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曉茹
(安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周易》對嚴復翻譯《天演論》的影響
金曉茹
(安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天演論》作為一本會通中西的譯作,利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來翻譯原文是一大特色,對比發(fā)現,手稿中反復出現了有關《周易》的內容。本文試從改寫角度探討《周易》對《天演論》翻譯的影響,通過對比《天演論》手稿和赫氏原文,找出嚴復運用《周易》思想改寫原文之處,并對其采用的具體翻譯方法進行探討,以體會嚴復所說的精理微言,取名深義,進一步認識其翻譯觀。
天演論;周易;改寫
《天演論》目前受到學界重視的版本有稿本和商務印書館鉛印本,在付梓前嚴復對手稿在語言和文字上都進行了較大的修改,因此,對手稿中的翻譯現象進行研究,不僅“可以看到文字上的差異,還可以看到嚴復思想的變化情況”[1]8。對比手稿和原文發(fā)現,手稿中反復出現了中華元典《周易》,僅《赫胥黎治功天演論序》里,《易》就出現了十次,正文翻譯中,關于《易》的注釋更是達十二條之多,嚴復或是直接使用易語進行翻譯,或是用易理對西方學說進行闡釋和說明,或是將原文的例子用《周易》中的例子加以替換。
嚴復為何頻繁使用《周易》的思想來改寫原文,這個問題目前在翻譯界鮮有探討。但是,嚴復“在譯介西方學術思想的同時,善于從中國固有文化資源中尋找與之相通的思想元素”[2],如嚴復所著的《老子評點》、《莊子評點》等,皆為用傳統(tǒng)文化著作為載體,在翻譯實踐和對傳統(tǒng)文化評點中體現他的中西文化會通觀,基于這樣的考慮,《周易》也是嚴復整合的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從他將西方的天演學說直接比附為中國的易道便可看出。因此,嚴復用《周易》的思想改寫原文,實是有意為之,這是他會通中西的治學方式,通過新知附益舊學,來實現他所說的“譯文要取名深義”。對比手稿和原文,嚴復對原文所涉及的進化論和宇宙觀的觀點,都用《周易》進行了一定改寫,體現在具體的翻譯方法上,采用了引用易名、創(chuàng)制新詞、增加按語、夾譯夾議以及用《周易》中的典故進行替換等手段。
嚴復在翻譯過程中對原文進行了改寫,代表之一就是用《周易》的思想來改寫原文涉及的一些觀點,如原文提到的進化論僅適用于生物界,嚴復在翻譯時有意將其范圍擴展到了人類社會,用《周易》的歷史觀對原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理論進行解釋,為其所提倡的變革提供理論依據。對于變革所帶來的社會興衰,嚴復借用了《周易》中的憂患意識,表達了對國家前途與命運的擔憂。對于原文所提到的宇宙起源,自然界的循環(huán)規(guī)律等,嚴復也使用了《周易》的本體論思想對原文進行了闡釋并改寫。
(一)嚴復對原文進化論的改寫
赫胥黎的原文主要介紹的是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強調進化過程僅限于自然界和宇宙間,并沒有涉及人類社會,可這并不是嚴復心中的“天演正學”。嚴復在《卮言一》的復案中明確提出,“斯賓塞爾者,與達同時,亦本天演著《天人會通論》,舉天、地、人、形氣、心性、動植之事而一貫之,其說尤為精辟宏富”[1]1325??梢?,嚴復更為推崇的是斯賓塞的普遍進化論,他強調“天行人治,同歸天演”[1]1317,有例為證,在《卮言二》中,原文原本是赫胥黎對“evolution”的解釋,強調進化僅適用于宇宙過程,嚴復卻翻譯為“小之極于跂行倒生,大之放乎日星天地;微之則思慮智識之無形,顯之則國政民風之沿革,言其要道,皆可一言蔽之,此其道在中國謂之易,在西學謂之天演”[1]1415,在此,嚴復擴大了“天演”的范圍,認為西學的“天演”,可以等同于我國傳統(tǒng)的“易道”,它不僅適用于自然界,對于人類社會也普遍適用。對于進化論中重要觀點“fittest”的解釋,嚴復在稿本中也直接用《周易》中的觀點進行解釋,“故《易》曰:精義入神,以致用也。今日之宜,即今日之義”[3],這是嚴復運用《周易》的思想,對“最宜最善”的觀點進行了發(fā)揮。對于原文作者提到的倫理制約競爭的觀點,嚴復在稿本中寫到,“德賢仁義,其生最優(yōu)?!兑住吩唬禾斓刈兓菽巨?。又曰:天地閉,賢人隱”[1]1471。嚴復在此又借用了《周易》的變易思想,強調進化應突破倫理制約,鼓勵變革和競爭。嚴復借助《周易》的思想對原文的進化論進行改寫,變譯之處體現了他渴望救亡圖存的心態(tài)。
嚴復不僅贊成斯賓塞的社會進化論,認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理論同樣適用于人類社會,還運用了《周易》中的憂患意識,意在托譯言志,為當時社會尋找出路。如《論二》中,原文提到生物進化過程要經歷苦難的過程,嚴復在手稿中將其與社會建構規(guī)則聯(lián)系起來,直接寫到“夫其中圣賢之所以詔垂,帝王之所制立,傳曰:作《易》者其有憂患乎?”[1]1441再比如,在《論五》中,原文只是提到“suffering”一詞,嚴復在翻譯時,卻對此大加發(fā)揮,甚至直接添加復案,寫到“此篇之道,與《易傳》所謂乾坤之道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老子》天地不仁,同一理解”[1]1449。嚴復吸收了《周易》中的憂患思想,以譯介西書為名義,告誡統(tǒng)治者要居安思危,尋求變革。
(二)嚴復對原文宇宙觀的改寫
關于宇宙觀,首先要介紹的就是有關宇宙起源的問題,有關宇宙起源,主要有物質起源和神創(chuàng)起源兩種觀點。赫胥黎支持宇宙起源于物質的觀點,曾在書中表示“我們的地球可能一度是地球巖漿的一部分”。嚴復同樣認為宇宙起源于物質,在《卮言二》中,嚴復在復按中重點介紹的是康德的星云說,認為宇宙的起源本是一團星氣,而后逐漸演變出了宇宙萬物,萬物演變的動力來自于宇宙內部,而非超越人類力量的其他存在和干預。這一宇宙論的觀點與《周易》的本體論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周易》有云:“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4]52,何為“太極”,《孔穎達疏》中對此有解釋,即“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被诖朔N共同認識,嚴復在介紹宇宙起源時,對原文取便發(fā)揮,直接翻譯為“如或謂開辟以前,世為混沌,沕湣膠葛,待剖判而后輕清上舉,重濁下凝”[1]1326,甚至直接將西方的天演學說與中國的易道等同起來,在《卮言二》中明確寫道,“此其道在中國謂之易,在西學謂之天演”[1]1415。
赫胥黎原書不僅探討了宇宙起源問題,還涉及宇宙萬物是如何演化而成,赫胥黎曾以一粒豆子的發(fā)芽、生長、開花、結果、凋零,再發(fā)芽、成長的過程來說明宇宙萬物的演化符合循環(huán)規(guī)律,《周易》對此循環(huán)轉化概念早有涉及,《系辭下》就提到,“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4]236。在《天演論》翻譯中,嚴復也使用了《周易》中的循環(huán)轉化概念來解釋原文的周期性循環(huán)概念,即“cyclical evolution”,在《論一》中,嚴復直接翻譯為,“今夫易道周流,耗息迭用。所謂萬物一圈者,無往而不遇也”[1]1439,將原文的循環(huán)概念改寫為《周易》中的循環(huán)運動規(guī)律。
對比手稿和原文可以發(fā)現,《周易》對譯文的影響不僅體現在思想層面,還體現在具體的翻譯方法上。首先為譯名,體現在譯者直接引用易名或創(chuàng)制新詞;第二點為增譯,體現在譯者大量采用夾譯夾議或者增加復案的方法;第三點為替換,體現在譯者用《周易》中的典故和概念替換原文的內容。
(一)譯名
嚴復在“譯例”中提到,“一名之立,旬月踟躕。我罪我知,是存明哲”[1]1322,可見嚴復在翻譯過程中對譯名的重視。前文討論過《周易》在思想上對原文有所改寫,體現在譯名上,表現為嚴復在翻譯過程中直接使用《周易》中的名詞來進行翻譯,如吳序中提到“易”、“蕃耗”;“譯例”提到“修辭立誠”、“窮理”、“麗澤”;《卮言一》提到“天造草昧”、“周流”、“庶物”;《卮言二》提到“錯綜”;《卮言三》提到“生生”;《卮言四》提到“輔相裁成”;《卮言九》提到“大德”、“人道”;《卮言十》提到“能事”;《卮言十二》提到“三才”;《卮言十三》提到“不測”;《卮言十八》提到“日新”;《論一》提到“天則”、“二儀”;《論二》提到“憂患”;《論三》提到“范圍”;《論九》提到“原始要終”;《論十二》提到“彌綸”;《論十七》提到“性命”等,這些譯名在《周易》中都有據可循。
除了直接使用易名,嚴復還結合《周易》里的名詞創(chuàng)制新詞,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天演”一詞。手稿中,嚴復明確表示,他用《周易》中的“天道”置換“天演”,即“此其道在中國謂之易,在西學謂之天演”[1]1415,可見,“天演”就是《周易》中的易道,“天演”一詞系嚴復根據“天道”創(chuàng)制。此外,《論一》中,嚴復創(chuàng)制了“摩盪”一詞,此處的“盪”同“蕩”,出自《易·系辭上》“剛柔相摩,八卦相蕩”一句。《論三》中,嚴復使用了“分涂異唱”“殊致同歸”兩個詞,原句也出自《易·系辭下》,即“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類似的例子還出現在《論十三》中,嚴復使用了“剝膚”一詞來表達“受害之深”[5],亦出自《易·剝》,即“剝床以膚,兇”。
(二)增譯
嚴復在“譯例”中闡述了“信達雅”的概念,所謂“達旨”,即“是譯以理解明白為主,詞語顛倒增減。無非求達作者深意,然未嘗離宗也”[1]1412,因此,他在《天演論》翻譯過程中,并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是通過夾譯夾議、添加復案等方法來對原文取便發(fā)揮,以達到他所講的譯文要取名深義。在《天演論》手稿中,出現了很多中華元典文字,《周易》出現的次數更是居多,在翻譯原文一些概念時,嚴復直接引用了《周易》中的論斷對其進行解釋討論。在《卮言一》、《卮言二》、《卮言五》、《論二》、《論五》以及《論十六》中,都直接出現了“《易·大傳》曰”“《易》曰”“《易·傳》曰”這樣的論斷,嚴復把自己的解釋附益在譯文中,或是發(fā)表看法,或是對原文所闡述的概念范圍進行擴大,從而建構起自己的《天演論》。如《卮言一》中,在翻譯“naturalselection”時,嚴復將其譯為“天擇”,在解釋何為“天擇”時,嚴復將原句濃縮為“存物之最宜者也”[1]1415,并增譯了“《易·大傳》曰: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1]1415,嚴復用《周易》的倫理思想來解釋原文的自然界生存競爭,增譯了原文根本沒有的內容,符合他所講的“達旨”式翻譯?!敦囱远分校趯Α癳volution”進行解釋時,嚴復沒有遵從原文,而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將原文提到的“cosmic process”的范圍擴展到了包括自然界以及人類社會在內的方方面面,分別從“大、小、微、顯”的角度對“進化”進行解釋,還增譯了“此其道在中國謂之易”[1]1415,將西方的“天演”學說等同于中國的“易道”,雖然是增譯的內容,但《周易》在嚴復心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增譯是嚴復在《天演論》翻譯中常用的一種翻譯策略,此類的例子還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舉。
(三)替換
嚴復在“譯例”中寫道,“原書引喻多取西洋古書,事理相當,則以中國古書故事代之,為用本同,凡以求達而已”[1]1413??梢钥闯?,換例法是嚴復在《天演論》翻譯中常用的一種翻譯策略,嚴復“將原著中某些中國人不熟悉的例子換成中國典故”[6]?!吨芤住纷鳛閲缽蜆O為看重的一部中華元典,早在序中被提及,“西國近二百年學術之盛,遠邁前古,其所得于格致而著為精理公例者,在在見極,而吾《易》之所著,則往往先之”[1]1411。因此,在《天演論》翻譯中,嚴復多次用《周易》中的典故和概念來替換原文的內容。如《卮言一》對原文提到的“變”的概念進行解釋時,嚴復寫道:“《易·大傳》曰,乾坤其易之缊耶!”[1]1414,將其替換為《周易》中的乾坤之道并進一步解釋。在《卮言五》中,要對原文的“struggle for existence”進行解釋,嚴復翻譯為“《易·大傳》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盵1]1420,將原文所闡述的競爭概念用《周易》的陰陽之道來進行解釋。在《論三》中,探討到文明的起源與發(fā)展情況時,嚴復并不僅僅以西方文明為例,還以本土的文明發(fā)展為例,寫道“觀之中土,則《易》興中古,俟孔子而后明”[1]1443,用《周易》的發(fā)展為例來進行替換?!墩撌分?,講到“群治”時,原文介紹了人類社會治道所提倡的幾種行為,包括“自我克制”、“互相幫助”等,嚴復在翻譯時,也用《周易》的例子進行了替換,寫道:“《易》曰:天地變化草木蕃。又曰:天地閉,賢人隱”[1]1471,用《周易》的倫理思想來替換原文的觀點,更加便于當時讀者理解和接受。
本文主要從歷史觀和本體論的角度討論了《周易》思想對《天演論》翻譯的影響,體現在具體的翻譯方法上,包括譯名的處理、增譯以及換例法的使用。從《周易》對翻譯影響的角度對《天演論》手稿進行研究,首先有助于重新認識嚴復的翻譯觀,嚴復“達旨”的翻譯方法,在《天演論》中實則為精理微言,取明深義。其次,探究嚴復以中國傳統(tǒng)資源改寫西方學說的翻譯現象,一方面有利于認識晚清譯者譯書以救國的群體心理,另一方面對后世譯書采用歸化翻譯具有借鑒意義。最后,研究《周易》對《天演論》翻譯的影響,對跨學科學習具有啟發(fā)意義。
[1]王栻.嚴復集:第5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6.
[2]劉韶軍.嚴復《老子評點》與西方思想[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1(06):714—719.
[3]俞政.嚴復著譯研究[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3.
[4]張立文.和境——易學與中國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馮君豪.天演論[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6]皮后鋒.嚴復評傳[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李影丹)
The Influence of Zhou Yi on the Translation of Tian Yan Lun
JIN Xiao-ru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Anhui 241000)
As a translation integrating Chinese and western intellect,Tian Yan Lun has a remarkable feature to us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o rewrite the origional work.Compared with the origional work,Zhou Yi is frequently quoted in the manuscript of Tian Yan Lun.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what is different in the manuscript by using Zhou Y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writing.Comparing the manuscript with the original work,this paper aims to find out rewriting areas by Yanfu and further discusses the specific translation methods.It will be helpful to understand how to use brief words to express profound ideas and to deepen the knowledge of Yanfu's translation theories.
Tian Yan Lun;Zhou Yi;rewriting
H159
A
1008—7427(2017)01—0061—04
2016—10—23
金曉茹(1993—),女,河南洛陽人,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翻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