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青島四方小學 韓春艷
淺談品德學科教學策略的研究
山東青島四方小學 韓春艷
基于品德學科的“生活化”特點,教學中教師應選擇適用的教學策略,為學生精心構(gòu)筑生活化、童趣化、多形式、開放性的活動平臺,初步構(gòu)建起“以生活為基礎,以活動為載體,以育人為根本,以實效為目標”的德育課程新模式,引導學生走進生活,獲取富有個性的真切體驗,提取蘊涵多重價值的生活經(jīng)驗,讓課堂綻放生命的活力。
品德教學 活動化 生活化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整體推進,小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教材進入學校后,其所具有的獨特的生活性和兒童化深受學生的喜愛。但是,如何讓品德教學回歸生活,使學生能將所學帶入實際生活中仍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憑借學生熟悉的一個個生活場景,精心構(gòu)筑生活化、童趣化的活動平臺,采用兒童樂于接受的活動方式,幫助兒童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在親身感受和實際體驗中,獲取生活經(jīng)驗,提高道德素養(yǎng),讓學生真正將所學知識內(nèi)化成自己良好的行為習慣。
人的童年階段是一個充滿活力,蘊藏著巨大發(fā)展?jié)撃艿碾A段,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從學生的生活世界出發(fā),去尋找教材與生活的連接點,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既容易讓學生接受,又讓品德與生活培養(yǎng)回歸現(xiàn)實生活,從而以正確的價值觀引領學生在活動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生活。
在教學中應該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親自體驗悟出做人的道理,選擇自己的行為。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一方面要努力激發(fā)學生的道德情感;另一方面要對學生真實情感的表露給予尊重,不能使用侮辱性、挖苦性或不予理睬的方式傷害學生感情。
在雙向交流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看法和體驗,對于學生表現(xiàn)出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教師要予以尊重和保護,尤其是當學生對教師原來的設想或所講的內(nèi)容提出異議而又十分有道理的時候,教師要放下架子,對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給予高度評價,使他們在活動中,在成功的體驗中增強自信心,發(fā)展創(chuàng)造力,從而學會做事,做人。
在課堂活動中大多數(shù)學生愿意表達自己的思想,希望自己得到老師的肯定。但有時會出現(xiàn)回答不完整或詞不達意等現(xiàn)象,這就要求教師能給予充分的諒解和適度的寬容,不要嫌他們“耽誤時間”,不要怨他們答不出期待的答案,而是要對學生進行不斷地啟發(fā)誘導,使每個學生學會動腦,動手和創(chuàng)造。
作為教師應積極創(chuàng)設各種活動,讓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全過程,增強學生的自我體驗與實踐,發(fā)展學生的主體。
在教學中,教師應從生活實際出發(fā),把教材與生活相融合,讓學生在有趣的生活中學習。如在教學《熱鬧非凡的市場》一課時,教師讓學生走出課堂,課前,讓學生到菜市場去買菜,認識菜、了解菜;課中,讓學生親自去摸,去聞,去感受;課后,鼓勵學生學種菜。學生在自由時空中遇到新事物、新問題,覺得有趣,不自覺地動眼觀察、動手收集、動嘴詢問、動腦思索,從而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直接感受到生活的魅力。
教學活動中要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生的學習需求。如教學《認識這些標志嗎》一課時,教師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去了解交通標志,了解我國的交通和交通規(guī)則,許多同學情緒高漲,有的通過請教家長,有的上馬路請交警叔叔幫忙,有的通過調(diào)查活動,認識到違反安全規(guī)定造成的危害。讓學生通過喜歡的方式直接參與學習實踐,代替了教師單調(diào)乏味的空洞說教,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動性,逐漸形成道德觀念,培養(yǎng)了良好的行為習慣。
教師要設計豐富的活動形式為學生提供發(fā)展自我、展示自我的學習舞臺,讓學生居于活動的中心,成為活動的主人,激發(fā)學生的參與興趣。作為教師,要不失時機地把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教學與各項實踐活動結(jié)合起來,從活動中深化思想教育,使學生在親身感受中自覺地得到提高和進步。
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教材為學生的生活層面設置了許多學習內(nèi)容,讓課堂教學更加貼近生活。如在教學《精彩的社區(qū)生活》一課時,教師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參加豐富多彩的社區(qū)宣傳、綠化、美化、互助活動。通過活動,學生對社區(qū)有了更深的了解,加強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和生活化。
我們在教學中要努力沖破傳統(tǒng)的以說教為主的思品課教學模式,以真實性、多元化的生活實踐活動為紐帶,十分順暢地將空洞的道德價值、生活常識等的說教和訓誡融化為學生自主的、內(nèi)在的“親歷習得”。
總之,生活中的學生是需要點燃的火種,是一顆顆需要激活的苞芽;在小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中,我們一定要從真實的生活源頭出發(fā),引導他們用自己的感官去認識、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體驗;一定要以活動為紐帶,引導他們用自己的思維去碰撞、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讓他們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和成長,讓生命因此而綻放出活力。
[1]楊海瓊.用精神激勵法激勵學生[J].廣西教育,2008(29).
[2]蘇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