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海燕
〔關鍵詞〕自我意象;積極暗示;“壞孩子”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幅描繪自己的精神藍圖,或叫“心像”。 這個“心像”就是我們自己對“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的看法,它是以自我的認識為基礎形成的,也可以稱為“自我意象”?!白晕乙庀蟆贝蠖鄶?shù)是根據(jù)我們過去的經歷,我們做事情的成敗,我們的榮辱感受以及別人對待我們的方式(尤其是童年時代的早期經歷,身邊重要他人對我們的態(tài)度)而在無意識中,經過多年的累積逐漸形成的。 人的一切行動、感受、舉止甚至才能,始終都在不自覺地與這一自我意象相符。 當這種自我意象完好無損、安然無恙時,人們就感覺良好,此時,我們可以無拘無束地釋放自我,達到自己的最佳狀態(tài);當它受到威脅時,人會焦躁不安,會努力隱藏自我而不是展示自我,會變得充滿敵意、難以相處。
一個人要想改變習慣、性格或某種生活方式似乎特別困難,導致困難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幾乎一切力圖改變的嘗試很大程度上是來自他人的標準和期待,指向的是自我的周邊界限,而不是指向自我的中心。 要想追求令人滿意的生活,就必須有健康的自尊,有一個自己信得過、靠得住的自我,一個能夠自由展現(xiàn)的自我而不是躲躲閃閃、遮遮掩掩的自我。我們不能選擇親生父母,但可以用心理控制的方式來選擇自我意象——我們的行為、感受和舉動是自身形象和信念共同作用的結果。認識到這一點就提供了一個杠桿,這個杠桿為我們打開了一扇強大的心理之門,通過這道門,我們可以得到技能、成功和幸福。
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我校的心理輔導室開始進行有關自我意象和孩子表現(xiàn)之間關系的課題研究。第一步,首先和班主任充分溝通,了解每個班上讓他們感到頭疼的、比較“特殊”的孩子的名單和具體表現(xiàn)。第二步,將這些孩子請到我的辦公室,每次至少利用半個小時與他們其中之一進行親切交談,對孩子的性格愛好、家庭情況、在校學習、交友等方面的感受有了初步認識。在對話的過程中,我只拋出問題,除了對那些表達困難的孩子進行適時鼓勵和引導之外基本不予置評,而是選擇默默傾聽和觀察。第三步,是與孩子的家長接觸,補充了解孩子的出生情況、幼年經歷、夫妻是否和睦、家庭教養(yǎng)方式等。與家長面對面座談時,我更注重的是對方整個人的精神狀態(tài)、氣質類型,并與其孩子的情況聯(lián)系、比對,試圖尋找一些共性的東西作為研究資料。
我校的9個班級中,每班有2~4名這樣的孩子,了解了他們的大概情況后,我開始了第二階段的工作——在晨檢、午檢、上操、集會、課間活動、社團活動等時機,對這些孩子進行每周1~2次的跟蹤調查。不管在哪個時間、哪個地點遇到這些曾被科任教師、班上同學貼上了“遲鈍”“多動”“常撒謊”“愛打人”“沒人愿意跟他(她)交朋友”“一無是處”等 “壞孩子”標簽的孩子,我都會面帶微笑地喊出他(她)的名字(這一點很重要,不能用“那誰”“那個同學”來稱呼)來表達關注;同時緊走幾步,來到他(她)身邊,用拍拍肩膀,摸摸腦袋,整整衣冠,理理頭發(fā)等肢體動作表達關愛;然后對他(她)親切注視(目光交流很有必要),詢問近期學習、生活中的話題表達關心,觀察孩子與我的互動狀態(tài)并給予贊賞。第二階段舉措的實施一直在不間斷進行,這些孩子從愣怔著停下腳步“尷尬面對”(以為老師喊錯名字,或要被叫去批評),到把懸著的一顆心放了下來“自然面對”(不是所有的人都討厭自己),再到一看到我就歡快地、大老遠地跑過來“主動面對”(有的孩子有心里話會找我說,甚至“敢于”和我勾肩搭背),部分孩子待人接物的表現(xiàn)明顯有了質的飛躍。
第三階段的工作是師生共同參與,利用輿論導向來改變孩子的自我意象。多年的工作經歷非常明確地告訴我一點,當外在條件發(fā)生改變時,個人會有相應的、比較明顯的改變;但改變如果只是依賴于外部條件的變化、外部的評價,那么改變只能曇花一現(xiàn),不能持久。也就是說,我個人對“壞孩子”的關注,帶來的只是他們與我相遇時的愉悅感受,工作還遠遠沒有結束。于是我在第三階段任務實施之前就與班主任們達成一個共識,即要通過完成每個小任務來引導、幫助這些孩子改變他們對自己的消極認知,讓在同學中有威信的學生主動靠近這些已經被“邊緣化”的學生,樹立輿論導向,糾正其他學生的固定看法。
每當我上心理健康教育課時,我的目光、注意力會習慣性地保持在這些“壞孩子”身上,每當他(她)完成教師交給的一項任務時都會對其認真、努力的樣子給予及時的肯定,并讓其他學生效仿;如果孩子的表現(xiàn)差強人意,我會溫和而堅定地告訴他(她)哪里還有改進的空間;孩子灰心失望時我會號召全班學生伸出援助之手,讓他(她)清楚地知道,我們不和任何一個“別人”做比較,我們只和過去的自己做比較,不管自己的生活習慣、行為習慣以及學習習慣有了多小的一點進步,都是可喜可賀的。
第四步,家校聯(lián)動。家長學校開辦以來,我們陸續(xù)從省市、學科區(qū)域招募、邀請了一些在家庭教育、親子關系研究方面小有建樹的專家、志愿者來到我校進行專題講座,在活動進行之前還會根據(jù)講座主題來確定到場家長人員,并設計《家長學校調查問卷》及反饋表,以此來調查家長的需求和學習效果。
關注了這批孩子以后,我將家長學校的工作重點進行了遷移,減少了大型的、全體家長參與的講座數(shù)量,增加了團體輔導和部分家長參與的家長學?;顒樱源颂岣呋顒拥尼槍π院蛯嵭?。在輔導過程中通過活動、案例、交流、互動來灌輸如下理念:家庭關系的核心是夫妻關系,父親要盡可能地參與到孩子的撫育、陪伴中來;原生家庭是孩子一生命運的底色和模板,好的溝通方式塑造孩子好的性格,好的家庭氛圍成就孩子好的人生;每個家長都應該無條件地接納、欣賞自己的孩子,將喜愛、珍視之情溢于言表,讓孩子充分享受家庭的溫暖。
通過兩三個學期的不斷“暗示”,這批我關注的孩子中,大部分逐漸形成了這樣的認知:
我是可愛的(我接納自己的外表、性格、愛好以及和別的同學不一樣的地方);
我是有價值的(我和其他同學一樣被家長、老師珍愛,人人生來平等);
我是有能力的(我能通過努力達成目標,我對自己負責任)。
一年多來,學生中的多數(shù),已經逐漸走上自律,自覺約束自己,遵守學校制度和與老師的約定的道路,盡管他們的表現(xiàn)暫時還達不到完美,但與之前的自己相比已經有了明顯改觀。我們通過調查、走訪、座談、引導、激勵等方式,取得了想要達成目標的階段性勝利,當看到孩子們因為偶發(fā)事件在樹立積極自我意象的道路上有所停滯和困擾時,我總是將這個故事講給他們,以此激發(fā)他們自我成長,自我蛻變的內在動力:
有個乞丐在路邊行乞了三十年。一天,一個路人經過。
“賞我?guī)讉€零錢吧?” 乞丐喃喃地說,順手伸出了他(她)那頂老舊的帽子。
“我沒有東西可以給你?!甭啡嘶卮鹫f。
路人接著問道:“你屁股下面坐著的是什么?”
“沒什么,”乞丐回答,“只是口舊箱子,從我有記憶以來,我就一直坐在上面。”
“你打開看過嗎?”
“沒有,”乞丐說,“何必呢?里邊啥也沒有?!?/p>
“打開看一下?!甭啡藞猿种f。
乞丐勉為其難地撬開了箱子,這時的他(她)目瞪口呆、喜出望外——箱子里裝滿了黃金。
教師就是那個沒有什么可以給你,卻叫你看自己寶箱里面的路人。請你永遠不要放棄自己,當你發(fā)自內心地珍視自己,悅納自己,生活就會帶給你令你意想不到的驚喜,以禮物的方式呈現(xiàn)給你。
(作者單位: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區(qū)塢城街道中心學校,太原,030000)
編輯/杜文姬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