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楠
(湖南廣播電視大學,湖南長沙 410004
國內(nèi)《威尼斯商人》人物形象研究述評
鄧 楠
(湖南廣播電視大學,湖南長沙 410004
莎士比亞的喜劇《威尼斯商人》不僅深受中國讀者喜愛,而且還在國內(nèi)引發(fā)了廣泛的熱評。尤其在夏洛克、安東尼奧和鮑西婭等主要人物形象的評價上,可謂眾說紛紜。批評者從不同的角度將夏洛克、安東尼奧和鮑西婭評價為“狠毒的復仇者”“吝嗇鬼”“偽君子”“正面人物”“反面人物”“人文主義者”“非人文主義者”“悲劇人物”等各種類型。對學界所產(chǎn)生的這些成果進行梳理和評述,將有助于推動《威尼斯商人》研究的深入開展。
人物;研究述評;夏洛克;安東尼奧;鮑西婭
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最早在1903 年由上海達文社出版的《澥外奇譚》介紹來到中國。該劇不僅是莎士比亞喜劇中被研究得最多的, 而且也是他喜劇中在中國舞臺上搬演得最早和最為頻繁的一部。國內(nèi)對《威尼斯商人》的研究,首先聚焦在人物形象的研究上。學術(shù)界集中探析安東尼奧、夏洛克和鮑西婭等人的性格特征,并圍繞著這三個人物展開了廣泛而持久的爭議:夏洛克、安東尼奧、鮑西婭是正面人物還是反面人物?夏洛克僅僅只是一個吝嗇鬼或狠毒的復仇者嗎?安東尼奧和鮑西婭是真正的人文主義者嗎?他們是單一性格的人物還是復雜性格的人物?弄清楚這些熱議的問題,對《威尼斯商人》研究來說,意義非同凡響。
20世紀初期,《威尼斯商人》在上海演出,立即引起了中國觀眾的高度關注。隨后國內(nèi)一些譯者陸續(xù)開始翻譯介紹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30年代,梁實秋寫了一篇論《〈威尼斯商人〉的意義》的短文,對夏洛克形象與戲劇的主題作了簡評。梁實秋認為這部戲劇包藏著人道精神,夏洛克是個并不怎樣完好無缺的人,是一個可憐的人,他代表一個被壓迫民族的心理,他值得我們同情。①雖然梁的觀點不乏德國作家海涅評價夏洛克“是最值得尊敬的人物”的痕跡和影子(海涅的評論見其《莎士比亞筆下的女角》,上海譯文出版社1981年版,第80頁),但他的簡短評價卻揭開了我國學者對《威尼斯商人》人道主義主題思想和夏洛克形象兩面性研究的序幕,后來的國內(nèi)學者,幾乎都在這一框架下來展開研究。
1964年,卞之琳先生撰寫了《莎士比亞戲劇創(chuàng)作發(fā)展》(《文學評論》1964年第4期)一文,指出夏洛克是一個高利貸者,愛錢如命,而且性格狠毒,十足具有道地的資產(chǎn)階級精神,但夏洛克又受到種族歧視的不公平待遇而有令人同情的地方。這一觀點明顯沿襲了梁實秋的看法。此后“批判同情說”成為國內(nèi)學者評價夏洛克形象的一種主要觀點。
十年“文革”,外國文學研究中斷?!拔母铩苯Y(jié)束后,莎士比亞研究走上前臺。1978年,文飚發(fā)表了《莎士比亞的喜劇〈威尼斯商人〉》(《徐州師范學院學報》1978年第1期)。他在文中這樣論述:“夏洛克縱然是個十足可惡的家伙,但作為一個處處被人奚落咒罵的猶太人,又有可同情之處?!敝?,劉玉麟在《莎士比亞和他的〈威尼斯商人〉》(《外國語》1978年第2期)中指出,“作者譴責夏洛克是一個冷酷無情的高利貸者,對他的貪婪、嫉妒、陰險、殘酷進行了無情鞭撻,但是作者又對猶太民族不平等的處境作了現(xiàn)實主義的描述。”同年,陳惇發(fā)表《〈威尼斯商人〉選場分析》(《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78年第2期),專門就第四幕法庭一場中的矛盾沖突進行了分析,特別對夏洛克的性格特征作了具體的推論。他認為“夏洛克形象的本質(zhì)是他嗜財如命的拜金狂”,夏洛克與安東尼奧的矛盾除了經(jīng)濟利益的沖突,還“包含著一個種族矛盾的問題。在這個意義上,夏洛克是一個受歧視、受壓迫的人物?!边@些在同一年發(fā)表的論文,其主張明顯與梁實秋、卞之琳的說法保持了高度一致。他們采用社會學批評方法,批判和同情夏洛克的地方均是相似的。同時,這些學者對夏洛克形象的認識還存在著單一性、片面性的問題,只認同他受歧視性的一面,而對夏洛克性格的其他方面一概否定。1985年,方石對這一觀點作了一定的修正。在《〈談威尼斯商人〉中的悲劇因素》(《寧夏大學學報》1985年第3期)中,他贊同莎士比亞對猶太高利貸者的譴責批判、同情其遭受的種族歧視,但作家并沒有把夏洛克作為具有復仇精神的民族英雄來寫,而是作為吝嗇兇狠、貪婪的惡漢來寫。不能因為夏洛克遭受了種族歧視,就論定他是悲劇人物。夏洛克的邪惡性與反面性,絕對是不能配作悲劇人物的。而承擔悲劇命運的是安東尼奧,他遭受磨難后,絕路逢生。論者既肯定了喜劇中的悲劇因素,又把安東尼奧這一人物作為了悲劇因素的承載者。這就意味著他反對將夏洛克作為具有正面因素的人物來評價。方石從保守的角度提醒評論者同情夏洛克應有底線,不能因為同情而一筆勾銷了他的惡的本質(zhì)。方石的觀點并不為學界所看重,后來大量的文章遠遠超過了他的這種保守底線。舜立的《評夏洛克》(《商洛師專學報》1988年第1期)一文作了與他完全對立并相反的結(jié)論。舜立寫道:我們應該認識到夏洛克形象的雙重性。作為一個高利貸剝削者,他是貪婪的;作為要割一磅人肉的報復者,他是殘忍的。然而作為一個人權(quán)的捍衛(wèi)者,他是堅強的;作為一個受迫害的抗爭者,他是正義的。在20世紀80年代“批判同情說”中,這算得上語驚四座,明顯地表明了對夏洛克既批判又肯定的感情色彩。在評夏洛克上,他的提法是跨進了一大步,對后學有所啟迪。
到了21世紀,這種觀點繼續(xù)一寸不變的上演。沈昱、沈昊合寫的《試論〈威尼斯商人〉的主題》(《藝術(shù)百家》2002年第4期)就如此分析道:“夏洛克是一個惟利是圖的高利貸剝削者”,他的性格的主要特征就是愛錢財,“但是作者沒有把他寫成一個簡單的惡棍,他又是一個在基督教社會里受歧視的猶太人,……既譴責了他的殘酷無情、貪婪狠毒,又同情他遭受的種族歧視?!闭撜咦l責了夏洛克性格的邪惡性,并對他低下的社會處境表示了同情。張世紅則從接受美學角度探討了對夏洛克形象的認知。文章寫道:“莎士比亞筆下的夏洛克并非一個簡單的吝嗇鬼、守財奴、復仇者形象,同時也是一個受凌辱、遭排擠、值得同情的人物。他身上的負面形象,是由于猶太人長期被歧視、受到社會不公正對待所造成的?!雹陔m然考察的方法發(fā)生了變化,論述了夏洛克性格的復雜性,但依然沒有跳出其性格本惡的圈子,認定外部社會環(huán)境是令人同情夏洛克的地方。宋宗偉、李世榮在《可恨的受害者》(《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4年第3期)里述說道:夏洛克首先是一個惟利是圖的貪婪者,對金錢的占有是他的本質(zhì)特征;其次,他又是一個殘酷、冷血的復仇者,沒有憐憫之心,執(zhí)意置人于死地;再次,他還是一個令人憐憫的受害者,他受到當時宗教種族的歧視。論者從性格對立的角度揭示了夏洛克負面性格大于其正面性格。另一位論者蘇偉民完全照搬宋宗偉的思路寫作了《悲劇命運中的喜劇角色》(《科教導刊》2014年第6期)一文,從三個方面論述了夏洛克的性格。一是“野狗”夏洛克,主要闡述其吝嗇鬼、守財奴和刻薄鬼形象特征。二是“惡狗”夏洛克,重在敘述刻毒殘酷的復仇者形象特點。三是“落水狗”夏洛克,則從其受種族宗教歧視的層面描述了夏洛克令人同情之處。當然,他明顯得出了與方石不一樣的結(jié)論,即夏洛克是一個具有悲劇命運的角色。“批評同情說”,在這個時期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批判的色調(diào)開始弱化,逐步走向了對夏洛克同情大于鞭撻與批評這樣一種境地。但是,如果將夏洛克形象僅僅定位在這樣的層面,可以肯定地說,學界的研究還相當?shù)拇植诤湍w淺。因而學界根本需要深究的是,夏洛克性格中有沒有令人肯定的地方?是否還存在著值得肯定的人性?學界對這種占主導地位的“批判同情說”開始了大膽的質(zhì)疑。于是,許多新枝在這棵大樹中間長出了。其中“復雜形象說”是新枝中的俏麗者。
20世紀90年代至今,有多篇文章探討夏洛克的性格復雜性問題。楊燁寫的《也談夏洛克》(《零陵師專學報》1990年第1期),從猶太人備受屈辱、復仇的根由、父女之人情、法庭上揭露不人道的可恥現(xiàn)象等角度,說明夏洛克并非一個惡貫滿盈的惡棍,他是一個矛盾集合體,正面性與反面性都在他身上并存著。論者更多地偏重于夏洛克其正面性性格特征的挖掘。王述文發(fā)表的《也談夏洛克——兼論莎士比亞人物性格的多面性》(《荊州師專學報》1990年第4期,后他又改寫為《論夏洛克形象的多重性》,刊登在《外國文學研究》1999年第3期上),在其引述了海涅對夏洛克“是值得尊敬人物”和“正義的報復”的評價之后,論者對夏洛克在法庭上的表現(xiàn)給予了高度贊揚。他辯解說夏洛克力排眾議,舌戰(zhàn)群雄,蔑視權(quán)貴,顯示出不畏強權(quán)的無畏精神。他這樣概括夏洛克的多樣性:作為一個猶太人,在種族上受到歧視;作為一個異教徒,在宗教上受到迫害;作為一個放債人,在經(jīng)濟上受到打擊與排斥。所以,他要生存就得抗爭。在抗爭中,夏洛克雖然弱小,但不卑微,雖然力單,但不屈服,顯示了他令人欽佩的骨氣。作為放債人,夏洛克又是一個老道精通、錙銖必較的奸商形象。在這段文字里,論者著重闡述和總結(jié)了夏洛克正面性的一面,盡管也指出了夏洛克的缺陷,但更多的是充滿溢美之詞。主觀上存在著拔高的嫌疑。夏洛克作為性格復雜的人物,一時成為論者熱議的話題。1995年,鄭曉琴寫下《試論夏洛克》(《樂山師專學報》1995年第3期)一文,從猶太人夏洛克、放債人夏洛克、父親夏洛克和復仇者夏洛克等四個方面,論述了夏洛克性格的復雜性。猶太人夏洛克揭示了他受屈辱的處境;放債人夏洛克刻畫了其貪婪的本性;父親夏洛克表現(xiàn)了對女兒的愛;復仇者夏洛克既體現(xiàn)了其殘忍的一面,又揭示了其敢于抗爭的一面。在夏洛克身上,雙面性極為突出。鄭曉琴的論文成為揭示夏洛克復雜性的重要篇章。后學談夏洛克性格復雜性基本以此文作為基礎。趙迪生的《論夏洛克形象構(gòu)成的復雜性及其思想意義》(《職大學刊》1995年第4期),重點分析了夏洛克性格復雜性構(gòu)成的三個層面。首先,夏洛克是一個損人利己的高利貸者形象,其主要特征是貪婪。其次,他還是一個十分吝嗇的守財奴,為了追求金錢,不斷積累財富,他拒絕一切應有的享受。再次,除了貪婪吝嗇之外,狠毒和強烈的復仇意識是夏洛克另一個重要的特征。夏洛克的復仇并非單一的個人行為,包含了猶太人對身受屈辱歧視的反抗。論者總結(jié)夏洛克性格構(gòu)成的三個層面應該說很有意義,避免了泛泛而談,抓住了夏洛克性格的主要特性,但是并不全面,也不能體現(xiàn)夏洛克性格的全部和多樣性。如夏洛克的父愛問題,夏洛克的機智與狡黠問題,都是十分突出的特征。麥冬雯在與楊燁同名文章《也談夏洛克》(《海南師范學院學報》1996年第4期)里,指出夏洛克既是一個背負民族積怨的猶太商人,同時也是一個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復仇者。夏洛克的正面因素表現(xiàn)不充分,完全是作者帶著民族宗教偏見的狹隘眼光去刻畫猶太人夏洛克的。所以,夏洛克形象不能帶著作者的偏見去評價。但如何正確評價,論者卻未能詳細地解讀,留下了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讓讀者思考。之后,李林撰寫的《夏洛克形象新論》(《固原師專學報》1997年第5期),從金融商貿(mào)、民族自尊感、法律意識等方面,對夏洛克形象的多樣性進行了重新定位。他認為“夏洛克是一個精明干練,經(jīng)營有方的商人”,“夏洛克也有兒女之情”,“而更為可貴的是,夏洛克作為一個猶太人,他有著很強的民族自尊感”,“法庭一場,盡管夏洛克遭致慘敗,但仍反映了他的機敏才智和法律意識”。從這些方面足可看出,夏洛克并不是一個壞人。但論者最后得出的結(jié)論卻令人存疑:“總之,夏洛克的形象是復雜的,他既不是單一的惡棍,也談不上純粹的好人?!闭撜唠m然也點到了夏洛克邪惡性,但文章大部分篇幅都是論述夏洛克的優(yōu)點與可貴之處,而推斷出的結(jié)論并不完全符合全文的內(nèi)容。這種結(jié)論就不能完全成立。人的性格復雜性更多的應體現(xiàn)為人的性格的多面性,而不是僅僅局限于道德范疇的“好”與“壞”。為此,金玉、郭力宇討論了夏洛克作為一個性格復雜的典型形象的多種表現(xiàn):“他小氣吝嗇,為適應特殊的社會環(huán)境而以獨特的方式生存著;他小心謹慎、固執(zhí)、偏狹,時刻防范著來自各方對他的打擊;他冷酷、不近人情,為‘報仇’而不放過任何一個‘復仇’的機會;他悲哀、沮喪、心事重重、毫無尊嚴,為真的‘復仇’害得凄慘不堪。他是一個既令人痛恨又令人同情的悲劇人物?!雹壅撜咧赋鱿穆蹇诉@些復雜性格的形成與當時社會環(huán)境密不可分。文章整體論述的邏輯是嚴謹?shù)摹5珜ο穆蹇恕皬统稹碧卣鞯恼撌鋈鄙偕疃龋狙赜们叭说挠^點。朱曉靈則力求全面完整闡釋夏洛克這個多面性格的典型人物,在《一個雙重人格的高利貸者——〈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形象》(《固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2期)中,從五個方面分析了夏洛克的特征。首先,夏洛克是一個在種族歧視和復雜環(huán)境中形成的一個高利貸者。其次,他又是一個堅韌沉著有著很深城府的種族復仇主義者。第三,夏洛克是一個狠毒、奸詐而諳熟威尼斯法律的人。第四,夏洛克是一個貪婪、自私、毫無人情味的吝嗇鬼。第五,夏洛克是一個被歧視被迫害的形象。由此可以看出,夏洛克的確是一個具有多面性格的人。問題是標題“雙重人格”應該說的是正面與反面對立的因素,而文章這樣羅列,恰恰割裂了夏洛克多種性格的對立性。如第一種性格特征與第三種性格特征應該組成雙重對立,既有正面性,又有反面性,這樣強行分開闡述,反而拆散了它們之間的邏輯關聯(lián)性,沒有將問題講清講透,游離于主題之外,顯得很凌亂和零碎。為此,歐華恩專門發(fā)文來探討夏洛克性格的多樣性。論者從“貪婪成性、吝嗇兇狠”“工于心計、巧設陷阱”“忍辱含垢、伺機報復”“能言善辯、硬骨錚錚”“維護權(quán)益、民族尊嚴”五個方面進行論述(《論夏洛克性格的多元組合》,《邵陽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這些復雜的特征集中融合在夏洛克身上,不是孤立存在的。評價夏洛克必須綜合其身上的全部特征,這才能避免以偏概全的錯誤。歐華恩的觀點是鮮明的,也是很中肯的,值得借鑒和重視。當然,在這種性格多元組合中,哪一種性格占主導地位,并為莎士比亞所強調(diào)和放大,這是需要特別指出與研究的。否則,夏洛克形象就會陷入到一種紛繁雜呈的“無可知論”中。在歐華恩的文章刊發(fā)之后,梁艷利又發(fā)表了《簡析夏洛克性格的多面性》(《新鄉(xiāng)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論者從夏洛克性格中的消極因素和積極因素兩方面進行了分析,所述觀點,基本來自于前人的成果。列舉的消極與積極因素有一半對一半的意味。同年,蘇清俊、陳永瑛合寫了《論夏洛克形象的多面性》(《隴東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在他們看來,夏洛克在莎士比亞筆下至少具有三重性:一方面他兇狠殘暴、貪婪吝嗇;一方面他又敏捷機智,只要瞅準機會,他就會對安東尼奧予以報復和復仇;另一方面,他還具有伸張正義、剛直不阿的特點。這些多面性集中在夏洛克一身。所以,對這一典型人物,不能隨意地進行簡單否定。論者由此推斷,夏洛克是一個“不好不壞”的中間人物。蘇清俊、陳永瑛的闡述同樣存在忽視夏洛克主導性格的問題。莎士比亞刻畫夏洛克的復雜性格不可能平均用力,他實際是有所側(cè)重的。而研究者在這一方面大多失語。這對理解夏洛克形象、甚至喜劇的主題也是不利的。高春倩試圖解決這一問題,她在《試論夏洛克性格的復雜性》(《北華大學學報》哲社版2008年第4期)中,一方面沿著前人的研究思路指出:“在夏洛克身上,他既有作為猶太人而受到歧視,性格扭曲的一面,又有作為一個高利貸者的貪婪與吝嗇的一面;他既讓人同情又令人痛恨,深層次地體現(xiàn)了文學創(chuàng)作典型人物的復雜性與矛盾性的特點。”另一方面,她又認為在夏洛克貪財吝嗇和冷酷性格中,“復仇”起著主宰的作用?!皽蚀_地講,夏洛克是一個失敗了的復仇者的典型。他比王子哈姆萊特更具決心,更加堅定不移。這樣的典型,說不上正面,也說不上反面;稱不上英雄,也不能說是敗類。他的復仇不僅僅具有個人的性質(zhì),還有著群體性質(zhì)——他是代表著一個長久受壓抑、受歧視、受欺凌的民族發(fā)出決不妥協(xié)的抗議與施行堅決的報復?!彼磸蛷娬{(diào)夏洛克是一個“不好不壞”的人物,提出“復仇”代表著夏洛克復雜性格中的主導性格,應該說有其可取之處?!皬统稹笔欠駷橄穆蹇说闹鲗愿?,既帶有個體性,又代表群體性,這同樣值得商榷。何小穎也堅持“復仇說”。在其論文《夏洛克的命運 猶太人的悲劇——威尼斯商人重讀》(《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09年第9期)中,她盡力探析夏洛克的“復仇”特點,她從夏洛克所受到的民族宗教歧視,從事高利貸職業(yè)所受到的歧視,從法庭斗爭中的種種表現(xiàn),都可以看出“復仇”是夏洛克的突出特征。夏洛克民族意識表現(xiàn)是強烈的,但反抗態(tài)度并不堅決,最終是以妥協(xié)結(jié)局。這一結(jié)局帶有一定的悲劇的成份。
在“批評同情說”“性格復雜說”喧囂的同時,一種“贊美肯定說”在學術(shù)界或明或暗地涌動著。這雖然代表不了學界的主要潮流,但也是令人不可忽視的一條支流。最早為夏洛克翻案唱贊歌的是年輕學人唐浩老師。他在撰寫的《夏洛克形象之我見》(《信陽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1986年第2期)里,就特別肯定夏洛克的復仇與反抗精神,夏洛克一旦跳出利己主義圈子,置身于民族行列之中,他的胸中就燃燒著純潔熾熱的火;他用喉嚨為整個受苦受難的民族吶喊——如獅子一般?!跋穆蹇松碓诋惏睿苋肆枞?。卻始終不輕易放棄自己的信仰,這足以證明他從不自覺到自覺地為捍衛(wèi)本階級利益而不懈斗爭的犧牲精神。”前一句的表述是嚴謹?shù)?,而后一句說出“自覺地為捍衛(wèi)本階級利益而不懈斗爭的犧牲精神”的贊美話語,這顯然有些夸大其詞,其“犧牲精神”也不知從何談起,具體指向哪一細節(jié)和哪一具體行動。夏洛克根本沒有意識到或達到自覺為本民族斗爭的境界。不過,話說回來,不論論者的這種見解是否具有科學性和準確性,然而在20世紀80年代學術(shù)界大多否定夏洛克形象的時代,自然是很具有開拓性和勇氣精神的。章子仁從悲劇命運的角度,專門論述了夏洛克的悲劇性,他的悲劇并非個人的悲劇,而是社會環(huán)境造成的,因而他的悲劇是社會悲劇。論者從悲劇人物所承擔歷史使命的角度給予夏洛克正面形象的定性。周定寧、蔣揚帆合寫的《夏洛克形象新論》(《零陵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1年第2期),就旗幟鮮明地提出:夏洛克是一個單槍匹馬同反猶主義者相對抗而又注定失敗的孤獨者,一個使人油然而生敬意的悲劇英雄。論者在借鑒唐浩“吶喊者”的“犧牲精神”的基礎上,更讀出了夏洛克作為一個反猶主義悲劇英雄的特征。這完全顛覆了國內(nèi)學界有關“吝嗇鬼”形象的論斷。把反面人物的角色定位翻轉(zhuǎn)為正面人物的定位。如果我們睜眼不承認夏洛克身上的惡的特征,這顯然是不符合文本實際的。夏洛克雖然具有一定的反抗精神,但決不是什么悲劇英雄。無論從思想和行動看,他都達不到悲劇英雄的高度。莎士比亞也無意將他作為悲劇英雄來塑造。周定寧、蔣揚帆卻如此肯定夏洛克,完全是矯枉過正,走了極端。黨小玲在《夏洛克形象的悲劇性探析》(《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5期)中,繼續(xù)回應夏洛克是正面典型的觀點,充分肯定夏洛克“既是宗教歧視的犧牲品,同時又是捍衛(wèi)他的‘神圣的種族’的悲劇英雄”。把夏洛克定位為“悲劇英雄”這肯定不合適。李灝則從“善于經(jīng)營、吃苦耐勞的商人”,“仁慈守信、愛女如癡的父親”,“敢于反抗、以弱抗戰(zhàn)的英雄”三個方面,高度贊美了夏洛克的品行,論者同樣把夏洛克作為喜劇的正面人物來頌揚。④這的確存在著拔高的毛病。王加貴寫的《夏洛克性格的積極面探析》(《讀與寫雜志》2014年第4期),從“意志堅韌、敢于捍衛(wèi)人格和民族尊嚴”,“熱愛女兒”,“機智與能言善辯”三個方面,對夏洛克予以了稱贊。論者將夏洛克視為喜劇的正面形象。
在國內(nèi),夏洛克形象以“批判同情說”占據(jù)主流地位,但“否定說”也有很大的市場。我國學者朱維之從社會批評及階級論的角度,評價夏洛克是個高利貸者,是一毛不拔的守財奴,而且?guī)в歇M窄、報復、狠毒的性格特征。夏洛克是反面角色,沒有任何值得肯定的因素。⑤陳周方寫作的《〈威尼斯商人〉的主題及其它》(《遼寧師院學報》1980年第5期),也是堅持認定“夏洛克是一個貪婪、吝嗇、奸詐而狠毒的高利貸商人”,他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角度,將夏洛克歸入到落后的封建階級陣營,不代表新興的資產(chǎn)階級,因而是值得批判的反面人物。我國著名的翻譯家、評論家方平先生在他的文章《返樸歸真——〈威尼斯商人〉的演出設想》(《外國文學研究》1981年第1期)里,開宗明義地指出:“首先,夏洛克不是莎士比亞所喜愛的人物,甚至也不能說是他同情的人物。夏洛克不應該是劇中的正面人物?!蹦敲?,有什么理由令方先生這么說呢?方平認為“夏洛克敵視藝術(shù),崇拜的是金錢?!薄跋穆蹇藢τ诮疱X的崇拜和強烈的占有欲,把人和人之間的正常的感情都排擠掉了?!崩碛蛇€有很多,光憑這一點就足以看出夏洛克不是什么好人,不讓作者所同情。阮珅同樣認同朱維之、方平的觀點,他在《夏洛克的性格及其他》(《武漢大學學報》社科版1981年第3期)中,這樣評價道:“夏洛克是莎士比亞著力刻劃的一個反面人物,貪婪殘暴是他的性格的主要特征”,“夏洛克身上根本不存在正面的特征,他是惡的典型”。王忠祥在《論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華中師院學報》1983年第4期)里,對夏洛克作了這樣的批評:“夏洛克是原始積累時期貪財?shù)摹X魔’、舊的封建法律的維護者、高利貸資本的代表。這個老吸血鬼拼命積累貨幣,財迷心竅,慳吝成癖。他重利盤剝,也包括對猶太民族的盤剝?!卑严穆蹇嗽u為反面角色,并作為否定性的人物形象,在國內(nèi)學者中,可以列出一大串。如陳輝的《試論〈威尼斯商人〉中的典型人物夏洛克》(《張掖師專學報》1989年第2期)一文,就如此敘述道:“莎士比亞始終把夏洛克刻劃為一個狠毒的高利貸者,猶太人中的惡漢,人道主義原則的對立面。而不是把他描繪成一個受歧視的猶太人。”再如,方達寫的《夏洛克復仇辨》(《安慶師院社會科學學報》1990年第2期),也對夏洛克的行為予以嚴厲的批判。他說:“夏洛克始終是一個貪婪的高利貸者,他不是當時處在社會底層、身受多種壓迫的歐洲千百萬猶太人民的代表,更不是什么為猶太民族復仇的‘英雄’人物?!毕穆蹇怂蟮娜藱?quán)并不是廣大猶太人民的人權(quán),而是他作為高利貸者的特權(quán)。否定的聲音到了21世紀,依然沒有停止。張欲曉發(fā)表的《淺談〈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沈陽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基本上是重復了前人的觀點:“作家沒有把夏洛克作為具有復仇精神的民族英雄來寫,而是作為吝嗇兇狠的高利貸者,作為貪婪、邪惡勢力的代表來刻畫的。他生活的唯一目的就是拼命地積累財富,強烈的金錢欲使夏洛克失去了人的正常感情,成為一個愛財如命的吝嗇鬼,一個殘酷無情的家長?!笨v觀“否定說”,恐怕難以服眾。首先,在夏洛克身上,并沒有完全泯滅人性,如對亡妻的思念、對女兒的牽掛,這難道不是夏洛克的正常人性?其次,夏洛克的殘酷“復仇”,不考慮當時反猶種族宗教歧視的具體語境,把責任全部推到他身上,這也是不合理和不恰當?shù)?。再次,不考慮莎士比亞有美化安東尼奧等對立面的因素,而一味譴責批判夏洛克,這同樣是不合適的。所以,綜合上述多重因素,夏洛克并非一個簡單的惡的典型,無論從作者的立場,還是喜劇文本的具體描寫,他都是一個復雜的人物,批判、同情、贊美等多種情感融合交匯在一起。若批評者只取其一端,都是殘缺和不完整的。那么,既然有如此多的因素未能考慮,為什么批評者還是堅定不移對夏洛克予以徹底否定呢?我們以為主要源于這樣幾個原因。第一,與批評者所采用的社會歷史批評方法密切相關。堅持“否定說”的學者,主要從階級論、社會歷史發(fā)展觀等方面考察。如有人把夏洛克定位為舊式高利貸者,屬于落后的封建階級,而他的對立面安東尼奧屬于新興的工商業(yè)資本家,是新興的資產(chǎn)階級,新興的階級代表新的生產(chǎn)力,是進步的因素,夏洛克代表舊的勢力,理所當然就受到否定。采用這種批評方法,主觀臆斷與猜測的成份就十分的濃厚。第二,與夏洛克主導性格的偏重相關。貪婪與復仇是爭議的焦點。把貪婪吝嗇作為貫穿夏洛克一生的特征,那就受到譴責和批判。如果把復仇作為主導性格,那就有同情和值得肯定的地方。上述學者都認可夏洛克對金錢的貪婪,而忽略其復仇的特征,即或涉及復仇,也是從殘酷的角度著眼。第三,與強調(diào)夏洛克的對立面有關。評論者認為莎士比亞刻畫了一系列資產(chǎn)階級正面人物形象,夏洛克就不配有好的聲譽,更不可能是作者肯定和褒揚的人物。
“批判同情說”“復雜說”“贊美說”“否定說”等,都在夏洛克身上閃爍過。有的理由闡述充分,有的卻經(jīng)不住推敲。這恰恰足以表明,夏洛克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而是一個充滿復雜性格、飽受種族宗教歧視的高利貸者形象。所以,對這一人物作簡單式的肯定或否定,都不是科學的、實事求是的評價,需要研究者從作品的實際表現(xiàn)來作認真仔細的甄別。
安東尼奧多為國內(nèi)學者解讀成“正直”“慷慨”“仁慈”的新興資產(chǎn)階級代表,是喜劇中的正面人物,是資產(chǎn)階級人文主義者的典型代表。阮珅在《〈威尼斯商人〉簡論》(《外國文學研究》1978年第2期)中,評價安東尼奧是喜劇的正面人物,是人道主義思想的體現(xiàn)者。朱維之寫作的《莎士比亞和他的〈威尼斯商人〉》(《天津師院學報》1978年第1期),就認可莎士比亞將安東尼奧寫成寬宏大量、多情善感、具有古羅馬英雄那樣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的氣概。雖有美化的成分,但仍是喜劇的正面人物。陳惇的《〈威尼斯商人〉選場分析》(《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78年第2期)認為莎士比亞把安東尼奧描寫成善良、正直、寬厚、慷慨的商業(yè)資本家,特別表現(xiàn)了他的“古羅馬仁俠精神”,這顯然具有美化商業(yè)資本家安東尼奧的成分,同時論者充分肯定了安東尼奧的正面性。這一觀點,到了1995年他再次發(fā)表《莎士比亞與基督教——從〈威尼斯商人〉說開去》(《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5年第5期)的時候仍然堅持。在文中,他語氣肯定地說道:“安東尼奧既是一個符合人文主義原則的理想人物,也是一個理想的基督教徒的形象。在莎士比亞的心目中,古代羅馬的俠義精神和基督教提倡的美德結(jié)合在一起,都體現(xiàn)了人文主義理想,而安東尼奧這一人物則更多是以理想基督教為模型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闭撜邔矕|尼奧的積極意義由人文主義者的“善良、慷慨”,拓展到基督教美德的形象上。王忠祥在他的《論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華中師院學報》1983年第4期)里,把安東尼奧看成是夏洛克的對立面,莎士比亞塑造的這個形象凝聚了深厚的仁慈、無私的友愛、慷慨的情誼、崇高的德性。幾乎人類身上美好的一面,均在安東尼奧的身上匯聚著。這明顯是一種過度的闡釋。安東尼奧是一個十全十美的形象嗎?讀者只要仔細留意作品的具體描寫,就一定能發(fā)現(xiàn)他身上存在的各種毛病與缺陷性。王忠祥先生運用安東尼奧美好的品質(zhì)實際來凸顯夏洛克的邪惡性。表面上看,批評者否定夏洛克的目的達到了,但安東尼奧形象的把握與解讀卻走樣了。尹岳斌的《人道主義道德原則勝利的贊歌——也〈談威尼斯商人〉的主題》(《益陽師專學報》哲社版1983年第3期),對安東尼奧唱了一曲完美的贊歌。文章這樣敘述道:“安東尼奧是一個仁慈有愛、胸襟開闊的人文主義者的形象。他不僅把這種仁愛精神加之于他的朋友,而且廣施于世人,放債從不收利息。就是對仇敵也報之以仁慈和寬恕,把法庭已經(jīng)斷給他的財產(chǎn)又歸還給訟敗了的夏洛克。劇本通過安東尼奧這個形象,唱出的并非是一支商人資本對高利貸資本的戰(zhàn)勝曲,而是譜寫了一首友情、仁愛的贊美歌,表達了人文主義者博愛、仁慈的人生哲學?!痹谡撜呖磥?,安東尼奧太完美了。論者贊美安東尼奧,否定夏洛克,實際是為了論述劇本的人文主義思想主題的。歌頌人文主義的主題,就必須刻畫人文主義者形象,而能承擔這一重任的只能是安東尼奧。這樣的邏輯,就有先入為主之嫌了。朱富揚在《〈威尼斯商人〉三題》(《廣西大學學報》1987年第2期)里,不僅提出喜劇的主人公是安東尼奧,而且更把他視為“正直、仁慈、俠義、勇敢”的正義者,他“面對兇惡的夏洛克的進攻,毫不退讓,視死如歸?!彼巧频幕?,他的形象體現(xiàn)著《威尼斯商人》的主題思想。同年,潘峻松在《淺析安東尼奧的“憂郁”》(《撫州師專學報》1987年第3期)一文中,從夏洛克與安東尼奧對立的角度,高度贊美了安東尼奧的美好品行,通過推論,他得出了“安東尼奧是劇中一個具有現(xiàn)實感的人文主義正面典型”的結(jié)論?!皯n郁”是安東尼奧性格的顯著特征。他憂郁的是惡德敗行在威尼斯的橫行,而他沒有能力來阻止,而且反遭夏洛克的陷拘。所以,他“無疑又是一個悲劇性人物”。潘峻松的觀點在學界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很多人都認同這一觀點。如克冰寫作的《人文主義與莎士比亞戲劇創(chuàng)作》(《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就認為“安東尼奧慷慨大方,樂于助人,珍重友情,而且最后能寬容地對待夏洛克,被塑造成一個善良人性的代表”??梢?,學界的確是以“褒”的情感意義來看待安東尼奧這個人物的。但是這種崇高形象并不是永存的,蓋棺論定的,善的代表安東尼奧與惡的代表夏洛克一樣,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以及批評者所采用的批評方法的差異,他也受到了學者們的較多質(zhì)疑。
國內(nèi)最早對安東尼奧形象大膽提出質(zhì)疑的學者是文飆。他在《莎士比亞的喜劇〈威尼斯商人〉》(《徐州師范學院學報》1978年第1期)中,就對安東尼奧的正面性提出了與眾不同的見解。他說:“在莎士比亞看來,安東尼奧縱然有一百個好,但他從種族觀念出發(fā)、歧視、侮辱猶太人夏洛克,這一點是不仁慈的,作為一個人文主義的理想人物就不該打滿分?!彼麑Π矕|尼奧存在的問題是看清楚了的。這可是本質(zhì)性的問題。把握了這一本質(zhì),就能對這一人物有正確的解讀。但囿于當時的批評語境,他還是有所保留的沒有敢提出反傳統(tǒng)的“人文主義者”的主張。農(nóng)方團先生對莎士比亞用一褒一貶的人物形象來體現(xiàn)當時時代的潮流與人們的愿望給予了肯定,是一種積極進步的表現(xiàn),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對作為資產(chǎn)階級的安東尼奧所體現(xiàn)出來的剝削性與掠奪性卻不能視而不見。在《〈威尼斯商人〉安東尼奧形象的意義》(《廣西師院學報》1980年第1期)一文中,他言辭激烈地說道:“安東尼奧是商業(yè)資本家,他和其他在資本主義生產(chǎn)方式的歷史初期的資產(chǎn)者一樣,占統(tǒng)治地位的絕對欲望是致富欲和貪欲。這是和高利貸者夏洛克是一致的。他擁有巨大的財富,完全是從國內(nèi)與殖民地人民那里剝削和掠奪來的?!睉撜f,論者鎖定了安東尼奧的本質(zhì)特征,是特別具有慧眼的創(chuàng)見。但農(nóng)方團先生卻用新興資產(chǎn)階級的進步性抹平了安東尼奧的剝削性,還是將安東尼奧送回到新興資產(chǎn)階級隊伍的行列,并沒有從根本上否定安東尼奧。只是提醒我們不能忘了這個人物是有缺點和不足的,也并非完美無缺。方平先生也認清了安東尼奧的本質(zhì)特征,他說出的這一段話相當發(fā)人深省:安東尼奧口口聲聲反對不義的高利貸者,他在威尼斯市場上的行為卻說明了他是十足的種族歧視者(《歸樸返真——〈威尼斯商人〉的演出設想》,《外國文學研究》1981年第4期)。一句斬釘截鐵的“十足的種族歧視者”,可謂對安東尼奧定了性。言下之意,安東尼奧同夏洛克一樣,好不到哪兒去。在此,安東尼奧至高無上的形象不僅大打折扣,而且令人大跌眼鏡。不過,學界真正專門撰文提出反傳統(tǒng)觀點的學者是陸永庭老師。他在《卑劣的安東尼奧——評〈威尼斯商人〉》(《河北師范大學學報》1987年第4期)里,語氣堅決地否定了安東尼奧不僅不是一個新興的資產(chǎn)階級代表的人物,而且是一位拜倒在貴族階級腳下、散發(fā)著沒落階級腐敗氣息的、怯弱的反猶太主義者。他并不比夏洛克好多少,他與巴薩尼奧的友誼也不值得提倡。論者的觀點新穎,可謂抓住了安東尼奧的要害。但具體的證據(jù)和理論闡述還不充分,也沒有進行擴展,尤其是論者對莎士比亞為什么要將安東尼奧塑造成一個貌似正面的形象,未能予以闡釋,使其論證的過程顯得力量不夠。麥冬雯也對安東尼奧持否定批評的態(tài)度。她說多數(shù)人都把安東尼奧奉為新興資產(chǎn)階級的人文主義者,其實“他不過是一個豢養(yǎng)著一群浪蕩食客的富有的資產(chǎn)者兼一個有著宗教狂熱情緒的宗教迫害狂”(《也談夏洛克》,《海南師院學報》1996年第4期)。對安東尼奧下“宗教迫害狂”的結(jié)論,這也是相當致命的一擊。論者重點論述夏洛克的性格特征,而順帶提及安東尼奧,以此來與夏洛克進行對比,對安東尼奧的性格分析是不完整的,因而僅僅只擺出了自己的觀點,并沒有作深入的剖析。此后,廉運杰同樣把安東尼奧看成是與夏洛克一樣的人物,都是正面與反面性格并存的形象。他說安東尼奧慷慨大方,為朋友兩肋插刀,安東尼奧代表了基督教的博愛精神。但是,透過表面現(xiàn)象,“安東尼奧實際上有著反面人物的特征。他無償借錢給別人,是因為他要收買人心,以提高他的社會地位?!矕|尼奧極其虛偽,他非常愛錢,但都裝作對錢毫不在乎。他所謂的‘干凈錢’是從海外殖民地搜刮來的,沾滿了殖民地人民的血汗。安東尼奧只是打著基督教博愛的幌子,扮演著壓迫猶太人的角色。這是一個不能作到表里如一的偽君子?!边@既指出了人物性格的雙重性、復雜性,同時又有力地否定了安東尼奧作為人文主義者的形象。他是猶太人的壓迫者,是愛錢的偽君子。⑥所以,他并不比夏洛克偉大。問題是為什么莎士比亞在他的喜劇中要塑造這樣一些帶有正反因素的人物,這的確需要給予回答。否則,就不能看出莎士比亞超出同時代戲劇家的地方。年輕學人蔣磊駿從安東尼奧在喜劇中所扮演的角色、地位、身份、性格等多個方面,完全否定了安東尼奧這一人物形象。他發(fā)表的《不相稱、不協(xié)調(diào)、不真實——淺析〈威尼斯商人〉中安東尼奧角色形象》(《隴東學院學報》2010年第4期)一文,大膽地提出安東尼奧在莎翁創(chuàng)造的眾多戲劇人物中實屬異類。他的地位與戲份不相稱、性格與環(huán)境不協(xié)調(diào),形象則既缺乏典型性又缺乏真實可信性。因為除了莫名的憂郁和沉默寡言外,其他方面表現(xiàn)的就是盲目、輕信,一籌莫展。所以,論者總結(jié)道:“不得不承認,安東尼奧在《威尼斯商人》一劇中幾乎是所有人物形象最為平面化和臉譜化的一個,幾百年來,他除了重友情、重承諾的‘義商’形象之外再無可挖掘之處?!闭撜邔@一形象的典型性、深刻性和復雜性,全部予以了否定,將安東尼奧說得一無是處。這一觀點也是走極端和帶有偏見的。也有學人借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對安東尼奧的“憂郁”特征進行了分析,說他甘愿把錢財和生命都奉獻給巴薩尼奧,根本不合常理,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他暗戀巴薩尼奧,實實在在地具有同性戀的傾向。這種陰暗的心理特征,是其不健康的心理表現(xiàn)。他的同性戀觀不能見容于基督教的信仰,這如同夏洛克的猶太教觀不能見容于基督教觀一樣。所以,安東尼奧的慷慨談不上偉大。⑦這種看法有一定道理,但如果撇開當時具體的社會環(huán)境,也是難以服眾的。
我們必須承認,安東尼奧這一人物形象的設置是與夏洛克形象的塑造來形成對立性的,并構(gòu)成矛盾沖突的雙方。但他是否一定比夏洛克高大完美,這當然值得存疑。從作者的角度看,莎士比亞有美化前者的意圖。而安東尼奧在劇本中的實際表現(xiàn),卻并不盡如人意。若將其作為人文主義者的代表,他就應該尊重他人,平等待人,而實際上他沒有做到,因而他并非真正的人文主義者;他蔑視錢財,但卻想盡辦法撈錢,并為自己臉上涂脂抹粉,把自己打扮成一副仗義疏財?shù)哪樱凰皯n郁”不已,“憂郁”在他身上十分突出,問題是他究竟為什么而“憂郁”?他“憂郁”人文主義的理想難以在威尼斯實現(xiàn),這恐怕是過高的評價了他。如果是暗戀巴薩尼奧,處處擔心怕失去巴薩尼奧,他為此而憂郁,那當然是卑劣的。顯而易見,安東尼奧也不是一個簡單化的人物。對此,王文在其《〈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湖南醫(yī)科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年第2期)里所提出的觀點,是頗為中肯的:安東尼奧,是一個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資產(chǎn)階級人物,他為人寬厚,重視友情,卻也為人虛偽,懦弱無能更兼具了恃強凌弱的特點。這就指明了安東尼奧的兩面性。作為新興資產(chǎn)階級工商業(yè)的代表,安東尼奧既具有正面性的特征,同時也帶有這個階級的致命弱點,他的的確確是一個復雜的資產(chǎn)者形象,而缺少人文主義者的積極性與進步性。所以,一味地唱贊歌,一味地加以否定,都不是公允的評判。
長期以來,國內(nèi)學者對鮑西婭這一人物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這中間包括許多有名的評論家。朱維之在《莎士比亞和他的〈威尼斯商人〉》(《天津師院學報》1978年第1期)中,稱贊鮑西婭和夏洛克是該劇中“最生動、最鮮明的人物”。他評價鮑西婭“是個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新時代的女性,她的談吐文雅,又機智勇敢,她為了援救丈夫的朋友,女扮男裝,作為出庭的律師,判決夏洛克這樣的案件,大快人心。她的形象和夏洛克適成對比?!敝炀S之先生用了許多褒義詞來夸贊這位非同凡響的女性。賀祥麟先生發(fā)表的《〈威尼斯商人〉淺論》(《廣西師院學報》1979年第2期),對鮑西婭的贊揚與朱維之先生的贊譽基本一致。賀先生是這樣評價的:鮑西婭是《威尼斯商人》里的一個理想人物,也是莎士比亞所寫幾十個劇本里婦女正面人物中最精明干練、有處理實際事務才能的人;“鮑西婭心地純潔質(zhì)樸,勇敢機敏,見識深邃,思慮周密,辦事練達,充滿自信,待人接物,落落大方,在她身上確實體現(xiàn)了人文主義者理想的新式女性的各種品質(zhì)?!辟R先生的評價比朱維之的評價更全面,尤為強調(diào)鮑西婭作為新式女性的各種品質(zhì)。20世紀80年代初期,方平先生創(chuàng)作的《歸樸返真——〈威尼斯商人〉演出設想》(《外國文學研究》1981年第4期),其中對鮑西婭的贊語也不在上述這兩位先生之下:“夏洛克和波希霞是《威尼斯商人》的兩個最主要的角色,在這兩個主角中,波希霞應該站得更高、站在更前面。人文主義者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這位聰明美麗的女主人身上。波希霞是整個劇本的靈魂。她應該在觀眾的心目中留下一個光彩奪目的形象。”方平先生不僅有總的評價,而且還從四個階段分析了波希霞性格展露的過程。波希霞第一次出場,是“感傷的波希霞”,她要遵守父命;第二次出場是“熱情的波希霞”,因為她通過三匣選中了意中人,定了終身;第三次出場是“機智的波希霞”,在威尼斯法庭上,她憑借機智斗敗了夏洛克;第四次出場是“俏皮的波希霞”,逼迫巴薩尼奧交出訂婚指環(huán)。這個過程揭示了波希霞多方面的性格特征,聰明美麗勇敢,追求自己的個性解放與愛情婚姻的自主。所以,她是一個最富于光彩、最為鮮明的女性形象。楊周翰先生等主編的《歐洲文學史》對鮑西婭作了這樣的評價:“鮑西婭是莎士比亞創(chuàng)造的理想化的女性形象。她淳樸,富于同情,有才智,自信,體現(xiàn)了莎士比亞理想中的資產(chǎn)階級新女性?!雹噙@同樣將鮑西婭劃定在資產(chǎn)階級新女性的范疇。同時代的四位評論家都采用了社會歷史批評的方法,從階級的角度評價了鮑西婭的進步性。他們的高度首肯,在國內(nèi)學界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從而奠定了鮑西婭這位文藝復興時期的新女性在中國讀者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之后,不少學者就按照大師的這種定位予以闡釋?;蛘哒f,基本框架模型不變,僅做一些修修補補的工作。年青學人曉嵐寫作的《才女——鮑西婭形象談》(《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1991年第4期)就是模仿借鑒的最直接的成果。她對鮑西婭唱了無盡的贊歌。在論者的贊美中,表現(xiàn)出了過度的闡釋。她通過喜劇細節(jié)概括說:莎士比亞成功地塑造了鮑西婭這個美麗、勇敢、足智多謀、充滿青春活力的新女性形象,“鮑西婭的聰明才智,不僅表現(xiàn)在為個人的愛情斗爭方面,而且還表現(xiàn)在她勇敢地參與了社會斗爭,解決了堂堂男子漢們解決不了的大難題?!闭Э粗拢撜哧U述的觀點不無道理,但如果仔細推敲還是有漏銅的。首先,鮑西婭女扮男裝出庭辯護的真正目的是為了返還安東尼奧一個人情,畢竟安東尼奧向夏洛克借錢作擔保是為身無分文的巴薩尼奧求婚而簽下契約,若鮑西婭袖手旁觀,恐遭人恥笑。其次,鮑西婭沒有自覺意識到她要參與社會的斗爭,她去威尼斯主要還是解決巴薩尼奧、安東尼奧與夏洛克之間的債務關系和巴、安這兩個男人之間說不清道不明的曖昧關系,以免兩個男人的親密關系而影響了他們夫妻日后的家庭關系與家庭生活。再次,鮑西婭去威尼斯解決法庭糾紛勝算的把握到底有多大,她并非一清二楚,她只能見機行事。事實上,鮑西婭法庭斗敗夏洛克完全依靠的是她的詭辯。她的詭辯術(shù)超出了夏洛克詭辯的水平。論者硬要上綱上線評價鮑西婭的政治意義,多少顯得有些離譜。20世紀90年代末期,陳少輝創(chuàng)作的《論〈威尼斯商人〉的藝術(shù)特色》(《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科版1998年第1期)一文,高度地贊美了鮑西婭,說她代表了富有正義感、追求真摯愛情的新型青年,“她是新興資產(chǎn)階級人文主義思想的代表,其世界觀是破舊立新、爭取個性解放?!闭撜哌\用漢語“破舊立新”一詞來解讀她的世界觀,不僅將鮑西婭“中國化”,而且以中國人的政治觀作出了高規(guī)格的評價,這顯然有些詞不達意。
到了21世紀,依然有評論者在舉起這面贊美的旗幟。曲政、俞東明合寫的《也談夏洛克對安東尼奧的報復》(《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在歸納概述《威尼斯商人》的主題時,就特別提及喜劇“塑造了一位文藝復興時期的理想女性鮑西亞——年輕、聰明能干、莊嚴冷峻,不僅能擺脫各種封建羈絆,而且具有臨危不懼、應付裕如的才干。”姜梅芳的《鮑西婭并非男權(quán)社會的傳聲筒》(《戲劇文學》2007年第6期),運用多個細節(jié)來高度贊揚鮑西婭對當時男權(quán)社會的反叛行為,充分贊賞她是一個具有新思想的叛逆者形象。鄭智慧發(fā)表的《人文主義視角下鮑西亞性格分析》(《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12年第2期)重點闡述了鮑西婭性格方面三個突出的特征。第一是“勇敢頑強”,鮑西婭面對強勢的男權(quán)社會,表現(xiàn)得英勇頑強。第二是“智慧聰穎”,當安東尼奧坐等被夏洛克割一磅肉的時候,鮑西婭力挽狂瀾,將夏洛克挫敗。第三是“堅定執(zhí)著”,鮑西婭對個人幸福生活大膽追求,遇到困難,毫不退讓。胡克紅撰寫的《〈威尼斯商人〉中機智勇敢的新女性鮑西亞》(《環(huán)球縱橫》2013年第12期),從鮑西亞“敢于追求自己理想的愛情與婚姻”,“法庭斗爭這一幕,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鮑西亞的機智勇敢”兩個方面,禮贊了女主人公的美好品行。這種贊美之聲,難見新意,基本在復述前人的話語。鮑西婭作為文藝復興時期資產(chǎn)階級“理想的女性”,或者說資產(chǎn)階級人文主義者,她真的就那么完美無缺嗎?
國內(nèi)最早對鮑西婭形象給予否定的學者是陸永庭先生。他在《論鮑西婭——〈威尼斯商人〉評論之三》(《山西大學師范學院學報》1980年第1期)中,大膽提出鮑西婭根本不是什么“文藝復興時期的新女性”,她身上閃爍的決不是人文主義理想的光輝,而是基督教道德的光輝。鮑西婭的思想觀念,她在劇中的言行,處處體現(xiàn)的不是新時代的女性意識,而是封建專制的思想和基督教的精神,她排斥異己,始終認同的是男性文化,竭力向巴薩尼奧討好。陸永庭在大家紛紛贊美鮑西婭的聲浪中,潑了一瓢冷水,值得珍視,但他的主張并未引起研究界的響應和重視。他對鮑西婭身上的正面性視而不見,并徹底否定莎士比亞理想化的人物,這也是站不住腳的。直到20世紀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才有兩位年輕的學人重拾陸永庭否定鮑西婭的話題。一位是吳景惠,另一位是謝建輝。吳景惠的《艷如桃李 毒如蛇蝎——論〈威尼斯商人〉中鮑西婭的性格》(《戲劇文學》1998年第2期),對鮑西婭的表層和深層形象進行了具體的分析。從表面看,鮑西婭溫柔賢惠,漂亮大方,博學多才,善于言辭。但從深層看,鮑西婭完全是個“兩面人”。她置夏洛克于死地還大談特談基督教的“慈悲”,她心狠手辣,不僅剝奪了夏洛克的財產(chǎn),而且還令他改信基督教。對此,論者怒批道:這是“多么巧妙的欺壓迫害,多么卑鄙的巧取豪奪,多么徹底的種族同化?!滨U西婭對于同類是友好恭順的,而對于“異類”則是狡詐狠毒的。她以基督教價值觀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凡是符合基督教價值觀的,她就支持,出手大方,一旦面對“異教徒”,她就變了嘴臉。所以,論者評價鮑西婭是“艷如桃李,毒如蛇蝎”的人物。這個結(jié)論比陸永庭否定得徹底。謝建輝的《鮑西婭形象的再解讀》(《赤峰學院學報》2013年第4期),分三部分來闡述鮑西婭的險惡和歹毒。首先,狂熱衛(wèi)道,仇視異教。特別是法庭審判那一幕,鮑西婭展現(xiàn)了殘忍、狡詐的性格,為制服異教徒而挖空心思,為維護宗教利益而不遺余力。她站在自己所崇奉的宗教的立場,帶著強烈的民族優(yōu)越感,絞盡腦汁欲置異教徒夏洛克于死地。所以,“鮑西婭是宗教文化沖突的急先鋒,是種族迫害的劊子手?!逼浯?,她貌似公允,實懷奸宄。在法庭上,鮑西婭把自己打扮成公正無私的律師,處處維護法律的公正,實際上她另有算盤,故意讓夏洛克放松警惕,而落入她的圈套,即欲擒故縱法。她是一個險惡的女人。再次,她強詞奪理,翻云覆雨。她準許夏洛克割安東尼奧身上的一磅肉,但不準多割和少割,更不準流一滴血。她說契約上沒有規(guī)定流血。既然契約上沒有明確規(guī)定流血的問題,那流血不流血應該都是允許的。有一個普通的常識,是顯而易見的,割肉就必流血。但鮑西婭卻可以違背常識,欺負沒有文化的夏洛克。謝建輝用事實否定鮑西婭是新興的資產(chǎn)階級人文主義者,他把鮑西婭視為狂熱的宗教主義者和種族主義者。應該說,他比陸永庭和吳景惠走得更遠,否定得更徹底。鮑西婭在其筆下已變得面目全非。
鮑西婭同夏洛克、安東尼奧一樣,是一個性格復雜的形象。如果只是徹底的否定和一味地唱贊歌,恐怕都不是正確的批評和估價。這一點也為國內(nèi)學者所察覺。顏學軍在《莎士比亞筆下的鮑西婭藝術(shù)形象的另一面》(《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1994年第4期)中,他首先肯定鮑西婭是一個美麗、機智、勇敢的資產(chǎn)階級女性。但是,她的身上也有明顯的缺陷,性格偏狹是其突出特點。她在基督教世界里長大,耳濡墨染了這種宗教文化,于是,在她的骨子里就存在著基督教文化對異教徒猶太人的偏見。她出庭的目的并不是為了主持公道,而是為了分擔丈夫的憂愁,解救丈夫的朋友免受夏洛克歹毒的報復。論者結(jié)尾總結(jié)道:“在鮑西婭身上既閃爍著以愛情和友誼為基礎的人文主義思想,又反映出文藝復興時期一代新人身上所帶有的時代賦予他們的局限:他們尚未徹底擺脫舊的觀念,如封建的倫理觀和偏狹的宗教觀?!鳖亴W軍的分析是有道理的。他既看到鮑西婭的正面性,又指出了她的缺陷,還找出了這種局限形成的原因。不過,“偏狹”不能代表鮑西婭缺陷的全部。其實,她身上還有相當濃厚的女性依附意識,從而認同男性文化;還有與基督教博愛觀相違背的不平等觀念,等等。顏學軍的研究雖然借助了文化學的研究方法,但主體仍然是社會歷史批評觀。他認可鮑西婭是一個資產(chǎn)階級的人文主義者。楊碧雅的《女性主義視角下的鮑西婭性格的雙重性解讀》(《法制與社會》2009年第8期),從“光輝的鮑西婭——具有自我意識的新女性”“不完美的鮑西婭——不徹底的覺醒者”兩個方面論述了她的優(yōu)點和不足?!肮廨x的鮑西婭”主要從選匣擇婿、法庭救人兩件事來揭示她的勇敢聰慧、頭腦靈活,塑造了一個反對封建、反對傳統(tǒng)的新女性形象?!安煌昝赖孽U西婭”,重在分析她對父權(quán)的妥協(xié)、在巴薩尼奧面前的自我貶低。這兩個細節(jié)表明鮑西婭其實并不反對封建制度,她更認同男權(quán)文化。因此,她不是一個自覺的清醒者。論者改變了研究視角,運用了西方女性主義文化批評,找到了鮑西婭缺陷產(chǎn)生的歷史根源,拓展了鮑西婭形象研究的視域。論者指出鮑西婭的這種局限性,成為后學必談的內(nèi)容。郭亞麗寫的《〈威尼斯商人〉中鮑西亞的女性視角解讀》(《時代文學》2012年第10期),首先肯定鮑西亞是一個光彩照人的形象,她美麗、富有、聰慧、高尚。其次,她也有不足之處。她迷失于男權(quán)社會規(guī)范之中,處處掣肘,只能小心翼翼地在男權(quán)社會中尋找生存的機會。她雖具有一定的叛逆性,但實際是不徹底的。郭亞麗的解讀并無什么特別之處,是對前人成果的借鑒。王怡菲在《〈威尼斯商人〉中的鮑西婭形象解讀》(《文學教育》2014年第3期)中,寫作思路與郭亞麗相似,一方面肯定鮑西婭是一位美麗聰慧的人文主義理想的女性形象,另一方面指出她存在著許多缺點。她無法擺脫父權(quán)和夫權(quán)的思想枷鎖,無法自由的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無法去追求女性主義的平等和自由,她只能認同當時的男權(quán)文化。鮑西婭身上充斥著基督教的偏見和種族歧視。王怡菲的觀點當然是準確的,但基本是援用前人的學術(shù)研究成果,非自己獨立的思考。這種情況也在李琪的文章里得到反映。她寫作的《女權(quán)主義視角下的鮑西婭的雙重性格解讀》(《戲劇之家》2014年第3期),則標題、內(nèi)容都與楊碧雅基本一致??v觀鮑西婭研究,具有創(chuàng)見性觀點的文章并不多見,人物形象評價在“贊美說”“優(yōu)缺并存說”“否定說”之間游走徘徊。
此外,國內(nèi)《威尼斯商人》的形象研究還涉及到巴薩尼奧、杰西卡和鮑西婭父親等人物的研究,但數(shù)量不多,這里不再一一贅述??偟膩砜矗瑖鴥?nèi)對該劇的人物研究以夏洛克為重點,以安東尼奧和鮑西婭為兩翼,搭建了人物研究的“一點兩面”。對夏洛克的研究卓有成效,對安東尼奧和鮑西婭的研究還有拓展的空間。在批評方法上,以社會歷史批評中的階級批評見長,成果豐碩。而在宗教文化批評、女性主義批評、倫理道德批評、后殖民批評等方面,雖有涉及,但仍可期待有新的突破。人物正面性、消極性的問題,封建階級、資產(chǎn)階級的政治批評問題等,依然占據(jù)著很大的市場,需要學術(shù)界繼續(xù)努力拓展新的研究空間。
注釋:
①梁實秋:《梁實秋文集》第一卷,鷺江出版社,2002年版,第660-670頁。
②張世紅:《接受美學視野下的威尼斯商人》,《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11年第2期。
③金玉、郭力宇:《夏洛克形象之我見》,《遼寧師專學報》(社科版)1999年第3期。
④李灝:《種族歧視陰翳下夏洛克的真實形象》,《周口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2012年第6期。
⑤朱維之:《論〈威尼斯商人〉》,《外國文學研究》1978年第1期。
⑥廉運杰:《威尼斯商人中人物形象的雙重性》,《遼寧大學學報》(哲社版)2000年第1期。
⑦徐震:《孤獨的雙生子——〈威尼斯商人〉中安東尼奧和夏洛克的鏡像關系》,《國外文學》2014年第1期。
⑧楊周翰等:《歐洲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171頁。
A Research Review of the Figures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 in China
DENG Nan
The Merchant of Venice, written by Shakespeare, not only attracts lots of Chinese readers but also triggers extensive comments. The opinions vary on the main figures such as Shylock, Antonio and Portia, etc. Some critics commented them as “vicious avenger”, “niggard”, “hypocrite”, “positive character”, “negative character”, “humanist”, “non-humanist”, and “tragic character”, etc. the tease and review of the studies will boost the research of The Merchant of Venice.
figure; research review; Shylock, Antonio, Portia
2016—12—19
鄧楠(1962— ),男,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副校長,教授,文學博士。
I561.073
A
1009-5152(2017)01-002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