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濱海縣東坎鎮(zhèn)東坎小學 陸從珍
導入是一堂課的“開場白”,是課堂教學的啟導環(huán)節(jié),能喚起身心,為新知的學習做好心理認知準備,能營造歡樂學習的氛圍,引發(fā)學生積極參與。有效的導入可以起到先聲奪人的效果,能引發(fā)學生的注意,塑造良好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內生動力,擺脫機械的灌輸,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引發(fā)他們的數學思考。
小學數學教材內容之間有一定的邏輯聯(lián)系,課時與課時、單元與單元之間有一定的聯(lián)系,教師遵循由未知到已知的認知規(guī)律,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設計問題,幫助學生鞏固原有的知識經驗。復習導入有助于營造良好的心理氛圍,緩解學生的心理焦慮,幫助學生樹立信心。
教師進入課堂,明確教學內容要求,對所要學習的知識點進行簡單的介紹,讓學生明白本節(jié)課學習什么內容、重難點是什么,這種開門見山式的導入簡明扼要,能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幫助他們明確學習目標任務。
小學生的自控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數學知識缺乏形象性,對小學生沒有吸引力。上課伊始,教師組織學生參與與課堂有關的游戲活動,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迅速地進入學習情境,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小學生普遍喜歡聽故事,教師在貼近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的基礎上,以童話故事、民間故事、社會故事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fā)學生的積極思考。有趣的故事與教學內容結合在一起,實現(xiàn)“1+1>2”的效果。
小學生求知欲旺盛,他們對新鮮的事物感興趣,教師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設置懸念,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使他們產生“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欲望,從而使他們自主去探尋,收獲知識。
小學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邏輯性,教師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帶領學生利用學具操作,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表象,引發(fā)學生的思維參與,在分析、綜合的基礎上獲得結論。
教師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容相匹配的情景,將學生置于情境之中,引發(fā)他們的情感共鳴,讓學生以最佳的狀態(tài)投身于學習之中。情境導入能幫助學生預設情景,使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具體。
傳統(tǒng)教學中,導入存在主次不分、占用時間過多的問題,也有部分教師認為精美的導入會費時耗力,難以操作,他們在導入環(huán)節(jié)中積極性不高。導入是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應引起教師足夠的重視。小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注意力較分散,認知活動常依賴于無意注意,又易被新穎獨特的刺激引起注意,教師以生動的情境、引人思考的提問激發(fā)他們的注意力,點燃他們的智慧火花,讓他們順利地走進課堂。
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要了解各年級段的學生特點,要尊重學生的特殊性,要通過有效的導入設計引發(fā)學生“求關注”的需要。如在“小數的意義”一課的教學中,教者讓學生說說生活中見到過哪些小數,學生會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有說在數學書上看到過,有說從電視中看到過,也有說在超市購物時看過標簽上的價格,教者讓學生拿起手中的直尺,測量一下數學書的長與寬,說說有什么發(fā)現(xiàn)。
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與學生看待問題的視角、生活閱歷相匹配,要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銜接起來,引導學生走進自然、走進生活。如在“認識人民幣”一課的教學中,學生或多或少地接觸過人民幣,對用錢買東西這一等價的交換過程有了初步的認識。教者出示超市的圖片:“超市里的商品可真多啊,今天老師也帶來一些漂亮的文具,小朋友想要嗎?”學生有了想的意愿后,教者指出:“這些東西是需要我們用什么購買的?”學生指出“錢”。此時我引出:“我們國家的錢又叫人民幣。想一想,生活中你們有哪些地方用到人民幣的?”教者以談話導入,建立教學內容與生活信息之間的聯(lián)系,增加了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
(1)導入不能“以一超勝天下”,要以不變應萬變。導入方法要符合教學內容特點,如幾何內容具有抽象性,教師結合圖片、實物導入,給學生帶來形象直觀的內容。導入要新穎別致,能吸引學生的無意注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2)準確把握導入原則。導入設計要與新授內容有一定的關聯(lián),忌兩者彼此分離,不能促進學生知識的遷移。導入內容的設計要高度概括,語言要簡單明確,切不可含糊不清,臃腫繁雜。(3)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水平。導入的語言要清晰明確,要有啟發(fā)性,能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有助于學生的思維。教師的語言要圍繞目標內容有序展開,絕不可任意而為。導入的語言要有豐富生動性,要邏輯清晰,滲透數學思維。導入語言要富有情感,能引發(fā)學生身心的愉悅。(4)合理運用現(xiàn)代技術手段。多媒體課件具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特點,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在“圓的周長”一課的教學中,教者制作了龜兔賽跑的動畫,讓兔子沿外圈的正方形路線跑,烏龜沿內圈的圓形路線跑,讓學生說說這場比賽公平嗎?學生在思考“不公平”中引出教學的主題“圓的周長”。但教師要把握好“度”,要處理好課堂教學與現(xiàn)代化教學的關系,切不能替代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不能被課件所束縛而無法施展。
教學是師生共同進展的過程,也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課堂教學是師生特色的全面呈現(xiàn),在導入的舞臺上,教師可以發(fā)揮自己的特色,展示個人魅力,營造親切、自然的教學氛圍。教師以自己的風格吸引學生,但有時也可能效果不佳,這就需要加強教師間的學習交流。通過交流,我們可以學習專家學者的導入理論知識、專業(yè)技能,可以吸取優(yōu)秀教師的導入經驗,思考自己的導入與優(yōu)秀教師的導入的區(qū)別,從中獲得啟示,從而改進自己的課堂導入。
總之,小學數學是培養(yǎng)能力,形成邏輯思維的學科,教師要以有趣的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營造樂學的氛圍,激發(fā)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他們數學思維。我們數學教師要在研讀教材、分析學情的基礎上優(yōu)化導入設計,營造富有活力的數學課堂。
[1]丁欣欣.“先聲、奪人、多趣”——小學數學課堂導入的藝術[J].中國校外教育,2012.
[2]王君敏.對小學數學課堂導入重要性的認識[N].菏澤日報,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