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達剛
課程改革帶給課堂教學的變化恰似“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很多教師徜徉其中,難免“亂花漸欲迷人眼”。事實上,再華麗的外衣,也不如讓課堂教學回歸教育的本質(zhì)。
散中求聚。課程改革強調(diào)課堂的開放性,要求教師廣泛開發(fā)課程資源,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強調(diào)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方式及獨特的學習體驗。但在這種“泛游”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對課程資源的優(yōu)化、篩選、整合、加工,放得開,還得收得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展示自我,以情傳情,一言一行傳遞正能量。
亂中求序。課改倡導打破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學生正襟危坐、洗耳恭聽、整齊劃一的聽課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民主、開放、多樣化的教學形式。一石激起千層浪固然好,但讓人擔心的是風平浪靜之后又變?yōu)樗浪惶?。其實,我們要追求的是松而不散、活而不亂、形散神聚的課堂教學氛圍,使之形成常規(guī)、形成習慣,這樣才能堅持久遠。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例,教師就不能“大撒手”,讓學生一哄而上。首先分組要科學,最好組間同質(zhì)、組內(nèi)異質(zhì),便于協(xié)作和展開競爭;其次小組活動時,要明確目標,各有分工;最后還要有便于操作且有效的評價機制。否則,課堂討論表面看熱熱鬧鬧,但一堂課結束,學生學到了哪些知識卻不清楚。
活中求實。近年來,在語文課上,演一演、說一說、跳一跳等形式開始充斥課堂教學,其目的是要調(diào)動學生各種感官,讓課堂動起來。但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畢竟是通過語言文字來承載的。一位教師教《飛奪瀘定橋》“攻天險”一部分,為了讓學生真實感受驚心動魄的戰(zhàn)斗場面,事先讓學生制作了“短槍、馬刀、手榴彈”等道具,讓學生像戰(zhàn)士一樣“一路喊殺”。進行表演。這有必要嗎?其實,文中“拿著、背著、冒著、攀著、千鈞一發(fā)、奮不顧身”等詞語已經(jīng)生動地表現(xiàn)了紅軍戰(zhàn)士英勇無畏的精神,只要反復品讀就能有所體會。對重點詞句的賞析仍然是閱讀教學的重點,不應剝離語言文字的外殼去追求形式上的東西。
異中求真。課改鼓勵學生展開想象,進行發(fā)散思維,但并不等于讓學生無視事物的客觀性而憑空想象。學生存在認識上的局限性,教師應注意他們思維的準確性,引導他們向正確方向邁進。一位教師教《跳水》一文,鼓勵學生思考:“除了船長用槍命令孩子跳水,還有什么辦法可以救孩子?”學生的辦法可真多:在甲板上鋪被子,讓孩子跳;讓水手爬上桅桿救孩子;調(diào)來直升機救孩子……而教師只是夸孩子們“真聰明”,就草草了事。這些辦法確實是好辦法嗎?是不是該把它們跟船長的辦法比較一下呢?其實,教師正好可以抓住這一時機引導學生去提高自己的思維品質(zhì)。
褒揚有度。課改強調(diào)師生關系民主、平等,教師對學生應多理解、寬容、賞識。于是乎,“你真聰明”“你真棒”“真了不起”“比老師強”等褒獎開始在課堂上泛濫。學生一個新奇的發(fā)現(xiàn)、一段精辟的論述固然值得稱贊,但過多過濫,學生慢慢會失去成功的愉悅,甚至會妄自尊大,反而不利于養(yǎng)成良好的性格。因此,教師要把握好褒揚的度和時機,必要的時候,也要說“你錯了”“你的答案還不夠完美”“你離最好還有一段差距”等。這樣做也許會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成為他們前進的動力。
全中求專。教育基本的理念就是要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但全面發(fā)展不等于面面俱到。社會需要全才,但更需要的是專才。基礎教育在培養(yǎng)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同時,還應發(fā)現(xiàn)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挖掘?qū)W生潛在的能力,因材施教,讓學生學有所成、學有專長,在未來的社會競爭中贏得主動。
(責編 莫荻)