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明
河南駐馬店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普外科 駐馬店 463000
疝環(huán)充填式無張力修補術和腹膜前間隙修補術治療腹股溝斜疝臨床分析
秦明
河南駐馬店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普外科 駐馬店 463000
目的 比較疝環(huán)充填式無張力修補術和腹膜前間隙修補術治療腹股溝斜疝的效果。方法 選取104例腹股溝斜疝患者,根據術式不同分為2組,各52例。對照組行疝環(huán)充填式無張力修補術,觀察組行腹膜前間隙修補術,比較2組的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陰囊水腫的發(fā)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隨訪12個月,2組均未出現復發(fā)病例,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疝環(huán)充填式無張力修補術和腹膜前間隙修補術治療腹股溝斜疝,均有良好的效果。但腹膜前間隙修補術后疼痛較輕且陰囊水腫的發(fā)生率低。可酌情加以選擇。
腹股溝斜疝;疝環(huán)充填式無張力修補術;腹膜前間隙修補術
手術是目前治療腹股溝斜疝的最有效手段,疝環(huán)充填式無張力修補術與腹膜前間隙修補術是目前治療腹股溝疝的常用術式[1]。2013-11—2015-11,我們分別采用上述兩種術式對104例腹股溝斜疝患者進行治療,現將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11—2015-11間在我科接受手術治療的104例腹股溝斜疝患者。其中男99例,女5例;年齡21~67歲,平均49.3歲。根據術式不同分為2組,各52例。2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組患者入院后均完善各項常規(guī)術前檢查。術前30 min預防使用抗生素。均在硬膜外麻醉下施術。對照組:采取疝環(huán)充填式無張力修補術。取腹股溝韌帶中點上2 cm至恥骨結節(jié)的斜切口,長5~7 cm。依次切開皮膚、皮下、腹外斜肌腱膜及外環(huán)口,向兩側游離出腹股溝韌帶和聯合腱。將提睪肌切開,游離出精索和疝囊至內環(huán)口處。將疝囊全部內翻入腹腔,將錐形填充物填入其中,周邊予以固定。將補片平整放在精索后方,并與周圍組織縫合固定后逐層縫閉切口。觀察組:行腹膜前間隙無張力修補術。切口及游離精索和尋找疝囊步驟同對照組。在疝囊頸部將橫筋膜剪開,分離出腹膜前間隙。將疝囊高位結扎后,選用合適大小的補片置入腹膜前間隙,并妥善縫合固定后縫閉切口。2組手術后均常規(guī)使用沙袋壓迫切口,并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1.3 觀察指標[2]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定疼痛程度:滿分10分。0分:疼痛不明顯,10分:劇烈疼痛。觀察術后陰囊水腫、及異物感等術后并發(fā)癥情況。隨訪12個月,了解復發(fā)情況。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據應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應用均數±標準差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以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術后VAS疼痛評分、陰囊水腫的發(fā)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隨訪12個月,2組均未發(fā)生復發(fā)病例,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腹壁薄弱、肺氣腫、前列腺增生及便秘等諸多引起腹壓升高因素均易發(fā)生腹股溝疝[3]。手術將腹壁缺損進行修補是治療腹股溝疝的唯一有效手段。
與傳統(tǒng)疝修補術不同,無張力疝修補術是使用一張帶網孔的補片對缺損部位進行覆蓋,這種補片與人體組織有較高相容性。避免傳統(tǒng)術式對周圍組織的牽拉,可降低患者疼痛,且術后恢復較快[4]。故疝環(huán)填充式與腹膜前間隙修補為臨床常用的無張力修補術式。
疝環(huán)充填式修補術是利用網塞填充內環(huán),補片加強腹股溝管后壁從而起到分散腹壓、修補缺損的目的。但該術式所修補的區(qū)域相對較小,對于較大腹壁缺損部位則修補效果一般。腹膜間隙修補是將補片放置在腹膜與腹橫筋膜之間的間隙。該間隙血管、神經分布較少,在此處進行修補對周圍組織的損傷較小,術后恢復較快。另一方面,從腹膜前間隙修補的重力學角度出發(fā),該術式更為符合力學原理,補片能與腹膜完全緊貼、伸平,局部間隙得以減少,因此可以減少術后局部不適感、異物感,疼痛的發(fā)生率明顯降低。我們對104例腹股溝斜疝患者分別采用疝環(huán)填充式與腹膜前間隙修補術進行治療,兩種術式在治療腹股溝斜疝中均具良好效果,且無1例復發(fā)。但腹膜前間隙修補術后患者的疼痛較輕且陰囊水腫的發(fā)生率低??筛鶕∏楹侠磉x擇。
[1] 康鵬,劉新明,史新河.腹股溝疝腹腔鏡內網片植入術后并發(fā)癥的分析[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3,10(4):122-123.
[2] 王新平,陳進紅,張華,等.開放式腹膜前間隙和疝環(huán)充填式無張力腹股溝疝修補術95例對照研究[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5, 5(24):178-181.
[3] 劉子文,孫蒙清,張立陽,等.開放式腹膜前間隙修補術與Lichtenstein無張力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比較研究[J].中華外科雜志,2014,52(9):682-685.
[4] 立全晰.腹膜前間隙無張力修補術治療疝氣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5,22(14):41-42.
(收稿 2016-07-24)
R656.2+1
B
1077-8991(2017)01-006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