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紅偉 肖占森 蘇建勛
【摘要】目的 探討計算機斷層掃描血管造影(CTA)與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術(DSA)用于診斷頸動脈狹窄的價值。方法 選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疑似急性腦梗死患者54例作為研究對象,分別行CTA與DSA檢查并進行比較分析。結果 DSA發(fā)現(xiàn)有87支頭頸動脈存在不同程度的狹窄,其中輕度狹窄
Ⅰ級11支、中度狹窄Ⅱ級16支、重度狹窄Ⅲ級34支、完全閉塞Ⅳ級26支。CTA發(fā)現(xiàn)有115支頭頸動脈存在不同程度的狹窄,其中輕度狹窄Ⅰ級為37支、中度狹窄Ⅱ級為18支、重度狹窄Ⅲ級為35支、完全閉塞Ⅳ級為25支。與DSA比較,CTA的靈敏性為89.0%、特異性為86.1%,Kappa值為0.80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 CTA對于頭頸部動脈狹窄程度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及特異度,可以指導臨床的診斷與治療。
【關鍵詞】計算機斷層掃描血管造影;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術;頸動脈狹窄;診斷價值
【中圖分類號】R543.4;R445.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24.0.02
臨床心血管治療中,高端螺旋CT得到了有效的應用,其在成像診斷中具有無創(chuàng)、安全、快速的特點,能夠進行簡單操作,這種技術手段能夠在一次性成像中,獲取由主動脈弓到顱內(nèi)血管與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相關信息[1-2]。針對頭頸部動脈病變的診斷,引起多方的關注。本次研究中,針對可能患有頭頸部動脈狹窄的患者進行診斷分析,使用DSA和CTA,通過這種比對分析,說明CTA在頭頸部動脈狹窄中的診斷優(yōu)勢。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疑似急性腦梗死患者54例作為研究對象,均經(jīng)過MRI和CT確診,確診為腦梗死。其中男31例,女23例;年齡48~73歲,平均年齡(59.2±2.4)歲。
1.2 方法
所有患者進行DSA和CTA檢查,診斷結果以DSA為準,針對CTA診斷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
1.2.1 CTA
采用特定的CT掃描儀,型號為GE Discovery 750 HD。在檢查前,要進行參數(shù)調(diào)節(jié),自動調(diào)制管電流480 mA,
120 KV,將層重和重建間隔控制在0.625 mm和0.5 mm,螺距0.71。診斷設備的造影劑選擇,可選非離子型碘海醇,濃度控制在360 mg/mL。造影劑要使用雙筒高壓注射器進行靜脈注射,速度為4.5 ml/s,然后在注射30 mL,速度同上。掃描起始、結束位置分別為主動脈弓下和顱頂。所有數(shù)據(jù)都經(jīng)過工作站處理,使用多平面重建合最大密度投影,由此顯示出重建血管及圖像,更好的實現(xiàn)特定觀察,將最佳的圖像進行保存以便后期運用。
1.2.2 DSA
采用GE Znnova 3100 Universal數(shù)字儀平板心血管系統(tǒng),采用改良Seldinger技術,通過這種技術手段,能夠在股動脈上進行血管穿刺,實現(xiàn)選擇性頸動脈造影。本次研究中,我院具有足夠資質(zhì)進行神經(jīng)影像學及放射介入,該過程中??漆t(yī)師應選擇3個以上方位,拍攝最佳角度的圖像。
1.3 觀察指標
首先是頸動脈狹窄的分級標準,其標準固定,結合診斷圖像定義為≤29%為無或輕度狹窄(Ⅰ級)、30%~69%為中度狹窄(Ⅱ級)、70%~99%為重度狹窄(Ⅲ級)、100%為完全閉塞(Ⅳ級)。針對頸動脈狹窄測量標準,頸動脈狹窄的百分率=1-[頸動脈狹窄處昔腔橫截面直徑(mm)/遠端正常頸動脈昔腔橫截面直徑(mm)]×100%。最后是血管狹窄病例血管壁病變分析,區(qū)分軟斑塊、鈣化斑塊、混合斑塊。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頸動脈狹窄分級情況
本研究中54例行DSA檢查者共有810支血管,其中不同程度狹窄及閉塞者共有87支,其中分級為輕度狹窄I級11支、中度狹窄II級16支、重度狹窄III級34支、完全狹窄IV級為26支。54例行CTA檢查共有810支血管,其中不同程度狹窄及閉塞者共有115支,其中分級為輕度狹窄I級37支、中度狹窄II級18支、重度狹窄III級35支、完全狹窄IV級25支,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種方法的靈敏性、特異性及正確指數(shù)
以DSA為頭頸動脈狹窄的金標準,CTA的靈敏性為89.0%、特異性為86.1%,而且Kappa值為0.807的一致性比較好。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頭頸部CTA明確斑塊類型
本組患者54例中,軟斑塊28例,鈣化斑塊43例,混合型斑塊31例。
3 討 論
臨床疾病分析中,腦血管疾病會給人造成比較嚴重的損害,為了保護患者健康,應及時鑒別腦血管性病變,選用一種積極可行的診斷方式[3]。這種診斷方法的選取,能夠有效改善診斷效果,也是減少致殘率和病死率的關鍵內(nèi)容。針對血管下載的DSA檢查,被當做臨床診斷中的有效標準。隨著技術發(fā)展,越來越多的技術手段應用在臨床上,MRA和CTA都得到較好的運用。國外很多學者認為CTA能夠作為血管性疾病的有效標準,這種診斷手段能夠快速有效分別空間信息,其內(nèi)擁有多種后期處理方法,從多平面多角度對血管情況進行觀察。尤其是結合軸位圖像,更好的觀察血管壁情況,可以分析斑塊性質(zhì)和位置,這種優(yōu)勢在DSA診斷中無法得到較好的體現(xiàn)。CTA診斷能夠清晰顯示病變血管和周圍組織的解剖關系,為臨床提供有利信息。
本次研究針對CTA和DSA比較,主要以DSA作為參照,確保CTA結果能夠與DSA保持高度一致[4-5]。但是實際檢驗中,有26支血管的病變在兩種診斷中是不一樣的,尤其是輕度狹窄的差別較大。DSA結果中很多出現(xiàn)輕度狹窄者,其原因可能是DSA對于血管輕微病變的分析,存在一定不足。有16支CTA證實位于頸總動脈開口處輕度狹窄的血管,DSA只檢出4支,說明在判定輕度狹窄方面CTA的靈敏性高于DSA。仔細觀察軸位圖像,可能是因為大血管搏動的原因有關[6]。本研究中,所有患者通過CAT檢查觀察到血管壁軟板塊28處,混合斑塊31處,單純鈣化斑塊43處。
綜上所述,本次研究中DSA和CTA兩組診斷方法,均能顯示血管的狹窄程度,除了診斷性質(zhì)之外,還能發(fā)揮治療效果。頭頸部CTA診斷中,其圖像清晰更加準確,整個過程安全快捷,準確無創(chuàng),圖像分析中血管腔狹窄程度、斑塊性質(zhì),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馮美瓊,李慶明.多排螺旋CT頭頸部血管成像掃描技術的應用[J].醫(yī)療衛(wèi)生裝備,2012,33(10):68-70.
[2] Grant EG,Benson CB,Moneta GL,et al.Carotid artery stenosis:grayscale and Doppler ultrasound diagnosis-Society of Radiologists in Ultrasound consensus conference[J].Utrasound Q,2003,19(4):190-198.
[3] Mayo SW,Eldrup-jorgensen J,Lucas FL,et al.Carotid endarterectomy after NASCET and ACAS:a statewide study.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rial.Asymptomatic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Study [J].J Vasc Surd,1998,27(6):1017-1022.
[4] 周建軍,陸 建,林 江.頸動脈粥樣斑塊:MSCTA在體評價斑塊風險性的價值[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0,29(1):36-38.
[5] 許 燦,呂紅濤.16排螺旋CT頸部動脈成像對頸部動脈血管病變篩查的應用及探討[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33):606.
[6] 鄭 玲,周長圣,趙艷娥,等.雙能量頸部CT血管成像診斷頸動脈狹窄性疾病的價值[J].醫(yī)學研究生學報,2011,24(8):821-824.
本文編輯:孫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