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迷失、追尋與重獲
        ——《追風箏的人》阿米爾身份認同解讀

        2017-02-26 07:41:18黃露娜
        關鍵詞:追風箏的人哈桑阿米爾

        黃露娜, 曲 濤

        (大連外國語大學 英語學院,遼寧 大連 116044)

        迷失、追尋與重獲
        ——《追風箏的人》阿米爾身份認同解讀

        黃露娜, 曲 濤

        (大連外國語大學 英語學院,遼寧 大連 116044)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阿富汗少年阿米爾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成長經(jīng)歷。以身份認同為視角,作者從自我身份和民族身份兩個方面表現(xiàn)了小說主人公阿米爾在成長過程中身份迷失、身份追尋與身份重獲三個不同階段的特征,揭示該小說身份認同的主題,以此為日益增多的跨文化背景下生存的當代人提供借鑒。

        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身份認同;自我身份;民族身份

        引言

        《追風箏的人》是阿富汗裔美籍小說家、醫(yī)生卡勒德·胡賽尼的處女作,小說以主人公阿米爾年幼時對仆人哈桑的背叛以及成年后自我救贖的經(jīng)歷為主線,講述了他在阿富汗和美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成長生活,包含多重主題元素。

        近年來該小說的身份認同主題受到國內(nèi)外學者廣泛關注。翰特(Hunt)闡述由于受到“東方刻板印象”(Orientalist Stereotypes)的影響,小說在塑造人物文化身份時存在“誤導和偏差”。[1]15杰夫瑞斯(Jefferess)認為該小說引導從“種族和民族霸權”轉(zhuǎn)向以“現(xiàn)代化”作為“人類”身份標志。[2]389國內(nèi)學者曾志宏從“發(fā)展心理學角度”剖析阿米爾對“自我身份認同感的追尋”;[3]76宋尚騰認為阿米爾的“個人身份與種族身份認同密切交織”;[4]50陳鋒對小說作者胡賽尼的“雙重文化身份”[5]1進行解讀;王慧敏、荊蓁結合流散文學理論對離散者身份構建進行探討,指出離散者“不能走出混合身份所缺乏鑒定物質(zhì)基礎的困境”。[6]130以上研究為本文構思提供參考,但現(xiàn)有研究多局限于對身份認同某一方面分析,較少結合自我身份和民族身份認同兩方面分析,也極少分析阿米爾作為一個阿富汗人的民族身份。

        本論文主要分三個部分探究該小說身份認同主題:童年時迷失身份、在美國追尋身份和回故土重獲身份。“喝著同樣乳汁長大”[7]81的阿米爾和哈桑由于種族和階級的差異受到阿富汗人區(qū)別對待,而父親卻平等地對待他們,這使年幼的阿米爾產(chǎn)生自我身份和民族身份的雙重困惑。這種身份困惑間接導致阿米爾在哈桑受害時袖手旁觀并在之后設計趕走哈桑。在移民美國后,阿米爾努力融入新環(huán)境,追尋自我價值,得到周圍人的認可;同時在文化沖突中重新審視了自己的民族身份。中年阿米爾得知哈桑真實身份后,重返故土,出于對苦難的憐憫和自我救贖的迫切,他勇敢對抗惡魔——阿塞夫,重獲男性氣質(zhì);承認哈桑和自己的血緣關系表明種族平等觀念的重建和阿富汗民族身份的重獲。因此,阿米爾的自我身份認同和民族身份認同是隨著環(huán)境變化和經(jīng)歷增長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兩者在一定程度上互相聯(lián)系,互相影響。本文對小說身份認同主題的探究旨在增強當代人的身份認同意識并為解決身份危機提供借鑒。

        一、童年時,迷失身份

        身份認同(identity)是“自我意識之間的界面,包括有意識和無意識的感覺,理性和非理性的動機,個人信仰和價值觀以及構成我們體驗到這些感受和動機的社會背景的因素(例如年齡、種族和性別)”。[8]32它的拉丁詞源“idem”“包含同一性與差異性兩個方面,一方面它意指主體的獨特性;另一方面它意指主體與主體之間同一的特征”,[9]7其狹義的基本含義是指“個人與特定社會文化的認同”,[10]465身份認同在哲學、心理學領域又被譯為“同一性”。美國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埃里克森認為“只有一個相對‘完整的’社會才能通過母親授予嬰兒一種內(nèi)心的確信,認為早年一切散亂的軀體經(jīng)驗和一切混亂的社會線索都能夠調(diào)節(jié)成為一種連續(xù)感和一致感,從而逐漸將內(nèi)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統(tǒng)一起來”。[11]82童年時代,阿米爾雖然處于特權社會階層,但他缺少與該社會階層文化產(chǎn)生認同的基本要素。小說主人公阿米爾一出生就失去了母親,喪失自我內(nèi)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統(tǒng)一的重要途徑。在阿富汗這個存在種族偏見的社會中,父親作為阿米爾唯一的親人,其行為對阿米爾的身份認同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與父親建立聯(lián)系的過程中,阿米爾深感自卑與自責。爸爸擁有與狗熊搏斗的力量而阿米爾只是一個身材矮小的男孩。爸爸慷慨善良,富有同情心而阿米爾自私懦弱。在阿富汗這個“崇尚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著迷于男性氣質(zhì)的社會”,[12]43這種差異讓阿米爾感到自卑。此外,母親在生他時難產(chǎn)而死。在爸爸的眼里,這是盜竊的變種,阿米爾偷走了爸爸為人丈夫的權利。他自我控訴,認為自己犯過爸爸最厭惡的罪行,最終懷疑“自己究竟是不是爸爸的親生兒子”。[7]112

        父親的冷漠進一步促使阿米爾自我身份迷失。這里的自我身份“強調(diào)自我的心理和身體體驗,以自我為核心”。[10]465忙于生意,爸爸經(jīng)常留阿米爾一人在家并對阿米爾的文學愛好感到恥辱。他拒絕閱讀阿米爾寫的故事并對他獲得閱讀比賽冠軍無動于衷。

        自我身份迷失讓阿米爾在愛與恨中糾結,他渴望得到父愛的同時又不自覺地排斥父親。這種矛盾心理同樣體現(xiàn)在他和仆人哈桑的關系中。自我本能、家庭氛圍及社會環(huán)境三者共同作用導致阿米爾迷失民族身份。

        雖然阿米爾從來沒有親口承認哈桑是他的朋友,但是他出于本能的行為經(jīng)常流露出對哈桑的情感。研究者亞當斯(Adams)等人認為友情“表現(xiàn)在自我表露,社會性,日復一日的幫助和共同的活動”。[13]128國內(nèi)學者認為友誼是“兩個個體之間形成的一種相互作用的,較為持久穩(wěn)定的雙向關系”。[14]378當哈桑因為母親的身份而受到士兵嘲笑,忍不住哭泣時,阿米爾安慰哈?!疤竭^身去,用手臂環(huán)住他,把他拉近”,[7]7低聲勸他。同時,他享受哈桑對他的尊重和稱贊,“在寫作方面強烈渴望他的認同”。[3]76哈桑是阿米爾創(chuàng)作初期的知音,受到哈桑的稱贊和鼓勵,阿米爾繼續(xù)文學創(chuàng)作。因此,他們并不是簡單的主仆關系。阿米爾和哈桑之間的友情是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緩慢建立起來的。

        在一定程度上,兩位父親不斷傳達阿米爾和哈桑情同手足的信息,營造相對平等的家庭氛圍。阿里會提醒阿米爾和哈?!昂冗^同樣的乳汁長大的人就是兄弟,這種親情連時間也無法拆散”。[7]11只要阿米爾收到禮物,哈桑也會從爸爸那得到禮物。也正因為這種平等甚至有時候?qū)5钠珢?,激起阿米爾強烈的嫉妒心?/p>

        阿富汗社會上的多數(shù)人卻以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對待阿米爾和哈桑?!懊褡逭J同主要來自一種文化心理認同……作為想象共同體,它(民族身份)又須依賴本民族的文化傳承,確保其文化統(tǒng)一”。[10]469“種族起源往往是身份認同,尤其是民族身份認同的重要成分”。[15]31在阿富汗社會中,人們對不同種族、階級、宗教信仰的人存在偏見?!霸?0世紀中期阿富汗的特定歷史社會語境中,普什圖人是遜尼派教徒的身份,哈扎拉人是什葉派穆斯林,種族身份又被貼上了宗教身份的標簽,因此阿米爾所面臨的種族認同難題更添一層宗教認同的困惑”。[16]39由于哈桑貧賤的家庭背景、少數(shù)民族的身份及宗教背景,他受到社會上多數(shù)人的歧視。

        阿米爾民族身份的迷失反映出種族關系中存在的問題。他在平等與偏見中左右搖擺,迷失作為阿富汗人的民族身份。這種迷失不止是阿米爾個人的,更是阿富汗民族多數(shù)人的狀態(tài)。而這種狀態(tài)必然會導致“認同危機”的產(chǎn)生致使風箏大會以及之后阿米爾對哈桑的背叛。這種民族身份的迷失使得阿米爾無法和哈桑保持原有的親密關系,對阿米爾今后的生活造成巨大影響。

        二、在美國,追尋身份

        蘇聯(lián)入侵阿富汗后,阿米爾和爸爸被迫逃到美國?!霸谟懻撏恍詴r,我們不能把個人的生長和社會的變化分割開來……因為這兩方面是相互制約的,而且是真正彼此聯(lián)系著的”。[11]22因此社會環(huán)境改變對個人成長及身份認同產(chǎn)生極大影響。爸爸對新環(huán)境不適應,而阿米爾努力適應的同時追尋身份認同。

        在新的環(huán)境中,父親的權威減弱,阿米爾開始在父子關系中占據(jù)主導地位。阿富汗是個崇尚男性氣質(zhì)的社會,在那里,父親硬漢的形象受到尊重和推崇。而美國是一個多元文化融合的大熔爐,“開放性是美國社會最主要的文化特征”,[16]41人們崇尚自由平等。在新的環(huán)境里,阿米爾反而受到歡迎和尊重。他很快學會說英語并接受了新的文化價值觀念。雜貨店老板阮先生和他的太太歡迎他,稱他為“很好的年輕人”。[7]123當被要求查看身份證才能開支票時,爸爸十分憤怒而阿米爾清楚地意識到在美國這是理所應當?shù)摹?/p>

        雖然爸爸和阿米爾之間仍然存在分歧,但阿米爾獲得爸爸的理解和支持。阿米爾高中畢業(yè)的那一天,爸爸非常高興和激動,為阿米爾感到驕傲。在選擇大學專業(yè)時,阿米爾沒有刻意迎合父親的期望,他選擇自己的興趣所在,立志成為一名作家。他通過發(fā)出自己的聲音來追尋自我身份認同,最終獲得成功,因為爸爸會驕傲地告訴別人,自己的兒子將成為一名作家。

        不同的文化視角,為他追尋自我身份提供了途徑,然而作為阿富汗的移民,阿米爾無法擺脫民族文化的影響?!斑@包括每一個民族獨有的民間故事、神化傳說、文學敘事、文化象征、宗教儀式,等等”。[10]469“他跟父親生活在阿富汗人民的圈子內(nèi)。不管戀愛、結婚還是收養(yǎng)孩子的問題上,都嚴格遵守阿富汗傳統(tǒng)習俗的規(guī)范,游走于美國主流文化的邊緣”。[17]25阿米爾和爸爸的生存處境屬于典型的離散/飛散生存狀態(tài)?!半x散/飛散”(Diaspora)一詞起源于希臘語,“在當代的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化實踐中,飛散成為一種新概念,新視角,含有文化跨民族性、文化翻譯、文化旅行、文化混合等涵義,也頗有德魯茲所說的游牧式思想的現(xiàn)代哲學意味”。[18]113在移民前,阿米爾和爸爸是普什圖人,普什圖文化在阿富汗社會中占主導地位,擁有特權。而在美國這個幾乎被白人主導的社會,阿米爾和爸爸成為少數(shù)民族群體,“種族、宗教認同不再表現(xiàn)為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對立”。[16]41

        重新審視普什圖文化,阿米爾意識到除了種族間的不平等,雙重性別標準也是民族傳統(tǒng)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性別角色是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的社會文化有不同的性別期待”。[16]40阿富汗存在雙重性別標準,男性在社會輿論方面占有絕對優(yōu)勢。當阿米爾暗戀索拉雅并有意與她交談時,周圍的阿富汗移民會先入為主認為是女方在勾引男方,“一旦女性犯了錯誤,這種惡名和被人侮辱的待遇便要成為一生的枷鎖”,[19]14即使結婚后,人們?nèi)匀环磸吞峒芭交榍暗乃缴?,而對男性在婚前混亂的生活以“貪玩”一語帶過。

        普什圖文化中存在種族偏見,雙重性別標準的同時,也存在正直互助的優(yōu)秀品質(zhì)。爸爸臥病在床時,塔赫里將軍熱情地探望和關照以及父親對阿米爾的囑咐“在危難的時刻,相信我,你會寧愿在身邊的是普什圖人”。[7]155這為阿米爾重新定位自己的民族身份提供重要參照。

        美國大環(huán)境和教育為阿米爾重新審視普什圖文化,深入了解自己的民族特性提供了條件,他追尋阿富汗民族特征。普什圖文化作為阿富汗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存在不足之處的同時也包含優(yōu)點。在這個沒有多少人知道普什圖族和哈扎拉族區(qū)別的國度里,這種深刻的認識,為他重獲阿富汗民族身份奠定了基礎。

        三、回故土,重獲身份

        童年犯下的過錯無法在異國他鄉(xiāng)得到完全彌補,背叛的內(nèi)疚感仍會不時困擾阿米爾。無論是新婚時刻還是父親葬禮,甚至是無法擁有自己孩子的遺憾,都讓阿米爾下意識地聯(lián)想到自己曾經(jīng)對哈桑犯下的過錯。

        因此,無法獲得完全救贖的阿米爾,在爸爸老友拉辛汗的感召下,重返故土,踏上重獲身份之路。時過境遷,這種跨越幾十年的追尋在連年爭戰(zhàn),滿目瘡痍的阿富汗變得異常艱難。蘇聯(lián)入侵及塔利班統(tǒng)治給阿富汗人民帶來巨大苦難。熟悉的街道破敗不堪,沿街都是難民乞丐,天空中也不再有飛起的風箏。面對這些,阿米爾感到震撼:回到自己的國家卻像個游客。

        阿米爾冒著巨大風險回國的目的不僅是拯救哈桑之子索拉博,更是拯救自我。尤其是面對兒時侮辱哈桑的小霸王,如今囚禁索拉博的塔利班首領阿塞夫,阿米爾內(nèi)心世界在短時間內(nèi)經(jīng)歷劇烈變化。起初,他仍然否認與逃避,“這不是你,阿米爾”。[7]264但已故父親高大英勇的形象燃起了阿米爾心中的斗志,“爸爸會昂首挺胸走進前門,要求去見他們的頭目,在那些膽敢攔住去路的人胡子上撒尿”。[7]263同時,阿塞夫?qū)λ骼┑钠哿璨粩嗉ぐl(fā)阿米爾的回憶,最終讓他下定決心勇敢地接受阿塞夫的挑戰(zhàn)。雖然阿米爾生理上處于弱勢,但肉體上的苦痛反而讓他更能接近內(nèi)在的自我,“自1975年冬季以來,我第一次感到平靜”,[7]279在這個過程中他的心病得到治愈。阿米爾對抗“惡魔”阿塞夫的過程,事實上是在對抗內(nèi)心懦弱的自我。這種自我救贖是他重新定位自我身份的必由之路,也使他最終獲得男性氣質(zhì)。

        阿富汗在塔利班統(tǒng)治下,種族問題激化,哈扎拉族人受到迫害。塔利班是種族主義者,正如阿塞夫回溯起1998年塔利班人對哈扎拉大屠殺的情景,“挨家挨戶。我們只有吃飯和禱告的時候才停手”。[7]267哈桑一家人生存的境遇是整個哈扎拉民族不幸遭遇的縮影。忠心耿耿的哈桑為了守衛(wèi)老宅,最終被塔利班射殺。種族歧視讓這樣的悲劇在阿富汗土地上不斷上演,成為貧困和戰(zhàn)爭的一大根源。

        得知哈桑的身份與遭遇,阿米爾重新審視童年往事——在爸爸心中的位置以及和哈桑的關系困惑都迎刃而解。哈桑和父親的血緣關系使得爸爸情不自禁對哈桑流露關愛之情。他請醫(yī)生給哈桑做兔唇縫合手術,從未忘記過哈桑的生日,哭著挽留哈桑,甚至在移民美國后還經(jīng)常掛念哈桑……但哈桑的種族身份得不到阿富汗社會的認可,爸爸也因此不敢公開給哈桑一個兒子所應得的。爸爸對阿米爾的冷漠態(tài)度很大一部分源于父親自己的身份迷失,正如拉辛汗所言“你父親是一個被拉扯成兩半的男人……當他看到你,他看到自己,還有他的疚恨……”[7]291哈桑和阿米爾都是爸爸的兒子,都能反映出部分爸爸的自我。阿米爾反映的是天生被賦予父親所在社會特權和尊重的自我。而哈桑,雖然屬于底層社會階級并經(jīng)常被他人嘲笑,卻擁有正直、勇敢、誠實以及為他人“挺身而出”的優(yōu)秀品質(zhì)。[7]23這些優(yōu)秀品質(zhì)也是爸爸自我的一部分,是爸爸認為一個男人所應該具有的。這種血溶于水的親情是父親無法承認又難以逃避的感情。

        阿米爾最終完成了父親無法完成的心愿,他逐漸接受哈桑兄弟身份并收養(yǎng)索拉博,承認他們之間的血緣關系。面對瓦希德的詢問,阿米爾坦誠相告,“他是我同父異母的兄弟”。[7]230在返回美國后,他更態(tài)度堅定地把索拉博看作是自己的親人,并自覺維護索拉博的尊嚴。

        阿米爾對哈桑兄弟身份的認同反映出他對不同種族關系看法的改變,印證了他作為一個阿富汗人民族身份的重獲。他逐漸意識到普什圖族和哈扎拉族之間并沒有絕對界線,他們之間同樣可以存在血緣親情。他不再以普什圖族人自居,而是以阿富汗人重新定位自己的民族身份。

        結語

        “身份絕非靜止的東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人為建構的歷史、社會、學術和政治過程”。[20]426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阿米爾的自我身份和民族身份經(jīng)歷迷失、追尋與重獲。童年時的阿米爾失去了與家庭和社會的認同,在內(nèi)心深處對自己的兒子身份以及主人身份感到困惑。在移民到美國后,阿米爾追尋身份認同,融入社會追求夢想,他的努力得到周圍人尤其是父親的認可;同時,新的文化背景給他提供了審視民族文化的新視角,他逐漸認清作為阿富汗文化一部分的普什圖民族特性。重返故土,他克服內(nèi)心恐懼,對抗童年時的惡霸阿塞夫,重新建立具有男性氣質(zhì)的自我身份;目睹阿富汗人民的生活慘狀和塔利班的種族迫害,阿米爾更深刻地認識到阿富汗民族的悲劇,他對哈桑兄弟身份的承認以及領養(yǎng)索拉博的行為反映出他重獲以平等尊重為前提的民族身份。通過分析小說主角阿米爾的身份認同過程,本文探討了身份認同各階段的特征,認為自我身份認同和民族身份認同是相互影響,不斷發(fā)展的過程并展示了解決身份危機的一種可能模式。

        [1]Hunt, S. Can the West Read? Westerner Readers, Orientalist Stereotypes, and the Sensational Response to The Kite Runner[J].ECLS Student Scholarship, 2009(1).

        [2]Jefferess, D. To be good (again): The Kite Runner as allegory of global ethics [J]. Journal of Postcolonial Writing, 2009(4).

        [3]曾志宏.《追風箏的人》中主人公對身份認同感的追逐[J].電影文學,2014(4).

        [4]宋尚騰.阿米爾的身份追尋之路——對胡賽尼的《追風箏的人》的主題分析[D].濟南:山東大學,2014.

        [5]陳鋒.胡賽尼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雙重文化身份解讀[D].湘潭:湖南科技大學,2015.

        [6]王慧敏,荊蓁.身份流散下的精神守望與追尋——論《追風箏的人》的流散主題與身份構建[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6(2).

        [7]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M].李繼宏,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8]Giles, J. & T. Middleton.StudyingCulture:APracticalIntroduction[M]. Massachusetts: Blackwell Publisher, 1999.

        [9]孟瑞.“身份認同”內(nèi)涵解析及其批評實踐考察[D].杭州:浙江大學,2013.

        [10]陶家俊.身份認同[A].趙一凡,張中載,李德恩.西方文論關鍵詞[C].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11]埃里克·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與危機[M].孫名之,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

        [12]Sarma, S. M. Masculinity, War and the Politics of Ethnic Identity: A Study of Khaled Hosseini’s The Kite Runner[J]. Labyrinth, 2015(4).

        [13]Adams, R. G., R. Blieszner & B. D.Vries. Definitions of friendship in the third age: Age, gender and study location effects[J]. Journal of Aging studies, 2000(1).

        [14]俞國良,辛自強.社會性發(fā)展心理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15]張萌萌.西方身份研究述評[J].云夢學刊,2011(2).

        [16]王育平.論胡賽尼小說《追風箏的人》的認同政治[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

        [17]田瑤.胡賽尼作品的身份認同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6.

        [18]童明.飛散[A].趙一凡,張中載,李德恩.西方文論關鍵詞[C].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19]趙月鈔.論《追風箏的人》民族文化的缺失與追尋[D].湘潭:湘潭大學,2013.

        [20]愛德華·薩義德.東方學[M].王宇根,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7.

        ClassNo.:I106.4DocumentMark:A

        Loss,PursuitandRegain:AnInterpretationofAmir’sIdentityofTheKiteRunner

        Huang Lu’na, Qu Tao

        (School of English Studies, Dalian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Dalian, Liaoning 116044,China)

        TheKiteRunnernarrates a story of an Afghan boy Amir’s growing experience in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ntity, especially from the individual identity and the national identity, the author describes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stages in Amir’s growth, namely, the lost, the pursuit and the regain of Amir’s identity.By revealing the identity, the novel attempt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current generation, especially for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people who are living under the cross-cultural background.

        Khaled Hosseini;TheKiteRunner;identity;individual identity;national identity

        黃露娜,在讀碩士,大連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研究方向:現(xiàn)當代英語小說。曲濤,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大連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研究方向:英美小說,敘事學理論。

        大連外國語大學2017年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個人身份與民族身份認同——以《追風箏的人》主人公阿米爾為例”(編號:201710172000104)最終成果;遼寧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項目“反常的敘述行為:伊恩·麥克尤恩近期小說‘非自然敘事’研究”(編號:L15BWW009)階段性成果。

        2096-3874(2017)10-0138-05

        I106.4

        A

        (責任編輯:蔡雪嵐)

        猜你喜歡
        追風箏的人哈桑阿米爾
        友誼之間
        淺析《追風箏的人》主要人物形象塑造
        感恩
        借據(jù)丟失之后
        為你,千千萬萬遍
        十幾歲(2020年13期)2020-11-26 03:07:40
        不一樣的風箏
        為你,千千萬萬遍
        《追風箏的人》:一本暢銷書的十年
        看天下(2016年34期)2016-12-24 21:32:22
        一條再次成為好人的路
        《追風箏的人》的心靈療治與救贖反思
        色播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天天综合色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欧美牲交a欧美牲交aⅴ| 白白色发布会在线观看免费 | 91桃色在线播放国产| 亚洲av不卡免费在线| 屁屁影院ccyy备用地址 | 少妇我被躁爽到高潮在线影片| 99re6在线视频精品免费| 海角国精产品一区一区三区糖心| 综合无码综合网站| 国产av自拍在线观看| 久久午夜福利电影| 激情内射亚州一区二区三区爱妻|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播放 |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不卡|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7牛牛 | 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中国| 美女扒开屁股让男人桶|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网站|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亚洲| 黄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午夜福利久久精品| 成年人黄视频大全|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毛片免 | 亚洲精品www久久久久久| 国产99r视频精品免费观看| 日韩精品夜色二区91久久久| 日本一级特黄aa大片|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的区别| 香蕉视频www.5.在线观看|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是AV| 久久精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福利试看120秒体验区| 亚洲国产成人AV人片久久网站| 亚洲天堂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青| 日韩a毛片免费观看| 蜜桃av观看亚洲一区二区| 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