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文星
【摘 要】科恩作為分析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在其研究歷程中經歷了從一般馬克思主義哲學到政治哲學、從傳統(tǒng)方法到運用理性分析研究馬克思主義的過程。探討科恩政治哲學的轉向,一方面能夠了解科恩轉向的目的,另一方面能夠了解分析哲學產生的背景。對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具有一定參考借鑒意義。
【關鍵詞】科恩;政治哲學;馬克思主義
【中圖分類號】B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0475(2017)01-0035-03
一、科恩轉向政治哲學前所進行的研究
從1979年開始,以G·A·科恩、J·埃爾斯特(Jon Elster)和約翰·羅默(John Roemer)為代表的“九月小組”每年聚集一次,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基本主題開展討論,試圖構建新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多數(shù)學者認為,分析的馬克思主義是一種學院派的馬克思主義思潮。分析的馬克思主義否認馬克思主義擁有它自己的有價值的思想方法,比如辯證法。他們用主流的理性思維方法來分析馬克思主義理論,這些方法主要包括邏輯和語言分析方法、經濟分析方法以及描述選擇、行為和策略的方法[1]。
分析的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很多經典論點都提出了質疑,但保留了其對資本主義的否定和對共產主義的追求。羅默指出,當前分析的馬克思主義者“保留了馬克思的平等主義和民主價值理念,但他們正在放棄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分析的細節(jié)、方法和對未來社會的描繪”[2]。因此,這一流派是否構成了對馬克思主義的背離,是一個很有爭議的話題。然而分析的馬克思主義者的作品卻愈來愈多地出現(xiàn)在世界各地面向學者以外的進步讀者的出版物上,他們的著作已被翻譯成13種語言[3]。這也從側面說明。分析的馬克思主義影響在不斷擴大,并一定程度上挽救了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的影響力。
科恩作為分析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之一,主要是用哲學的方法來進行研究。他在1961年師從牛津的吉爾伯特·賴爾(Gilbert Ryle)學習英國的分析哲學,這為他以后的研究奠定了方法論上的基礎。在閱讀了阿爾都塞的《保衛(wèi)馬克思》和《閱讀<資本論>》之后,他深感阿爾都塞表述的模糊和邏輯的混亂,并曾因同樣的問題受到艾薩克·利瓦伊(Lsaac Levi)的質疑,因此拋棄了辯證法轉而用分析哲學的方法來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是《卡爾·馬克思的歷史理論——一種辯護》。
在這本書中,科恩運用分析哲學的方法,對歷史唯物主義作了獨特的辯護,厘清了馬克思主義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范疇,包括生產力、生產關系、生產方式、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等。他對生產力為何不斷發(fā)展的解釋,與馬克思主義的經典理論有所不同。他認為,人是有理性的,因此在社會中不會總是放過能夠提高生產效率、解決物質匱乏的機會,因此,在整個人類社會中,總會有某個地區(qū)有生產力的發(fā)展,在這個地區(qū)生產力發(fā)展后,會用霸權或其他形式使其他地區(qū)也融入這種進步中,從而實現(xiàn)整個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而生產關系并不是生產力發(fā)展的根本原因。這種對歷史唯物主義的修正和辯護,構成了科恩早期研究的主題。但隨著研究的深入,對經典的“兩個必然”理論產生了根本性的懷疑,這迫使他對馬克思主義的質疑走向更深的層次,開始從政治哲學的角度探討馬克思主義理論。這種轉變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二、科恩轉向政治哲學的原因
(一)科恩轉向政治哲學研究的成長和歷史背景
科恩成長于一個具有濃厚共產主義思想背景的家庭中??贫魉邮艿膶W校教育同樣也“帶著強烈的當?shù)伛R克思主義的色彩”[4](P.279)。因此,科恩從小就已經被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起對共產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堅定信仰。在童年時期,他就目睹了許多共產主義者無私奉獻的過程,因此客觀的生活經歷也使他感受到,社會主義是值得信仰的。20世紀80年的蘇聯(lián)解體卻使他對共產主義可以實現(xiàn)僅存的一線希望破滅了。這應該說是促使他反思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個外在因素。
另一方面,從70年代開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導致商品的豐富,資本主義國家進行的社會福利改革,使原本一無所有的工人階級已經生活得相當舒適。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占社會大多數(shù)的、極度貧困而飽受剝削的無產階級似乎已經不存在了。市場這個備受馬克思批判的資本主義經濟工具對生產力的發(fā)展發(fā)揮了公認的作用,很多人并不認為市場所倡導的等價互換會帶來實質上的不平等,而采取馬克思所推崇的計劃經濟手段的蘇聯(lián)卻最終崩潰了。另外,雖然科學技術不斷進步,但地球資源的有限性和生態(tài)危機的全球化,讓人們意識到馬克思所設想的按需索取可能是無法實現(xiàn)的。
在當代政治哲學復興的熱潮中,作為主流政治哲學的自由主義為資本主義的正當性竭力辯護,將資本主義描繪為人類所向往的最理想的社會形式,而為社會主義辯護的聲音卻日漸衰弱[5]。因此,對于一個有堅定共產主義信仰的人,“在社會主義被視為無足輕重的環(huán)境下保持對它的忠誠是很難的”[4](P.298)??贫鞣浅P枰獙ふ业綀孕篷R克思主義理論信仰的根本動力。另外,1971年羅爾斯的《正義論》問世,使被冷落已久的政治哲學重新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這也為科恩作為分析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轉向政治哲學的研究,提供了契機。
(二)科恩轉向政治哲學的現(xiàn)實原因
科恩于1963年成為倫敦大學學院一名教授道德哲學和政治哲學的教師。他在教授政治哲學的過程中,逐漸發(fā)現(xiàn)馬克思主義甚至社會主義不能起到政治哲學的作用。因為,科恩認為,政治哲學在歷史中是存在的,規(guī)范性的終極真理是歷史中的不變量,它們隨著時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內容。社會主義運動和理論中同樣存在規(guī)范性原則。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目的是實現(xiàn)每一個人的自由平等地發(fā)展。資本主義經濟條件下的平等之所以是虛偽的,是因為這種平等建立在私有制——一種保證經濟上不平等的制度——之上。經濟上的不平等會導致人的權利實質上是不平等的,妨礙了人的自由。因此,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來說,它預設了平等、自由是正義的,值得每一個人追求。但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卻并沒有討論什么是公正、正義。平等是一種必然的結果,進行道德上的討論是沒有意義的。因此經典馬克思主義者沒有花多少時間去研究為什么平等在道德上是正確的,究竟是什么使它具有道德上的約束力[4](P.7)。
因此,當科恩在1972年第一次遇到諾奇克對張伯倫的論證時,他并沒有現(xiàn)成的理論能夠反駁諾奇克的反馬克思主義觀點。在閱讀了諾奇克出版于1974年的《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之后,從1975年開始,他投入到政治哲學的研究以反駁諾奇克,捍衛(wèi)馬克思主義理論。諾奇克在《無政府、國家和烏托邦》中以虛構的籃球明星“張伯倫”為例,討論了分配正義的問題。他認為,在所有人平等分配的前提下,人們有權利支配自己已經獲得的財富,即使這種支配的結果會最終導致財富的不平等。社會主義破壞人的財富支配過程、重新恢復財富平等,是不正義的。這表明,諾奇克是以“自由”作為“正義”的衡量標準。雖然科恩認為諾奇克的這本書是“乏善可陳”的,但要駁倒他,就不得不討論“自由”、“正義”和“平等”這三者之間的關系。而這恰恰屬于政治哲學的討論范疇。通過分析諾奇克的論證過程,科恩指出,分配財富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分配自由的過程,不平等的財富分配將阻撓而不是增加自由。因為有些人將因擁有的財富比別人少,而無法做出與其他人相同的選擇。因此,自由實際上是要求平等的,社會主義對財富進行再分配才是符合正義的。
(三)科恩轉向政治哲學的深層原因
科恩對“兩個必然”結論的質疑,也同樣使他的研究指向了政治哲學領域。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同樣是不可避免的[6]。科恩則認為,無產階級正處在解體的過程中,“工人階級”在現(xiàn)實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已經找不到對應的群體。一個由于受剝削和貧困而與社會主義革命有必然的利害關系、同時由于其本身的生產力和人數(shù)而有能力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群體已不復存在[4](P.9)。因此,科恩認為馬克思主義者有必要從規(guī)范政治哲學的高度對價值和原則進行闡述,彰顯馬克思主義理論在道德上的優(yōu)越性,以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感召力和說服力。
應當說,科恩轉向政治哲學的深層原因在于,馬克思的理論中仍然存在不夠完善的地方。馬克思的觀點是隨著著作的完成而不斷完善的,而馬克思直到去世仍然沒有完成他的所有寫作計劃。因此,馬克思主義理論是需要后人進行發(fā)展的??贫饕恢毙叛鲋R克思主義,即使后來他不再把辯證唯物主義看作一種科學,他仍堅持將歷史唯物主義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因此,這種來自馬克思主義理論內部的張力,使他不能再像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者那樣,認為對社會主義的反對只是“受階級和其他偏見的非理性因素的影響”[4](P.4),而是必須用嚴密的、極具說服力的理論分析予以積極回應。他認為,社會主義優(yōu)越于資本主義,并不僅僅在于那是一個普遍富裕的社會,它同樣意味著比資本主義更加自由、平等,因此是更加正義的制度。
三、科恩轉向政治哲學研究的啟示
科恩轉向政治哲學的研究,用分析的方法來批判以諾奇克為代表的反社會主義理論,不僅捍衛(wèi)了社會主義,也開辟了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個新領域。
從積極方面來看,科恩的轉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提供了一條新的路徑:用新的研究方法對馬克思主義進行研究,探索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分析未盡的新領域。這對于防止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教條化和陳舊化,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科恩的政治哲學轉向是以現(xiàn)代資本主義經濟新的發(fā)展狀況為背景的,如果說他的政治哲學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一部分,那么這就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時俱進的精神和品格。最后,科恩的分析馬克思主義以及政治哲學研究都在全球引起了很大反響,能促使人們進一步了解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思考資本主義的缺陷,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fā)展提供助推力。
盡管如此,這并不代表科恩對馬克思理論的分析就是正確的。
首先,科恩轉向政治哲學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存在政治哲學的“空場”。但這個“空場”真的存在嗎?馬克思在早期思想中,從他的三篇中學作文到萊茵報時期,甚至德法年鑒時期,都曾大量使用了“自由” “民主”“平等”等概念,但在他發(fā)現(xiàn)了資產階級法權的虛偽性之后,就認識到所謂的“自由” “民主”等政治哲學概念,在沒有經濟平等的前提下都是資產階級用來消除反抗的工具而已。因此,隨著馬克思思想的不斷成熟,他不再空洞地談論自由、平等和正義,而是更多地從資本主義經濟運行的整個過程來說明資本主義必然滅亡。按照佩弗爾的觀點,馬克思關于正義的批評可以分為兩個層面,即一般性批評層面和特殊性批評層面。首先,正義是內在于特定社會的法權觀念,也僅僅適合于某一特定的社會,從這一層面來看將一個永恒的正義觀念強加于某一個特定的社會是不合理的,所以從這一層面來看,就不能說資本主義是非正義的;其次,正義觀念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隨著人類進入共產主義社會,將不復存在[7]。因此,馬克思并不是沒有討論政治哲學問題,而是認為這一問題并非是根本性的。但這并不是說,在當下政治哲學就完全沒有研究的必要。政治哲學在人類進入共產主義社會時會消失,就證明了在此之前,它將一直存在。
其次,科恩對“兩個必然”的質疑并不是無懈可擊的。恩格斯曾經在《共產黨宣言》中對“無產階級”進行定義,即沒有生產資料、只能靠出賣自己的勞動來維持生活的勞動者。從這個定義出發(fā),即使是在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中,可以稱為無產階級的也不是少數(shù)。同時,科恩認為,“自我所有”構成了馬克思批判資本主義的基礎,而這一基礎與自由主義是一樣的。但這也并不是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因為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中,都曾指出工人除了自己的勞動以外,一無所有,因此工人才最有革命性。馬克思也不反對“自我所有”,他在《資本論》中曾寫道:“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資本主義占有方式,從而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是對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第一個否定。但資本主義生產由于自然過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這是否定的否定。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xié)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8]?!币虼?,自我所有在社會主義、甚至共產主義中存在是很自然的。
最后,在肯定科恩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貢獻的同時,也不得不說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偏離。他試圖通過與左翼自由主義劃清界限來保衛(wèi)馬克思主義,僅僅強調平等是馬克思主義的實質。他以“自愿平等”為基礎,通過“自愿納稅”實現(xiàn)“普遍福利”的理想制度設計,以每個人的共識作為實現(xiàn)正義的基礎,具有強烈的唯心主義色彩。而意識往往是會變化的,因此這種制度設計只能是一種空想。從根源上看,分析的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哲學轉向的致命傷在于,他們在否定必然性、強調規(guī)范論證的道路上走得過遠,純粹將社會主義的實現(xiàn)寄托于抽象的道德辯護之上[5]。
綜上所述,科恩的政治哲學轉向是各項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既有來自科恩個人成長和生活背景的影響,也有其研究過程中所遇到的“難題”,還有馬克思主義理論內部的張力??贫鞯恼握軐W研究,為馬克思主義者開辟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但在學習和借鑒科恩的研究經驗的同時,也要防止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誤讀、誤判,切實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真道理、真理論,既對馬克思主義有所發(fā)展,也不偏離其正確的方向。
參考文獻:
[1]G.A.科恩.卡爾·馬克思的歷史理論——一種辯護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陳偉.分析的馬克思主義及其批判——以柯亨的歷 史理論為中心[D].復旦大學博士論文.
[3]何增科.什么是分析的馬克思主義?[J].當代世界與 社會主義(季刊),1997,( 1).
[4][英]G.A.柯亨著,李朝暉譯.自我所有、自由和平等 [M].東方出版社,2007.
[5]李旸.試論分析的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哲學轉向[J].中 國人民大學學報,2013,(2).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5.
[7]Peffer. Marxism, Morality, and social Justic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8]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75.
[責任編輯: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