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wèi)東
(安遠縣版石中心小學,江西贛州 342100)
審美情趣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培養(yǎng)方法
陳衛(wèi)東
(安遠縣版石中心小學,江西贛州 342100)
小學階段是學生基礎理論知識建設的重要階段,是養(yǎng)成學習、思考習慣以及建立個人審美體系的重要時期。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及精神層次的提升與這一階段的閱讀教學是有著密切關聯(lián)的,而且是一種必然存在的互促關系。教師應當更加注重在這一階段閱讀教學中對學生審美能力的激發(fā),才能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每一篇文章中的獨特美感,從閱讀過程中收獲更多,這也是閱讀教學的最終目標。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審美情趣
小學是建立學習基礎的階段,對于學生來說,學習習慣、思維習慣、精神層次、審美觀念等都需要在這一階段得到培養(yǎng),才能確保后續(xù)的學習過程更加順利。在語文教學當中,閱讀教學就是注重培養(yǎng)學生高尚審美情趣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語文是每個學生步入學習領域后最為重要的一門基礎學科,有了語文知識作為基礎,才能更好理解其他科目的知識,而語文閱讀教學則是語文教學當中促進學生理解、培養(yǎng)學生審美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所以,教師要讓學生在閱讀過程當中理解文章中的精髓,養(yǎng)成閱讀習慣,接觸更多優(yōu)秀文學作品,提升審美層次,才能讓閱讀教學的作用進一步發(fā)揮出來,這也正是當前閱讀教學最重要的目標方向。學生在閱讀過程當中,受到了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熏陶,才能夠認識到這些作品的優(yōu)越之處在哪里,并養(yǎng)成閱讀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習慣,最終通過積累讓自身的思想境界不斷提升,成為一名具備深厚文學素養(yǎng)的人才,這也是語文教學的目標。但是要確保學生審美得到提升,首先需要教師重視,不斷思考當前閱讀教學當中的問題所在,并最終通過研究分析,總結(jié)出更具實效性、能夠確保學生審美水平得以提升的閱讀教學改革措施,才能確保學生后續(xù)的語文學習更有效率。
(一)材料選擇不謹慎,導致質(zhì)量參差不齊。閱讀材料決定著閱讀質(zhì)量,也決定著學生能否通過這次閱讀有更多的收獲,思想境界能否得到更大幅度的提升。所以教師要促使學生審美的養(yǎng)成,首先最重要的一點便是確保閱讀材料的正確選擇。材料要選擇深入淺出的,內(nèi)容簡要易懂但思想見解獨具一格,才能讓學生更好理解。但當前許多教師對于學生教學材料的選擇都普遍根據(jù)校方的安排,很少深入思考,這是十分不利的趨勢。
(二)引導方式強硬,忽略學生自身的見解。灌輸式的填鴨教學是我國教學領域長久以來的慣性理念,這樣的教學理念,影響是非常深刻的,自然也波及了語文科目的閱讀教學,但這樣的影響也顯然不是正面的。語文是一門注重個人理解的學科,對于每個詞、每個句子,一萬人有一萬人的理解,這也正是語文的魅力所在。閱讀過程當中亦是如此,學生對于文章不同的看法,決定著其審美的走向。所以教師要幫助學生培養(yǎng)自身的審美情趣,首先必須要重視的一項原則便是對學生主體地位及個人理解的尊重。但灌輸式教學理念很常見,所以當前教師思維的轉(zhuǎn)變依然是至關重要的課題。教師意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閱讀過程中,懂得理解學生的個人見解,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有自身的審美。反之學生則只能跟著教師的審美方向走,這是一種對學生負面影響極大的引導方式,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誤導。
(三)引導方式不豐富,無法將學生進一步帶入情境。審美的培養(yǎng)在于讓學生了解到文章當中的美妙之處,理解在這一過程中是至關重要的。學生有了深入理解,才可能談及審美的培養(yǎng)。如果學生連對于文章核心內(nèi)容的基本理解都無法達到,強行談及審美情趣,即便是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都會大打折扣。由此可見,教師要幫助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培養(yǎng)審美,首先最重要的是建立起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夠通過想象強化理解。但目前許多教師都并沒有領會這一要點,使得教學效率大幅下降。
(一)用心篩選素材,保證閱讀材料質(zhì)量統(tǒng)一。閱讀材料的選擇,是閱讀教學開始的第一步。這一階段教師對于閱讀素材的選擇,與學生最終的閱讀學習成效有著決定性關聯(lián)。所以教師要謹慎選擇,才能讓學生真正借助閱讀提升思想境界,確保學生有更多收獲。雖說在思想多元化的當前,閱讀材料是否正確并不能武斷地去判斷,但是有些閱讀素材并不能讓學生有實質(zhì)上的精神收獲卻是事實。學習過程不是單純的玩樂,所以教師也應當以更嚴謹?shù)幕鶞嗜ミx擇閱讀材料。當前,針對兒童的讀物花樣百出,有些能夠讓學生得到知識、提升素養(yǎng),例如神話故事、成語故事等。但也有些娛樂性讀物只能供學生平日玩樂而并不能得到實質(zhì)收獲,甚至會影響學生審美觀念的健康養(yǎng)成。教師要學會把握尺度,選擇有助于學生成長的素材,才能讓閱讀素材的作用真正發(fā)揮出來,幫助學生強化審美,并逐漸形成更加積極正面的觀念。
(二)尊重學生理解,突出學生主體地位。一千個讀者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在閱讀過程中也必然會產(chǎn)生不同的見解,也正是因為有這些不同的見解,語言知識的魅力才能夠體現(xiàn)出來。所以在閱讀過程中,教師也需要轉(zhuǎn)變自身的觀念,擺脫灌輸教育的觀念影響,注重學生的想法,尊重每個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幫助學生明確自身的審美。例如在針對講述秋日晚景的《秋夕》這首詩歌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去描述自身對于秋天黃昏到夜晚時的景色是什么樣的印象。有些學生也許會覺得天高云淡的秋日黃昏,看著漫天金黃的傍晚天空逐漸變成繁星閃耀的夜晚是十分詩意的,有些學生則會認為秋天時落葉滿地的景象,伴著寒涼的風,難免有種凄涼寂寥的感覺,但這些感受融合在一起,才是一個完整的秋天,個人的思考方向不同、關注點不同,最終在閱讀過程中的理解也會有天差地別。教師的目標則是引出這些不同的看法,并讓每個學生更多了解他人的想法,學會去體會不同理解中蘊含的美感,拓寬自身的審美范圍。所以對于閱讀過程中學生的不同見解,教師不能以對或是錯來簡單判斷,不如說這樣的判斷是限制學生審美的最主要負面因素。因為語言知識本身就是沒有唯一答案的,不同理解的交融,是讓人眼界得到開拓,讓審美擺脫固定思維局限的重要途徑。所以在學生說出自身的見解時,教師首先應當表達尊重,并對學生勇敢地表達出自身觀念的行為表示贊賞,之后再通過更多的交流發(fā)言,讓每個學生學會審視自身、了解他人。學生豐富了對文章的見解,才能對文章的主旨與內(nèi)涵有更深層的了解,學會欣賞不同類型文章當中表達出的不同美感,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審美拓展。
(三)完善引導方式,確保學生腦內(nèi)情境的創(chuàng)建。
強化學生的理解,幫助學生建立最方便理解的教學情境,是教師的一項基本義務,在閱讀教學過程中亦是如此。特別是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思考與理解方式都傾向圖像化,需要在腦內(nèi)先建立起具象化的情境,去想象,才能夠真正體會到一篇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與理念。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時,如果只是簡單的講解或完全讓學生自主去閱讀,是無法讓學生深入理解的。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當積極活用短劇演出、朗誦等方式,讓學生學會揣摩情感,找到準確把握情感與主旨走向的技巧,才能進一步體會文章的優(yōu)美之處。學生能與文章作者達成思想互通,自然能夠感受到作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是否融入了真情實感,用詞遣句是否用心,這便是審美意識的建立。
[1]姚方振.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J].中國校外教育,2014,(20):41.
[2]錢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培養(yǎng)初探[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04,(04):63-67.
責任編輯 范宏芳
陳衛(wèi)東(1971—),男,江西安遠人,安遠縣版石中心小學,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