷拍|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三四区| 精品国产性色无码av网站| 日韩区在线|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区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