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鹽城市亭湖新區(qū)實驗學校 王興軍
小學數學有效教學探究
江蘇省鹽城市亭湖新區(qū)實驗學校 王興軍
對于小學數學課堂的實施過程而言,有效教學的核心在于讓學生形成數學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能夠具備基本的問題探究能力,并且可以在知識不斷積累與豐富的過程中,靈活有效地利用所學內容解決各種數學問題。此外,數學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非常重要。本文對此進行了分析研究。
小學;數學;有效教學;探究
新課改背景下,關于有效教學的話題一直在被反復討論,有效課堂的構建也是教師普遍關注的問題。對于小學數學課堂的實施過程而言,有效教學的核心在于讓學生形成數學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能夠具備基本的問題探究能力,并且可以在知識不斷積累與豐富的過程中,靈活有效地利用所學內容解決各種數學問題。此外,數學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非常重要,這也是有效教學背景下教師要著重關注的一點。教師要以這些基本理念作為向導,不斷進行教學方法與理念的革新,這樣才能夠真正實現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預設目標。
培養(yǎng)與激發(fā)學生對于課程學習的興趣,這是有效課堂構建的一個重要開端,也是值得教師關注的一個問題。數學課程是否具備趣味性,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組織課堂的形式、選用的教學內容以及引入課堂的各種活動或者游戲類型。教師如果能夠有意識地豐富課堂,多讓教學形式有所創(chuàng)新,這樣將會更加有助于輕松愉快的課堂整體氛圍的打造,也能夠讓學生學習課程的興趣更高。此外,教師要善于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引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以此來增添課程學習的樂趣。教師可以多在教學導入階段下功夫,在這個過程中多將趣味化元素融入其中,讓學生學習新知的積極性更高。
例如:在教學“能被2、3、5整除的數的特征”時,課前老師找到教學小助手,跟他們講解相關知識,因為他們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相對來說比其他同學要快,因此,讓他們輔助教師進行教學導入效果會更好。在課上教師這樣引入新課內容:可以向學生介紹:同學們,咱們班有兩個同學非常聰明,只要你說出一個數,他們就能馬上說出這個數是不是能被2、3、5整除。同學們用半信半疑的眼光看著我,接著我讓兩個教學小助手站起來進行實驗,他們果然對答如流,這時班上其他同學的好奇心立刻被強烈激發(fā)。就這樣,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對于這個知識的探究欲望,在這種良好的教學鋪墊下,整體的知識探究氣氛變得十分濃厚,學生也在強烈好奇心的驅使下注意力異常集中。如何能夠調動學生對于新知的探究興趣,這是教師需要仔細思考分析的問題。教師在構建課堂時應盡可能融入新鮮的環(huán)節(jié)或者是教學引導方式,讓學生的注意力可以迅速集中起來,形成新知學習的興趣。有了這樣的良好開端后,后續(xù)的教學過程展開時才會更加順暢。
教師要能夠看到新舊知識的內在關聯,要善于以學生學過的知識為導入,構建新舊知識間的有效橋梁。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學生接受新知識時更加輕松,同時,也是對于學過的內容的一種鞏固與加深。小學階段數學知識點間的關聯性體現得十分明顯,幾乎絕大部分新課內容在學習時都需要以學生已有的知識作為鋪墊?;谥R內容的這一特征,教師很有必要加強新舊知識的關聯性,可以在教學引入時以舊知識的復習為導入,還可以通過一些對于學生學過的內容的實踐環(huán)節(jié)作為教學開端,給新內容的引入打下鋪墊。
比如:在教學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這是一個教學難點,教師如果在沒有任何鋪墊的情況下就給學生講計算方法,學生接受起來可能會比較困難??墒亲屚瑢W們用以前學過的圖形面積計算公式來解決的話,也就是通過“一剪一貼”把它變成一個長方形來推導出它的面積計算公式。通過這種方法教學,構建新舊知識的橋梁,不僅讓學生理解與接受新課內容的障礙迅速降低,這個過程也加深了學生對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的理解。從這個范例中我們看到,構建新舊知識的橋梁非常重要,良好地融入這種教學策略會讓新課內容更好地被學生理解與吸收。
高質量的課堂上教師應當具備靈活調整與變化教學方法的能力與意識,教師要隨時觀察學生的知識理解與接受程度,要看到學生吸收知識上的一些障礙。如果學生對于有的內容普遍很容易理解,教師可以相應加快教學節(jié)奏,節(jié)省課堂時間,將重心放在難點問題的分析上;如果學生對于有些內容理解的難度超出了教師的預設,這時教師就要及時調整教學節(jié)奏,要放慢節(jié)奏,對于學生不理解的內容進行更細致的講解,幫助學生化解思維上的難關。靈活地對于教學方法、課堂節(jié)奏進行調整,這樣才能夠構建更加高效的課堂。此外,教師還可以以編兒歌、記要點的方式來幫助學生對于一些核心內容的理解與記憶,這也是一個效果非常好的教學策略。
例如,教師在讓學生認識銳角、鈍角的時候,小學二年級的教學內容只是要求學生認識什么樣的角是銳角,什么樣的角是鈍角,沒有讓學生學習90度這個概念。而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要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作為工具來進行判斷。這樣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并不能熟練地掌握學習的內容,動手能力也比較差。這時教師靈機一動,給學生編了三句話“點對點,邊壓邊,邊重合是直角,邊在內是銳角,邊在外是鈍角?!边@樣就非常直觀地將這部分內容進行了概括,學生理解記憶起來也變得十分輕松,同時,借助三角尺來演示,學生很快就掌握了判斷鈍角和銳角的方法。教師靈活地調整教學模式,不僅及時化解了學生知識理解上的障礙,學生也更快地抓住了知識要點的實質,能夠形成對于這部分內容更深刻的學習印象。
[1]牟瑛.營造充滿探索的數學課堂環(huán)境[J].商業(yè)文化(學術版),2010(08).
[2]盤德波.淺談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J].基礎教育研究,2010(16).
[3]王晶瑩.美國探究教學模式述評[J].上海教育科研,2010(04).
[4]張大明.引導自主探究促進主動發(fā)展[J].成功(教育),2010(04).
[5]李青青.如何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落到實處[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